查文庫>稿件> 分桃子評課稿

分桃子評課稿

分桃子評課稿

  聽了X老師的《分桃子》一課。從課前、課中、課後來看,X老師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正如大家所說的那樣,X老師的課“一路順暢”,師生配合也非常默契。在評課過程中,有人說這節課上的好,當然也有人談了自己對這節課學習體會,還有的老師結合自己課堂例項,提出了自己在現實中的困惑。如人民路的楊老師認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在列豎式時出現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錯誤,不象X老師這節課“完整無缺”。如龍獅中心學校的康娜老師,她認為:老師在講例1時,也就是X老師在教學生48÷2時先用口算,再引導學生如何用豎式正確書寫。康老師覺得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在這個“關節點”上,要質疑“加法、減法和乘法為什麼在用豎式計算時,它們都是從低位到高位,而除法在用豎式計算時為什麼是從高位到低位?”我覺得大家對這次研討進入了“實質性”階段,大家不僅說得多,更說的深。下面就本節課的學習,我也想談兩點個人見解。

  一、情境的利用

  情境教學,對於小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它在教學中常常起引導作用,能調動學生學習情感。本節課X老師抓住了小學生學習興趣特點,透過情境法匯入新課。如例一和例二,X老師利用學生喜愛的“猴子”為“主角”,緊扣學生注意力。可我覺得,“猴子”雖是本節課的“主角”,但本節課的真正主角還是我們的學生,真正要唱的內容不是分桃子,而是讓學生明白“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例一是讓學生從口算中感受除法豎式的“形成”,一是教師想讓學生明白“48÷2”商的首位為什麼在十位,而不是在個位?二是讓學生明白除法為什麼從高位到低位依次進行?為什麼商2與除數2相乘的積要寫在十位上與4對齊,而不是與8對齊?針對這一習列問號,X老師讓學生在“遊戲”中自己感悟。在這裡我覺得X老師的想法是好的,她想透過三個孩子上臺“表演”,透過四個孩子上臺表演,讓學生在實際操作明白——“先分什麼,後分什麼。”這種層次分明的“情境教學法”的確能讓學生感知除法豎式的形成過程。對於例二,X老師還是用同一種方法來引導學生明白豎式中的'“4-3”餘“1”的過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雖提到這個“1”,也許是感覺時間有些不足,結果自己丟擲問題後,沒有來得及“處理”,就急急忙忙地讓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練習,這是教師的一次不該有的缺失。做為課堂中的一個“生成”,要說就要解決,否則就不說。

  (提醒:情境教學只是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方法或策略,它是為學生學習新知服務的,因此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可以用情境教學法,但不可依賴“故事”和所謂的”遊戲“。因為情境必定是形式。)

  二、抽象的背後

  抽象背後是具象。本節課X老師的出發點非常好,她是想透過實物操作讓學生明白除法豎式的算理。如讓學生上臺分小棒子的過程。X老師透過學生對小棒子的”分解“,及前面學生已掌握的表內除法,即口算除法,然後過渡到今天老師所要傳授的新知——”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可見在讓學生感悟除法豎式算理之前,老師用一個個“具象”做鋪墊。由於學生才三年級,從具象到抽象,這是一個非常難的難點。大家都知道,小學生對空間幾何是一個盲區,對數的抽象同樣是一個盲區。幾何整體來說它還有個圖形實物做”視角“,對於沒有情境的純數來說,這種算式的出現,學生就是很難自我感悟。這就好比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錢的認知是一樣的,學前班的小朋友都會花錢,可是當錢變成一個個數出現在孩子們的面前時,學生書寫時不是這裡錯了,就是那裡錯了。原因就是學生缺乏“數感”。總之,當數離開它應有的”情境“,而變成一個純數後,學生往往就無法理解這個數的真正含義。

  綜上所述,X老師這節課整體還是吃透了教材,把握住了學生,值得我傾聽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