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小學六年級作文:《生命的林子》讀後感

小學六年級作文:《生命的林子》讀後感

小學六年級作文:《生命的林子》讀後感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六年級作文:《生命的林子》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我們學習了《生命的林子》一課。課文主要敘述了唐僧剛剃髮修行時由於耐不住法雲寺內嘈雜的人群,認為會影響自己的修行,因而產生離寺的念頭,在方丈的教育下,改變了最初的想法,繼續在法雲寺修行的事。我對方丈教育唐僧時所說的.富有哲理的話感受特別深。

  “這些樹就像芸芸眾生啊,它們長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為了一縷陽光,為了一滴雨露,它們就奮力向上生長,因此它們棵棵可能成為棟樑……”這些話是說事物的發展離不開群體,個體是在群體的相互促進中發展的。“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這棵樹為什麼說大不說小呢?因為他沒有遠離群體,也許它是群體中最大的樹,也許他是群體中最小的樹,不管怎樣,他都對自己下了一個決心——快長,否則別的樹會趕上自己的。這句話中充分體現了適者生存,存優汰劣的生存原理。遠的不談,就說一下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吧。我是學校中最有名的長跑運動員了,不管哪一次學校比賽,成績都是數一數二的,然而最近在鎮越野賽中成績卻不夠理想。什麼原因呢?難道是學校在鎮上是低等的,還是教師不特級?不,完全不是,原因在於在賽前我遠離了學校這一群體,停止了個人的“發展”。我認為自己在學校長跑中成績是最好的,認為他們根本無法與自己相比,一次在訓練中傲視一切,然而自己……是啊!一個人完全不能遠離集體,除非你認為自己就是群體,自己永遠超過集體。

  競爭在整個自然界中隨處可見,一個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要想在世間存在,要想發展壯大,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正確的看待自己,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