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調研報告>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

  在當下社會,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留守婦女調研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1

  3月10日,市婦聯副主席周密一行赴開縣調研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工作,深入到臨江鎮毛埡村、竹溪鎮春秋村、鎮安鎮白華村開展走訪座談調研,廣泛聽取基層婦女幹部和婦女群眾對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工作的意見建議。

  上午,周密一行首先來到開縣臨江鎮毛埡村,剛到村便民服務中心,就聽見院子裡傳來一片歡聲笑語,開縣和平心理服務所的老師正與留守婦女姐妹們開展互動遊戲,疏導姐妹們心中鬱結。周密實地瞭解了村級群團服務工作、群團工作崗和電商發展情況。隨後,周密來到講座現場,與婦女姐妹進行互動交流,對市婦聯針對農村留守婦女實施的"學比競賽"、"互助基金"、"身心健康關愛"等專案如何能更好地在村裡落地徵求姐妹們的意見建議,鼓勵她們加入留守婦女互助組,互幫互助,做自立自強的女性。

  在開縣竹溪鎮春秋村,周密一行與留守婦女互助組組長及代表進行了院壩座談,詳細瞭解姐妹們的家庭經濟、子女教育以及日常需求,詢問村裡互助組組建及作用發揮情況。並針對姐妹們的需求,一一進行解答,周密說:市、縣、鎮三級婦聯組織要進一步拓寬就業思路,努力搭建就業創業平臺,推動家政技能、手工刺繡等產業發展,幫助農村留守婦女創業增收。

  在開縣鎮安鎮白華村,留守婦女互助組正在熱火朝天地開展慶"三八"知識競賽活動,周密對互助組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並對後期互助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建議,對關愛留守婦女的服務專案再次徵求意見。她指出:婦聯組織就是服務廣大婦女群眾的,任何時候,都要以婦女群眾的需求為第一要務。所實施的關愛專案要真心做到服務需要幫助的留守婦女。

  周密在調研中指出,開縣婦聯要充分利用群團改革這一契機,開展好婦女的問需調查,充分發揮好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的互助作用,廣泛組織適宜留守婦女參與的各項活動,不斷增強互助組對廣大婦女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響力,切實在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工作中做出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調研中,張重新希望各級婦聯按照群團改革的要求,多思考、多動腦筋,更好為留守婦女服好務。留守婦女也要積極參與婦聯組織的各項活動,支援婦聯工作,實現"生活得更好"這個目標。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2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鄉一體化程序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進城務工,尋求增收致富的途徑。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導致農村出現了一個獨特的婦女群體—留守婦女。丈夫長期外出打工,妻子留守家庭,她們承擔著生產勞動、教育子女、贍養老人等重擔於一身,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承受著較大壓力。隨著留守婦女離婚率的增高,這部分人的婚姻家庭關係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個引人關注的重要因素。近期,佳木斯市婦聯透過走訪、開座談會、發調查問卷等形式,在6個鄉鎮的18個村開展調研活動,有500多名留守婦女參與了調研活動。現將調研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從年齡結構上看,30—49歲的留守婦女人數達到329人,佔總人數的65.8%,這個年齡段的婦女,她們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照顧老人和孩子,又要擔負起家務和農活,留守在家中的她們承擔精神和身體上的雙重重任;50—69歲的留守婦女是140人,佔總數的28%,50歲以上的留守婦女主要是承擔照顧孫子、孫女和部分家務的責任。從文化程度上看,主要以初中文化為主體,達到240人,佔48%,其它小學文化、高中文化、大專及以上文化分別為161人、67人、32人,文化程度相對普遍偏低。從經營的產業和收入情況看,大部分留守婦女以經營承包田為主,人數達到調查總數的54.5%;45.5%留守婦女從事著小規模的畜牧養殖;個別年齡偏小的留守婦女選擇專職母親的角色,單純地負責照顧幼小的孩子,家庭收入完全依賴於丈夫的外出務工收入。在所有留守婦女的家庭中,家庭年收入萬元以內的佔大部分,達到62.5%;其中家庭年收入1萬元以上的家庭65個;2萬元以上的是68個;5萬元以上的家庭共有35個,這種高收入的家庭,收入來源主要是以外出務工收入為主,這部分務工人員主要是因為掌握一定的手藝或技術,所以收入相對較高。

  1、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留守婦女權益維護工作。成立工作機構,制定工作制度,為解決留守婦女權益維護工作提供組織保障。要將留守婦女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大力發展區域經濟,堅持務工促增收、創業促轉移,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為農民提供信貸扶持,讓有條件、有技能的農民就地發展種養殖業,切實為農民增收搭建平臺。

  2、要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婚姻家庭觀。大力弘揚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透過開展 “五好文明家庭”、“尋找最美家庭”、“好丈夫”、“好媳婦”、“好婆婆”等豐富多彩的評選表彰活動,倡導社會文明新風,構建和諧家庭。

  3、要提高留守婦女維權和發展能力。一是教育廣大留守婦女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意識。二是加強普法普法、維權力度。在農村大力普及法律知識,加強《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對留守婦女自身權益保護的宣傳教育,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三是加大對留守婦女的科技知識培訓,提高其生產、生存能力。四是加強平安家庭建設工作,為留守婦女提供平全、和諧的生活環境,使家庭更加和睦美滿。

  4、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大婦女之家建設投入力度。各級婦聯組織要充分發揮“婦女之家”的作用,及時為遇到婚姻、家庭生活問題的留守婦女提供各種幫助,使其儘快擺脫困境,避免不必要的問題和糾紛發生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3

  全面提高婦女創業就業能力,充分發揮婦女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半邊天”作用,是沭陽縣婦聯的一項長期重點工作。近年來,該縣婦聯以提升婦女勞動技能為抓手,積極探索新時期行之有效的運作方式,以充分調動婦女投身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創造性。

  為進一步掌握全縣農村留守婦女創業就業現狀及需求,該縣婦聯深入張圩鄉採取摸底調查、實地走訪、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該鄉留守婦女創業就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促進該鄉留守婦女創業就業,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

  一、張圩鄉留守婦女整體情況和基本特徵

  留守婦女指的是年齡在20歲到60歲之間,丈夫外出後單獨或與其他家庭成員居住在戶籍地的婦女。張圩鄉有留守婦女2175人,佔全鄉婦女總數的23%,其中,就業婦女957人,佔留守婦女總人數的44%,自主創業就業的婦女174人,僅佔留守婦女總人數的8%。

  1、從年齡結構看:張圩鄉留守婦女中,20—30歲婦女有102人;31—40歲727人;41—50歲926人;51—60歲420人。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婦女相對集中的年齡段是31至50歲。

  2、從受教育情況看:留守婦女小學文化程度以下720人;初中文化程度1398人;中專以上文化程度57人。資料顯示,留守婦女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其中,年齡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年齡越輕,受教育水平相對較高。

  3、從從事的行業看:留守婦女中從事工廠和環衛的佔總人數的63%,從事美容、酒店服務的佔29%,經營個體或企業(自主創業就業)的僅佔8 %。

  4、從留守原因看:大多數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需要照顧家庭、撫育孩子、照料農業生產。具體而言,30歲以下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照顧孩子;31—50歲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要照顧日益年邁的父母和撫育正在成長的孩子;50歲以上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喪失了外出務工的年齡及技能優勢。

  二、農村留守婦女創業就業中存在的問題

  1、創業就業形勢嚴峻,資訊渠道不暢通。在農村很多工廠的工作負荷量較大,在招工時偏向於男性;而勞動強度較小的製衣廠因工作需要,等更傾向招聘年齡35週歲以下女性,導致年長婦女就業較難。相關法律中雖然規定了男女享有平等的就業擇業權利,但一些工廠在招聘時考慮到自己的本身利益,招聘物件側重於男性,從而使婦女就業歧視依然存在,就業壓力更加突出。於此同時,創業就業資訊渠道不暢,錯失良機。不少女性有著創業的願望,但不知道該選擇什麼專案、怎麼創業。有的雖有好的創業意圖,但對市場需求不甚瞭解,不敢投資。

  2、文化素質偏低束縛了婦女創業就業。在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就業婦女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57人,僅佔留守婦女總人數的2%。素質偏低,從而決定了婦女創新能力相對較弱。大部分農村婦女文化程度較低和技能單一,被“致富無門路、增收無技術、生產經營無人助”的情況所困擾,只能從事勞動收入低,勞動強度大的簡單體力勞動。一部分創業婦女,年齡大和文化水平低,影響了她們的創業熱情,即使想創業,所投資的專案仍在傳統專案上做文章,其投資專案規模小、缺乏科技含量,不具備高、新、大的特色,這些都決定了創業比例最終偏低,規模層次上不去。

  3、創業資金不足。在部分婦女所發展的產業中,投資專案規模都偏小,有的更談不上成規模,大部分是因缺乏擴建或擴大規模所需的資金。有些婦女雖有滿腔創業的熱情,但由於無法籌到所需資金,再加上對政府扶持政策瞭解不夠,創業的那份熱情也就不了了之。

  三、解決農村婦女創業就業問題的對策建議

  1、最佳化服務,拓寬渠道。鄉婦聯積極參與並聯合鄉工貿中心、鄉人社所和鄉內企業,定期舉辦勞務洽談會、招聘會等活動,及時向留守婦女提供就業創業資訊諮詢和指導,並積極主動地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絡,爭取為農村婦女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利用全民創業、三來一加等專案,將加工點延伸到留守婦女家中,為留守婦女搭建就業平臺,增加她們就業渠道。同時組織鄉、村兩級幹部觀摩學習其它鄉鎮“村民車間”等經驗做法,努力把未就業婦女人數控制在最低程度。

  2、開展技能培訓,提升自身素質。根據留守婦女需求,制訂出詳細的培訓計劃和培訓內容,開展留守婦女勞動力就業培訓活動。根據婦女的文化層次、技能水平,蒐集和篩選出一批適合婦女再就業的專案,幫助廣大的失業待業婦女儘快撐握一技之長。藉助“雙學雙比”活動,採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開展文化科技培訓工作,組織婦女學文化、學科學、學管理、學營銷、學習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需的各類知識,使培訓內容日益豐富,培訓規模不斷擴大,培訓層次逐步提高。

  3、培育全民創業主體。設立創業基金,扶持下崗人員自主創業,鼓勵農民和返鄉農民工創業。在本鄉興辦的經濟實體,除享受原定的優惠政策外,還可享受一定數額的小額擔保貸款。

  4、搞好政策扶持,解決創業難題。積極爭取政府和社會力量,著重幫助低保戶、困難戶、單親特困母親家庭和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問題,切實為她們解決生活實際困難。根據婦女實際,推動政府制定出臺相關政策,對農村婦女在職業介紹、就業培訓、技能培訓等方面給予優惠,進一步降低農村婦女小額貼息貸款准入門檻,簡化貸款手續,提高婦女小額貼息貸款額度,為廣大農村婦女搭建一條通往成功創業的綠色通道。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4

  隨著農民工大量湧入城市,在農村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即家庭中丈夫外出,留妻子在農村進行生產勞動、撫育子女、贍養老人——“留守婦女”,為了關心她們生存發展、維護其合法權益,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我們透過調查表、訪談、入戶瞭解進行了調到研,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縣留守婦女的總人數53994人,多為中年婦女,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多為初中和小學畢業,家庭收入主要靠丈夫外出打工,農村留守婦女調研報告。留守婦女需要贍養老人的佔留守婦女總數的75%,婆媳關係好的佔有一席之地16%,從事農業生產和養殖業的佔95%,從事加工業、營銷業和其它行業的佔5%,留守婦女在生產生活、發展經濟、維繫家庭、養育子女、贍養老人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成為“單親化”、“女耕男工”、“體制性寡婦”的留守農村婦女模式,新的三座大山勞動強度大、精神負擔重、缺乏安全感壓在她們的頭上,她們既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卻又身心疲憊。在養老和子女教育行等方面出現了新問題,將會對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帶來一定影響。

  二、農村“留守婦女”面臨的主要問題

  1、生產勞動強度大,普遍感到生活壓力重。男女外出打工,作為家中的婦女便成了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家庭頂柱,而並不只是半邊天、留守婦女跨了,那麼這個家也跨了?沒了女人,天就沒了。除了生產勞動耕田種地外,還要料理家務、照顧老人、養育孩子,裡裡外外一把手,所有的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幾乎全壓在“留守婦女”肩上,體力大幅度透支,缺乏勞動,狀況堪憂。

  2、身心健康受損。由於勞動強度大,體力透支,農產品價格低,農業收入少,多數人不得不勤儉持家,辛苦勞作,使留守婦女的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留守婦女與同齡的農村婦女相比,付出的更多,長期的、強制性的、超負荷的體力勞動,以及女性生理特徵的影響,加上農村婦女衛生保健的落後,導致身體上或多或少患上疾病,再加上經濟上的困窘,她們捨不得到醫院醫治,能拖則拖,身體上的健康加重了她們心理上的負擔,身體健康狀況下的低下為其心進健康埋下了隱患,調查報告《農村留守婦女調研報告》。19xx年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界定了科學的定義,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良好和道德健康。”科學的健康定義告訴我們,農村的身體地使人產生健康的心理,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才能培養健康的身體。農村留守婦女的心理問題愈來愈嚴重,煩惱、多疑、抑鬱、焦慮、狂燥等不良情緒在顯現。沉重的生活負擔,使她們的交往較少,文化素質的不高、法律意識的缺乏,也使她們不會排解苦悶。當他們內心煩惱、痛苦和不時,無法找一合適情感傾訴物件來傾訴和渲洩,無法調自己的情緒,對心理問題一無所知,很多農村人不知道隱私權,愛捕風捉影,家長裡短,留守婦女很怕流言蜚語。在遇到一些問題時往往會選擇極偏頗、極端的行為,這樣的結果勢必會既毀了自己又害了他人。

  3、沒有善待老人的現象呈現上升趨勢,而子女教育狀況呈現下滑趨勢。疲於養家奔波,留守婦女因丈夫外出打工,她們要比當地非留守婦女付出的艱辛更多,沒時間、沒精力,加之總體素質不高,使她們未能較好的善待老人,對孩子的教育、監護力不從心,特別是學齡前兒童,無人看管,在農村,祖輩只要身體還能行動的都要進行勞動,婦女要進行生產勞動,幼小孩子要麼鎖在家裡,要麼隨母親到生產勞動場所,而無法對其很好的教育、監管,在鄉鎮上偶有一個學前班供學齡前兒童就讀,沒有幼兒園,很多離鄉鎮學校辦的學前班較遠的孩子都無法入學就讀,距離學前班較近的孩子,在整個鄉鎮來說並不多,他們也因無幼兒園,無託管之處,而未受到較好的管教或很小就讀學前班,有的4—5歲便讀小學一年級了,子女教育狀況呈現下滑趨勢,還表現在已入學的高年級的孩子中,受單親化的影響,較其他孩子性格更孤僻,行為方式更過激,家庭教育的缺失,影響了良好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質的養成。家庭教育對孩子有著直接的、持久的、潛移默化的很難改變的影響。由於受父親外出打工的影響,孩子易產生“讀書無用”的思想,學習缺乏熱情,成績普遍較差,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物件,行為習慣出現偏差。

  4、文化娛樂單調,精神生活匱乏。留守婦女多數除了看電視、家長裡短聊天便沒有其後娛樂方式了。在農村各種文化娛樂設施嚴重缺乏,常常會由於精神空虛而從事賭博活動、不參與建設活動等。而農村較於城市,農村人的生活是單調的、枯燥的、勞累的,大多數人愛湊在一起談一些家長裡短,而談這些家長裡短的時候,難免會涉及一些隱私問題,也導致近些年來農村離婚率較原來呈上升趨勢。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5

  xx縣是一個山區大縣,近年來,隨著大量農民工外出打工,農村留守婦女逐漸增多,她們成為農業生產和家務勞動的主力軍,為農村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也帶來了農民家庭夫妻分居,留守婦女生產生活困難等一系列問題。為了破解農村留守婦女的“留守”之痛,最近,xx縣婦聯聯合各鄉鎮婦聯成立了專題調研組,對全縣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透過座談、走訪、慰問,深深地體會到農村留守婦女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她們柔弱的雙肩既擔負著贍養老人、照顧小孩的生活重擔,又承擔著家庭農業生產的艱辛,還要隱忍夫妻長期分居情感的寂寞。

  調研情況如下:

  農村人口情況:截止20xx年,全縣農村總人口59.4萬人,勞動力人口35.4萬人。其中:外出務工總人口35.4萬人,女勞動力人口16.8萬人,外出務工女性14.25萬人,常年留守婦女2.55萬人,佔全縣女勞動力的15%之多。農村留守婦女主要特徵:農村留守婦女年齡大多以40至50歲左右的這個階段為主。40歲以下的女勞動力因年輕,大多將小孩交給老人照顧,與丈夫雙雙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較少。55歲以上的婦女因年齡較大、男性外出也較少,留守比例較低。而40至50歲左右這個年齡階段的農村婦女,上有日益年邁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學的孩子都需要照顧,所以留守在家的較多。農村留守婦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高中文化程度只佔15.5%。留守原因客觀因素是需要在家務農、撫養子女和贍養老人,主觀因素是因受年齡偏高限制,不想外出務工或家人不支援。

  一是發揮組織活動功能,活躍留守婦女群眾思想文化生活。縣鄉婦聯要著眼於留守婦女的實際需求、利益關切、興趣愛好等,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婦女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大力活躍留守婦女的思想文化生活。今年,縣婦聯在每個村婦委會建立了1支巾幗文體健身隊,以“家”為陣地,積極組織廣大留守婦女學跳“擺手舞”,舉辦全縣土家族擺手舞、廣場舞培訓班及百團大賽,發揮巾幗文體健身隊的作用。開展“清潔庭院;巾幗示範”活動,在村級婦女之家均建立一支清潔志願者服務隊伍,每月開展一次清潔“集中行動日”。

  二是發揮上門服務功能,為留守婦女辦實事好事。縣級婦聯要經常性地組織女黨員、女模範、女先進工作者等巾幗志願者服務隊伍,定期開展助老、助殘、助困服務活動。在子女教育上要依託家長學校,深入實施母親教育工程,傳播普及科學家庭教育知識,提高廣大農村留守婦女科學教子水平,不斷最佳化留守婦女的家庭環境。

  三是發揮示範帶動功能,引領留守婦女學先進、趕先進。縣鄉婦聯組織廣大留守婦女開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五好文明家庭”、“五星家庭”、“平安家庭”、“美麗鄉村”等建立活動,舉辦婦女創業典型事蹟報告會和經驗交流會,對湧現出的優秀婦女典型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婦女學有榜樣、趕有方向。

  一是精神上的幫扶。把“下基層、訪婦情、辦實事”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成立縣婦聯便民服務隊,發動各級基層婦聯組織對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進行全面排查,建立全縣農村留守婦女臺帳,全面掌握全縣留守婦女的情況。對農村留守婦女特困家庭及農村留守婦女集中區域,組織法律志願者隊伍,開展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和矛盾調處、困難幫扶、法律援助、心理諮詢和家庭暴力投訴等工作,幫助留守婦女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充分發揮村婦代會主任、婦女代表和女致富能手婦女骨幹的作用,透過村婦代會的倡導,以就近就便、自願互助為原則,建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小組,幫助留守婦女兒童和家庭之間建立緊密型的互助機制,努力做到生產上相互幫助、生活上相互扶持、情感上相互依靠、安全上相互關照,使鄰里互助在農村蔚然成風。今年,縣婦聯聘請全國生殖健康講師舉辦了《關愛女性健康享受生命陽光》知識講座,使廣大留守婦女普遍受到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心靈教育。

  二是政策上的幫扶。縣、鄉兩級婦聯深入調查摸底,制訂規劃,走村串戶,宣傳動員,督導指導,落實貸款,為留守婦女送政策、送科技、送專案、送資金,扶持一批留守婦女的創業專案。組織動員女黨員、女幹部、女企業家、女致富能手與農村留守婦女開展“一對一”幫扶,推出了“小額貸款、全程跟蹤”的服務機制,為農村婦女創業“插翅、引水”。每年元月,聯合縣人社局舉辦了“迎新春、解兩難、促就業”勞務洽談現場招聘會。今年,xx縣38家用人單位共提供了20xx多個就業崗位,其中勞務輸出留守婦女589人。

  三是物質上的幫扶。聯合縣婦幼保院開展“送關愛、送健康”免費體檢活動,啟動了“母親健康快車”免費接送孕產婦,聯合縣衛生局組建了“衛生輕騎隊”,開展了“女性生殖健康村村行”活動,深入社群、村組進行免費“兩癌”普查和“貧困母親”走訪慰問活動。今年,

  縣婦聯聯合縣衛生局、縣計劃生育和婦幼保健院組織醫務人員組成便民服務隊,深入社群、村組為留守婦女進行免費“兩癌”普查活動,並給22位貧困兩癌母親每人送去1萬元救助金。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6

  根據全國婦聯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20xx多萬人,並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已高達18%至22%。調查顯示,由於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有相當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面臨著突出問題。

  根據市婦聯關注留守兒童相關精神,xxxx鎮婦聯在全鎮17個村和社群開展了留守婦女兒童調研工作。收集彙總了全鎮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基本情況,現將調研情況具體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xxxx鎮總人口8.9萬,其中農村人口6.5萬、婦女3.7萬人、18歲以下人口1.2萬人,農村留守流動兒童305人,佔同齡兒童的6.65%左右。

  調查情況顯示,目前留守婦女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在年齡特徵上,31--45歲的留守婦女比例較大,接近49%。30歲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顧年幼子女而暫時沒有外出務工,或是夫妻雙方共同外出,60歲以上的一般因年齡較大、男性外出較少,留守比例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婦女大多文化偏低。31歲-45歲的留守婦女中,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留守婦女中,大專文化程度的較少。三是在留守原因上,53.54%的留守原因是需要在家務農、撫養子女和贍養老人,11%的留守原因是在城裡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城市生活費太高。四是主要從事的生產勞動上,因文化水平偏低,又無資金支援,70%以上的留守婦女從事種植業。五是留守婦女在家主要從事種植業,因此丈夫外出打工收入是家裡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六是留守婦女文化程度較低,在生活中認為自己最大的困難是子女教育壓力大。七是當留守婦女的權益受到侵害時,54.67%的留守婦女選擇向鄰居親友求助,因為留守婦女文化程度低,不懂法律,很少有留守婦女透過法律途徑解決。

  從留守兒童情況調研來看,目前留守兒童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留守兒童人數比例較大,統計資料顯示,全縣18歲以下留守兒童人數佔兒童總人數的7.47%左右。二是留守流動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有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兩種型別。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兒童採用這種監護的方式比較多。這種隔代撫養的方式,除了“代溝”問題,還容易產生老人溺愛、嬌慣孩子的現象。上代監護,即留守兒童”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於監護物件並非己子,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

  二、現狀及問題

  (一)留守婦女

  1、體力勞動加重。青壯年男勞力外出務工後,農村只留下婦女、兒童和老人,留守婦女甚至部分老人轉變為農業生產勞動的主力。在抓好勞動生產的同時,留守婦女還要教育子女、贍養老人,有限的精力與高強度的勞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影響著她們的身心健康。在調查中,有半數以上的婦女表示“一個人難以單獨承擔農活”,“希望過上穩定的家庭生活”、“平日裡希望有丈夫的體貼幫助”等。

  2、精神負擔加重。留守婦女除了長期承擔繁重體力勞動而健康堪憂外,還普遍存在精神負擔重,安全感低;夫妻交流少,婚姻關係脆化等。調查顯示,丈夫外出後,4%的留守婦女常常覺得沒有安全感,60%的留守婦女常常感到孤獨。留守婦女與丈夫主要的溝通方式是打電話。空間距離的擴大阻礙了夫妻情感的交流以及性交流,導致感情危機,久而久之婚姻難以維繫。二是婚姻糾紛中“留守婦女”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力保障。當夫妻出現婚變時,大多留守婦女因無法掌握丈夫在外的收入和財產情況,因丈夫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使得留守婦女的權益得不到合法保護。70%的留守婦女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和心理壓力,並且缺乏有效的排解方式和渠道。

  3、教育子女能力低。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留守婦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較低,家務勞動繁重,除了在經濟上、生活上能為子女提供一定的幫助外,無力或無過多的時間在子女學習上、做人上給予有效教育與監管。80%左右的留守婦女認為對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錢給他(她)們上學,只要他們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就行;有近50%的婦女幾乎從未同子女談過理想與抱負,有近65%的婦女不知道平時孩子在想什麼、盼什麼,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主要表現在吃飯穿衣上。調查還發現有的留守婦女由於自身文化水平低,對子女上缺乏科學的教育和監管。同時由於孩子缺少父愛,家庭角色缺位,留守兒童多數學習成績平平,自身特長不明顯。部分孩子因父母離婚家庭破裂,造成心理、人格有缺陷,從而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留守兒童

  1、家庭教育缺失。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主要都是母親或祖輩進行隔代撫養,由於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無法對留守兒童的知識學習進行適當的輔導,無法擔負起撫育兒童健康全面成長的重責。

  2、親情關懷缺失。多數留守兒童每年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打電話成為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絡的主要方式。由於缺乏有效溝通,導致留守兒童與其父親之間的親子關係淡漠,他們無法得到足夠的來自父母的關愛。

  3、心理健康程度較差。多數留守兒童由於常年與父母相隔,許多留守孩子在感情上與父母產生了隔閡,即使父母回家時也難以與父母正常交流。一些孩子寄人籬下的感覺,又會使他們出現心理偏差,帶來負面的心理感受。孤獨感、緊張感、失落感和焦慮感,是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7

  一、基本情況

  20xx年末,全區總人口243216人,其中:女性人口114148人,農村人口201875人。勞動人口139003人,其中:女勞動力6525人。全區外出務工人員41033人,留守婦女668人,佔全區女勞動力的10.23%。

  1、文化程度。大部分留守婦女文化偏低。調查顯示:初中及以下學歷的留守婦女589人,佔88.1%;

  高中學歷的67人,佔10.2%;

  中專以上學歷的12人,僅佔1.7%。30歲以下的留守婦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較多,31-40歲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較多,40歲以上的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較多。

  2、年齡結構。留守婦女主要分佈在30歲以上。30歲以下的留守婦女89人,佔總數的13.3%左右,主要是因為生育、照顧幼小子女而暫時沒有出門打工;

  30-39歲的317人,佔總數的47.4%;

  40歲以上的262人,佔39.3%;

  30-40歲的留守婦女是較為集中的年齡段,這一階段年齡的婦女上有日益年邁的父母,下有正在成長的孩子。

  3、留守原因。調查顯示:家庭經濟狀況差,生活質量低的留守婦女有214人,佔32%左右;

  無就業技能,致富能力不強的有568人,佔85.03%。大部分的留守婦女因為家庭不支援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願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

  需要她們留守家中照顧家庭、撫育孩子、照料農業生產是她們留守的客觀原因,雙重原因使得她們既嚮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態,這一現象在35歲以下的留守婦女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二、現狀及問題

  1、勞動強度大,身體健康受損。調查顯示:身體狀況差的留守婦女有31人、身患疾病的有18人,佔7.3%;

  身體狀況一般的198人,佔29.6%。她們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勞動強度很大,嚴重損害身體健康。勞動強度大幅增加,勞動時間明顯變長,留守婦女的體力大幅度透支。調查發現,大部分“留守婦女”每人需要獨立承擔將近5畝地左右的農業生產,而其中又有半數以上的婦女表示“難以獨自承擔農活”、“希望過上穩定的家庭生活”;

  而那些身體不好的留守婦女,遇到的困難則更大。

  2、精神負擔重,安全感下降。由於丈夫長年在外,留守婦女精神負擔明顯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現:一是出現婚姻危機。留守婦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長期分居的留守婦女因為丈夫長期在他鄉打工,夫妻之間缺乏交流溝通,雙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虛,自我控制力不強,易受到不良現象和不法分子的誘惑,導致感情危機。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打工婚姻”離婚案呈上升趨勢,儘管留守婦女為家庭作出了許多犧牲,但是對於丈夫出門打工幾年不歸、移情別戀的情況,她們還是“欲語淚先流”。二是財產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勞動力外出後,農村只剩下老人、兒童和婦女,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致使農村治安防範力量減弱,使農村社會治安隱患增加,農村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現象增多,留守婦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70%的留守婦女面臨著巨大的生存的壓力和心理壓力,並且無人傾訴,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擔心丈夫,還害怕流言蜚語。

  3、婆媳關係難處理,對子女疏於教育。自古以來,婆媳關係都不好處理,尤其在丈夫不在家的情況下,處理好婆媳關係更是難上加難。調查中我們發現多例存在婆媳關係沒有處理好導致家庭矛盾激化的現象。不少留守婦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較低,除了在經濟上、生活上能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援外,無力在子女學習上、做人上給予有效教育與監管,只能聽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別做違法的事。由於80%左右的留守婦女認為對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錢給他(她)們上學,只要他們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就行。有近50%的婦女幾乎從未同子女談過理想與抱負,有近65%的婦女不知道平時孩子在想什麼、盼什麼,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主要表現在吃飯穿衣上。調查還發現有的由於自身只有小學文化,子女上初中後不能對其進行輔導和監管,導致他們成天逃學迷失在網咖裡。

  三、對策與建議

  留守婦女是目前農村最大的勞動力資源,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關係到家庭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針對留守婦女面臨的壓力和困難,需要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措施,開展幫扶活動,形成合力,營造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密切配合,共同關愛留守婦女的社會氛圍。

  1、高度重視,創造關愛留守婦女的良好環境。關愛農村留守人群是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視,需要社會發揮各方優勢,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配合、共同推進。要提高思想認識,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共同關心的局面。要出臺相應的硬性幫扶政策和措施。如相關部門要深入基層傳授技術、以村為單位建立“農家書屋”、定期或巡迴開展“三下鄉”活動、建立“婦女健康之家”、幫助有條件的農村婦女給予信貸扶持和專案扶持等。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婦女的思想道德素質。利用農閒時節或“三八”婦女節等,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以“四區建設”為載體,以評選“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婦”、“好妯娌”、“好鄰里”、“守法公民”、“五好文明家庭”等為抓手,大力弘揚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

  大力宣傳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義;

  引導婦女相信科學,反對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社會的安定和諧。嚴厲打擊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犯罪活動,打造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加強對留守婦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對《婦女權益保障法》的宣傳教育,提高婦女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有志青年回鄉創業。要多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讓青壯年勞動力能實現在本地就業,從根本上解決勞動力大量外出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要拓寬農村致富渠道,制定優惠政策,動員和鼓勵外出務工青年積累經驗,更新觀念,幫扶他們回鄉創業,推動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加強留守婦女的技能培訓和資金扶持,鼓勵留守婦女自主創業。繼續大力加強婦女技術培訓,舉辦留守婦女技術培訓班,讓留守婦女懂得更多的農業生產技術,科學種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

  繼續創辦示範家長學校,深入開展“爭當合格父母,培養合格人才”活動,引導更多的家長特別是留守婦女為國教子、以德育人;

  勞動、婦聯等部門要繼續堅持積極為留守婦女提供專案資訊和致富門路,推廣科技含量高、輻射面廣、投資少見效快的增收致富專案;

  要大力扶持留守婦女創業專案,在用地、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使其能夠敢創業、會創業、創成業。同時,政府要儘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在農村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合理流轉土地,使農村留守婦女從繁重的土地勞務中解脫出來。

  4、積極探索有特色的農村婦女互助組織,充分發揮婦女群體自身互幫互助的作用。在“政府支援,婦聯牽頭”的前提下,成立鄉鎮村農村婦女協會或農村婦女合作小組,“生產聯合互助組”以減輕勞動強度;

  “生活聯合互助組”以互相關心實現情感上的訴求;

  “文化活動聯合組”以共同分享娛樂等。同時,鼓勵她們利用協會或互助組織功能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親情之旅”、“鵲橋會”等夫妻親情互動活動,組織部分留守婦女與打工丈夫“零距離”相會,加強留守婦女夫妻之間的情感交流。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8

  近年來,隨著大量農民工外出打工,給經濟社會帶來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農民家庭夫妻分居,留守婦女生產生活困難等一系列問題。最近,丹東市振安區婦聯對我區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透過調研,我們深深地體會到留守婦女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她們柔弱的雙肩既擔負著贍養老人、照顧小孩的生活重擔,又承擔著家庭農業生產以及在企業上班工作的艱辛。可以說,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和希望,她們默默地支撐著家庭的負荷。

  振安區地處城鄉結合部,全區總人口18.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萬人,外出務工人員3.6萬人,農村留守婦女1.3萬人。從文化程度方面看,大部分留守婦女文化偏低。85%以上的留守婦女為初中及以下學歷。從年齡結構上來看,留守婦女主要分佈在28歲以上。大部分集中在30-45歲年齡段,這一階段年齡的婦女上有日益年邁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學的孩子。從留守婦女的留守的原因來看,大部分留守婦女因為家庭不支援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願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們留守家中照顧家庭、撫育孩子、照料農業生產則是她們留守的客觀原因,雙重原因使得她們處於既嚮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態。

  1、生活壓力超負。由於家庭中男性勞力的長期缺失,農村留守婦女承擔著超負荷的生活重擔,要承擔著照顧孩子、老人和田間勞動的重任。有的留守婦女想同丈夫一同外出打工,但贍養老人、照顧孩子的責任絆住了她們前行的腳步,她們的生活永遠都是幹不完的家務和農活,煩不完的孩子的教育與困惑。

  2、精神世界空虛。有的留守婦女上班累了一天,有的幹完農活,回家還要幹家務,晚上只有與電視為伴,與麻將為友,這就是大多數留守婦女的業餘生活。由於農村娛樂設施的缺乏,文化活動的不足,導致她們生活的壓力無處緩解,不良的情緒無處排解,精神世界比較空虛。

  3、婚姻狀況堪憂。留守婦女的丈夫外出打工,長期不在身邊,這導致許多家庭出現了婚姻危機。從婚姻問題上訪的婦女看,有三分之一是農村留守婦女。常年的兩地分居,夫妻之間缺乏交流溝通,一旦雙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虛,自我控制力不強,極易受到不良現象的誘惑,導致感情危機。近年來,我們發現“打工婚姻”離婚案呈上升趨勢,儘管留守婦女為家庭作出了許多犧牲,但是對於丈夫出門打工常年不歸、移情別戀的情況,她們是無可奈何。留守婦女面臨著巨大的生存的壓力和心理壓力,並且無人傾訴,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擔心丈夫,還害怕流言蜚語。如樓房鎮孤山村留守婦女李某,女兒患姊妹病,丈夫在外打工,有了外遇,最終拋棄了李某和女兒,離家出走。經過區婦聯多方協調,最後得以起訴離婚,爭取到了女兒的撫養費。

  4、家庭教育缺失。調查顯示,繁重的農活、家庭的重擔和生活的壓力讓農村留守婦女們消耗了全部的精力、心力。加之,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教育意識不強,留守婦女們普遍反應在子女的教育培養上心有餘而力不足。不少留守婦女由於自身文化水平低,根本不能給孩子講出什麼道理,造成一些留守家庭的子女上初中後因為不能及時對孩子進行輔導和監管,最終使孩子在初中時期成績出現一落千丈,甚至染上惡習的現象,這些留守婦女卻對子女們的教育和輔導卻感到力不從心,無從下手。

  留守婦女是目前我國農村最大的勞動力資源,也是新農村建設主力軍,她們的生存狀況和生活質量可以說直接關係到家庭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針對留守婦女面臨的壓力和困難,需要我們黨和政府還有各級婦聯組織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開展及時對口的幫扶活動,這樣在全社會形成合力,才能營造一個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密切配合,共同關愛留守婦女的社會氛圍。

  1、高度重視,創造關愛留守婦女的良好環境,引導樹立正確的婚姻觀。關愛農村留守人群是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視,需要社會發揮各方優勢,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配合、共同推進。一要提高思想認識,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共同關心的局面。二要出臺相應的硬性幫扶政策和措施。如要深入基層傳授技術、以村為單位建立“農家書屋”、建立“婦女兒童之家”、幫助有條件的農村婦女給予小額貸款扶持和專案扶持等。三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婦女的思想道德素質。利用農閒時節或“三八”婦女節等,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以“平安家庭“為載體,以評選““好婆婆”、“好媳婦”、“好鄰里”、“五好文明家庭”等為抓手,大力弘揚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四要嚴厲打擊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犯罪活動,打造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加強對留守婦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組織她們學習《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提高婦女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在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夠懂得及時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權利,捍衛自己的婚姻。

  2、加大農村文化設施投入,滿足留守婦女的精神生活。“白天忙上班、忙家務,晚上看電視”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留守婦女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她們的辛勞、壓力和空虛是別人無法體會的。在這種情況下,留守婦女更需要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來緩解壓力、排解情緒。調查中發現,靠近集鎮的一些農村留守婦女由於地域的優勢,經常能夠參加一些文化娛樂活動,讓她們從中體味到生活的樂趣。這些活動能夠讓她們容光煥發,精神飽滿。而偏遠一些的農村留守婦女由於農村公共娛樂硬體設施不足,文藝活動不多,她們只能徘徊在麻將與電視之間,娛樂方式單一,精神生活貧乏。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僅有利於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對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同樣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政府加大農村文化娛樂設施投入,文化部門、村、社群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發展農村經濟。90%的留守婦女希望自己的丈夫就地就業創業,前提是要有穩定不錯的收入。因此,農村致富渠道的拓寬,農村經濟的發展,外出務工男性的減少是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婦女問題的關鍵。一要要多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讓青壯年勞動力能實現在本地就業,從根本上解決勞動力大量外出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二要拓寬農村致富渠道,制定優惠政策,動員和鼓勵外出務工青年積累經驗,更新觀念,幫扶他們回鄉創業,完成勞動力的就地轉移,讓農民工能夠兼顧致富增收、農業生產和家庭生活,從根本上改善留守婦女的困境。推動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4、積極組建留守婦女的互助組織。調查中,留守婦女們

  表示生活清苦一點無所謂,關鍵是在困難、困惑、無助、無奈的時候需要有人關心、幫助。希望能夠建立各種互助組織,使她們生產有人幫、生活有人問、心靈有人暖。目前我區農村已自發產生一些互助組織,如巾幗維權服務隊,巾幗愛心幫扶服務隊、巾幗文體志願服務隊等等。這些組織遠遠不能滿足留守婦女們日益增長的新需求,如心理疏導、法律援助、家庭教育、情感關懷等。因此,建議社會各界合力組建留守婦女互助組織。在就業創業上,幫助留守婦女解決政策、專案、資金難題,鼓勵農村致富帶頭人領辦各類新型經濟合作組織,與留守婦女結對幫扶;在家庭教育上,利用家長學校、“婦女兒童之家”、黨員活動室等陣地開展家教培訓;在生活安居上,透過12338婦女維權熱線、基層維權站點、鄰里互助等措施,營造安全安居的社會環境;在心理疏導上,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率先建立專業心理諮詢室,組織志願者對需要心靈安慰的婦女,提供精神慰藉幫扶。對留守婦女真正做到精神上扶志、生活上扶困、能力上扶技、經濟上扶業,讓她們生活上舒心,情感上暖心,活動上開心,工作上順心。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9

  近年來,隨著大量農民外出務工,許多農村家庭夫妻分離,留守婦女生產、生活困難。黃梅縣衛計局多措並舉,切實做到了從多方位多層次上,關愛農村留守婦女身心健康。

  同黃梅縣農村大多數家庭一樣,家住黃梅縣停前村的周亞琴,迫於生計,獨自留在家中照顧老小。沒有手藝的她,在政府的幫助下,如今開起了小超市、代理了農村淘寶,生活逐步充實了起來。

  留守婦女周亞琴:作為一名留守婦女,很多東西我都不是很懂,都是村鎮領導一方面帶著我去跑工商辦手續,還給我們減免了些稅收,確實給我們很大幫助,另外鎮上每年還免費對我們留守婦女進行兩癌檢查,組織我們跳廣場舞,我們的經濟水平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提高。

  黃梅縣停前鎮黨委副書記宛黎斌:停前鎮現有留守婦女560人,我鎮關愛留守婦女做到三點工作,一是關注心理健康,細緻入微,透過辦宣傳欄,設悄悄活動室,邀請專家進行心理輔導,引導婦女健康向上的氣氛;二關心心理健康,全鎮每年至少組織對留守婦女進行兩次健康檢查,今年共檢查900人次,查出有病治病130餘人次;三是精準關愛增收入,鎮優先安排留守婦女就業,已幫扶留守婦女65人,增收80餘萬元。

  關於《進一步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健康的建議》這一建議提出以來,黃梅縣衛計系統迅速印發了衛計系統《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健康活動實施方案》,並加緊落實。截止目前,已在該縣範圍內發放《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健康工作臺賬》600餘本,印發婦女健康知識問卷調查一萬份,邀請省市專家為近兩萬名農村婦女普及了健康知識;搭建了村級"網際網路+計劃生育+婦幼健康"資訊管理系統。從經濟幫扶到身心健康,全方位關注農村留守婦女的生活。

  黃梅縣衛計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柳茂群:20xx年為農村婦女免費婚前醫學檢查8666人次,孕產艾滋病、梅毒、乙肝三病篩查11665人次,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專案7572人次,補助227.16萬元,後段我們將進一步落實各項措施,更好地為農村留守婦女提供優質服務。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10

  冷清清,嗅不到一絲男人味,夜晚只有孤獨寂寞和蟲鳴蛙聲相伴;白天不敢和村裡的男人多說話,怕遭人閒言碎語;城裡是個花花世界,老公在外幹活能不能經受誘惑,萬一拋妻棄子,自己什麼都沒有了,提心吊膽也是常態。三、缺乏安全感由於丈夫不在,農村治安狀況又不好,“留守婦女”們普遍沒有安全感。

  生理需求

  從女人生理方面來看,正常的、有規律生理需求可以調和女性體內的各種生理機能,促進激素的正常分泌。壓抑則使女性的身體機能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影響生理健康。生理上的不適,還影響了女性的心理健康。長期的壓抑容易使人產生抑鬱、焦慮、恐懼、懷疑等心理病變,使人對生活失去信心,對事情不負責任,容易衝動。

  中國農業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目前全國有8700萬農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萬留守婦女。調查中發現,留守婦女隱諱地表達了她們的性壓抑問題,“她們長期處於性壓抑狀態,這也導致了連鎖的負面情緒。”69.8%的留守婦女經常感到煩躁,50.6%的留守婦女經常感到焦慮,39.0%的婦女經常感到壓抑。

  丈夫外出打工,與丈夫一同去打工,孩子沒人看管,怕荒廢了孩子未來和前程,在家管教孩子,伺俸公婆,又不能和丈夫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長期的性壓抑,讓她們煩躁而焦慮。她們就是這樣艱難地選擇著這種痛苦的生活,忍受著與分居的孤寂。繁重的體力勞動似乎還不難承受,讓她們更加難以忍受的是長期的性壓抑。

  社會貢獻

  留守婦女家庭頂樑柱

  當前,農村傳統的家庭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青壯年男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婦女挑起了本應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的孝敬老人、撫養小孩等家庭重擔,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幾乎都壓在她們肩上。留守婦女已經由傳統家庭中的“半邊天”,一變成為現在家庭中的“頂樑柱”。

  留守婦女塑造鄉風文明

  樹立進步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和睦友善的家庭倫理關係和鄉村鄰里關係,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標誌。大量男勞動力的外流,使留守婦女在角色定位上由原來的“主內”轉變為現在的既“主內”又“主外”,成為鄉村良好風氣的主要塑造者。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她們對內要營造家庭的和諧,對外要處理好與鄰里之間的關係。在促進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上,絕大多數留守婦女對賭博等損家敗業的惡習有著本能的抵制,很多地方的留守婦女自發地組織禁賭協會、紅白喜事理事會等,破除舊習俗,倡導新風尚,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子女的撫養和教育上,她們付出更多的汗水、奉獻出更多的愛心,使那些留守兒童得到家庭的溫暖並受到教育。可以說,留守婦女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以及對鄰里關係和家庭關係的處理,直接影響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效。

  留守婦女帶頭經濟建設

  原來由男勞動力承擔的農活,現在基本上要依靠留守婦女去完成。男勞動力有的僅在糧食收種的時候才回來幫忙,有的甚至一年都難得回一次家。從土地的翻耕到播種、施肥、田間管理、收割等各個環節以及飼養牲畜、種植蔬菜等,都靠留守婦女操勞。有的留守婦女有了一定資本後,開始建住房、買店鋪、辦工廠、做生意。目前,不少留守婦女已成為獨立的生產者和商品經營者,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留守婦女村務管理生力軍

  外出打工的青壯年男勞動力離家遠、工作忙,平時很少回村,對村裡的事務瞭解得越來越少,很難直接參與村務管理。村中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兩委”班子民主選舉等事務,一般都由家裡的留守婦女代為表決或投票。這樣,留守婦女就成了參與農村民主管理事務的實際主體。同時,隨著留守婦女逐漸走出家庭、走入社會,她們的視野已不再僅僅局 限於管理小家的層面上,而把目光投向了對村務的參與和管理,對落實村級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目前,農村婦女入黨的人數越來越多,在農村“兩委”選舉中婦女當選為班子成員的比例也越來越高。農村留守婦女正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全國婦聯:xx年全國新增3.3萬多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

  xx年,中國新增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3.3萬多個,全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總數已超30萬個。

  隨著大量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地區出現了規模龐大的留守婦女群體。為幫助留守婦女更好應對生產、生活、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全國婦聯的積極推動下,各地婦聯組織透過村婦代會進行宣傳倡導,以就近就便、自願互助為原則,積極探索建立留守婦女互助組。

  在各地實踐中,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有的以村(組)為單位,8至 0名留守婦女為一組,由婦代會牽頭推選一名有文化、熱心腸、能幹事的婦女骨幹為組長,主動聯絡開展留守婦女日常生活關愛活動;有的以婦代會主任和婦女小組長為骨幹,依託婦女之家、婦女維權服務站,聯絡本村留守婦女建立互助組;有的則依託各種種植養殖專業生產協會或合作社,建立留守婦女互助組,帶動和扶持留守婦女發展專項生產創業致富。

  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宋秀巖在 2日在京舉行的全國婦聯十一屆二次執委會上表示,深化婦女議事會、留守婦女互助組等工作,有力促進了基層婦女群眾在社會治理創新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高。

  為改善困難婦女兒童的生存發展狀況,全國婦聯和省一級婦聯的公益慈善機構xx年募集款物 0億多元,進一步推動“春蕾計劃”“母親健康快車”“母親郵包”等公益專案的開展,包括新資助“春蕾”學生近 .8萬人次,新投放“母親健康快車” 90多輛,新發放“母親郵包” 2.3萬個。

  關愛幫助農村留守婦女的對策與建議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視“留守婦女”的現實需求。

  (二)強化科技培訓,提高“留守婦女”的致富能力

  (三)整合社會資源,解決“留守婦女”的實際困難

  (四)維護家庭穩定,加大“留守婦女”保護力度

  (五)豐富文化生活,體現“留守婦女”人文關懷。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11

  一、 農村留守婦女現狀

  經調查,全縣共有農村勞動力19.77萬人,佔農業人口總數的31.67萬人的62.4%,婦女勞動力88075人,佔農業人口總數的27.8%,其中已婚婦女59339人,共有留守婦女6656人,其中50歲以下的留守婦女4568人。留守婦女願意接受技能培訓的4452人,願意外出務工的3968人,願意與丈夫同城務工的3762人。在我們調查過程中,90%的婦女因照顧家庭老人、撫育孩子、照料農業生產是婦女留在家的主要原因。在留守婦女中,幾乎一半的人有過外出打工的經歷,她們也很想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但為了照顧老人和孩子不得不放棄打工,回家務農。另外女性年齡偏大、文化偏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工資待遇也低,所以多數婦女選擇了迴歸家庭,這一現象在40歲左右的留守婦女群體中表現尤為明顯。

  二、農村留守婦女的主要特點

  我們調查時瞭解到,90%的留守婦女希望丈夫外出打工,提高家庭收入,這些婦女大多數是青壯年;10%的留守婦女不希望丈夫外出打工,這些婦女大多年齡偏大,身體健康狀況不是太好。約有70%留守婦女表示希望丈夫打工的地點離家越近越好,哪怕收入少一點,30%的表示只要掙錢多,遠些也無所謂,同樣的待遇,希望離家近些。調查顯示,95%以上的留守婦女對家庭和丈夫的滿意度比較高。留守婦女雖然獨自在家承擔著照顧老人、小孩和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責任,但是她們對當前家裡的狀況是比較滿意的。70%以上的留守婦女跟老人相處融洽,98%對丈夫的家庭責任心滿意。

  三、農村留守婦女面臨的現狀和問題

  1、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文化程度低。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中,多為老年人,基本上都是維持家庭正常的運轉,看護孩子的多,圍著灶臺轉的多,多以種糧為主,只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對發展果品、養殖等產業的熱情不高,投入太少,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產業發展上。同時,繁重的家務,超長的勞動時間,讓她們沒有條件去學習或掌握一技之長,特別是在孩子的學習和教育上,沒有精力去管,有疲於奔命的感覺,留守女性也反映出勞動之餘的休閒娛樂活動內容單調無味,常常因為空虛而從事賭博、迷信等活動

  2、農村留守婦女生理和心理負擔沉重。一是長期忍受孤寂的折磨。留守婦女在辛勤勞作之餘,還要長期忍受丈夫不在身邊的'孤獨。二是怕出現婚姻危機。部分留守村婦擔心與丈夫長期分居導致交流減少與感情疏遠,對婚姻的永久性缺乏信心。尤其是與丈夫感情基礎不牢的,怕丈夫在外打工染上不良的社會習氣,拋妻棄子。但在調查中很多留守婦女表示,雖然勞累、孤單,但丈夫能掙錢就可以了,在她們心裡,為了家裡的生活過得好,丈夫外出打工已是不得已的選擇了。三是法律意識弱。農村留守婦女是一個弱勢群體,她們的合法權益相對來說難以得到有效保障。農村都是獨門獨院,相對閉塞,遇到侵害時,不知道如何尋求幫助,且受害婦女由於怕丟面子,怕影響不好,很少去報案;農村閒話多,女性處於被動地位,常常受了欺負卻不敢或不能聲張;由於雙方長期分居容易對感情產生影響,一些男方在外有第三者,女方卻毫不知情。農村沒有太多財產,女方又很難了解男方在城裡的收入、財產狀況,一旦離婚,女方可能什麼都得不到,財產權容易受到損害。

  3、留守婦女勞動力調配難度大。受長期以來形成的以家庭為主的勞動單元模式影響,現階段留守婦女勞動力仍然為單家獨戶作戰,合作意識不強,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不願意與人合作,或者出錢找人幫忙,從思想意識上還沒有完全樹立勞動力調配協作的理念。同時,受家族、鄰里關係、個人喜好等因素影響,互幫互助也只是小範圍內的,沒有建立起靈活機動的服務隊和互助組,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留守勞動力合理調配還需要進一步組織和引導。

  4、留守婦女勞動力季節性短缺。近年來,我縣果品、蔬菜、畜牧等產業不斷髮展壯大,全縣果園面積達到29.98萬畝,戶均4.2畝,人均0.9畝,拱棚蔬菜累計達到6400座,蔬菜種植總面積達到12萬畝,牛、豬、雞飼養量分別達到17萬頭、30萬口和177萬隻。隨著果、菜、草、畜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快速發展,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的數量與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凸顯。特別是在蘋果蔬花、套袋、採摘和蔬菜拱棚搭建、全膜玉米覆蓋等農忙時期,農村婦女勞動力需求劇增,勞力短缺的問題顯得十分突出。

  5、留守婦女勞動力缺乏系統性培訓。目前,農村婦女勞動力培訓仍然是急需破解的難題。現在的培訓內容和方式、方法還不能滿足群眾的實際生產、生活需要,培訓次數少,方法不靈活,方式比較單一,培訓效果差,沒有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培訓體系,仍然以舉辦培訓班為主要形式,幹部包園包戶的機制還不夠完善,掛牌指導和田間示範還不能很好地落實到位。這些因素導致農村婦女勞動力培訓提高速度慢、效果差,婦女在產業開發和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充分,尚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求。

  四、做好留守婦女工作的幾點建議

  留守婦女是農村勞動力的主要組成部分,涉及到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的發展穩定。針對存在的各種問題,特提出如下建議:

  1、切實轉變工作方式,充分調動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的生產積極性。把啟用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的創業熱情作為工作的重點常抓不懈,積極引導她們主動地參與到產業開發和農村發展中來,充分發揮婦女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半邊天作用。各級婦聯幹部要把為婦女群眾做事、助農村婦女增收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千方百計爭取農村婦女的理解和支援;要把學技術、搞服務、比貢獻作為推進婦女幹部作風轉變的有效途徑,提高婦女幹部的工作能力與服務水平,贏得婦女群眾的信賴。特別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果園標準化管理等工作中,要善於和婦女群眾溝通協商,利用算賬對比、效益分析、示範引導、典型帶動等方法做群眾工作,多做說服教育、宣傳引導、傳授技術的工作,手把手地示範、面對面地講解,做給婦女群眾看、帶著婦女群眾幹、幫著婦女群眾辦,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用經濟手段調動農村留守婦女的創業積極性。

  2、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全面提高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整體素質。培訓是提高農村婦女勞動力素質的有效途徑,必須立全縣產業發展需要和勞務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婦女勞動力技能培訓。一方面,對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要創新培訓方式,按照年齡、接受能力和個人特長愛好,分批次開展培訓,儘可能地把一整套技術分解開來進行培訓傳授,讓農村婦女循序漸進地掌握勞務技術和產業技能。對中青年婦女勞動力要側重於機械化耕作、果樹修剪、拉枝施肥、病蟲害防治、畜禽防疫、農產品營銷、蘋果疏花疏果、果實套袋、拱棚蔬菜種植等精細技巧的技能培訓;對老年婦女要側重於畜禽飼養、果品包裝等勞動強度小、技術要求低、容易掌握的技能培訓,引導農村婦女做好自己的事,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婦女勞動力效益。要創新培訓方式,注意培訓的實用性,以田間培訓、技術示範為主,儘量把科學原理和技術要點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表述出來,讓婦女群眾聽得懂、看得清、學得會;要發揮農業科技人員和技能型幹部的示範帶動作用,定點幫扶,手把手地教,透過走出去、請進來、集中培訓、田間示範、技術人員包戶包人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強對農村婦女留守勞動力的培訓,使其掌握1-2門實用技術。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輸出婦女勞動力的培訓。

  3、最佳化勞動力配置組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留守婦女勞動力作用。要在果、菜、草、畜等特色產業分佈規劃中,充分考慮區域勞動力資源特點和分佈狀況,爭取在果園拉枝、疏花疏果、病蟲害防治、畜禽養殖、飼料購銷、疫病防治、拱棚搭建、蔬菜栽培、農產品購銷等各個環節為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中各個年齡階段、各種技能水平的婦女提供就業崗位,使留守弱勢勞動力就業不出鄉。推行勞動互助活動,組建農村婦女勞務服務隊。

  4、整合社會資源,解決農村留守婦女的實際困難。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為農村留守婦女提供相關的服務和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如涉農部門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減輕留守婦女的農業生產勞動強度;舉辦留守婦女技術培訓班,提高留守婦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門在留守婦女比較集中的地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業餘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門為留守婦女提供各種法律服務,維護留守婦女的合法權益。醫療衛生部門建立對留守婦女的健康支援系統,關愛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減輕留守婦女心理壓力等。

  5、充分發揮婦聯作用,為留守婦女提供服務。在現有條件下,婦聯組織要力所能及地為留守婦女更多地提供服務。一是在留守婦女較集中的鎮、村建立婦女維權工作站,為留守婦女提供法律服務,維護留守婦女的合法權益。二是在民主、平等、自願的前提下,組建留守婦女互助小組,為留守婦女搭建傾訴、交流、互助的平臺,使她們共同面對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共同發展建立相互支撐的人際關係網路。挖掘自身潛力,增強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三是切實關心農村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加強與留守婦女的交流與溝通,爭取社會對留守婦女的同情、理解、支援和愛護,千方百計減輕她們的體力負擔和精神負擔,積極協調各有關部門為留守婦女提供服務和幫助。為農村廣大留守婦女撐起愛的天空。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12

  __縣位於__省西部__區,湘西中部偏東,是國家貧困縣之一,也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庫的少數民族地區,全縣總面積1297 平方公里,共轄12個鄉鎮,總人口13.82萬人,婦女佔6.9萬人,農村人口11.8萬人,其中農村婦女5.34萬人,佔農村人口總數的45.2%,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經濟蓬勃發展,農村出現“留守婦女”這樣一個特殊群體。據統計,目前我縣農村“留守婦女”佔農村家庭的70%以上。為了進一步瞭解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況,9月下旬,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婦女”情況進行了調研,並對默戎鎮、古陽鎮共5個村的45名“留守婦女”進行抽樣調查。

  一、基本情況

  因為丈夫長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由婦女承擔著家庭中的生產勞動、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責任,成為家庭生產中的絕對主力,據調查,85%的男勞力主要集中在廣東、深圳、浙江等沿海地區打工,“留守婦女”平均年齡為42.7歲,留守婦女種地獲得的經濟收入平均佔家庭收入的33.6%,平均有1.7個老人需要贍養,每年用於子女的教育和培養費3000多元,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婦女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勞動強度大,身體健康受損;夫妻情感缺失,家庭功能失衡;安全感降低,人身及家庭財產受威脅。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勞動強度明顯加大,部分農婦力不從心。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庭事務,有的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勞動強度很大,嚴重損害身體健康。默戎鎮、古陽鎮大多數的留守婦女都需要承擔家裡的農業生產,45份調查問卷表明,靠留守婦女種地獲得的經濟收入平均佔家庭經濟收入的42.5%,其中又有半數以上的婦女表示“一個人難以單獨承擔農活”,而那些身體不好的“留守婦女”,遇到的困難會更大。

  二是文化程度低,現代農業程序受到影響。調查中,80%的農村留守婦女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對現在家庭購置的農業機械不能充分利用。男勞力外出後,留守婦女節由於文化水平低,很少懂得機械操作技術,致使家庭農業機械閒置浪費現象普遍存在。同時,文化水平的低下也造成她們難以接受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上,增加了她們的勞動量和勞動時間。

  三是精神壓力大,身心易受傷害。由於丈夫外出務工,長年不在身邊,留守婦女們忍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守著家中的一畝三分地,贍養老人,照顧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擔,白天要下地幹活,晚上獨守空房,久而久之造成精神空虛。由於農村留守婦女長期承受精神上的壓力,容易產生失眠、焦慮,嚴重影響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

  同時,留守婦女丈夫外出打工,長期的兩地分居再加上留守婦女沒有時間、也捨不得錢去打工地看丈夫,久而久導致情感疏遠。丈夫面對城市生活的誘惑、長期性的壓抑以及社會監督的弱化,容易使婚外情趁虛而入,第三者插足和婚姻破裂現象逐步增多;調查中,留守婦女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紅燈”,打工婚姻離婚案呈上升趨勢,調查顯示,發生於該群體的離婚案件通常佔到離婚案件的60%到80%。 留守婦女為家庭做出了許多犧牲,當出現婚變時,由於對丈夫在外收入、生活情況不完全瞭解,她們往往無法很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是養老、子女養育方面出現新問題。因為丈夫長期外出務工,家庭的養老、子女的養育的重擔全部落在留守婦女的身上。由於在生產方面的勞累,加之對丈夫的思念,婦女們沒有足夠時間和精力耐心地對待子女和老人們。,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全依賴學校和老師,致使家庭教育空白,孩子們也容易產生性格及行為上的不良現象,而在養老方面,情況也不佳,冷漠、老人現象呈現上升趨勢。

  四是安全感降低,家庭財產受威脅。男性勞動力外出後,農村只剩下了老人、兒童和婦女,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會帶來農村治安防範力量的減弱,使農村社會治安隱患增加,農村中針對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現象增多。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13

  為全面瞭解全縣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現狀,進一步做好關愛幫扶工作,__縣婦聯透過走村入戶、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全縣農村留守婦女及留守兒童情況進行了調研,報告如下:

  __縣位於__省西部,____族__族自治州中部偏東,是集“老、少、邊、窮、山、庫”於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轄12個鄉鎮、140個村,總人口14.45萬人,其中女性人口6.92萬人,18歲以下人口2.76萬人,透過調查,__縣留守婦女約為2.78萬人,在年齡特徵上,20—30歲的佔14.25%,31--40歲的留守婦女比例較大,佔留守婦女的47%。40—50歲的佔38.75%;在家庭人口規模上,留守婦女所在的家庭人口多數在3-5口之間;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婦女大多文化偏低,以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居多,佔84.8%,高中文化程度的僅佔15.2%;在技能培訓及掌握情況上,大多數留守婦女沒有參加過技能知識培訓,有技術特長的很少,僅30%的留守婦女參加過農業實用技能培訓,15%的留守婦女掌握一技之長,12.8%的留守婦女有過法律知識的培訓;在健康狀況上,33.8%參加過健康知識培訓,60%的留守婦女有程度不同的婦科病;留守原因上,一是需要在家務農、贍養老人及撫養小孩,二是由於留守婦女自身身體狀況和外出務工經濟成本考量,三是男主外、女主內傳統思想的影響。

  留守兒童人數也呈逐年上升趨勢,截至20xx年5月,基本摸清全縣12個鄉鎮0-18歲留守兒童人數為8280人,佔兒童總數的41.34%。其中父親單獨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1747人,母親單獨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540人,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的兒童5993人。年齡段主要集中在小學和初中階段,佔留守兒童總數的57.5%,14—18歲的佔42.5%;學習成績多為中等一般,學習優秀的僅佔24.8%;留守兒童監護方式以母(父)單方撫養和祖輩隔代監護為主,少數由上代親戚和愛心媽媽(爸爸)監護。

  近年來,__縣婦聯一直把留守婦女兒童的生存、生活、教育和發展問題作為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程序的重要內容予以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各部門的職能作用,以“關愛留守婦女兒童行動”為重點,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完善服務方式,促進婦女兒童全面發展、共同進步。

  一是在12個鄉(鎮)開展育齡婦女生殖健康檢查免費服務活動,為廣大農村育齡婦女進行婦科黨見疾病及乳腺疾病的免費篩查、治療、轉診服務,提供避孕節育、優生優育、生殖保健知識、計生政策法規諮詢的一條龍全方位服務。

  二是充分發揮“巾幗志願服務隊”作用,積極參與“留守兒童、愛心媽媽”手牽手活動,爭當“愛心媽媽”,為留守兒童捐款捐物。

  三是上門慰問特困留守婦女,繼續實施“春蕾計劃”,牽線搭橋資助特困女童。四是依託“婦女之家”、“留守兒童之家”等陣地,開展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組織留守婦女開展讀書讀報、講座交流、文體健身等活動,豐富留守婦女業餘精神文化生活。五是扶持致富創業。幫助留守婦女及家庭選擇適宜的生產專案,組織開展種養加實用技術培訓。對有創業意願和能力、符合條件的留守婦女,優先幫助解決婦女小額擔保財政貼息貸款。目前全縣建立“婦女之家”56個,依託山村幼兒園建立“留守兒童之家”78個。

  1、家務繁重,生產方式單一,家庭收入偏低。

  因為丈夫外出務工,留守婦女在承擔家務、照顧老人子女的同時,大多承擔著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成為農業生產勞動的主力軍。由於受地理環境、經濟能力、文化程度、勞動技能、體力精力等因素的制約,留守婦女普遍長年從事傳統農業勞動,起早貪黑,繁忙辛勞,但收入普遍偏低。低文化、低技能,也嚴重製約了農村婦女就業致富的機會和途徑。留守婦女家庭除了農業收入和丈夫外出務工寄回的收入外,再無其他收入來源。

  2、精神壓力過大,身心健康受影響。

  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勞動,又要料理家務,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撫育未成年的孩子,生理和心理負擔沉重,身心健康受到了嚴重影響。雖然目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已惠及廣大農民,但是,由於家務和農活全靠一人支撐,大多數農村留守婦女都無暇關注自身的健康問題,有了小病小災也是硬扛著,不到不得已都不會上醫院。同時由於丈夫長期外出務工,常年不在身邊,夫妻交流少,只是偶爾打電話,空間距離的阻隔使多數留守婦女感覺到孤獨和沒安全感,情感溝通的缺乏很容易導致感情危機,甚至婚姻關係破裂。

  3、空閒時間較少,文化生活匱乏。

  留守婦女平時要耕作田地、操勞家務、照顧老人和孩子,空餘時間較少。遇上雨雪等惡劣天氣不能勞作或農閒時,偶爾會走親訪友或到鄉鎮或進城採購物品。最多的文化生活便是串門聊天,看看電視,打打麻將娛樂,精神文化生活相對比較匱乏。少數留守婦女會參加村裡組織的廣場舞、打__鼓等文化娛樂活動。

  4、人身財產易受傷害,安全感較低。由於男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只剩下了“369”部隊(婦女、兒童、老人),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導致農村治安防範力量的減弱。一是家庭財產安全得不到保護。少數不法分子利用農村男勞力外出機會,盜竊財物,偷雞摸狗。二是留守婦女在村組中處於弱勢地位,在遇到鄰里糾紛或生產糾紛時,容易成為被人欺負的物件。丈夫外出的時候,妻子有明顯的不安全感。

  1、親子關係缺失,親情需求較強。

  由於距離上遠隔和經濟上的原因,在外務工的父母回家次數很少,大多選擇每年春節回一次家,有的兩三年回一次家。長期的分離和缺乏聯絡對留守兒童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生活上缺少父母關愛和照顧,和正常家庭的小孩相比較顯得性格憂鬱自卑。在調研中我們得知,我縣個別學校出現留守兒童,因為太過思念父母,居然有輕生的想法,半夜趁老師同學熟睡,用跳樓的方式去抗議,所幸的是並未受傷。還有一部分留守兒童因為缺乏父母的教育,而養成不良行為習慣,如吸菸、喝酒、上網遊戲、拉幫結派甚至於校園暴力等,而在學習、文明禮儀方面很是欠缺。親子關係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人格發育帶來了嚴重影響。

  2、以隔代監護為主,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問題。

  據調查,目前,我縣留守兒童監護權轉移主要有隔代監護、親友監護、自我監護三大型別,其中,“隔代監護”高居首位,其比例高達60.1%;親友監護的比例為28.8%;哥哥姐姐監護的比例為7.4%;自己照顧自己的比例為3.7%。“隔代監護”對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帶來重大影響。隔代監護人由於大多是老齡人群體,知識能力不足,又忙於家務農活,對留守兒童重養不重教、重物質輕精神,一般採用溫飽式教育,有些爺爺奶奶比較溺愛孫輩,反而讓留守兒童性格放縱,難以管教。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弱化了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感,大多數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務工“是一段痛苦的經歷”,有“被拋棄”、“孤獨無助”、“無奈”感覺。可見父母外出務工根本無法切實感知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發展,難以實施正確的引導教育,不利於孩童的心理健康成長。

  3、家庭教育缺失,學習不太理想。

  大部分留守兒童對學習的認識都比較積極,但是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不容樂觀。這主要是因為隔代監護及上代監護的監護人群體自身素質普遍偏低,大多是文盲或小學初中畢業,無法輔導留守兒童學習,並幫助留守子女養成良好的學習自控力,留守子女因為親子關係缺失而帶來的心理問題等都影響了學習。還有一部分隔代監護人認識不到讀書的重要性,而且認為讀不讀書一個樣,他們沒有讀書一樣也能過上好日子。所以,一些老人不但不對留守兒童不認真學習的行為進行監督,而且是持包容和支援的態度,為一些留守兒童遲到、曠課甚至是輟學提供保護。另一方面,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由於每天所要承擔的農活家務很多,也沒有很多時間去關注孩子。

  4、健康知識缺少,安全缺乏保障。

  由於農村安全健康觀念的淡漠,留守兒童經常獨自在家,因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容易遭受人身傷害或自然侵襲,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加上農村思想觀念保守,在生理方面知識難以啟齒,安全健康教育知識全部依賴於留守兒童所在學校的指導。使得留守兒童在身心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自我健康保護等的理解上存在困難。

  為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體系,以形成“黨政統籌領導、部門齊抓共管、家庭自願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機制為目標,為此,特提出如下建議:

  1、黨政統籌領導,創造條件,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或從事農村生產,回來陪孩子,也能有相當的收入。將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納入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統籌推進,綜合施策。將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工作列入當地財政預算或設立專項經費。

  2、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黨委或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召集人,由婦聯、教育、民政、衛生、計生、文化、公安、司法、關工委等多部門相關責任單位組成聯席會成員單位,配套工作經費,明確職責分工,制定執行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

  3、建立留守婦女兒童動態監測機制,對留守婦女兒童資訊實行公安、教育、衛生等部門聯合採集,縣、鄉鎮、社群及各相關部門進行動態化監測,便於及時掌握留守婦女兒童狀況。

  4、注重搭建留守婦女兒童關愛平臺,依託“婦女之家”、“兒童快樂家園”“留守兒童親情家園”“留守兒童託管中心”“留守兒童之家”等陣地,密切聯絡留守婦女兒童,以各種活動為載體,開展宣傳教育關愛服務,以豐富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業餘生活。

  5、加強農村留守婦女的培訓,整合部門各類資源,把留守婦女納入重點培訓物件,為她們開展農業生產、養殖技術、法制維權、女性健康知識、心理健康、子女教育等各類培訓。提高留守婦女就業技能和思想認識,引導留守婦女走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道路。

  6、落實政策,鼓勵留守婦女自主創業。積極實施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政策,提供技術、資金等支援,幫助農村婦女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業和養殖、瓜果蔬菜種植、手工業等副業。大力培育留守婦女中的女科技致富帶頭人、女經紀人、女農民技術員,發揮她們的示範帶動作用,對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婦女所從事的種、養殖行業專案應給予重點資金扶持。

  7、建立機制,定期開展農村健康普查。政府應把農村婦女兒童定期普查納入公共衛生專案、列入政府“民生專案”,並投入專項資金。關注廣大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身心健康,定期開展健康普查,並形成長效機制。

  8、加強對留守婦女兒童的幫扶和權益維護。充分發揮在職幹部、巾幗志願者、愛心媽媽、代理家長的作用,示範帶動,奉獻愛心,結對幫扶;充分發揮婦女兒童維權工作站點、婦女兒童之家的作用,調解矛盾、維護權益。

  9、組建一支比較專業的心理干預專家隊伍,加強對留守婦女兒童心理問題的疏導和化解。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14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和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使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為了改善生活,增加收入,這些佔勞動力(18歲—60歲)總數8%的已婚剩餘勞動力也都紛紛向城市轉移。這些轉移的已婚勞動力中男性佔98%,從而在農村就出現了一些留守婦女。這些留守婦女大多仍在農村從事農業,照顧老人和孩子。近期,xxx鄉婦聯透過召開村婦代會主任和部分留守婦女座談會,調查問卷,入戶走訪等方式對本地區留守婦女的婚姻家庭狀況進行了調查。

  一、基本婚姻家庭狀況

  透過調查我們瞭解到,這些留守婦女家庭只有50%是穩定的,婚姻是幸福和諧的,而這些家庭的夫妻年齡基本都是45歲以上;有40%的家庭是有矛盾的,夫妻之間是不和諧的;另有10%的家庭因此已破裂或處於破裂邊緣的。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在全鄉每年40個左右的離婚婦女中,留守婦女足足佔了一半。

  二、家庭不穩定不和諧的原因

  (一)改革開放30多年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對人們思想觀念產生巨大沖擊和影響。尤其大城市的環境極具誘惑力。一些外出打工的男性賺到錢後禁不住誘惑,其行為似乎印證了'飢寒起盜心,飽暖思淫慾'這句古話,直接導致家庭破。一些男性儘管還維持著原有家庭,但他已看不上那個只顧在家幹農活的黃臉婆'。這種狀況導致婚姻家庭不穩定不和諧的在整個留守婦女中佔有33%。

  (二)農村人受教育程度低,遇事缺乏理性思考,加上自身責任心不強,導致在外打工不是為家裡賺得補貼,而是隻顧自己享受或盲目搞投資,最終還欠下了外債,從而導致家庭不和諧乃至破裂。

  (三)留守婦女自身思想守舊,生性多疑,對外出打工的丈夫缺乏信任。而外出打工的丈夫經過大城市的薰陶,視野開闊,思想開放,性格開朗大方,這些又是一些留守婦女眼裡所不能容忍的。無辜的丈夫又不能包容這一切,從而導致家庭矛盾重重。

  三、留守婦女對婚姻家庭的心理狀態及期盼

  (一)對於年齡偏大的留守婦女,她們比較關心的是丈夫在外所從事的工種、安全性、收入和生活狀況,並不擔心會發生影響家庭或破壞婚姻的問題。因為她們對自己多年來的婚姻家庭有信心,尤其她們確信年紀已漸成熟的孩子是維繫她們婚姻生活的牢固紐帶。她們當中多數所期待的是等孩子念高中或讀大學後,自己把家中的土地出租或轉讓他人,隨丈夫一起外出打工,少數年齡偏大的婦女仍願意留在農村務農。

  (二)對於45歲以下的留守婦女儘管她們也關心丈夫在外邊的冷暖和安全,但她們更擔心年富力強的丈夫禁不住繽紛世界的誘惑。她們有的透過隨時打電話方式監督丈夫;有的想盡辦法阻止丈夫外出打工;而有的婦女則表現為無可奈何之狀,她們認為婚姻都是命中註定的事;另外也有個別留守婦女能以積極的心態對待丈夫的言行,在努力改變自己,加強自己與丈夫之間的溝通交流。

  四、改善留守婦女婚姻家庭不穩定不和諧狀況的對策措施:

  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為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和諧家庭建設,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新風尚,採取綜合措施維護留守婦女健康和諧的婚姻家庭秩序。

  (一)大力加強家庭榮辱觀教育,樹立健康的婚姻家庭觀念。榮辱觀是引領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透過有針對性的開展婚姻家庭榮辱觀教育,讓人人都樹立健康的婚姻家庭觀念,明白哪些是應該堅持的,哪些是應該摒棄的;清楚那些是健康的、美好的、高尚的;哪些是庸俗的、醜惡的、低階的。同時讓全社會的人都對那些追求醜惡生活方式的人投去鄙視的目光,讓她們無地自容。

  (二)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意識和家庭責任意識。大力弘揚家庭美德、個人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同時各用工單位要創造條件,多組織外出務工人員開展健康、文明向上的活動,緩解外出務工者心理壓力,引領他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三)加強對婦女文化教育,培養留守婦女形成'聰慧時尚、自信堅韌'的時代精神。留守婦女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一般只具初中以下文化,而文化程度越高,處理家庭問題越富有理性。

  (四)發展鄉鎮企業,增加當地就業機會,是剩餘勞動力離土不離鄉或充分做好'農田'文章,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的精品農業,引導農業向現代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方向發展,透過發展優勢產業減緩外出就業壓力。

  (五)相關機構要加強對留守婦女的法律援助和保護。在處理留守婦女離婚案件中,涉及財產分割時要充分保護弱勢群體權益,多給予留守婦女在財產方面相應的補償。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15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程序的加快,農村男富餘勞動力也逐年增多,隨之產生了一批特殊群體—留守婦女兒童。為了全面摸清全縣留守婦女兒童現狀,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切實做好關愛工作,為她們解決實際困難。今年5月初,____縣婦聯抽調專人對全縣留守婦女及兒童進行了調查,形成了如下調查報告。

  經調查,全縣共有留守婦女164名(分佈在7個鎮37個村)、留守兒童307名(分佈在7個鎮48個村)。留守婦女中年齡在36-50歲的106名,佔總數的64.6%;20-35歲的54名,佔32.9%;50歲以上的4名,佔2.5%。留守兒童中6歲以下的177名,佔57.7%;7-12歲的81名,佔26.3%;13-16歲的49名,佔16%。父母雙方均外出的188名,佔61%。經調查,需要特別關愛的留守婦女3名(其中:患重大疾病1名、嚴重智障1名、肢體殘疾1名),留守兒童25名(其中單親20名、監護人75歲以上的4名、嚴重智障的1名)。

  (一)農村留守婦女存在問題

  一是勞動強度大。我縣屬山區縣也是國列貧困縣,群眾居住分散,交通相對閉塞,農耕沒有完全實現機械化,由於丈夫常年外出打工或經商,留守在家的婦女一般情況下上有老下有小,在家既要照顧子女,又要贍養老人,還要負責一年四季的農業生產,家裡家外均由一人操勞,沉重的家務及生產任務壓的她們身心疲憊。二是家庭經濟基礎薄弱。一些家庭男性之所以外出務工,絕大部分是因為人口多、負擔重、收入單一,家庭困難,外出務工是為了改變貧困面貌。他們普遍沒有一技之長,大多數靠在建築工地務工賺取勞動報酬,收入不高,婦女一般在家主要是照顧一家老小的飲食起居,農業收入微薄,導致家庭仍然在貧困線上掙扎。三是缺乏安全感。一些留守婦女與丈夫長年分居兩地,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他們的溝通交流逐漸變少,更有一些男士外出後受燈紅酒綠的影響,對妻子的關心減少,感情逐漸淡化,家庭矛盾日益凸顯,導致留守婦女情緒低落、安全感缺失,自卑感等油然而生。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

  一是感情上缺乏撫慰。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均外出的佔61%,她們由於長期不與父母見面,溝通交流少,孩子對父母產生距離感,偶爾電話或者網路聊天,父母僅僅侷限於詢問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對孩子的內心世界缺乏瞭解,導致孩子缺乏親情撫慰。另外,長期缺乏父母關愛,多數留守兒童性格孤僻,不善於與同齡人交往,更不願意向其他監護人傾訴。二是學習上缺乏指導。留守兒童大多數由其祖父母監護,由於監護人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對孩子的學習在監管上力不從心,更談不上輔導、批改家庭作業等。他們普遍存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夠重視,總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很少與代課老師溝通交流,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更是一無所知,在孩子的生活上僅限吃飽穿暖,導致家庭教育方面產生缺失。三是行為上缺乏約束。監護人由於隔代監護,對孩子普遍比較溺愛,對孩子的一些錯誤行為不及時糾正甚至聽之任之,常習慣於“物質”鼓勵、用錢財刺激,使孩子在錢物上尋找“心理平衡”。加之既要照顧孩子還要從事農業生產,農忙時無暇照看孩子,與孩子溝通少,對孩子約束少。導致留守兒童存在說慌、打架等不良現象,甚至沉迷於看電視、打遊戲等,更有甚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1、高度重視,建立機制。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是社會弱勢群體,倍受社會的廣泛關注,關愛好留守婦女兒童,使他們共享美好生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需要各級黨政組織的重視和支援。因此,要把關愛好留守婦女兒童作為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鄉一體化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由各級黨委牽頭,成立關愛機構,設立專門辦公室,把關愛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作為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內容,構建黨委牽頭、政府落實,教育、衛生、計生、農業、財政、扶貧、人社、民政、

  綜治、公、檢、法、司、婦聯等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動機制,透過制定目標、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嚴格考評,推進各項任務的落實,不斷使關愛機制規範化、常態化。

  2、落實政策,提供保障。一要完善和擴大社會保障體系,為留守婦女兒童提升基本保障。認真落實中央關於農村社會保障的政策要求,努力推進農村醫療、農村養老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加強政策引導,鼓勵社會各界關心和支援改善留守婦女兒童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切實有效地提升她們的生活質量,重點解決好留守婦女看病難、留守兒童上學遠、上學難等問題,避免“因病致貧、因貧返病”現象。二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要緊緊抓住國家對農村投資的政策,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有計劃地進行扶貧異地搬遷,加快鄉村道路、生態能源、農田水利等方面投資建設程序,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大社群,提升服務功能,減少農民特別是留守婦女的勞動強度、使她們出行方便、住所寬暢、飲食安全、生活舒心。三是提高家庭收入,促進家庭和諧穩定。抓住我縣煤田開發的黃金期,鼓勵支援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就業創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第三產業,在服務業上下功夫,不斷擴大就業渠道,使男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同時帶動貧困婦女就地務工,不斷提高家庭收入,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婦女的生活困難和家庭負擔,實現“人回家鄉,情投故里,福滿家園”的美好願望。

  3、部門聯動,開展關愛。要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優勢,尤其是要發揮好婦聯等群團組織優勢,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關愛留守婦女兒童的社會氛圍。各級黨委、政府要將關愛留守婦女兒童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專人對轄區內留守婦女兒童進行摸底,並逐人造冊登記,實行動態管理,要將關愛活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與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實。各基層黨組織要充分利用遠端教育裝置,發揮網際網路資源優勢,組織留守婦女兒童定期到村社群服務中心,與親屬進行影片聊天,增進彼此的感情。各涉農部門要針對留守婦女的不同現狀,制定合理的科技培訓計劃,定期深入基層開展科技知識、創業技能培訓,提高她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及創業技巧。勞動保障部門要支援留守婦女創業再就業,為符合條件的創業婦女發放必要的小額擔保貸款,為她們創業提供資金支援。教育部門要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就學狀況動態監測機制,加大義務教育執法檢查力度,減少和消除農村留守兒童輟學現象。要針對留守兒童學習心理問題,進行動態管理。定期開展上門走訪,師生一對一結對子,定期開展教育、幫扶等各類關愛活動,進行課外輔導和談心等。民政部門要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對特別困難的留守婦女兒童家庭給予重點傾斜,納入城鄉低保範疇,做到應保盡保,從而解除外出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司法部門要為廣大婦女兒童宣傳法律法規,提供法律諮詢,為權益被侵害的留守婦女兒童免費提供法律援助。教育留守婦女兒童爭當學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文廣等部門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開通專欄,透過廣播電視、網路等宣傳手段,傳播正能量,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同時,要開展寓教於樂、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豐富留守婦女兒童的業餘文化生活。醫療衛生部門要定期免費為留守婦女、兒童提供健康檢查和諮詢,關愛她們的身心健康;各級婦聯組織要成立“巾幗志願者服務隊”及“愛心媽媽”小組,定期上門入戶與留守婦女兒童談心交流,瞭解她們的所思所求所盼,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對需要特別關愛的留守婦女兒童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活動,使留守婦女兒童得到關愛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