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孩子的調研報告
在生活中,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留守孩子的調研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留守孩子的調研報告1
(一)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分析
在5天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工商大學外語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展開調查,主要採取了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個別訪談、集體座談的形式。
據調查,二小有留守兒童200餘人,佔在校學生總數的30%,據二小一位三年級的班主任老師反映,留守兒童在學校各年級和各班均有分佈,約佔1/3左右。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份,回收問卷60份,有效問卷58份,有效率為97%。透過對問卷進行分析,發現35%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照看,90%的留守兒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10週歲左右的留守兒童表現得更明顯,70%的留守兒童一年以上才能與父母見一次面,87%的留守兒童通常與父母進行電話聯絡,81%的留守兒童經常在家做家務,生活自理能力較強,55%的留守兒童在學校有不少夥伴,14%的留守兒童害怕見陌生人,性格較內向,比較自卑。在調查問卷的主觀題部分,絕大多數留守兒童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能夠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調查留守兒童“最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時,多數孩子“希望爸爸媽媽早點回來”、“我想你們,我會好好學習的”“爸爸媽媽辛苦了”,部分學生表示“爸爸媽媽快來接我”“爸爸媽媽能多關心我”,這一方面反映了留守兒童與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外打工的父母對留守兒童關愛不夠,親子關係不夠融洽。
透過與二小的老師交流和問卷調查過程中我們的親身經歷總結出,留守兒童主要有以下特徵:
1、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上表現參差不齊。我們在入戶調查中一位叫做王浩然的小男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品學兼優,能夠熟練地背誦古詩、唱英文歌,在家還要照顧僅僅2歲多的妹妹。他很理解爸爸媽媽離開家外出打工,在問到他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一句話的時候,他希望父母能早點休息,懂事程度已經超過同齡人。但也有的留守兒童劣跡斑斑,據二小的一位老師反映,一位留守兒童有偷竊行為,經常偷竊超市裡的商品賣給同學。
2、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兒童較內向、自閉,逆反心理較重。據老師反映,有些留守兒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於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際交流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訓,而祖(外)父母多數情況下也缺乏這方面的技能,因此,當這些孩子長大後,人際交流的能力並沒有得到同步發展,因而很難和別人溝通。小學和初中是留守兒童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監護人尤其是爺爺奶奶通常溺愛他們,造成了他們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應力、思想行為方面相對其他孩子要緩慢一些,這也造成了日後和他人交流產生障礙。
3、學習方面,留守兒童的學習兩極態度分化現象嚴重。據學校老師反映,學習不認真的往往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長的監督力度不夠,他們的學習就無人過問,最終很容易形成雙差生和問題兒童。據二小的袁校長介紹,一位11歲的留守女童,其父母在外地打工,通常是幾年才回家一次,該生學習成績較差,行為習慣也很不好,自覺性不強,逐漸成為問題兒童。
留守兒童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問題,監護人也存在著不容推卸的責任,主要表現在:一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自身文化素質低,無法在學習上給予留守兒童必要的輔導,致使留守兒童學不會的知識越積越多,積重難返。二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夠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顯得力不從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態度,任由其發展,不管不顧,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願在其身上花費心思。三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沒有能力監管或溺愛他們,這主要表現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身上......
留守孩子的調研報告2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進城打工。有些農民工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於是在我國廣大農村中出現一個新的群體——留守孩子。有資料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孩子”規模已達XXX萬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將在未來幾年成較大規模的上升趨勢。因此,留守孩子問題雖然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留守孩子問題仍然是當今社會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留守孩子存在的問題,筆者在本校學生中進行了走訪和調查,並對留守孩子問題談一些初淺的看法。
一、基本情況
我校共有學生XXX人,其中留守孩子XX人左右,佔學生總數的XX%左右。據抽樣調查顯示,這些留守孩子,有40%的只有單親在家且絕大部分是母親在家;有30%的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XX%的家庭裡沒有監護人;其次都寄宿在親戚家。這些家庭多則照顧2-3個。過多的孩子使家庭無法照顧周到,沒辦法進行教育,帶來許多嚴重問題。
二、嚴重危害
極其嚴重 “留守孩子現象”有極大的危害性,給社會帶來一系列問題,長時間的“關愛缺失”將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和成才,許多問題少年都與之相關。它給家庭、學校、社會都帶來不利的影響,對此必須高度重視。
1、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留守在家與其父母分離,這是一種典型的“親子分離”的現象。這種現象給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孩子青春期發育的關鍵時期,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指導,進而成為潛在的問題少年。
2、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全民素質的提高。
有很多留守孩子中考以後就面臨失學,有的甚至連九年義務教育都未完成就中途輟學,即使完成了,也缺少進一步學習深造的機會,他們走上社會將很難適應社會的需求,勢必影響全民族素質的提高。
三、留守孩子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孩子安全難以得到保障。
在調查中發現:在留守孩子中,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對孩子的安全監管,加之部分監護人和代養人對留守孩子的安全教育不夠、意識不強、監護不力,導致部分留守孩子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在雙休、寒暑假期間,脫離了學校管理回到家中,臨時監護人和代養人的管理難以到位,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甚至出現安全事故。許多留守孩子在週末喜歡騎腳踏車,學校的教育對他們蒼白無力。一些班主任反應:這些學生本身年齡較小,自控能力差,愛張揚,車速特別快,車技不高,所以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獨立能力差,辨別是非能力弱,喜歡跟風隨大流,很容易與社會閒雜人員混在一起,或成為侵害物件等等。
2、留守孩子生活普遍較差。
由於我鎮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大部分未掌握專長和技術,外出打工大部分從事的是勞動密集性工種,乾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資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維持家人和兒女的生活。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由於家庭經濟收入少,父母又長期在外,難以顧及到孩子的生活情況,導致部分留守孩子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據調查顯示,XX%的留守孩子生活較差,XX%的留守孩子生活一般。
3、留守孩子心理出現偏差。
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呵護和照顧。由於親情缺失,孩子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物件,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導致一些留守孩子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有的留守孩子情緒消極,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留守孩子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後,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據調查顯示,留守孩子想念父母的佔XX%,有38%的留守孩子父母每半年回來1次,XX%的留守孩子父母每年回來1次,8%的留守孩子父母幾年回來1次,XX%的留守孩子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絡。有的留守孩子從小父母就長期在外打工,一年難得回一次,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孤獨、自卑、冷漠、少語,很少或不願與教師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和玩耍,只與個別人來往。這是典型的留守孩子心理出現了偏差。據調查此類心理現象的孩子佔留守孩子的XX.3%。
4、留守孩子性格嚴重扭曲。
由於缺乏親情的呵護,缺少正確的家庭教育,留守孩子普遍出現自信不足,都說自己不出色、不優秀。嚴重缺乏自信,自信心不足。留守孩子有很多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撫養。這種“隔代撫養” 又往往容易造成“保護過度”。對孩子過分溺愛,他們儼然成為“小皇帝”、“小公主”,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普遍存在任性、孤僻、內向、驕橫、脆弱的心理,從而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5、留守孩子道德行為較差。
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不少留守孩子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裡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咖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父母在外打工,家庭收入水平提高,他們就常用物質來彌補對孩子關愛的缺失,這種現象固然好,但有時並未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使孩子養成亂花錢的習慣,還互相攀比。大部分留守孩子用這些錢上網、買零食,更有甚者,邀上幾個哥們兒,到飯館撮一頓,鋪張浪費,節約意識薄弱。
6、留守孩子成績普遍欠佳。
調查中發現:學校每年升入初中學習的學生中,留守孩子所佔的比例非常大。大部分孩子成績較差,週末或假期總是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在網咖經常看見他們的身影。在這些留守孩子中,XX%的學生成績較差,4%的學生成績很差;留守兒童中有1%的人上學經常遲到,有時遲到的高達XX%,XX%的留守兒童有過逃學的經歷。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部分農民潛意識裡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大,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二是監護人對留守孩子學習介入過少。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孩子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於隔代監護,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基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四、留守孩子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1、學校對留守學生的教育措施不力。
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適應新時期學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調查中發現,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孩子的父母長期在外,學校教師與家長的溝通難度真大,有時半年甚至一年難見留守孩子父母一面,很難反映孩子在學校的真實表現和存在的問題,難以實現家庭和學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員對孩子的教育過於依賴學校教育,但學校教育由於學生多,教學任務重,教師沒有精力,心有餘而力不足,對留守孩子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三是學校對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難在學習上、生活上給留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並針對性給留守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教育環境。
2、家庭對留守孩子的教育意識淡薄。
父母是兒童成長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行為、心理健康、道德觀念與智力發展將起著決定的因素。但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尤為淡薄。一是父母與留守子女溝通少,缺乏親情上的交流,對孩子的成長漠不關心,放任自流,順其自然發展。二是監護人和代養人大多數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識模糊,大多偏於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且知識、能力上難以承擔對孩子的道德培養和學習輔導的任務。三是父母對留守兒童只是給予物質上的滿足,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對留守兒童精神上的鼓勵、鞭策與開導。四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不對,父母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老師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直接取決於學校和老師,事實上成為孩子學習、身心發展的旁觀者。
3、社會對留守孩子的教育關注不夠。
近年來,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現象嚴重,對缺乏父母關愛,並在成長中留守孩子的思想上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農村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缺乏父母關愛的留守孩子的不足;二是一些娛樂場所缺乏有效管理,在網際網路、電視、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蝕內容屢禁不止,對缺乏父母關愛、親情關愛的留守孩子具有腐蝕性和誘惑力。
五、對策及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的現在,在某種程度上關係到我國未來人口和勞動力素質,關係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係到城鄉社會穩定,因此值得全社會高度關注。留守孩子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
1、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孩子的管理措施。
各級政府和學校都要積極探索對留守孩子管理措施的新途徑和新辦法。嚴格責任追究,校領導為第一責任人,班主任為直接責任人,切實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孩子的責任。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對留守孩子採取寄宿制管理。加強留守孩子在雙休和寒暑假期間的安全教育,解決留守孩子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從而解除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後顧之憂。
2、加大投入,改善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環境。
近年來,外出打工人員不斷增多,各級政府都在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和勞務經濟,可見勞務經濟在社會進步、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級政府對留守孩子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氣,出臺有利於外出打工人員子女受教育的優惠政策,並禁止一切影響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學的條條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費,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與城市兒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喚起他們的自信,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3、創新機制,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的有機統一。
對於留守孩子,以家庭為主體,加強學校、社會的正面教育和引導,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學校和社會聯動的運作機制。家庭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責任,給予必要的家庭關愛和親情關懷,家長要與學校和老師經常保持聯絡,隨時瞭解子女的學習和生長情況,並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學校要肩負起教育好留守孩子的責任,並有針對性的開展有利於留守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動,大力開發他們的潛力,啟用他們的鬥志,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留守孩子的良好氛圍,保證他們與健全家庭一樣健康成長。
總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大規模轉移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必然趨勢,這就決定了留守孩子問題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並將愈演愈烈。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長問題非常複雜,要解決留守孩子問題,需要社會、家庭、學校與留守孩子自己的共同努力才能解決。我所寫的只是冰山一角、膚淺之談,希望可以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和重視。
留守孩子的調研報告3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集中表現
1、學生成績不佳。據調查,留守兒童群體中,成績較好者僅佔12%。在農村,教育觀念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讀書無用論,很多人認為讀書沒有多大用處,而出去打工能省學費還能掙錢。這種思想潛移默化,助長了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厭學情緒,從而導致學習成績更加一塌糊塗。另一種認為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當然,有些農村留守子女的監護人教育觀念還是很強的,卻由於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無法對兒童進行學習輔導,現狀堪憂。
2、個性心理健康發育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有重要影響。由於父母不在身邊,長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久而久之,嚴重影響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個性特徵上,他們常常表現為兩種傾向:內向、孤僻、不合群、不善於與人交流;脾氣暴躁、衝動易怒。不健康的心理成為摧殘“留守子女”的“重磅”。
3、價值觀與人生觀偏離。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心理,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一種物質補償的方式,加大對孩子進行物質投資,這種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只侷限於單純的消費,這種消費極易形成兒童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的人生觀,缺少勤儉節約的精神。
4、犯罪與越軌現象嚴重。據調查,“留守兒童”違法違紀現象很嚴重,這些兒童逃學、曠課、不交作業,甚至沾染打架、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氣。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另外,留守子女對年老隔代的或關係較疏遠的長輩的教育往往不會很順從地接受,而且這些長輩也可能因本身種種原因而無法對這些兒童進行行為控制和社會化教育的重擔,那麼就可能導致這些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現狀透析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如此之重,下面就調查中所發現的問題作一些簡要分析。
1、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環境,兒童的社會生活知識、道德規範,首先是從家庭中獲得的。留守子女與父母的分離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體由父母變成了其他的撫養者,其中絕大多數是祖輩,還有一部分是其他的親戚。祖輩在兒童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許多誤區。其一是祖輩覺得兒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顧,對兒童過分溺愛,養成了兒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較低,他們很難和兒童交流,在學習方面不能給兒童任何幫助。而寄住在其他親戚家的兒童,新的家庭環境對兒童更加不利,站在親戚的立場上不便對兒童進行管束,兒童也很難在親戚家中產生歸屬感。
在外務工的父母平常很少與子女溝通,只有在節假期間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補償”心理,因此帶給兒童的只有物質補償,而缺少精神食糧。父母在此期間也不會督促兒童學習,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進行過多過嚴的管束,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長成為兒童學習、身心發展事實上的旁觀者,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社會化的不足。
2、學校方面。學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會化主體,由於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學校無法及時聯絡到家長,進而無法和他們一起對留守子女進行教育和監管。加之留守家庭的兒童大多由祖輩撫養,而老人由於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侷限性,往往忽視了對內心世界的關注,各學校教育無法協調。同時現在農村的教材內容以城市教育為參照,嚴重脫離農村的實際,加之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寄宿制學校較少,辦學條件也不易改善,無法對留守子女進行統一管理,從而導致留守子女社會化的不足。
改善“留守兒童”狀況的建議
留守孩子的調研報告4
近年來,隨著我縣農村大批勞動力外出務工,催生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為了解他們受教育的狀況,5月22日,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在副主席鄒任清、屈鑑平的帶領下前往城山鎮進行專題調研。委員們採取走訪留守兒童代表,聽取縣教育局及城山鎮中、小學負責同志彙報,開展座談討論等方式進行調研。縣政協主席楊劍出席座談會並作了重要講話。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縣“留守兒童”基本狀況
全縣現有各類學校164所,在校學生43199人。“留守兒童”總數達26783人,佔全縣在校學生總數62%;其中單親外出的學生有20735人,佔48%;雙親外出的學生6048人,佔14%。在“留守兒童”中,由祖輩監護的3393人,佔;由親友監護的20xx人,佔;無固定監護人的613人,佔。從學習成績上看,優秀的佔,較好的佔30%,中等及以下的佔;從行為習慣上看,優秀的佔,較好的佔,一般的佔,差的佔。以上資料顯示,我縣“留守兒童”群體非常龐大,且他們在學習成績、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弱於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留守兒童”在祖輩的過度寵愛、溺愛下,性格表現為任性、孤僻、內向,不易與人交往,孩子與祖輩之間缺乏溝通,存在嚴重的代溝,依賴心理,懶惰心理較為嚴重。
二、“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留守兒童”由於缺乏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亦不容忽視:
一是“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令人擔憂。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留守兒童”與祖輩等生活在一起。監護人普遍年齡偏大,且文化程度較低,他們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只能照顧孩子們的生活。大多數監護人錯誤認為孩子接受教育只是學校的責任,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主動與學校進行溝通較少;
三是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難度較大。由於“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師沒辦法向家長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有些孩子抓住時間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裡矇騙監護人。由於監護人文化素質等問題,老師進行有效的家訪渠道難以暢通;
四是農村基礎教育師資薄弱。農村中、小學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教師的教學任務也較繁重,跨專業帶課較為普遍,所以只能在時間上和精力上應對大眾化應試教育,特別是目前學校都沒有專業的心理教師和專職的生活教師,不能給學生更悉心的關懷;
五是農村學校的硬體設施不能滿足教育的需要。在農村學校寄宿制工程剛剛啟動,許多中小學住宿條件還有待於進一步改善。如東莊中學,一間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子要住二十個學生,人均不到一平方米。且缺乏衛生間、自來水等一些生活設施。
三、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意見及建議
“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催生的社會問題,而且將在較長時期記憶體在。如何教育好“留守兒童”,使其健康成長,社會、學校、家庭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調研組建議:
㈠政府及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各盡其責,通力協作,共同構建“留守兒童”教育的社會監護體系
留守孩子的調研報告5
調查時間:20xx年9月
調查地點:五常市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同時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託他人監護或無人監護的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而催生出來的特殊群體,隨著社會經濟及城市建設的日益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少父母的監護和關愛而發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一、背景介紹
此次調查物件為我校在校生,年齡分佈在6--12歲之間。全校共有學生1286人,共有留守學生231人,其中,男性留守兒童124人,佔留守兒童總數,女性留守兒童107人,佔留守兒童總數。
二、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分析
1、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佔),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託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佔),即把孩子託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監護型(佔),即由於沒有上面兩種條件,監護的責任就讓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兒童父母打工情況分析。全校留守兒童共231人,佔全校兒童總數的(其中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為,父親外出打工的為,母親外出打工的為)由此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群體還是相當大的。
3、留守兒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資料分析顯示,在縣內打工的佔,在縣外打工的佔,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縣外。
4、打工父母回家頻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佔,一年回家1——2次的佔,一般在家停留時間較短。結果表明:外出務工的家長回家頻率低,與留守孩子溝通和交流較少,更說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
5、留守兒童生活情況分析。從全校的總體情況來看,有的留守兒童寄宿或全託,有的留守兒童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有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單親家庭”合計為,隔代撫養為,家庭缺失的情況較為嚴峻。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較高,有的留守學生認為現在的生活“很好”,%的留守學生認為“一般”,只有的學生認為現在的生活“不好”。
三、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透過調研,我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統計資料表明,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於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調查中發現,一方面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裡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導致的學習成績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由於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因而,從資料分析結果來看,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2、放縱自由。一方面由於灌雲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地以蘇錫常地區為主,常年在外奔波,空閒時間少,因而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絡較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另一方面,由於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留守兒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較強,所以在物質生活的滿意程度上,留守兒童的滿意度更較高;但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到的關愛減少。第三方面,青少年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由於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捨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
3、親情缺乏。親情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大部分兒童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有感情距離,不想和他們溝通,大部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也只僅是盡到自己的本職(做飯、洗衣、接送等)。
留守孩子的調研報告6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迅猛浪潮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遠離家鄉,大量湧入外地打工,使得大批的孩子脫離父母的直接監護,成為一種新型的社會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由於這些留守兒童長期遠離父母,缺親情,少關愛,導致其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的問題日益突出。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也越來越備受社會的關注。關於存在的問題,我們進行了大量的調查:
一現況及存在問題:
(一)監護管理問題。
1、認識不深,教育方法落後。監護人不管是母親、父親或祖輩,大都淺薄地認為監護責任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曖、不出事。他們大都因家務繁忙,沒有時間輔導孩子學習。而祖輩教育孩子由於觀念和方法滯相對落後,存在嬌生慣養,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傾向,造成部份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缺失。同時由於祖輩的文化素質較低,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特別是對高年級的學生存在重養輕教,忽視孩子的全面發展。
2、素質不夠,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在留守兒童中由隔代教育的佔留守兒童總數的,他們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加上他們有的忙於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使得他們難以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對孩子進行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只能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
3、精力不足,教育強度低下。留守兒童中由單親監護的佔有相當的比例,在家庭教育問題上,由於他們的父親或母親外出打工,造成“父親教育缺失”或“母親教育缺失”,加上生產勞動和家務勞動要落在一方家長身上,使得家庭勞動強度增大,家教精力嚴重不足,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兒童自身問題。
1、缺乏自主,成績較差。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差成為普遍現象,由於他們缺乏家長及監護人的正確督促和引導,逐漸養成了自由散漫、貪玩厭學的不良習慣,不能完成家庭作業,對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和社會實踐活動也採取排斥的態度,致使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差,學習成績逐漸下降。
2、缺乏親情,感情空虛。由於外出務工父母常年與子女分離,聯絡較少造成親情缺失,這種情感上的空白是監護人無法替代的。大多數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
3、缺乏交流,性格缺陷。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與父母交流溝通的機會,監護人則對他們的關注不夠,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部分兒童表現出心理方面的異常,如感情脆弱、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
留守孩子的調研報告7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鎮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伴隨著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導致大部分留守兒童在道德品質、學習成績、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現諸多問題。為了更多地瞭解、關注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分析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對策。近期,許昌縣教育部門組織人員深入河街、艾莊等鄉鎮開展了調查活動,現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截至XX年6月,該縣共有中小學生76071人,留守兒童12751人,佔學生總數的;其中女生5818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男生6933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小學留守兒童9190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72%,佔小學生總數的,中學留守兒童3561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8%,佔中學生總數的;寄宿生6468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51%,非寄宿生6283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49%;父母雙方中一方外出的7398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58%,兩方均外出的5353人,佔42%。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習教育問題突出。一是留守兒童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監護人因年齡、身體、文化水平等方面原因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二是學校教育泛化,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缺乏有針對性的關注和關愛。三是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教育經費相對匱乏、師資力量薄弱、教育水平和教育設施較落後。四是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等原因,導致在校留守兒童學習的總體成績低於城鄉、農村正常家庭孩子。
(二)身心健康發展存在諸多缺陷。一是人格發展不健全。從個性特徵上看,留守兒童常常會表現為兩種傾向:要麼內向、孤僻、不合群、不善與人交流;要麼脾氣暴躁、衝動易怒;或者過分淘氣,做出一些特別的舉動,來吸引老師注意自己。二是性格有明顯缺陷。監護人管不了、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致使留守學生幾乎生活在“無監護”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三是道德行為規範失常。監護不力、自控能力較差,留守兒童無法抵制各種不良誘惑,使其道德準則下降,容易出現厭學逃學輟學、打群架偷盜等不良甚至違法行為。四是身體健康狀況差。由於農村醫療條件相對差、留守兒童生活衛生習慣不當等原因,造成他們身體素質較差,飲食和營養狀況不佳。
(三)良好行為習慣難以養成。一是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等生活行為有待規範。80%的留守兒童生活質量較差、無規律,在個人衛生、文明禮貌等方面存在問題。二是組織紀律、學習方式方法等學習行為方面有待規範。留守兒童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比其他學生差,缺乏學習熱情,消極、被動對待學習。三是加強身體鍛鍊、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等方面有待規範。
(四)安全保護有待提高。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之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較差、防護能力弱,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三、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從社會角度看,大量農民工進城以及城鄉壁壘的存在是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根本原因。城鄉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戶籍制度以及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使進城務工人員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高昂費用、升學考試、各地教材版本不同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留守孩子的調研報告8
**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由於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農民透過農業生產獲得的收入十分有限,外出務工成為農村富餘勞動力謀生就業的重要途徑。隨著他們的外出,另一個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也隨之產生。為了解全縣留守兒童現狀,進一步做好留守兒童工作,**縣婦聯就全縣留守兒童問題深入43個鄉鎮和相關部門進行了一次調研。
一、基本情況
**縣現有人口87萬人,其中0-15歲的兒童萬,留守兒童萬人,佔兒童總數的%。留守兒童中單親在外務工的約佔47%,雙親在外務工的約佔53%;70%的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帶養,15%由親戚帶養,5%在鄰居家寄養,寄宿等其他形式的留守兒童為10%。調查發現,兒童留守率與當地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在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的鄉鎮,留守兒童已成為學生的主體,而在交通便利、二三產業發展較快的鄉鎮,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少。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令人堪憂。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監護人又因年齡、文化、體力等條件限制,無法給予孩子正確的學習指導和監督,導致孩子出現厭學情緒。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大多處於中等和中下等水平。如江口鎮中心小學289名留守學生中,成績優秀的僅佔12%,68%的為中等和較差。此外留守兒童的輟學率也相對較高。據統計,XX年度全縣小學學生輟學率為%,初中為%。而留守學生分別為%和%。由於監護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上缺乏與學校的積極溝通和配合,錯過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這些都是影響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
2、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亟待關注。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生活上缺少必要的關愛,再加上監護人缺乏教育常識,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部分留守兒童情緒消極,失落自卑,感覺孤單,甚至心理壓力過大,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礙。調查問卷中,雖然60%的留守兒童認為“最大的痛苦”是“父母不在身邊”,55%的認為“看到別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時很難受”,但選擇“你最大的願望”時,選擇“父母能在身邊”的只佔19%,多數孩子選擇了“學習好將來出人頭地”,由此可見留守兒童比較自我的個性。在自我評價一欄中,認為在家中自己是活潑開朗的只佔45%,認為在家中自己膽小、孤僻、不善交往的佔到了55%。許多留守兒童缺乏幸福感,有幸福感的只佔53%,甚至有17%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被遺棄,這些對他們今後的性格形成極為不利。
4、留守兒童安全存在隱患。由於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存在諸多隱患,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層出不窮,甚至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也時有發生。如小江鄉教師xx幼女案,正是由於被xx的幼女為留守女孩,寄養在親戚家中,加上年幼無知,才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機。
5、監護狀況令人堪憂。據調查,留守家庭中70%是由爺爺奶奶等隔代親人照看,15%由親戚照看。可見隔代監護成為農村留守子女主要的監護方式。調查表明,儘管%的隔代親人很高興照顧留守子女,但由於體力、知識等原因,%的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很吃力”。而%的親戚表示“不樂意,但沒辦法,”或“無所謂,只要父母給錢”,可見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比較冷漠。溝通是實現家庭教育的前提條件,%的監護人直接表示“很好從不與孩子談心”,%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煩惱時向監護人傾訴”,同時%的孩子還反映受過罰跪、罰站等家庭體罰行為,可見雙方在溝通態度及方式上都存在著很大問題。監護人普遍關注孩子學習的佔70%,而對孩子品德教育關注的只佔30%,與孩子交流時間每天保證1小時以上的僅有16%,而監護人空閒時間用來看電視、搓麻將、做家務、購物的竟達97%。
三、對策與建議
1、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為留守兒童構建心靈家園。一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學校要以班級為單位,對留守學生進行摸底造冊,建立留守兒童檔案。二是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制度。透過實行教師與留守學生一對一幫扶制度,讓留守學生得到學校和老師更多的關愛。結對教師應加大對走讀留守學生的家訪,引導和幫助孩子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可透過定期與留守學生交心談心,開設親情電話,向留守學生及其家長、監護人公佈校長、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電話等方式,加強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聯絡,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三是進一步辦好家長學校。要經常開展活動,採取多種形式對監護人進行培訓,開設“爺爺奶奶家教培訓班”、“臨時託管親屬培訓班”等,可利用假期和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指導他們開展正確的家庭教育。四是在課程設定上大膽創新。學校要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知法、懂法、守法;重視學生的心理諮詢與輔導,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課程,及時發現和診治留守兒童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切實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
2、強化家庭監護責任,為留守兒童築就避風港。一是改變父母外出方式。應儘量避免父母雙雙外出打工,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於教育。二是在外打工的父母應經常和孩子保持聯絡,督促其生活、學習、行為;同時還應多與孩子的班主任聯絡,及時瞭解孩子的在校表現,和老師一道教育孩子,促進其健康成長。三是監護人及父母既不能溺愛孩子,也不能簡單粗暴地教育孩子,要對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的關注,正確教育和引導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
3、切實履行政府職責,為留守兒童撐起保護傘。一是要淨化社會環境。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切實擔負起責任,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發揮其功能和作用,特別是要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管整治,徹底清理校園周邊的三室兩廳一吧,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鄉村兩級要把關心留守兒童作為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和構建和諧鄉村的一件大事來抓。二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增加農民本地就業機會。各級政府要大力發展好勞動密集型企業,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拓寬農村富餘勞動力掙錢的門路,讓更多的農民就近務工,做到“掙錢教子”兩不誤,從而減少留守兒童數量。三是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學校寄宿基礎設施的投入,千方百計改善學生寄宿條件或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配備專門的生活教師,以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寄宿在學校,從而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護。四是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構建社會教育和監護體系。各鄉鎮、村(居)委會、社群應儘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幫助解決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問題。要充分發揮教育、共青團、婦聯、關協等相關部門作用,共同構建農村中小學生的社會化教育和監護體系,起到溝通家庭、學校與孩子之間關係的橋樑作用。要動員全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開展“愛心媽媽”認領留守兒童活動。對於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建立村、社群幫扶中心,並組織幹部到留守兒童家裡慰問,切實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問題,讓留守兒童真正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
留守孩子的調研報告9
為了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促使這一特殊群體的健康成長,xx鎮各校開學初對“留守學生”的關愛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鎮留守兒童現狀
全鎮下轄16個村,1個居民委員會,總戶數xxx戶,總人口xxx人。適齡兒童xxx人,其中留守兒童xxx人(xx中學178人,xx中心小學30人,xx小學57人,xx小學126人),這些孩子都有隔代監護或者寄居在親戚家中,這些兒童整年甚至幾年見上父母一面,在長期缺乏父愛、母愛的環境中成長,這些孩子大部分都具有以下特徵:
1、營養不良,性格孤僻。
2、部分成績落後、厭學。
3、身心發育不健康。
二、留守兒童工作開展情況
1、成立關愛小組。
開學初對各校留守兒童進行摸底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中心初中成立的以李孝德為組長其它人員為成員的關愛小組,各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政教領導和班主任為成員的關愛小組。
2、營造氛圍,感受溫暖
各學校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作為師德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在校園內、在家訪中,在班級內、在團支部(少先隊)中對“留守兒童”充分關注,對他們的學習、生活給予關心,全校師生營造了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尊重“留守兒童”的人格,滋潤了他們渴望愛的心靈,達到讓留守兒童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真正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班級集體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3、健全關愛制度,明確責任
為了讓確保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落到實處,各學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有《關愛留守兒童幫扶制度》等。
留守孩子的調研報告10
隨著流動人口規模的逐漸擴大,由此所帶來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倍受社會關注。由於與父母長期分開生活,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日常生活、與同伴的交往以及自我評價是否會因為缺少父母的直接關懷而受到影響?就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學習習慣、等基本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分析,以切實瞭解留守兒童,為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提出培養留守兒童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策略。
一、調查物件
調研物件:夏西小學所有留守兒童,參與調查的留守兒童共164人,發放調查問卷164份,收回問卷164份。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化程序的加快,人口遷移流動日益頻繁,大批農村勞動者離開家鄉,進城從事二、三產業。而這些勞動力在調查中發現22%的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務工的時間是達到了半年,30%達到一年,13%達到一至三年,35%的在三年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有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是兩三年的留守學生了。
其中在父母外出情況的調查中發現父親外出的佔,母親外出的佔。父母親都外出的佔57%,從此項調查中可以發現父母都外出的佔了一半。父母外出務工的地點在省內的佔56%,在省外務工的佔34%,國外務工的佔1%。
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有26%的留守兒童與媽媽生活在一起,有3%的留守兒童與爸爸生活在一起,有2%的與其他親戚生活在一起,有69%的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有17%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另外的留守兒童寄養在別人家裡或者是自己生活。生活上是xxx單親家庭xxx的合計為28%,隔代撫養為69%,家庭缺失的情況非常嚴重。在這些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角色由一個人承擔起來了,難免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一定的影響。從兒童的角度看,如果父母選擇一人外出流動一人留在家鄉的流動模式,則父親外出流動的比例大大高於母親外出的比例,留守兒童能夠與父親一起生活的比例只佔3%。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家庭教育中父親承擔“嚴父”的教育職責的傳統,如此大面積的父親“缺位”的情況,對於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將產生更大的影響。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其中有69%的農村留守兒童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稱之為隔代監護。隔代監護的監護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特別是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於年齡一般相隔近50歲,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
根據我們對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不難發現他們家庭的經濟狀況大都不容樂觀。也許由於經濟原因,留守兒童父母回家次數也普遍比較少,其中僅在春節回來的佔81%,還有19%兩到三年才回來一次,這部分樣本都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員。
農村留守兒童由於其年齡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對父母親比較依賴,調查表明:通常父母一週以內跟孩子聯絡的佔66%,每天聯絡的佔2%,一個月聯絡一次的佔20%,12%的孩子反映父母不跟他們聯絡(包括超過一個月聯絡一次以及不固定聯絡)。調查瞭解到,父母多采用打電話這種便捷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其次是透過寫信的方式與孩子心靈交流,並且父母跟孩子溝通的內容最多的還是學習情況。而留守兒童主動與父母聯絡的目的調查中發現,有50%是彙報學習成績,有47%是交談自己很想他們,也有3%是叫他們給錢。
家庭教育是監護的重要部分,指父母在家庭內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對子女進行教育和影響的過程,它對人的影響極為廣泛而有效,它可促使兒童的身心、品德、健康和智力得以正常發展以形成個性、個人理想和發展志趣。它本身是一種法定責任,應隨著監護權的轉移而轉移,而事實上這一
部分被無情地遺漏。調查中還發現當留守兒童犯錯時,監護人有73%是透過講道理進行引導,而還有11%的監護人是透過罵的方式來教育,還有13%的監護人是透過打或向家長告狀。由此可見還有27%的監護人沒有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可見雙方在溝通態度及方式上都存在著很大問題。
在調查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對自己有那些方面的影響時,有23%的認為可以提高家裡的生活水平,有10%的認為可以使自己的零用錢增加,有62%的認為會對自己的學習有影響,有5%的認為管的人少了,玩的時間多了。大部分的留守兒童的認識還是正確的。
透過調查我們發現當父母外出打工時有58%的孩子經常想念父母,有28%的孩子偶爾想念,也有11%的不想念。有25%的留守兒童希望父母長期在外務工,有46%的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長期在外務工,有29%的留守兒童無所謂。有35%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務工對自己的成長有利,有18%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務工對自己的成長不利,有47%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務工對自己的成長沒有影響,由此可見他們想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願望是非常強烈的。
透過調查發現當父母外出歸來時有62%的留守兒童是與父母交流學習成績,有20%的留守兒童是與父母交流身體情況,有6%的留守兒童是與父母交流與老師的關係,有6%的留守兒童是與父母交流與同學的關係,也有4%的兒童和父母沒什麼話可說。
調查發現,66%的農村留守兒童課餘時間用於看書學習,16%的留守兒童做家務,5%的留守兒童用於做農活,還有8%的留守兒童用於和小夥伴遊戲。
一談到理想有20%的留守兒童沒有想好,在沒有父母督促的情況下,75%的留守兒童能自覺完成學習任務,20%的留守兒童大多數情況下能完成學習任務,2%的留守兒童偶爾會完成學習任務,只有3%的留守兒童不會完成學習任務。這表明留守兒童擁有較高的學習獨立性。
與小夥伴遊戲娛樂是兒童應該享受和樂意享受的權利和天然本性。在調查留守兒童的夥伴個數上,一半的孩子有很多好夥伴,有23%的孩子有5-10個,有22%的孩子有2-3個,也有6%的孩子只有一個。
在學習上認為學習比較輕鬆的佔24%,也有7%的認為學習較困難,有70%的認為學習一般。在遇到困難時有22%的留守兒童找父母幫助,有26%的留守兒童找同學幫助,有18%的留守兒童找老師幫助,有28%的留守兒童找監護人幫助,也有5%的留守兒童不找人。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在遇到困難時大多都是找父母、同學、監護人幫助。
留守兒童對零用錢的使用上,透過調查發現有73%的用於買學習用品,3%的用於買玩具,11%的用於買零食,7%的用於其他。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在零用錢的使用上還是比較合理。
和同學的關係上:有38%的留守兒童和同學關係很好,有58%的留守兒童和同學關係一般,有1%的留守兒童和同學關係不好,有3%的留守兒童和同學關係自己都不清楚。在調查留守兒童與監護人的關係上,有78%的認為和監護人的關係很好,有2%認為和監護人的關係不好,有16%認為和監護人的關係一般,有2%認為和監護人的系自己都不清楚。關
三.思考與建議
上述調查我們可以看出,目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主要存在監護不力,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不完善等問題,這些問題有可能導致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的一系列障礙。但農村留守兒童較非留守由兒童也有其突出的優點,如:能自己解決問題、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有果斷的判斷力等。我們要在發揚農村留守兒童的優點的同時,幫助他們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的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監護人給予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一般來說,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學校的雙重監護下成長的,只有在家庭監護和學校監護的相互配合、補充與協調下,他們才能獲得一個相對健康的成長環境。但是在父母雙方都外出的農村留守兒童中有相當多的留守兒童與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祖輩撫養者在精神和體力上都處於衰老的過程當中,其自身就是一個需要照顧的老年群體,對孩子的管束難免會力不從心,也很難與孩子進行暢通的交流。老年人說話比較嘮叨,孩子根本聽不進去,還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而若寄養在叔叔、伯伯、姑姑、姨媽等親戚家,其家庭環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就更加不利。在親戚的立場是不便對孩子進行管教,孩子也很難在這些親戚家中找到歸屬感,總是會有寄人籬下的感覺,也容易和親戚家年紀相近的孩子產生矛盾。因此無論是爺爺奶奶等祖輩撫養者還是叔叔伯伯等其他親戚代養者,他們對留守兒童的管理都只能是粗放型的,對留守兒童的照顧也僅僅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淺層關懷上。而更為重要的心理需求與發展往往被忽視,使得家庭監護的覆蓋面不到位和學校監護也無法協調起來,從而會帶來諸多隱患。
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依託與基礎,良好的家庭環境能夠使孩子在學校學習中更加有信心、更積極向上。而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環境實際上是殘破的,通常父母一週以內跟孩子聯絡的佔66%,每天聯絡的佔2%,一個月聯絡一次的佔20%,12%的孩子反映父母不跟他們聯絡(包括超過一個月聯絡一次以及不固定聯絡)。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內部親子之間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時間上的長期間斷性、空間上的遠距離性、交往的非面對面性以及互動頻率極低的特點,致使親子之間的交往幾乎成了一種正式的次級群體交往模式,成了農村留守兒童父母成為孩子學習、身心發展事實上的“旁觀者”。農村留守兒童家庭作為一個初級社會群體的存在,在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教導社會規範、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指導生活目標及形成個人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和影響功能大為削弱。家庭教育的主體由父母移向了其他撫養者或代養者,而與此同時這些撫養者或代養者要麼年紀大,知識水平與個人能力有限;要麼就是同時還要耕種土地、餵養牲畜、洗衣、做飯及照顧自己的孩子,對留守兒童的成長成才教育根本無暇或沒有能力顧及。這樣農村留守兒童實際上就成了一群“父母雙在的孤兒”,少人關心少人問。
勿庸臵疑,經濟能力的提高是否就能給留守兒童帶來更好的學校教育呢?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留守兒童的家庭收入比那些父母均在家務農的農村孩子的家庭收入要高一些童的學習成績一般都不容樂觀,他們中的成績優秀者僅佔29%,大多數留守兒童的成績都處於中等偏下。長時間的親子分離,缺乏溝通,在學習方面所出現的困難、疑惑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與疏導,加之代養人文化素質偏低的原因,造成很多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缺乏上進心,老師也很難管教。
營造一個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環境對於家庭、學校和全社會來說,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這關係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農村人口整體素質的提高,關係到我國的千秋大業。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的資源應相互整合,相互協力,從而構建起面向留守兒童的更為完善的社會育人體系。
留守孩子的'調研報告11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近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快速發展,農村中的許多富餘勞動者,陸續走上了外出打工、經商的行列。他們的孩子絕大多數只能留守在家庭,由老人或親戚代養,這些學生便成了農村特殊群體留守兒童。據權威部門調查研究,我國目前有20xx萬左右留守兒童,其中近四份之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我們思考如何針對這一特殊學生群體的教育問題進行教育對策研究,怎樣從學校教育入手對家庭教育進行引導,嘗試透過系列體驗式德育主題活動和分層實施的心理干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能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為他們的終身幸福奠定基礎。
二、研究的理論依據
1、《中國兒童發展綱要》中指出:兒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給予兒童必需的保護、照顧和良好的教育,將為兒童一生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綱要中還要求重視兒童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在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兒童心理諮詢和矯正服務機構。
2、教育理論。我國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針,著名教育家魏書生也常說: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保證。而留守兒童作為我們教師工作中特殊物件,他們既有一般學生心理特徵中的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教師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研究教育方法,改進教學。引導幫助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研究目標
1、透過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加強我校教師教學科研意識,促進我校教育教學健康發展。
2、透過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針對我校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主要厭學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並在此基礎上探索一條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成功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研究內容
1、透過問卷、調查瞭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個性心理品質、基本狀況和存在的問題。
2、監管人的基本狀況和生存現狀。
3、監管人的現狀與留守兒童個性品質形成的關係。
4、探索留守兒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5、建立符合留守兒童身心特點的良好品質的培養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經驗及理論。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主要是蒐集國內外有關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資料,蒐集相關課題研究的最新資訊,為本課題的研究作借鑑和參考。
2、問卷調查法。透過問卷調查瞭解我校留守兒童心理現狀,為實施興趣學習法作好準備。
3、個案研究法。透過若干個個案研究﹐進行比較﹐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以指導課題研究工作。
4、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要按方案做好階段性總結,在總結中交流經驗,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六、實施步驟及分工
1、準備階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成立課題領導小組,確定課題研究參與人員,設計制定研究方案,規劃課題研究措施,分工落實。
(2)運用問卷調查法收集資訊。準備課題研究的理論材料、教材及教學參考資料,組織發動課題研究,進行課題研究的前期培訓,作好課題研究的準備並開始初步的研究活動。
(3)做好課題申報工作。
2、實驗研究階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召開課題開題論證會,課題組人員和全校教師共同參與研究,透過課題研究課、課題研究會、成果彙報會等各種形式進行資訊交流和經驗總結。在實施階段裡,要求要建立研究資料檔案(調查分析材料、課題研究論文等)。還可以不斷地修正方案,完善方案。
3、總結階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撰寫研究綜合報告、研究論文、經驗總結,形成最後成果。
(2)對研究成果進行推廣與交流。
(3)接受課題組專家組的全面評估與驗收。
七、課題組研究成員及分工
王孝英:課題組組長,總領課題組的工作。
魏忠安、杜紀飛:調查留守兒童男女生人數、年齡大小父母外出情況、生活環境
相慶昌、張相偉:調查研究留守兒童面對學習及生活的態度、對父母打工的態度、留守兒童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期望。
許貞剛、朱利志: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因素、建立留守兒童完備的資訊檔案。
八、研究經費
學校將提供相關的經費保證本課題研究的正常開展與按期結題。
留守孩子的調研報告12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轉型,在如今特殊的歷史時代中,大量的農村勞力湧向城市,在這股社會洪流中,堡子鎮這個小鎮自然也融入了社會大潮。大量的剩餘勞動力走出了家門,只剩下了老人與小孩子們,留守的爺爺奶奶與留守兒童太多太多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牽扯著老師們的心,留守兒童的教育被學校高度重視,為更好地教育好祖國的新一代,讓留守兒童在健康的環境中學習成長,堡子小學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並就這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調研,這次調研重點針對四、五、六三個年級進行,因為這些年級感知認知能力較強了,對於父母外出的感受更加深刻,並且能表述清楚自己的感情。
一、堡子小學留守兒童基本情況。
堡子鎮在會同縣來說是一個相對較大的鎮,全校學生共861人,其中留守兒童有569名,佔全校總人數的66。而四、五、六三個年級的留守兒童只這幾個年級總數的58。出現了低年級留守兒童相對較多,高年級的相對較少的情況。老師行了分析,其原因可能有這些,首先是因為孩子的原因,因為長年的在外打工生活,父母與孩子的距離遠了,起初並不太引起父母的關注,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因為長期缺少父母關愛而長大的孩子,性格方面與父母所期望的相差太遠了,家長們感覺已經管不住孩子們了,想在他們這個時候努一把力,挽回一點,儘自己為人父母的心意吧。另一個原因是經過幾年資本的積累,早年出去打工的父母現在有了一定的本錢,回來自己家鄉發展了,少掙點錢,孩子是最重要的。
本次重點調研的孩子在9到12歲之間,從孩子們生活的家庭環境、學習狀況、心理狀況三個方面進行調。首先家庭環境方面,在這些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佔了三分之二,這此孩子百分之九十是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其餘是和親戚住在一起,這種隔代教育或者隔了一層山的教育最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父母一年回來一次的佔了百分之八十多,其餘是半年回來一次,雖然孩子們表示自己的父母每個星期都給自己打電話聯絡溝通,但因為長期不見面,電話上的話有的也少得很。但另一方面又都強烈是自然地想念遠方的雙親。但內心有的已經慢慢地疏遠了。所以他們一遇到困難,就只能向同學和朋友訴說,很少選擇向父母訴說的。而與他們玩得最多的是同學和朋友,父母遠在天涯,而爺爺奶奶老了,有的還要照顧好幾個孫子孫女,能管好吃喝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經過調研總結出留守兒童的特點有:
(一)學習積極性不高,自控能力差
因為留守兒童是祖父母與親戚帶的,他們一般只管好孩子的吃穿住就行了,沒有精力出沒有責任去管理孩子們的學習,學習上沒有人督促與監控,加上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這種能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脹,很容易形成學習上懶散的習慣。在學校違犯紀律,拖欠作業,不愛學習的留守兒童佔的比例很多,是一大片。老師們感覺,現在教書壓力很重,學生真的好難教。
(二)性格孤僻但暴躁,內向而易逆反
在調研中與老師們交談中發現,每個班都有幾個這方面極典型的例子,內向的學生一問三不理,與同學老師都不願意交流,對一切失去興趣。一旦遇到什麼事情卻又不能冷靜對待,而是以極端的方式發洩,或者更加沉默,或者極力反抗,有的甚至一怒就動武。就算是老師也一樣的頂撞不誤,長幼觀念全無,難以疏導。
(三)物質上的富有,感情和親情的淡漠,
其實他們本來就是在這種缺少關愛的環境下成長,儘管監護人如爺爺奶奶也疼他們,但哪比得上父母的愛呢?這是一種世間最親最本能的感情,從小就讓他體會得少,又怎麼能指望他們對周圍的人與事產生多麼深厚的感情呢?有的父母為了彌補對孩子們的虧欠,有的每天給孩子五元或者三元的零花錢。但這錢不是感情的縫合劑,只會讓孩子養成對物質過分的追求與依賴,更加地缺少感情。
二、學校針對留守兒童進行的一些教育方法。
其實這幾年來,為了教育好這些留守兒童學校是想了很多辦法,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具體大的舉措有如下這些。
(一)開展“關愛貧困留守兒童,百名老師下農莊”的大型家訪活動。
這個活動已經在堡小進行了兩年了,每個學期,學校規定每個班確定家訪物件,特別是留守兒童作為重點家訪物件,老師們對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進行全面的瞭解。經過家訪,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很不容樂觀。祖父母表示對孫子孫女的教育力不從心,事務多,孩子們不聽管教,反而把全部希望寄託在學校。有的監護人則根本不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家訪的老師在田間地頭找家長們說了幾句話,他們又忙著去做事了,根本沒時間和老師們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說隨其自然吧。但有一部分還是起作用了的,家訪的老師與監護人互相把孩子在學校與家庭的情況做了溝通,達成了教育共識,找到適合教育孩子的切入點,這樣對留守兒童好一些。儘管如此,堡子小學一如既往地堅持大型家訪活動,終於讓家長們瞭解了老師的良苦用心,答應與老師共同管理好孩子。另一方面我們也更加理解孩子們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個性了,而不是一味地指責了,而是想辦法耐心疏導與教育他們。
(二)對留守家長開培訓會,讓他們掌握教育留守兒童的一些方法與技巧。
學校每個學期召開一次家長會,其實就是留守家長會議,會和留守家長們溝通,建議幾種能讓他們接受的一些教育子女的建議,如提醒他們,要怎樣不溺愛,做到愛得有度,孩子們使性子爺爺奶奶一定得怎麼辦等。學校還召開了寄宿生家長會議,因為寄宿生其實基本上是留守兒童,父母外出了,而寄宿的話有老師管理,有的還有生活補貼,乾脆放學校寄宿算了。這些留守兒童是最讓老師們費盡心思的學生,對於調皮的難管的學生除了學校就沒地方管了。於是又專門召開寄宿生家長會議,讓學生輔導員與家長面對面談話,互相瞭解學生在家在校的情況,做好家校教育的銜接工作。
(三)師生結成一對一幫扶物件。
每個老師都指定兩名到三名左右的留守兒童結成幫扶物件,就象母子父女一樣,抽一定的時間陪他們談心,瞭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好有的放矢進行及時的教育,讓他們的困難得以及時有人發現,有人訴說,有人解決,儘量讓問題兒童不成為問題。
留守兒童問題不光是老師的問題,也是全中國的問題,是時代造成的,但原留守兒童時代早日結束,還孩子們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社會也會更加安定和諧。
留守孩子的調研報告13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迅猛浪潮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遠離家鄉,大量湧入外地打工,使得大批的孩子脫離父母的直接監護,成為一種新型的社會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由於這些留守兒童長期遠離父母,缺親情,少關愛,導致其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的問題日益突出。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也越來越備受社會的關注。關於存在的問題,我們進行了大量的調查:
一現況及存在問題:
(一)監護管理問題。
1、認識不深,教育方法落後。監護人不管是母親、父親或祖輩,大都淺薄地認為監護責任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曖、不出事。他們大都因家務繁忙,沒有時間輔導孩子學習。而祖輩教育孩子由於觀念和方法滯相對落後,存在嬌生慣養,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傾向,造成部份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缺失。同時由於祖輩的文化素質較低,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特別是對高年級的學生存在重養輕教,忽視孩子的全面發展。
2、素質不夠,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在留守兒童中由隔代教育的佔留守兒童總數的,他們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加上他們有的忙於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使得他們難以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對孩子進行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只能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
3、精力不足,教育強度低下。留守兒童中由單親監護的佔有相當的比例,在家庭教育問題上,由於他們的父親或母親外出打工,造成“父親教育缺失”或“母親教育缺失”,加上生產勞動和家務勞動要落在一方家長身上,使得家庭勞動強度增大,家教精力嚴重不足,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兒童自身問題。
1、缺乏自主,成績較差。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差成為普遍現象,由於他們缺乏家長及監護人的正確督促和引導,逐漸養成了自由散漫、貪玩厭學的不良習慣,不能完成家庭作業,對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和社會實踐活動也採取排斥的態度,致使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差,學習成績逐漸下降。
2、缺乏親情,感情空虛。由於外出務工父母常年與子女分離,聯絡較少造成親情缺失,這種情感上的空白是監護人無法替代的。大多數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
3、缺乏交流,性格缺陷。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與父母交流溝通的機會,監護人則對他們的關注不夠,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部分兒童表現出心理方面的異常,如感情脆弱、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
留守孩子的調研報告14
農村留守兒童(兒童是指17週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衍生物,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一、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根據婦聯絡統20xx年3月的調查摸底顯示,我市17歲以下留守兒童已達10萬多人,佔兒童總數的12%。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就有9萬多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87%。陽山縣、英德市所佔比重最大,陽山縣有萬多人,英德市有萬多人,兩縣農村留守兒童人數佔了全市留守兒童總數的70%。
(一)基本現狀。
1、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家境普遍不寬裕,生活依靠父母雙方或單方出外打工維持。據統計,農村貧困留守兒童(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15909人。有的家中有病人,因病致貧情形並不鮮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技術技能水平較低,打工收入較微薄。部分留家的母親,最主要的任務是料理家務、照顧老人小孩,只進行簡單的種植養殖來幫補家計。
2、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數由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生活起居。
3、農村留守兒童中,小學年齡段以下的超過半數。據統計,小學年齡段以下的兒童共有萬多人,佔農村留守兒童總數的65%。其中,讀小學的佔了,讀幼兒園的佔了,學齡前的佔了。
(二)主要存在問題。
由於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與其他兒童存在的差異性,使其在身體發育、智力水平、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質等多個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或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缺乏親情撫慰與傾訴溝通,心理問題顯現。農村留守兒童普遍正處於生理發育、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正是極需溝通傾訴和正確引導的時候。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這些兒童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連山縣上帥鎮9歲的小琴,父母為了生計雙雙外出務工,剩下她和正在讀學前班的妹妹跟隨年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天長路遠,父母對兩姐妹的生活學習情況甚少過問。兩姐妹由於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貼身照顧,性格變得內向,不願與人交往。13歲的小豪讀六年級,父母在廣州打工,由奶奶照顧他的生活。當他違反學校紀律時,班主任只能打電話給他的父母。遠方的父母只能透過電話隻言片語對其進行教育。為了加強溝通,他的父母甚至留下了手機,但手機卻變成了“遊戲機”,成為其學習的障礙。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差異大,巨大的代溝讓兩者難以交流溝通。父母忙於務工且身處遠方,對孩子的情感溝通和心理關懷也少。留守兒童遇到問題時往往是得不到及時的排解和幫助。有的兒童和父母感情生疏,甚至怨恨父母無情,久而久之對家庭缺乏溫暖感和歸屬感。部分留守兒童表現出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這種情緒的長期積累,極易產生社會認知、行為價值上的偏離,以及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這對於兒童人格的健全健康發展造成非常消極的影響。
3、缺乏安全監管,生命安全受威脅。由於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人或年紀老邁,或病痛纏身,對他們上學、放學途中、節假日的安全問題難以監管到位。節假日特別是寒暑假,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更加突顯。他們上山捉蛇捕鳥,下河洗澡摸魚,騎車到處遊蕩,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連州市龍坪鎮7歲的小軍,父母到了番禺打工,留下他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去年12月,正上小學一年級的小軍由隔壁50多歲的大叔幫忙接他放學,結果途中發生車禍,經搶救無效死亡。
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政策社會因素。許多進城務工人員其實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邊,但由於現行戶籍管理等相關政策和家庭經濟狀況的限制,無法更好地解決孩子進城後的入學、醫療保障和居住等問題,迫於現實的壓力,把孩子留在農村就成了絕大多數農村家庭無奈的選擇。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農村留守兒童極需得到家庭外的社會教育體系的更多幫助和疏導,彌補親情、監管、教育等方面缺失對其成長形成的消極影響。但一方面,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在農村學校中開設專門的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課程還是相對較少;另一方面,社會教育相關服務體系更是還未發展成熟起來。這樣的現實狀況直接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問題的不斷產生。
(二)家庭個人因素。農村經濟發展遲緩,對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弱,傳統種植業收入水平低,農民往外走是必然的。農民外出務工謀生,目的是想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希望給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之間產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有的家長認為,畢業後沒門路照樣找不到好工作,還不如早點就業。在新的“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下,再加上忙於務工,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也就不太重視和關注。委託的監管人又忙於操持家務和農活,更加不會對留守的孩子進行更多的教育。這些都是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的因素。
三、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社會應對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記憶體在。這個特殊群體的人數已在加大,問題也正在凸顯。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對國家人才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有著極其深遠深刻的影響。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影響的不僅是一代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為解決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供參考:
(一)推進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改善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建立農村“寄宿制”學校,可以較好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生活上的問題。加快農村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學校配套建設宿舍,並不斷改善寄宿條件,儘量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他們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儘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
(二)多渠道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服務體系。目前教育、婦聯、關工委、團委、學校等部門、群團、社會組織都有開展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救助扶持工作。如市婦聯去年啟動了“關愛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大講堂進社群(鄉村)”活動,一年來開展家教公益大講堂1000多場,受教育家長35。6萬人次,發放有關宣傳資料28萬份。招募4400多名(個)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集體和熱心人士擔任“愛心父母”,募得幫扶款130萬多元,幫扶困境兒童1700多人。暑假期間還聯合市關工委、團市委開展“攜手關愛留守兒童繽紛夏日五個一”活動,讓留守兒童度過了一個開心而有意義的假期。這些救助扶持工作雖然一定程度上代償了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但畢竟力量微弱,而且都是分散、間斷行為,並沒有形成長效、持續的工作機制,成效是有限的。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短期內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透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利用社會資源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有效幫助。如建立綜合性服務站、託管中心、心理諮詢站等。
(三)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依託學校或有關服務機構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家庭情況等進行登記造冊並實行動態跟蹤。根據相關資訊,更好發揮各種社會資源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兒童提供救助和幫助。
(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家教理念灌輸。引導和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農村留守兒童的委託監管人提高責任意識,密切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成長情況,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儘量給予孩子溫暖與關懷。學校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絡制度,辦好家長學校。利用書信、電話、資訊、家訪、家長會等途徑,與留守兒童家長保持經常性的聯絡。利用家長學校經常性開設家庭教育講座,讓“第二家長”學會教育孩子的方法。
(五)重點關注,積極消除社會因素的影響。要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積極推進戶籍管理、社會保障和住房、教育、衛生等相關法律政策的不斷完善,逐步消除與戶籍管理相聯絡的就業、醫療、教育等政策障礙,促進城鄉、區域、部門之間相關政策的銜接與配套,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平等享有相應的權利權益,積極消除留守兒童產生的社會因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複雜的社會問題,社會根源複雜,涉及人員廣泛,極需得到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和關愛,從而共同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
留守孩子的調研報告15
一、調查物件的基本情況
朱寨村是一個經濟相對落後,交通便利(有一條連線市區與村的主幹道),以外出打工,種植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較為特殊的農村。該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務工人員佔百分之五十,留守兒童佔兒童總數的百分之五十七。農民土地較少(每人約7分地),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放棄了種田而選擇出外謀生,因而當地留守兒童的現象十分普遍。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為視角考察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即透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該地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在調查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需求,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提出合理建議,以期為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建設盡綿薄之力。
二、“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1、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以及城鄉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產生“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根本原因在於城鄉二元結構管理帶來的深層次矛盾。隨著工業和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與國家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和義務教育制度,進城務工農民雖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與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這樣直接導致務工農民會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農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為情感方面。父母與子女長時間分離,導致他們之間產生交流障礙。這是產生“留守兒童”問題的直接原因。
許多“留守兒童”在幼年時期就被迫與父母分離,他們早期無法與父母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在長期與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生活的過程中,他們的需要、情感常常無法得到親人的反饋,這必然對他們的親社會行為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也易使他們產生諸多心理問題。而一些家長因為長期在外務工,對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透過錢、物等大量的物質滿足來補償對孩子的精神關愛,而這些孩子在花錢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極易使他們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而誤入歧途。
三、“留守兒童”成長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們發現在調查中的留守兒童一般都具有三個基本特徵:一是無人看管,缺乏監護;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遠離父母,缺少關愛。
一是生活方面: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缺少父母的照顧,容易在營養狀況、身體健康等方面受到影響。特別是在年幼的階段,孩子的養育、保護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不能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問題容易出得多一些。現在大部分留守兒童是由自己的親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兒童甚至實際上就沒有監護人。
二是心理問題:由於得到的親情、情感和心理關懷的缺少,許多孩子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物件,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孩子其實特別想和家人在一起,這是他們最大的心願。由於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與家人產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內心的封閉、情感的冷漠、甚至行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現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礙。
三是教育問題:在我們走訪中得知,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家務勞動甚至一些農活都落在了留守兒童身上,不能保證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學習成績因此而有些下降。臨時監護人對孩子學習的督促幫助不夠、方法不當,甚至有的監護人放任自流這些孩子,最終使這些孩子產生厭學,棄學的心理。農村孩子中留守兒童的小學階段入學率相對高一點,初中階段則呈下降趨勢。更有孩子產生只想讀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問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兒童的許多行為習慣、道德素養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於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一些錯誤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該地留守兒童比例達百分之57,這是一個很大的隱患。
四、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建議
1、家庭方面
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儘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科學的生活習慣、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要單方面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注重孩子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中單親監護和隔代監護情況嚴重的問題,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觀念,家長學校要適應形勢的發展,開辦臨時監護人培訓班來加強家庭教育指導。
2、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3、社會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