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精選12篇)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精選12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 篇1

  從教十年,一路坎坷一路歌。但非常有幸的是,有一個知心朋友《小學語文教師》一直陪伴著我。《小學語文教師》是我工作中的最愛。十年來,她在不斷更新,不斷完善,也時時刻刻的在幫助著我,心中真的非常感謝《小學語文教師》。

  在讀這本書時,經常會看到一個人的文章,那就是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竇桂梅。她提出的“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這三個超越的教學思想在小學教育中引起了巨大反響。

  竇老師來自東北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中等師範學校畢業,不到30歲就被評為了全國特級模範教師,這裡面有多少汗水。曾經在網上看到過竇老師講的課,每一次都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她那教學的底氣,特別是洋溢在課堂上的新意與靈感。蘇霍姆林斯基曾講過這樣的故事:一位教師的一堂歷史課上得十分精彩,令所有聽課者歎為觀止。下課後大家請教他有什麼良方,那位老師說,我是用我的一生來備這一節課的。這句話正道出了教師備課的境界。比如她上《秋天的雨》一課,僅一個匯入環節,就讓人聯想到了,在那楓葉飄落的秋天,一場秋雨沐浴著大地,讓學生們能夠身臨其境著感覺到課本內容是那樣的接近。這些除了竇老師課前辛勤的備課外,肯定還有許多平日生活中的備課,比如,讀書、寫作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等等。而竇老師就是這樣,她也是把自己的每一段人生經歷,都在為教學做準備。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有竇老師這種精神,這種永無止境追求教育事業的精神,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教師——這個百年育人的神聖職業。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 篇2

  最近讀了《小學語文教師》中王曉春的《“精緻語文”的思考與探索》讓我受益匪淺。何為精緻語文?怎樣做到“精當”,“精粹”?“最佳化作業”是精緻語文中一個重要環節。“怎樣最佳化作業設計,真正做到減負增效”這是我們教師所期盼的境界,但在實踐中又往往難以把握分寸,我覺得可以從如下幾大方面努力:

  首先,是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人的各種活動,都是由一定的活動動機引起的,學生的學習活動也不例外。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就是透過學習目的教育,啟發學生的求知需要。如果學生明確了學習目的,知道現在學習的知識是今後人生道路上的基石,是祖國建設和發展的需要,他們就會盡心盡力地去學習,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其次,要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夠促進與自己的“選擇傾向”或“評價觀點”相一致的材料的學習,也能抑制與自己的“選擇傾向”或“評價觀點”不一致的材料的學習。當學生態度結構中情感成分對學習材料持贊同觀點時,會激起他們要學習的高度動機;否則,就會抑制他們的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沒有明確學習目的情況下,可以將他們(特別是“後進生”)對其他活動的興趣遷移到學習上,從使他們產生學習的需要。

  再次,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心理成份,它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並帶有情緒體驗色彩的意向。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究教學藝術。倘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平易近人,風趣幽默,又聯絡實際,深人淺出,將知識講活講透,使學習者感到知識易學且堅信自己一定能學好,學生就會減輕心理壓力,就會願學、樂學進而達到會學、學會的良性迴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倘若只有老師在傳授,只有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減輕負擔,才能真正地使學生變“厭學”為“想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這樣學生的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提高教學質量也才能成為現實。

  課堂是減負提效的主陣地,作業的設計與佈置是減負提效的主要戰術。在這裡,我就作業的設計與佈置談談如何做到減負提效。

  一、提高課堂效率,減少課外機械性的作業。

  前些年《小學語文教師》刊登了一篇文章《一遍也不用抄》。講的是幾年前靳家彥在教生字時說“這個字現在就能記住,回家一遍都不用抄”。一篇課文教完,抄寫生詞、詞語似乎成了我們語文老師的慣性。與我們教材配套的《生詞抄寫本》就安排抄寫生詞7遍、詞語2遍。除了完成《生詞抄寫本》以外,我們為了鞏固字詞,往往還要劃一些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再讓學生抄上兩三遍,似乎才放心。靳老師一反常規,提出如果現在記住了,回家就不用抄了,學生多高興啊。大家都說小學生課業負擔重,要減負。可究竟該怎麼減?減了作業會不會影響成績?“要馬兒不吃草,又要馬兒快點跑”,做得到嗎?靳老師給我們做了一個的示範。原來只要課堂裡掌握好了,學得牢固了,就不需要課外多花時間。這些機械性抄寫的東西,很多孩子們在課堂上都已經掌握了,我們再讓他們抄寫了,就是增加負擔。或許對部分學差生來說,有必要來透過抄寫加深記憶。但是,我們在佈置抄寫作業時,往往是“一刀切”,全班學生抄寫同樣的遍數,這對好學生來說是一種無效勞動,是一種負擔。所以,我想我們能否在學習生詞詞語後當堂就聽寫,再根據錯誤的情況決定每人抄寫的內容和數量。然後根據心理學的“遺忘曲線”,隔一定時間透過聽寫或者其他小測試的方式溫故知新。

  二、精選習題,避免重複作業。

  每個學生的手頭都有一至二本與教材配套的作業本,例如《同步練習》《課堂作業本》。這些補充習題基本體現了課堂的主要內容,突出了訓練的重點,也往往是目標中規定要學生掌握的內容。這些習題給學生創造語言實踐和訓練的機會,同時為老師省去了設計練習的麻煩,可謂是一舉兩得。但是開啟這兩本練習本,我們不難發現,中間有很多重複的內容。以人教課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為例,《走遍天下書為旅》這篇課文的《同步練習》中的第四題和《課堂作業本》中的第三題是重複的;《梅花魂》的《同步練習》中的第五題與《課堂作業本》的第二題是重複;《圓明園的毀滅》的《同步練習》中的第一題和《課堂作業本》上的第一題也是重複。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課堂作業本》上已經做過,已經掌握了的內容,又要在另一本練習本上重做一遍,這無疑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增加了學生的負擔。所以,我覺得我們在使用輔助教材時,要學會大膽的刪減作業,在佈置作業前,我們老師要先看一看,做好能先做一做,把重複的作業刪掉,從而減輕學生的負擔。

  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分層次設計作業。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正是如此,世界才精彩紛呈。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在他們身上既有共性又有極大的差異性。語文作業設計要充分考慮到這種差異性,設計適合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的作業。例如,教《桂林山水》之後,有位老師這樣設計作業,由學生選擇:

  1、抄寫或者背誦課文中優美詞句;

  2、模仿課文第二或第三自然段的寫法,描寫某一處的景物;

  3、模仿全文的寫法,描寫某一處的景物。這樣階梯式的作業,給學生選擇的空間,既讓一部分基礎不紮實的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又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嚐到“跳起來摘到果子”的快樂。

  四、老師適當點撥,提高經典誦讀的趣味性。

  時下語文老師比較重視傳統文化的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許多老師要求學生背一些好詞好句、俗語、歇後語、《三字經》、《弟子規》、唐詩、宋詞,甚至是文言文。這是好事,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積累,可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陶冶情操,傳承傳統文化精髓,但是由於這些經典的東西大多數是古文,晦澀難懂,拗口難記。如果老師只是佈置任務讓學生自己背,學生容易讀錯字、讀破句,並且很難記住,這對他們來講無疑是負擔和壓力,背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我認為佈置這些背誦任務之前,老師應該適當點撥,有重點的講解。這樣學生在有所理解的基礎上再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老師可以介紹下這個經典古籍創作的背景,詩詞描繪的意境,重點講解下千古名句,以及所謂的“詞眼”等等。這樣子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既可以提高記憶速度,又可以提高他們對經典名著的興趣,把背誦轉換成一種樂趣,而不再是一種負擔。以上幾點是我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和思索。過於繁重的課業佔用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成了壓在學生身上的一座大山。因此從作業角度出發探索減負提效的方法有著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減少機械性、重複性的作業,增加層次化、趣味性的作業,既從量上減少了學生的負擔,又從質上提高了教學的效果。減負提效是一個既矛盾而又統一的問題,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熱點話題,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不斷實踐轉變教學觀念,切實做到“減負增效”轉變觀念,首先要解決的是思想上的問題,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做到“三重三輕”:

  1、重思維培養,輕題海戰術。

  2、重能力考查,輕頻繁考試。

  3、重書本基礎,輕課外雜書。

  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其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精簡作業是“減負提效”的保證。

  1、作業要考慮針對性。

  佈置作業,決不能是一成不變的老一套,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來決定。

  2、作業要考慮多樣性。

  既要有口頭的、又要有書面的;既要有隻需學生觀察、思考、討論的,又要有需要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既要有知識的識記、運用,又要有能力的訓練、培養,要多種形式合理組合、適當搭配。

  3、作業要考慮全面性。

  要根據全體學生的實際,分清層次,因人設題。既要有全體學生都必須做到的基本題、綜合題,又要有“選做”的開放題;既可以起到鞏固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又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當堂作業,及時反饋課堂上應該留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進行獨立作業,作業要限時完成,這樣才能克服學生懶散拖拉的不良習慣,提高對作業的緊迫感和責任心。同時課內作業的`獨立、限時完成,避免了學生之間互相抄襲的現象,也為教師及時瞭解教學效果創造了條件。教師透過巡視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當堂講評,使學生在大腦皮層中的錯誤痕跡及時得到消除,清晰地掌握正確的規範的知識。對於教師下一節課的教學也大有益處。這樣,資訊反饋—教學評價—矯正補償—教學調控,這四個教學環節相輔相成,形成教學的良性迴圈。減負提效,重在三精,核心觀點:“減負提質”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把教師的積極性,引導到教學上來,以“在課堂上學會、學好”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尺度,把不留和少留課外作業作為評價教師業績的重要標準。取消一切“家長作業”,引導家長共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精於課堂,精於備課,精於有效作業,讓減負提效真正落到實處。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 篇3

  不知不覺中,從事小學語文的教學已有二十多年了,回顧這二十多年,是《小學語文教師》陪伴我走過。剛畢業時,在鄉下沒有什麼書可看,那時也沒有電腦,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同事的宿舍看到了《小學語文教師》這本書,我愛不釋手,幾天來連看了幾期,後來乾脆自己徵訂,一定就是二十幾年。

  在我的心目中,《小學語文教師》就是我的良師。我一直珍藏著這些書,儘管有些已經很破舊了,搬家時也不捨得丟棄。書中的一些新的教育資訊、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對我的教學幫助很大。

  做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助,每每讀它,很多疑惑都迎刃而解,我就更期待每月它能如期而至。《小學語文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為我們想到了。《小學語文教師》不僅有吸引人的故事,有我們學習的模範,還有閃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藝術,讓我認識和了解到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

  《小學語文教師》為許許多多的青年語文教師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橋樑,是培育教師成長的搖籃。看著走在一線普普通通的老師在這發表的文章,也就更激勵自己,讓自己多讀點書,多用我們的心去發現教育中的閃光點。它的風格十分樸素平實,但卻貼近教改前沿,是小學語文教改的衝鋒號。

  每當教學中自己有疑惑,遇到自己不太懂的地方時,《小學語文教師》為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時,都是《小學語文教師》為我導航,為我指明方向,讓我有所創想,有所收穫,尋到課堂的“亮點”。它是我真正的良師益友,我要感謝它默默無聞的幫助與支援。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一直堅信多讀一些好書,一定會有許多意外的收穫的,正值我校在大力營造書香校園,其中,也要求教師多讀書,讀好書。不僅讓教師讀文學書,讀教育書,還讓教師博覽群書,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更大的教育視野。讓文化的根深深地紮在地裡,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我非常希望能讓老師的愛讀書的這一思想演變成學生的想法,那我們的“書香校園”活動算是真正的成功了。在人生的黃金時間,我想我會讓《小學語文教師》一直陪伴著我這位小學語文教師。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 篇4

  在寒假期間我讀了一期《小學語文教師》這本雜誌,同時我也認識了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看了他講課的教學案例讓我頗受啟發,不用多媒體,就能把每一堂課演繹的非常精彩,樸實的身影、簡潔而又富有幽默詼諧的語言深深吸引著學生,讓學生對語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見賈志敏老師的文學功底之深厚,在課堂上及時對學生提出鼓勵與評價恰到好處,對學生所犯得錯誤,用適當的語言指出,學生欣然接受,每節課教給學生的不僅是語言文字,還有引起學生怎樣做人的一些思考。

  看到《小學語文教師》賈志敏老師的文章《用一生的時間備課》時,幾乎是驚訝了,用妙語連珠、字字珠璣來形容賈老師的文章,我看也不為過。我遵照古訓:不動筆墨不讀書,看到一些好的詞語,隨手畫一畫,圈一圈,權當積累。

  “教書育人,教師首先要熱愛學生,其次要讀書,愛生是立業之本,讀書是立身之本。人要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氣。”賈志敏老師還說:“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繼而我想教課,既要生動——引領學生走進文字,熱愛文字;更要嚴謹——教給學生準確無誤的知識;藝術需要豐富多彩,熠熠生輝;科學則需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苟。

  賈志敏老師在談到“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時,引用了球王貝利的事:當球王貝利踢進第1000個球時,記者問貝利:“你踢進的1000個球中,哪一個最為精彩?”貝利說:“下一個。”引申至課堂,對於那些優秀的教師來說,精彩的課永遠是“下一課”。學無止境,教無止境,備課要不斷修改,教學得經常調整,一成不變是我想是行不通的。賈志敏老師於是說,備課筆記是教師寫下的對教材的理解,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對教學過程的安排。這是預設的,是教師在上課前的“一廂情願”。而課堂教學會由於教學物件、時代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往往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可謂瞬息萬變,這便要求我們要不斷進行修改,適時調整自己的備課。從賈志敏老師的話語中我想作為語文教師要備好課,就應該博聞強記,通古曉今,需有“知學”。當一個語文老師不算太難,而要成為一個稱職的、優秀的,乃至像於漪那樣的出類拔萃的語文老師,實在不易。不管怎樣,我會不斷學習、不斷實踐,慢慢接近教學的真諦。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 篇5

  我們學校的青藍工程,是一個廣受讚譽的工程,每一位青年教師都有一位德藝雙馨的師傅將你領進教育實踐的大門。我們那個時代沒有這麼幸運,不僅如此,還沒有像網際網路這樣先進的媒體給你提供豐富的教學參考,但幸運的是我找到了一位好師傅,那就是——《小學語文教師》雜誌。我從走上教育工作崗位至今,這位師傅對我一直不離不棄,把我從懵懂輕狂的青年修煉成涵養、成熟的教師。

  他一直用優秀和經典引領我在語文教學道路上成長。

  現在,只要開啟電腦輸入關鍵字,備課資料會鋪天蓋地,任你挑選,有時連自己都不知道哪是優秀哪是經典,這本雜誌裡的資料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精斟細酌的。年輕時,我喜歡模仿上面的課例上課,後來學會了借鑑與創新相結合,再後來我雖然有了自己的主見但還是少不了時常要去向他請教。

  他一直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幫助我識別教育改革的風向標。

  透過這位師傅,我很早就結識了小語界的許多名師,當他們的課例在全國推廣,引來無數人觀摩和效仿的時候,我暗自竊喜,這些對我說不是最新鮮的養分了。

  我們擔憂生命老去,同樣也擔憂自己職業生命的老去。如果被人稱為“有經驗的老教師”固然是讚美,但是也說明自己的職業生命行將老矣。這麼多年來,我感覺自己還能碰撞一些教育的火花,產生一些教育的智慧和靈光就得益於我總能從這本雜誌裡捕捉到最前沿、最權威的教育改革資訊。

  他一直用淡定、儒雅的氣質吸引我,支援我堅持追求自己的教育風格和教育特色。

  反思所有的改革歷程,一定有經驗也有教訓。近十年的教育改革同樣如此。當各種教育流派、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充滿眼前的時候,《小學語文教師》依然保持他的純正、儒雅和淡定,處變不驚,我也是跟他學到了,在“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的迷茫中,怎樣用一雙慧眼把自己的教育之路看清楚。在心平氣和的等待中,我竟然欣喜的發現和印證了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實踐是有益的。

  江蘇吳江一所小學的校長曾經說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天,一位老先生蹬著三輪車,給他送來兩大紙箱東西,還給她留下一封信。原來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師馬上要搬到上海他的孩子家去住了,走之前將《小學語文教師》雜誌從創刊號到最近那一期,按出版時間順序依次排列,完完全全、整整齊齊送到校長手裡,他對校長說:這些東西對別人可能是一堆廢紙,但是我卻珍藏了三十多年,我想要給這些“寶貝”找到一個最好的歸宿。他認為校長正是他要找的人。現在這位校長自己也要退休了,他連同後來自己繼續訂閱的雜誌,又贈送給了他最信任的人。

  兩年前,一位記者去採訪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賈老師開啟書櫃,裡面整整齊齊擺滿了《小學語文教師》雜誌,賈老師對記者說:“從創刊到現在,一期不少,全在這裡”

  今天我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希望學校把我的這位師傅請進學校,成為我校語文老師們共同的師傅,這位大師雖然血統高貴但是行事作風很低調,全年請他也不到100塊錢。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 篇6

  她來自東北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僅僅是中等師範學校畢業,但不到30歲就被評為了全國特級模範教師,這光榮的背後是多少辛勤的付出?

  空閒時間,我喜歡拿一本《小學語文教師》雜誌細細品讀,在讀這份雜誌時,經常會看到她寫的或有關她的文章。她是誰?她就是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竇桂梅。她提出的“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這三個超越的教學思想深深地啟發了我。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曾講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位教師的一堂歷史課上得十分精彩,令所有聽課者歎為觀止。下課後大家請教他有什麼良方,那位老師說,我是用我的一生來備這一節課的。這句話正道出了像竇老老師這樣的優秀教師備課的境界。有許多次曾經在網上看過竇老師講的課,每一次都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觸動和啟發:那她教學的底氣,特別是洋溢在課堂上的新意與靈感。比如她上《秋天的雨》一課,僅一個匯入環節,就讓人聯想到了,在那楓葉飄落的秋天,一場秋雨沐浴著大地,讓學生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課本內容是那樣的接近。

  這些除了竇老師課前辛勤的備課外,肯定還有許多平日生活中的備課,比如,讀書、寫作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等等。而竇老師就是這樣,她也是把自己的每一段人生經歷,都在為教學做準備。

  俗話說: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做好事難。同樣的道理,研究教學堅持一天容易,長此以往就難。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有竇老師這種精神,這種永無止境追求教育事業的精神,帶著滿腔的熱忱,駛向成功的彼岸,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教師——這個百年育人的神聖職業。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 篇7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知識就是力量”,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我一直認為多看些書,多學些知識是永遠不會錯的。在走上了三尺講臺之後,由於這職業的原因,我更加喜歡看書、看報,並逐漸對教育書刊有所涉獵,其中我最喜歡《小學語文教師》。

  一本書刊或雜誌能夠成為讀者的朋友,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學語文教師》就是我的摯友。我和它的相識其實很平淡無奇,當我初為教師時,為了走好以後事業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準備,其中有一項就是到校圖書室借閱書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資訊、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而這些,我都透過《小學語文教師》獲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希望自己能在教學方面有所鑽研,而《小學語文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為我們想到了,同時《小學語文教師》推出的“大語文教育文摘”,此外,“園丁故事”、“封面人物”,不僅有吸引人的故事,閃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藝術,還讓我認識和了解到像於永正、李吉林、管建剛、薛法根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

  據瞭解,《小學語文教師》已走過20多個風風雨雨,滋潤了無數語文教師的茁壯成長,也為許許多多的青年語文教師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橋樑,是培育教師成長的搖籃。她的風格十分樸素平實。務實、樸實、平實是其魅力的源泉。樸素、精緻、人文是其獨具的特點。她的園丁故事動人,教學點評中肯,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緻。她貼近教改前沿,是小學語文教改的衝鋒號。

  在轟轟烈烈的教改之風中,《小學語文教師》宣揚對學生做為“人”的尊重;宣揚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揚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啟智慧。因此,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小學語文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小學語文教師》為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時,都是《小學語文教師》為我導航,讓我有所創想,尋到教學的“亮點”……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一直堅信多讀一些好書,一定會有許多意外收穫,在這人生的黃金時間,我想我會一如繼往地多讀好書,在書的海洋中揚帆遠航。同時我想《小學語文教師》也一定將與我攜手同行,共同成長,共創未來!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 篇8

  作為老師,不知大家可有這樣的感覺:當我們辛辛苦苦備好課,在課堂上口若懸河,講得口乾舌燥時,學生有時候卻是一臉木然。回到辦公室,我們也一臉木然了,這年頭的學生怎麼越來越難教? 我們老是抱怨學生,有從自己身上找過原因嗎?我們有教學小妙招嗎? 李希貴校長說:“現在有些年輕老師確實少了些自己的妙招,也因此少了很多的魅力。一個老師如果什麼招數都沒有,要下決心練。一點一點積累,一年一年錘鍊,不斷借鑑一些好的東西,滿滿就有一身的妙招了。”我實習時的師傅張老師也曾跟我說,課堂教學不要墨守陳規,要好玩、有趣,多做一些嘗試性的探索。我們也想改進,或許,繁雜的工作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讓我們去思考,去探索。那麼,在陳金銘老師主編的《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180個妙招》中,有180個現成的招,都是一線教師探索總結出來的。讀完180招,你定會找到適合自己班級教學的招。

  在這本書裡,涵蓋的內容有:方法與習慣、拼音與標點、識字與寫字、詞語與句子、積累與背誦、閱讀與習作、作業與評價。內容豐富,教學中會遇到的問題幾乎書本上都有招。 有些招我也嘗試過,或者正想嘗試,比如:新穎的師生問好、“揭皇榜”、人人都當“背書組長”、“生字早餐”、“我大聲、你小聲”、“姓名新聞釋出會”等等。舉些例子:新穎的“師生問好”,班長喊“起立”後,教師吟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生吟出下一句,可以用於複習古詩詞與日積月累;或者老師說“同學們真精神”,學生答“老師更精神”等等,是不是讓課堂問好更有新意。再如“語言銀行”,讓記憶插上翅膀,這是激發學生背誦興趣的。

  還有,用“家長會”做文章,可以和學生一起寫邀請函,給圖片配解說詞,給家長寫一封信(家長會上讀給家長聽,呵呵,估計孩子們肯定會特認真地寫)。 有些招看了後印象深刻,只可惜一時用不上,因為今年我教三年級。比如“巧記拼音書寫佔格規律”:老師將拼音書寫的佔格規律編入一個小故事中,故事內容大致是拼音王國裡的拼音娃娃有統一的住房,那就是四線格。國王規定,為了節約住房,所有的拼音娃娃都住中格。這下那些有頭有尾的娃娃們焦急了,怎麼辦?國王召開緊急會議,重新商定住房法律。經過大臣們的合議,新法律規定如下:探頭的住上格和中格,長尾的住中格和下格,沒頭沒尾的住中格。j怎麼辦呢?哈哈,自己去領住房吧! 路是人走出來的,方法是人想出來的,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我們多想、多嘗試,學生一定會喜歡上語文!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 篇9

  如果沒有兒童就沒有了教育。老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所以說教學的全部意義在於學生。最近我翻閱了竇桂梅老師的《優秀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感想頗多。特別是“學生,教學的全部意義”這一塊內容,我想談一點體會。

  一、呵護學生心靈

  “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有太多太多的沒想到。沒想到一個漫不經心的表揚,會對另一些孩子幼小心靈造成傷害;沒想到一朵獎勵的小紅花,會讓另一些孩子蒙上難以磨滅的陰影;沒想到一次不公正的評比,會讓另一些學生種下刻骨銘心的痛苦。”蹲下身子,讓我們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成為他們心靈的守護者。

  二、傾聽學生心聲

  現今,雖然傾聽的重要性已經被無數人認證證實。但不可否認在小學教育領域,傾聽仍然是課堂中的薄弱環節,“要學會傾聽”,這句話我們經常會在課堂上對學生說。但是,當我們做老師的一再要求學生學會傾聽的時候,有沒有反問自己是否已養成傾聽的習慣。教師如果不注意傾聽,久而久之,學生的傾聽習慣,就會在老師的不經意的疏忽中,消失殆盡。教師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助長學生“自我中心”意識的幫兇。

  一位偉人曾說:喜歡傾聽的民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套用一句,喜歡傾聽的教師,是一個智慧的教師。要想成為一名與時俱進的智慧型優秀教師。就一定要學會“傾聽”。

  三、注重學生收穫

  隨著認識的深入,老師們早已拒絕“一言堂”、也不會“談講色變”了,但講與不講的黃金分割點,確實難以把握。當我們無法權衡這“講”與“不講”的重心傾向時,丈量的標準,應該是看學生在怎樣的比重中,有更多地收穫。簡單一句話:課堂的成功與否,評價的最基本的準則,應該看學生收穫與否。

  每一位教師還是要結合自身的環境和條件,形成自己適合當地環境、個人存在的特色。” “優秀語文教師,一定要擁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進行專業探索。其專業不斷提升、不斷前進的過程,一定不是狹隘的“應試教育高手”的甬道。”漸漸地,時間已將我推進教學的磨合期,有時方向真的很難把握,經驗慢慢成為自己的依靠,但也是我們前進的屏障。但她的許多話剎時為我們開闢了一條陽光燦爛的大道。“我是用語文教人”,普普通通的一句話真正體現了一種大家的風範。沒有匠氣,沒有俗氣,有的只是一種真正的人氣,人文的氣息。讀完整本書,真有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當然書還是要好好讀,累土成丘,積沙成塔,聚腋成裘。雖然不可能成為像她這樣的優秀語文老師,但至少也要做一個合格的,讓孩子喜歡的語文老師。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 篇10

  讀了竇桂梅的《優秀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感覺不是在看書,而是竇老師就在我身邊,就在某一個講學的臺上,語言是那樣充滿激情、嚴謹智慧而不失幽默。

  最感動我的是竇老師對待生活和教育事業的那顆心,用“執著”二字形容我覺得已經不夠了,用她自己的話說是一種“熱愛”,是的,因為“熱愛”而願意放棄許多,因為“熱愛”而願意為他付出。

  如竇老師的《秋天的回憶》,我看過課堂實錄,至今記憶猶新,非常感人,不只是在欣賞她的課和個人的魅力,更多的是成為了她課堂上的學生,跟著她進入了文字,進入了文字所表達的那種感人的氛圍中,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理解“心苦”和“好好活”。可今天看了這本書,才瞭解到竇老師設計的開課經歷了9次修改,竇老師才滿意了,才有我們看到的第10次精彩中的精彩。

  是什麼讓這位大家心目中的大師痛定思痛,連一個開場白就修改9次?是不是,我想應該是“熱愛”吧,如果心中沒有“熱愛”,能修煉到如此境界嗎?

  其實,在我看來第一次開場白就已經很不錯了,可竇老師卻認為它會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顯得弱化了,經過老竇師的點撥,回過頭想確實感覺有種“誘敵深入”,“請君入甕”的感覺,再想想自己的教學,這種錯誤不是經常犯嗎?精心設計的許多環節就是“誘餌”,目的就是為了把學生誘惑進設計好的圈套,讓聽眾覺得好象很完美,其實我們都忽略了課堂的主角——學生。看來要上好一節課確實不容易,必須細緻安排和周密考慮,必須更多的是要考慮學生,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學生的學法,正如竇老師所說“學生是教學的全部意義”。如果所設計的教學環節只是為了教師操作方便或看起來不錯而忽視學生,那這樣的設計不管你付出多少心血也是失敗的。

  都說竇桂梅只有一個,是學不來的。但我們可以從她身上學到一些對待學習,對待生活,對待事業的態度以及理念,我們也應該學會“痛而後快地成長”。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 篇11

  冬日的暖陽,總是令人那麼舒服。捧著一本書,坐在安靜的庭院裡,在文字的世界裡遨遊,是那麼地愜意。鳥鳴聲傳來,總讓我想起課堂裡的孩子。

  近段時間,我反反覆覆地閱讀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xx年版)》,瞭解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是什麼,大體知道我們的教學目標是什麼,但這只是一個瞭解的過程。面對這些理論性的知識,我彷彿是被擋在籬笆外,無法置身與其中。今天,透過閱讀《小學語文》中發表的“xx小學青年教師語文教學觀摩活動”的發言稿,我終於能進一步解開心中的疑團了。

  一、不改本質,明確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xx年版)》對語文課程的性質重新進行了界定:“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卻經常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與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關係不大的問題上,甚至在教學目標上沒有出現與語言文字運用相關的目標,或者只是蜻蜓點水般地走過場。這也是語文課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故我們要把以“教師講讀課文”為主的課堂教學形態轉變為以“學生語文實踐”為主的課堂教學常態。這與《語文教師的文字解讀》中提到的如何明確教學目標有異曲同工之妙。“定準教學目標,首先要牢固樹立‘一箇中心(以語言訓練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培養語文能力,提高人文素養)’的教學指導思想。‘牢固樹立’,就是要把課上成語文課,上成所教那個年級的閱讀課,上成所教那種型別的閱讀課,做到年段目標準確、鮮明、不缺位、不越位。”故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將教學指導思想落實,確定好語言訓練點,爭取讓學生一課一練,一課一得。教學目標不多不雜,要有效、系統化。

  二、重視語言積累

  上海師範大學的吳忠豪教授在“xx小學青年教師語文教學觀摩活動”的發言中說到:“語文課本中每篇課文的學習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文化價值;二是語文知識、方法學習和技能訓練,透過課文例項讓學生認識如何遣詞造句,學習閱讀寫作方法;三是語言材料積累,包括生字、詞語、句子的積累,透過大量規範的書面語言材料的輸入,豐富學生詞語搭配、詞與句組織等語感經驗。這三個方面的學習價值或任務在閱讀教學中位置應該如何排列?當下閱讀課教師往往重視的是文化知識的教學,語文知識和方法的教學,而是忽略課文語言材料的積累。”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又何曾不是呢?當看到學生的習作時,總是搖頭,批評他們語句不通順,批評他們不愛閱讀。但我是否有引導他們積累語言材料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錯別字多,語句通順,究其原因,還不是語言積累少了嗎?在低年段教學中,我們會注重識字的積累,這本身就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但詞語積累重視不夠,特別是中年段以後重視程度有所下降。為了應試,我們會讓學生反覆去聽寫詞語盤點中的詞語,但他們是否懂得詞語的意義呢?

  說起語言積累,我總會想起這兩位孩子。四年級上冊中的《火燒雲》是值得推薦的美文,巧妙地描寫出雲的變化,將雲的形態、變化過程描寫得淋漓盡致,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一位孩子也被這篇文章影響了。在一次考試中,她模仿這篇例文寫出了自己觀察的雲。另一位孩子也是一位愛閱讀的小姑娘。她習作中的語言是那麼地優美。從中也可以看出語言積累對她的影響。

  既然有如此典型的例子在,我為何會忘記了語言積累的重要性呢?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重新重視這方面的引導,讓孩子多讀、多背誦,尤其是各種句型的積累。

  看罷,回顧後,方能知道自己教學中的不足。今後,還是得時常閱讀,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準確地把握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讓小學語文教育之樹不長歪。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 篇12

  李吉林老師是我國小學語文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是情境教學的奠基人與倡導者。她提出的情境教學具有形真、情切、意遠、理寓其中的特點,巧妙的地把兒童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讀了此書,我學到了不少實用的教育教學方法,學到了怎樣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力求教學的最佳效果。

  讀了他的《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我首先要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李吉利老師一直行走在語文教學研究的大路上,提出“情境教育”設想,情境教學由語文單科發展為整體的情境教育,從一個班發展向一個年級,從一個學科發展向各個學科,從而在整個小學教育中構建起一個多元的情境教育網路,多年來不辭勞苦在做我們老師思想的點燈人。俗話說:今生遇到一位好老師是一筆最大的財富,我真的感到老師是多麼的重要,老師的“教”決定學生的“學”。

  李吉利老師說:“兒童是我的摯愛,是我心靈的寄託。對於神聖的教育,我虔誠相待。”這句話是我們所有老師的心情,是我們共同的想法,李老師走在了時代 的前沿,從“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情境課程”及正在研究的“情境教育與兒童學習”構建起情境教育的理論框架及操作體系。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題,語文教學要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一直以來,我希望在我的教學上,不拘泥於課堂,不拘泥於教材,做學生思想的點燈人。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李老師提出的“利用角色效應,增強主體意識”的基本模式,師生親和,讓學生成為主角,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參與,為學生提供豐富寬鬆自然的環境,這是情境教育體現兒童的主體性,又深受兒童歡迎的嶄新的重要策略。

  我在課堂上也總是希望能創設一定的情趣,以形象、具體的情境來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 心理技能得到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法是好的,但在把握上總是力不從心了,今後我在教學上更要多學習,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開發學生的智力、能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景教育值得我們借鑑和深入學習,李老師對兒童的“愛”和“情”更值得我們學習,“情”是教育的“魂”,是情境教育的命脈。一直關注和支援著李吉林教改實驗的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早就用“有情有境導童稚,無怨無悔見精神”來稱譽李吉林。”

  李老師認為語文課本是“課本課本,上課之本”,展示給師生的是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只要老師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學生就會掌握學習方法,學起來勁頭十足,學得卓有成效,這樣的教學才是情趣盎然的教學。同時我也希望我們教師都能懷著一顆愛心、執著心探究教學,讓祖國的花朵競相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