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民俗> 精選家鄉的民俗作文三篇

家鄉的民俗作文

精選家鄉的民俗作文三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民俗作文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家鄉的民俗作文 篇1

  端午節,在我的家鄉是沒有什麼很特別的,就那幾樣,吃粽子,插艾草,和家裡人坐在一起吃吃飯罷了。唯一讓我覺得有些特別的就是在端午那一天每個小孩子手上都要繫個絲線——五色縷。

  五色縷,說白了就是五種顏色明豔、鮮亮的絲線放在一起編成的五彩的首飾繩,然後系在手腕上,有闢災免難的意思。這都是老一輩兒傳下來的,深究也不知曉到底是從那一輩兒來的,彷彿是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自然而然就有的。

  而且這五色縷還有一個講究,解下來的時候一定要在雨天,而且不能隨意的丟棄,一定要扔在活水河裡。記得,有一次,我把端午時系的五色縷提前解了下來,原因不過是把絲線質量太差,一出汗就紅一道、綠一道的印在了手腕上,花花綠綠的,活像個調色盤。我等到沒人時,就趁機將其解了下來,隨手扔在了垃圾桶裡。

  不幸的是,正當我以為這件事就這樣悄無聲息的過去了的時候,我的外婆發現了,將我帶到客廳裡狠狠的斥責。那神態彷彿是我做了什麼十惡不赦的大錯,令天地都無法原諒似的。最後,她又仔仔細細的挑選了五種顏色明亮的絲線,編在一起系在了我的手上並且一遍又一遍的叮囑我,千萬不要解開,一定要等到下雨時才可以。

  後來,我才知道,據說在下雨天將五色縷解開扔到活水河裡,有將在並從身上驅走,讓災難病痛隨波而逝,這一年就會過得平安順利。

  現在,我的外婆和我已不住在一起了,每逢端午節時媽媽也會仔細的挑五條絲線編成五色縷系在我的手腕上,只是她早已不記得當年那種繁複的編髮了,就撮一撮應付一下,在過節的時候應應景,討一個好兆頭罷了

家鄉的民俗作文 篇2

  “五月五,龍船下水打爛鼓。”這是道州龍船的特色之一。我聽爺爺說:我們家鄉很

  久以前就有了劃龍船的風俗。

  每年的端午節,民間賽事參賽龍船在100艘以上,龍船的造型多,地方色彩濃郁,龍、鳳、虎、麒麟等,根據形態各不相同,龍頭顏色也各有講究,根據各村特徵顏色各異,傳統禮儀來講究。來自鄉村的運動員超過了3000人,圍觀者更是高達20多萬人,成了道州

  人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

  比賽那天,波光粼粼的河面上盪漾著百來只龍船,選手們身著整齊、鮮豔的服裝,分兩排端坐在龍舟上,船頭架一面大鼓,鼓手手拿鼓槌威風凜凜地站在船頭。只聽一聲炮響,鼓手鼓槌落下,選手們就像發了瘋似的伴著鼓點節奏使勁劃,拼命劃,快速劃。頓時,場面熱鬧起來,河面上鼓聲震天,河岸上圍觀的群眾紛紛鼓起了掌,有的歡呼雀躍,有的拼命喊加油,個個興奮不已。隨著鼓聲的強勁,選手們更是專心致志地劃,有節奏地劃,大起大落地劃。口號聲更是如洪鐘:“一、二、三!嘿呦。”聲音、時間、和速度震撼了你我、大家。

  河面上,一隻只龍舟猶如一條條發怒的蛟龍直往前騰飛,水面上掀起一片白浪,晶瑩的水珠和著汗水打溼了他們的頭髮和臉頰,浸溼了他們的衣裳。但是選手們並沒有停下,反而更有利地划著,一絲不苟地完成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動作都充滿力量,每一個動作都如同蛟龍飛躍,每一個動作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化,使人沉浸在濃厚的藝術享受中,令人歎為觀止。

  比賽結束了,我依依不捨地凝視著漸漸趨於平靜的河面,心潮起伏,對家鄉發出由衷的讚歎:啊!道縣,我美麗而可愛的家鄉,感謝您賜予了我們這些民俗風情,更感謝您哺育了我。

家鄉的民俗作文 篇3

  艾草在舟山叫青,是一種長在田邊的青草。艾草製成的糕點叫青餅,它是舟山的傳統食品,一般在清明前後製作。這裡的人們祭拜祖宗時,青餅必不可少,它又叫“清明餅”。

  今年清明節前,媽媽帶我們兄妹倆採艾草。一到田野裡,我們就手忙腳亂地採摘起來。可沒過多長時間,媽媽就叫我們停下了,把我們叫到了身邊。原來,我們採的不是真的艾草,而是假艾草。

  媽媽告訴我們,艾草的葉子有點橢圓形,背面還有白白的絨毛,聞起來帶有一種香味,輕輕咀嚼,苦中帶甜。而假的艾草,葉子長而尖,背面沒有絨毛,聞起來是青草的氣息,嚼一下,帶點苦味。我們連忙倒出自己採摘的艾草,果然,有假艾草混在裡面。我們還發現,假的艾草顏色更深。小小的艾草還有這麼多學問,實踐出真知啊!我們又開始仔細地採起來,邊採邊聞一聞,還不時請教媽媽。經過2個小時的勞動,我們提著滿滿一籃艾草來到了家裡,準備製作青餅。

  一回到家,媽媽叫我們把艾草倒在地上,把一些黃葉摘掉,把粗粗的莖剪掉。這下子,滿滿一籃子艾草只剩下半籃子了。接著,我們把艾草倒進盆裡,清洗乾淨。看似乾淨的'艾草原來也很髒,不知洗了多少遍,水才變得乾淨。

  這時,鍋裡的水已經開了。我拎起籃子把艾草倒進了鍋裡,又拿起鍋鏟上下翻動。媽媽還在水裡倒了些小蘇打,她說,這是為了軟化莖葉。還告訴我們,只要艾草癟下去就行,大概焯5、6分鐘就夠了。時間過長,艾草會爛,顏色會變黃。原來,焯艾草也是門學問啊!沒一會兒,整間屋子充滿了艾草的清香。

  我們把焯好的艾草又倒進籃子裡,目的是瀝乾水分。隨後,我們開始和麵(一半是糯米粉,一半是麵粉)。沒一會兒,我的兩隻手又酸又漲。但是看看媽媽和妹妹高漲的幹勁,我也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接著開始剁青,我們把瀝乾水分的艾草放在砧板上,用菜刀使勁剁。艾草要剁得很細很細,剁成漿糊狀,這樣才能和麵粉完美融合在一起,吃起來細膩光滑。我使出了洪荒之力才把所有的艾草剁好,累得直喘粗氣。隨後,媽媽把剁好的艾草和和過的面混合在一起,開始搗面了。媽媽用手使勁地揉搓,妹妹用擀麵杖使勁攪拌。媽媽告訴我們,麵糰要揉搓得有彈性,不軟也不硬。

  終於到了做青餅的關鍵時刻,我們圍坐在桌邊,我和妹妹用月餅磨具壓青餅,媽媽用手把麵糰搓成圓形再壓扁。看著一個個青餅在我們手中誕生,累點也是快樂的。

  最後,我們把做好的青餅放進蒸籠裡蒸。十多分鐘後,一股濃濃的清香撲鼻而來,我用力地咬上一口,啊,又香又糯,還不粘牙,真讓人回味無窮!一口氣可以吃四五個,而且不用擔心會脹氣。

  我拿著自己親手做的青餅往外跑,輕輕吸口氣,各家各戶都飄出了青餅的香甜味,還不時傳出小夥伴們清脆的笑聲。

  衢山的美食有很多,可是回家做客的人,回去時總愛拎一袋自家做的青餅,大概是青餅寄託著人們濃濃的鄉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