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精選19篇)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精選19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1

  《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之時的著作,其首次坦陳自己對於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並以多篇精彩隨筆對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證。此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楊絳先生對鬼與神、關於人、靈與肉等問題的思考與認知。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組成的。

  對於這本書我所感受到的是對楊絳先生的敬意。作為一位96歲高齡老人,在躺在醫院病床上時還在思考。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與大部分中國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輝。

  在中國,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後每天就是打麻將、嘮家常、東家長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務。好似他們的生活千篇一律,就這樣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一天又一天的過,然後等到生命的盡頭。如果真的就是這樣過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這樣。往往伴隨著的是,身體的疾病、奮不顧身的扎入後一輩的生活中,比如帶孫子,管下一代。要麼就是覺得孩子不孝啊之類的。當我的身邊大部分都是這樣的老人時,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變老了,我會變成他們這樣嗎?若是這樣有何意義?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獻給了家庭,孩子。然後對孩子說我這麼苦這麼累都是因為你啊。弄得孩子又無奈又氣憤。

  為什麼喜歡楊絳先生?因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經歷中讓我感受到活著可以這麼好,這麼有希望。如今楊絳先生一百多歲了,歲月的風塵難掩她的風華。我的手機中保留了她頭髮花白卻任然埋頭書中認真寫作的照片。這一幕非常打動我。我希望能當我老去的時候,我可以像她一樣,充實淡然的朝天國進發。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2

  “有修養的人,能喜怒不形於色。但不形於色,未必喜怒不影響他的判斷選擇。要等感情得到了相當的滿足或發洩,平靜下來,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驅使。”這是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一書中出現的一句話,也是我讀完這本書後記憶最深的一句話。

  人生路慢慢,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會經歷什麼,但是唯一能讓自己掌控的也就只有自身的修養了。其實對於我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來說,我並不能說自己有多好的修養,但是每次我看到一些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我就特別崇拜他們。

  在我看來,修養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以前我是個非常衝動的人,在遇到任何意外事情的時候,都非常慌張,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的時候,總是非常的情緒化。其實這些毛病我自己非常清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麼去改。直到有一次,和一個變化很大的朋友聊天時,他談起說他在“修身養性”,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書。其中有一本就是今天談到的《走到人生邊上》。我這個朋友以前就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結果因為一次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之後性格大變,開始看起書來。他曾跟我說過,楊絳先生是一個非常來不起的人物,她所經歷的一切,好像是在告訴我們這代年輕人要熱愛生活,並且要懂得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義,而在為人處世當中,一定要謙遜,做一個有修養的人。也正是因為朋友的變化,讓我對人的性格有了更深的領悟。也讓我在參軍之後,不再像從前一樣的浮躁,當然在親自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遠遠比朋友口中所談論的要多得多。

  一個人的素養往往體現這個人的待人處事方面,有人說你“公德心”、“道德感”其實這都和我們的素養息息相關。老師要講師德,軍人也是一樣的,各行各業都有各種職業道德,這也是我們必須要遵守的,現在作為一名普通的解放軍,我也應該隨時管理好自己,隨時對自己有高要求,做一個有素質的軍人。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3

  這本書是楊絳先生在九十多歲高齡時的著作。鬼神,靈魂與肉身這些在中國民間中議論千年不斷的東西出現在這本書中。楊絳先生想明白自己留在身後的是什麼,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麼。《走到人生邊上》的前言中,楊絳先生這樣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了,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麼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從這一段話可以知道,楊絳先生的這本書分兩個部分,一個是人生的價值,一個是靈魂的去向。

  楊絳先生提出人生的價值在於靈魂對肉體的支配。這兩者在同一個個體中相互鬥爭又相互統一。人的本性中包含的懶,貪,色等七惡,七惡與人的靈性良心背道而馳。所以這兩者相遇時,人就會出現各種煩惱憂慮,若處理不當自會有一些心理的問題。而當人的肉體經過千錘百煉擁有足夠的靈性良心時,人就會要求自己不斷的完善自身,驅動自己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所以人生在世遇到的一切困難需要我們坦然面對,因為人肉體上的磨練會得到靈魂價值上的累加,靈魂的價值長久不滅。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4

  花了一天的時間讀完這本《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對楊絳先生有了更深的瞭解,也有了更多的欽佩。

  首先,該書是在楊絳先生96歲時寫成,也許很多人在這個年紀,已經病臥於床,無心學術,抑或是早已命歸西天,去了另一個世界。可又正是這個年紀,正是走到人生邊上的時候,對人生的感慨也是最多的,楊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下這一本書。

  人活在世上的價值到底有什麼?楊先生在書中不止一次的思考這個問題。楊先生在書的一開頭就提到了死的問題,按著中國的抑或是世界其他地方的傳統,說死都是不好的,可不提不代表不用面對。人類懼怕死亡,是普遍的規律,所以有很多淡化死亡的說法,有說去往天堂的,有說去往西天的,但天堂和西天在如今的科學下不都不復存在了嗎?

  對於人生一世到底有何價值,楊絳先生提出,重要的不是一個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貢獻,而是本身身為人、身為萬物之靈這件事就很重要。人只有認識到自己真正價值所在,才不會因建功立業而沾沾自喜,也不會因默默無聞而自怨自艾。

  書中也提到了對善惡的思考,性善和性惡,兩個矛盾的方面,一直被人所爭論。現在或許大都相信性惡論,於是出現各種各樣的"信任危機",就拿我們來說,好逸惡勞就是我們經常表現出來的惡。不到最後關頭絕不完成任務甚至到了最後關頭也完不成,這種現象叫"懶癌",在多少人身上,懶癌體現得淋漓盡致。而楊先生在書中則是從人的本性出發,提出人的靈性良心是主宰著人之善惡的關鍵。靈性良心佔上風,人們就可剋制住小我,控制住貪逸的本性,靈性良心被棄置,那這個人的良心也就輸了,內心的慾望膨脹,往往變成極惡之人諸如希特勒,墨索里尼之類。本性是好的,才改的好,本性就是惡的,怎樣也變不回好的,這也是我自己認同的。

  我慶幸我還走在人生的中央,很多問題可以從現在開始重新思考。我也相信我們的本性是好的,是可以改過來的,是可以變勤奮的。

  點評:一本書,一個話題,一點收穫,足矣。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5

  《走到人生邊上》這是著名女作家楊絳先生的作品,讀過之後,讓我受到了很多啟發,指導我更好的成長!

  如果說“老先生”用這樣一種自問自答的方式回首她的人生,那麼讀者就是從這本書中讀到什麼是它包括靈魂、個性、本性等一系列的內容!這是楊絳先生站在人生邊上對人生的探討,正如許多人好奇,人的生命起點是什麼,終點又是什麼,到底有沒有天堂和地獄?不管有還是沒有,九十多歲的楊絳先生可能比我們想得更深入一些,而我就像是一個偷吃糖果的小孩子,品嚐到了她的人生感悟!還是比較喜歡作者註釋裡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一些不同的人生經歷,其中最愛的一對喜鵲的愛恨離愁,可能這是楊絳先生記憶中最深刻的一些人和故事,卻讓我覺得讀後回味無窮.....

  也許幾十年後,我站在人生的邊上,再去細讀楊絳先生的這本書,我會理解她的胡思亂想,會理解她對於“人”方方面面的探討,這是在經歷過伴侶去世與愛女離去十年後對人生的看法一深刻、精闢、韻味無窮!正如她所說的“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

  我想,我也該從現在起探索人生的價值,因為我們現在無需向後看,只需向前看,楊絳先生已經幫我們探索她經歷過的人生,而我們的人生價值,還在續寫.....我們需細細探索我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6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讀完楊絳先生的大作《走到人生邊上》,感觸良多。此書是楊先生在96歲高齡寫完的,可見她是多麼的勤奮。此書雖然不算太厚,才四萬多字,但是凝結著一代學人在人生暮年對真理、對生與死、對命運、對人生價值的追問和思考。

  眾所周知,楊先生是大學者錢鍾書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譯家、作家。前些年,楊先生創作的長篇小說《洗澡》和回憶錄《我們仨》為廣大讀者所熟悉,去年商務印書館推出了這本《走到人生的邊上》後,立刻在讀者中引起閱讀旋風,我就此書印象最深的方面談談感受。

  多年前,錢鍾書先生寫過一本《寫在人生邊上》,堪稱經典。若干年後,楊先生寫《走到人生的邊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讀性極強的書。兩本書像雙子座,在中國讀書界風光無限。錢鍾書楊絳夫婦在專業追求、興趣愛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謂志同道合。他們從牽手結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風風雨雨走過,實為不易。此書的副標題是“自問自答”,很謙虛,絲毫沒有高人一等的架勢,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出楊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此書中,註釋部分將近佔去全書一半的篇幅,這在當代出版的圖書中是不多見的。一般書(古籍除外)註釋部分都是書的附屬部分,而此書每篇註釋都一段塵封的往事,是對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鮮活例證。每篇註釋可單獨成篇。比如:阿菊闖禍、勞神父、三叔叔的戀愛等篇幅,本身可當作都好散文拿來讀。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對神鬼、人性、靈魂、天命、文明等問題進行深思,楊先生也不例外。對於這些問題,楊先生都有自己的見解。在書的前言部分,楊先生的開篇就直指“死”字,她寫道:我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中外一例,都用這種種詞兒軟化那個不受歡迎而無可避免的“死”字。楊先生在九十多歲的高齡,能灑脫地面對將來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種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從我們社會的思想意識全部被唯物論一統江湖後,關於神鬼問題討論就很少見到了。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研究我們的難題,已經成為大家普遍的思維模式。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不思考這些問題好像不太可能,何況像楊先生這樣的知識分子。她在“神和鬼的問題”一文中,談到了“唯心”和迷信並不能劃上等號。比如人們都講信念,信念是一個心中抽象的概念,人們看得著嗎?毫無疑問,信念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我們還是需要信念,不能沒有信念。還有,我們經常說大自然有規律,一代代的科學家都發現了許多規律。但後來證實一些規律是錯誤的,必須推翻。這樣看來,規律可能是不全面的,可以突破,可以補充。在文中,楊先生還回憶自己小時候找算命先生算命的事。她已經走在人生的邊上,70多年前,算命先生準確測算家中之遭遇的事情,她還記憶猶新。算命先生可能不知道什麼現代科學真理,就是根據《易經》《周易》能推算命運的起伏。這是為什麼?這個問題到現在她還想不通。

  書中,楊先生談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體需要鍛鍊,人的品德需要修煉。她說:人的軀體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燒。可是人的靈性良心,愈煉愈強。孔子強調修身,並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靈性良心鍛鍊肉體,得有合適的方法,肉體需要的“飲食男女”,不得滿足,人就會病死;強烈的感情不得發洩,人就會發瘋。靈性良心在管制自己的時候,的寬容,許可身心和諧。剋制自己,當恰如其分。所謂“齊之以禮,和之以樂”,就是用禮樂來調節、剋制、並疏導。這番話很有道理,要想成為堂堂君子,必須經過磨練,同時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沒有這兩點,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個高的層次。

  《走到人生的`邊上》是楊絳先生晚年的人生諸多問題的集中思考,書中的很多問題,都是人們必須思考和麵對的問題,不可迴避。像這樣的智慧之書,也不是我一兩天就可以全能讀懂,以後要常常翻閱,不斷尋找人生的秘密。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7

  沒考進編前,想方設法,勞心費力,流了汗、流了淚,想衝進體制的城裡;而如今,在機關七年有餘、入編四年有餘,這個“城裡人”也想逃出來,因為看到了體制的僵化、工具人、毫無新意、磨滅個性、因循守舊,時常想要逃到城外,呼吸新鮮、新奇、自由的空氣,於是愛上了寫作、日更、大自然、運動、閱讀、冥想,哈哈哈,不亦樂乎。

  婚姻也是,以前從小到大,單戀、單相思、衝動表白的次數,不勝列舉,而和黃先生,相識不到一個月,就戀愛了,談了三年,就領證結婚了,婚了兩年,寶寶就來了,如今寶寶快三歲了,我們也在一起快八年了。八年了,他沒大吼過我一聲,這好脾氣,是我修來的福氣。八年了,他給我講過數不清的笑話,而我,逗他的時刻,卻掐指可數。

  現在,我們待在一起越久,默契越深,尊重越多,相處越自在、自然。感恩他,感恩這個陪了我八年的人。

  雖然這路上,見過形形色色的各路優秀、高富帥,越發沒進我的法眼,至此我也不想跳出這婚姻的圍牆,因為城裡足夠的安全、自在,這彷彿就是婚姻和愛情的意義吧。

  縱使在不同的維度,你不是最優秀的那個,那又何妨,只需你是最適合我的,我是最適合你的,就好了。兩個人的事,兩個人說了算,別人說了不算,也說了沒用。

  親密關係的構建,馬斯洛的第一需求,安全與尊重,全佔了,謝謝您,有你真好。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8

  今天下午看完了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我是邊讀邊做筆記的一次閱讀。讀完整本書,我在書上劃下了認為對楊先生見解非常認同的地方。

  讓我最有感觸的是《人生實苦》、《人需要鍛鍊》、《修身之道》這幾篇文章,真的都是人生的大智慧。這幾篇文章,無論什麼時候去讀,都不會過時,講的非常精準到位,我記得楊先生在書裡不止一次提過,走到人生邊上,往前走和往後看,而她寫這本書,就是為了把人生的意義用自己的理解和讀者分享,能夠有幸讀到楊先生的這本書,也是一大幸事。

  這本書有一個特點,前半部是哲學命題居多,解釋了很多哲學問題,後半部收錄了楊先生寫的小說,散文、議論文。由此可見,楊先生的文學修養之高,無論什麼文學體裁都駕馭自如,之前知道錢鍾書先生的學識淵博,讀了這本書之後,才對楊先生的學識大為讚歎。好多年前看過楊先生的《我們仨》,時隔多年,再次拿起楊先生的書時,先生已經駕鶴西去了,楊先生是一位思想和道德極高的學者,我從內心深處崇敬她。

  這本書裡我看到一個對我來說蠻有趣的內容,就是楊先生小學的時候,關於星期的描述,是以行星的名字命名的,星期日叫做日曜日,有“月、火、水、木、金、土”這個倒是意外的收穫,日本現在的星期描述原來出處是從我們國家傳過去的,讓我恍然大悟。我真沒想到看楊先生的書,能夠讓我多了這個知識點,也算是意外之舉。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9

  這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寫的一本書,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機遇偶然的情況下讀完了它,最開始被吸引還是裡面的鬼故事內容。這本書所講述的內容正如書名一樣直白:走在人生邊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進行對話一樣,有生死、有命運、有靈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個世紀,將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靜的述說著。

  鬼打牆、鬼附身、古代刑場這些非常靈異的事情,在這本書裡都進行詳細了描述,這些東西本不適合在這裡被提及。書裡面提及了楊絳先生年輕時候的一個同學,家裡般進了非常大的一個院子,這個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個斷頭臺刑場。自從搬進去住之後,一家人接連變故,非常瘮人。從一個老人家的說出這些,說實話,我是信的。楊絳先生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人的信念都進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養。人的可貴之處在於人的本身,無盡的苦惱。“曾為靈性良心奮鬥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最妙曼的”。

  讀完《走到人生邊上》,感嘆楊絳女士在九十多歲的高齡下,那麼平靜的對待生活、平靜的思考。作者一輩子經歷了非常多的苦難,生離死別,到臨了對人生看的無比通透,無比豁達。這種心態,是令人無比讓人敬佩的。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10

  楊絳楊先生,我在國館中看過對她的介紹,也在高中語文閱讀中看過她的性格,同樣在微博裡瞥見說能被稱為先生的女子為數不多。《走到人生邊上》,楊先生高壽,即便是老了,腿腳不靈活也依然堅持寫作和閱讀。她在承受了阿媛和錢鍾書先後離世的慘痛後,“我們仨”走散了,卻也依然沒有消極。她說,“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陪,聊以自豪吧!”。讓我想到王小波,萬壽寺裡失憶的年輕人也同樣有一顆樂觀的心和自嘲的勇氣,我崇敬這些人。

  很多的書是需要靜下心來閱讀的,否則你讀不懂。我在書屋值班的時候,就在書屋裡面朗讀這本書,讀完了我才稍微懂一點點這其中包含的意義。她分析肉體和靈魂的關係,也論神與鬼的問題。在一個無所牽掛的老人心中,會想到這些問題,那麼答案也應該是一輩子的事情。何其有幸可以讀完一個人一輩子的思想,只是這其中的感悟,就像勞神父給楊絳的那盒巧克力,她九歲聽到的話,一直到九十歲才恍然大悟。你說孔子到底有沒有女兒呢?如果有他對他女兒又是如何呢?

  今天天氣有點冷,讓我讀到“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世上哪有那麼多功名顯赫之人。你我不過皆為凡人,所以即便如此我們也是有著自己的快樂,即使後人記不住你。那麼我們又何苦為了身後名而勞神呢?大抵俯仰無愧於天地即可。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11

  這是著名女作家楊絳先生的作品,讀過之後,讓我受到了很多啟發,指導我更好的成長!

  如果說“老先生”用這樣一種自問自答的方式回首她的人生,那麼讀者就是從這本書中讀到什麼是它包括靈魂、個性、本性等一系列的內容!這是楊絳先生站在人生邊上對人生的探討,正如許多人好奇,人的生命起點是什麼,終點又是什麼,到底有沒有天堂和地獄?不管有還是沒有,九十多歲的楊絳先生可能比我們想得更深入一些,而我就像是一個偷吃糖果的小孩子,品嚐到了她的人生感悟!還是比較喜歡作者註釋裡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一些不同的人生經歷,其中最愛的一對喜鵲的愛恨離愁,可能這是楊絳先生記憶中最深刻的一些人和故事,卻讓我覺得讀後回味無窮.....

  也許幾十年後,我站在人生的邊上,再去細讀楊絳先生的這本書,我會理解她的胡思亂想,會理解她對於“人”方方面面的探討,這是在經歷過伴侶去世與愛女離去十年後對人生的看法一深刻、精闢、韻味無窮!正如她所說的“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

  我想,我也該從現在起探索人生的價值,因為我們現在無需向後看,只需向前看,楊絳先生已經幫我們探索她經歷過的人生,而我們的人生價值,還在續寫.....我們需細細探索我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12

  第二次讀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感觸頗多。

  第一次讀它還是2014年冬天,真沒想到時間過的真快,去年一年就這麼嘩啦過去了,完全沒有什麼濃墨重彩。看來還是得多多記錄,多多做些有挑戰的事情,才能讓記憶更加刻骨銘心一些。

  這本書記錄了楊絳對人生一些抽象問題的思考。比如神和鬼的問題、人是否有靈魂、人的本性是善是惡、人活著的價值是什麼……作為90多歲(當時寫書時候)高齡的知識女性來說,每天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她和錢鍾書的性情都是偏向於喜靜,好讀書,思考這些形而上的問題是最自然不過的,可以看出,錢鍾書和女兒離去後,楊絳也隨時準備著『回家』。她想得很多,想到死了穿什麼衣服去天堂,以什麼容貌去見爹媽、錢先生和女兒。她做了種種假設,如果是以現在的樣子去見他們,肯定是爹媽不認識她,因為她太老。如果是以十幾歲的樣子去呢,錢先生和女兒又不認識她。哈哈。真有趣兒。

  她喜歡《論語》,書中在闡述觀點時,引述了大量《論語》裡面的語句。她讀《論語》讀出了個性的形象。

  比如孔子最愛弟子中的子路,並把每一個弟子的特點都能分析出來;她還對孔子的夫人特別感興趣,因為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不語,寢不言』等言辭,可以看出他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極高,那這背後服務他的是誰呢?可不就是夫人麼?由此推斷,孔子夫婦肯定感情甚好。這是很有意思的一番猜想。

  多少人從小背《論語》,恐怕並沒有這麼有趣的思考,只是力求知道文言文的意思,已算不錯。還會去考慮作者背後的事情麼?不會。

  楊先生又教會我們讀經典的一招了,就是把書讀活了,要放開大腦去大膽地想象。記得在大三上古代文學課時,一位年輕的男老師講古詩詞時會大膽想象,描繪一些場景,又會延展出相關典故及文化背景,這就顯得既有趣又有學問,所以,比其他課程,逃課的人少多了。

  楊絳先生從小有個溫暖高知的家庭,父母的感情甚好,家庭溫馨,也為日後她和錢鍾書的良好感情做了示範。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她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姊妹眾多,關係親密,相處和諧。她在家能很好地照顧錢鍾書和阿圓,他倆跟她叫娘,這在《我們仨》裡也有體現,羨慕!

  她的腦子真好使,好多事兒記得門兒清,文章中詳細記載了哪一年哪一天,發生了什麼事兒。想必平時有做日記的緣故吧。這讓我想起《瓦爾登湖》的作者,清楚地記載了每年湖面雪融化的日子,融化時長等資訊。這也是作家。qiang燦械奶匭園傘

  作家們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善於觀察,他們用大量的時間來發呆,觀察一些在我們看來特別無聊或者根本不值得注意的事兒,比如楊先生寫的《記比鄰雙鵲》一文,寫自家窗前的喜鵲如何建巢、何時同居、baby何時出生、暴風雨侵襲巢穴、baby死亡等事情,從頭至尾,她都瞭如紙張。

  要換作是我這種凡人,斷然不會把時間花在這件事情上,因為一來覺得不值,有這時間,蠻可以看點『有用』的有望轉換成錢的東西。二來根本沒有這種閒情逸致。

  看來我們這些普通人也需要時不時從頻繁刷朋友圈的狀態中抬起頭來,或是走出看新聞、打遊戲、寫方案的格子,去看看藍天白雲、觀察觀察小生靈們的生活。想必是件趣事。

  記得著名女導演王潮歌曾這樣批評過這個焦慮的時代,這些焦慮的年輕人:

  『我們犧牲了所有生活的樂趣,犧牲了年輕,去追求那一個個理想。我們有太多不滿意,對自己不滿意,對長相不滿意,時間流失就不再來,我們全耽誤在奮鬥途中了。我們被理想所誘惑,嫌自己不夠刻苦,春夏秋冬,活生生的生命對草的香味、雲彩流動速度無感。』

  或許我們真的是太忙碌了……春天來了,讓我們收拾好行裝,從容出發吧。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13

  說起來楊絳先生的文字,我最深刻的感悟是“打動人心”,如清風明月般帶給人片刻安寧。所以,想要說的第一本書便是她所著的《走到人生邊上》。

  自《我們仨》和《洗澡》之後,這是第三次拜讀楊先生的作品。“走到人生邊上”是先生的自問自答自解自悟,猶記得在書中楊老開篇就提到過的鬼神之說,雖也有“子不語怪力亂神”之說,但離奇的事卻時有發生,使人不知所以。那這世上究竟有無神鬼出沒?未可知。心中有,便有。心中無,便無。本不過就是一場飄渺的旅行罷了,何必深究其中難以自拔?自問,自答,自解,自悟。筆筆皆是。

  簡讀之後,所謂有感不過是管中窺豹。對楊老提出的“靈性良心”略做一點自己的看法。早在《魚我所欲也》中就認可一種說法—“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我個人將之與靈性良心相連,正因為有靈性良心,所以可以抵擋誘惑,抵擋名利爭奪,抵擋縱慾難捺……楊先生講到鬥爭,靈與肉的鬥爭,靈性良心與內在本我的鬥爭,小我與大我的鬥爭……而一切鬥爭的背後是“我”與許許多多本體的“我”,客體的“我”在抗衡。諸葛孔明一生鞠躬盡瘁,輔助劉備,扶持劉禪。有著“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稱譽。明明可以稱王稱帝,明明那邊就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卻還是選擇“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之謂本心。一句“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既是表忠心也是書本心。提到孔明,就不得不提曹操,一代奸雄,拋開他的軍事才能,只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私心,便將靈性良心掩蓋的無影無蹤。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此之謂失之本心。

  讀這本書的同時,也看了一些時事新聞。印象最深的就是“梁穎羅冠軍事件”一開始看到這個熱搜的時候,我像大家一樣,轉發那個女孩的微博,聲討羅冠軍,因為今年這種新聞實在是太多了,大多數人選擇的是相信所謂的“受害者”但我實在是不得不感嘆網際網路的強大功能,果然,事件發生了反轉……一場鬧劇以兩個人的宣告接近了尾聲。聽到那個女孩的錄音之後,相信大多數人的感覺有“如果每個律師都以一些下三濫的招數去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律師這個行業如何進行下去?”也有“既然有先例在前那以後真正的受害者怎麼辦?”可能也是跟那段時間讀的書有關,我聯想到“靈性良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消費善意的同時也泯滅了自己的良心。可能是因為年輕吧,控制不住慾望,只能任由他從一顆火種蔓延到漫天大火,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吞噬自己本有的靈性良心。

  一本書,一個人,一部劇,一首歌,的確不能給生活帶來什麼特別多的改變。但是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既然我想寫,就不能把經營一個公眾號當成日記來寫,也不想為了寫而寫。我看了看自己原來寫的東西,看著看著,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幹什麼,的確,我目的性確實不強,但是既然想做,就不能敷衍了事。所以,既為了自己能堅持閱讀的習慣,也想把快樂分享給每個關注我的人,就先朝著“簡讀有感”這個方向努力了。我討厭文字帶給我味同嚼蠟的感覺,我的文字我想讓她是有活力的,有力量的,而不是在無病呻吟,無中生有。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14

  一位百歲老人的人生感悟,向前是人生清零的邊界,向後是這一生的酸甜苦辣,書中所寫的關於肉身與靈魂的看法,關於人間百態的點滴感悟,凡此道來的娓娓話語都值得我們去深思。

  關於生命的思考,楊絳先生本人也在苦苦追尋,肉身在不斷衰老,而靈魂卻在不斷昇華,當身體走向盡頭的時候,靈魂又該如何安放?個體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生命是無止境的。

  關於教育,楊絳先生認為好的教育應該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而不是耳提面命式的,她本人的成長曆程及女兒的成長都是最好的印證。關於婚姻,楊絳先生認為無論何時相互理解都是首要的,夫妻首先應該是知心朋友,若不知心,怎會久伴。

  生命是一條孤獨的河流,每一程都會有志同道合的夥伴。對於我來說,二十多歲的年紀,談一輩子太長,談人生閱歷太淺,能做好的只是堅定腳下的路,無愧於那一份赤子之心,走在人生邊上,啟迪心靈,走在人生路上,回首不忘初心。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15

  看了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摯樸,平實的語言。無華的語言中又充滿了哲理,引發讀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勞神父》讓我很有感觸。

  楊絳先生說,九歲那年勞神父跟她講故事,並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貼上了十七,八層廢紙,要求必須在回去的火車上才能拆開。楊先生一直以為勞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勵她做人要堅定,勿受誘惑;到九十歲的某一夜晚才頓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帶回家,和爸媽一起分享,僅此而已。哈哈。實在有趣。

  楊絳先生一生歷經坎坷磨難。到百歲之齡仍在學習反思,對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發透徹,返樸歸真。其實有時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簡單的,只是我們想多了,不是嗎?沒有那麼多的勵志故事,不需要那麼多的道理說教,中心思想和內涵引申。

  曾經有人問,為什麼喜歡看米老鼠和唐老鴨,答案就是,好看。喜歡有時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簡,如日東昇西落一樣平常。簡單就是快樂。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16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正文,註釋和楊絳先生百歲答問。正文是楊絳先生對於人生一些問題的思考(自問自答),註釋是用散文的形式記述自己的生活經歷與正文部分形成了對照,也就是感悟與例項的結合,第三部分是就著楊絳先生百歲生日,文匯報記者代表光大讀者與其展開的一次真誠問答。

  讀這本書是因為楊絳先生思考的這些人生問題恰好是我感興趣的,而這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問題總是令人好奇又無從解答,楊絳先生也一樣,她總是想著想著就在某個地方堵住了,她也似乎並沒有給我們一個確切的答案,百歲的她回顧一生對這些問題有了一點自己的見解,而尚處青年階段的我透過閱讀這本書對這些形而上的問題有了一點思路和新的視角,但是還不足以形成一套自己成熟的看法,所以我就在此把我覺得有啟發的楊絳先生的回答做簡要的整理摘錄。

  1.神和鬼的問題,看不見的東西未必不存在,科學和迷信並不是完全對立的,過於科學也是一種迷信。很多問題是解釋不清楚的,信與不信,都不必絕對。

  2.有關人的問題,人是有靈魂的(雖然看不見但是它確實存在)。人有個性(體質不同,性情各別,每個人天生有個性,個性一輩子不變)。人有本性(一“食色性也”,一靈性良心,也就是每個人都具有雙重本性,靈與肉既有矛盾,必有鬥爭,經過鬥爭必有統一,我們的一生總是處在這兩種的鬥爭之中,其中任何一方都是時而佔下風時而佔上風,最後總有一天會統一,鬥爭的結果就是我們最後的樣子,比如有的人的私慾佔了靈性良心的上風就走上歪路成了“壞人”)

  3.人類的文明,人的可貴在於人的本身,不在於他創造的文明,他創造的文明可能會走向滅亡,他創造的偉大文明可能是犧牲人自身換來的,並且他置身的文明還可能會對他自身有傷害(比如大氣汙染)。天地生人的目的是修身,自我完善,讓靈性良心戰勝私慾。當然,人皆有私慾,剋制自己,當恰如其分,修身需要又合適又和悅的方法。

  4.人生實苦,要認清這一點,接受這一點,鍛鍊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這個苦惱的人世,恰好是鍛鍊人的處所。在艱難憂患中,最能依持的品質,能讓人不被摧毀反而越來越好的品質是肯吃苦。受鍛鍊的是肉體,由肉體的媒介,鍛煉出來的是精神。一輩子鍛鍊靈魂的人,對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彌堅。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不同程度的鍛鍊,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有了這一些成績也就不虛生此世了。

  整理下來發現,這幾個問題和答案其實都是互相聯絡的,圍繞人一生最根本的也就是那麼幾個問題(好像哲學上的人生的基本問題),可是人們總也想不通,總得自己親身經歷了碰壁了才能有所體悟,就像楊絳先生說的“我九歲就聽到的話,到九十歲才明白。”

  其實相比於前面的部分,我對第三部分的百歲問答更有感觸,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一直傳為佳話,看了她真實直白的回答,更是頓生羨慕和感慨,找不到那麼喜歡的人,至少要和互相欣賞理解的人在一起吧,像他們兩個這樣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結合簡直只應天上有。而他們對文學的博學和熱愛,以及做人處事方面有原則能吃苦,謙遜低調等優秀品格更是感染了我,錢鍾書先生和女兒圓圓先後離開了楊絳先生,她非但沒有倒下,而是在透過翻譯經典著作緩解悲痛,她的很多成就都是在她老年完成的,百歲之際,她依然熱愛生活,每天看書寫字,每天都有新的期待,而她這種沉穩向上的心態,正是透過人生的歷練和孜孜不倦的讀書學習鍛煉出來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真正愛讀書的,讀書多的人大都像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這樣豁達通透,沉靜內斂,既有大格局的心態和視野,也有自己充實有趣的小世界,希望我也能朝這個方向發展吶。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17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了,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麼都沒有了嗎?”這是楊絳先生在本書前言中所寫的一段話。

  《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先生在九十六歲高齡時所寫的一本關於人生感悟的書。滾滾紅塵,顯然楊先生已經走得夠久,時間正在從她的身上碾過去。對於人生,她也有自己的豐富經歷。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對於生命的哲思,對於探討人生終極問題的思考還不夠,我希望透過楊先生對生命的解讀,來找尋自我的價值。

  本書分兩部分,一半論文,一半散文;一半講理,一半講故事,用故事當理論的“註釋”。前半部分,充滿了楊絳先生對於鬼神、人生、命運、生與死、靈與肉等根本問題的思考。自序第一段寫到:我是從醫院前門出來的。如果由後門太平間出來,我就是“回家”了。這樣充滿智慧與幽默的文字,讀上去引人發笑的同時,也有著對生命的深刻反思。

  而在本書的註釋部分,楊絳先生用故事來構建她自己的世界。看似尋常的故事,其實有著她自己的人生智慧。《勞神父》、《孔子的夫人》等幾篇文章,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帶來的美感,樸實的文字流露出的是漫長人生的平凡。《記比鄰雙鵲》,看似寫的是喜鵲一家,實則是透過對小鵲的死亡,傳達出對自己親人離世的深切感懷。像楊絳先生這樣一個沉醉在精神世界裡的人,她和她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而親人的離世,則讓她的精神世界有所坍塌,她也在用一生來修補她自己遭受的創傷。平淡的敘述,不加修飾的白描,更加感人至深。《胡思亂想》這一篇,讀完確實引人深思。作為一名年近百歲的老人,死亡是自己時時刻刻可以感知、觸控到的,而要如何去面對死亡,楊絳先生似乎也在文中給了我們一個滿意的回答。《她的自述》延續了楊絳先生一貫的白描寫法,透過想對奶奶講的話,給讀者鋪開了一條時間通道,把讀者帶到了當時的場景中去。並用這樣的故事和描寫,解答眾人對於命運的問題,讓讀者與她的思想進行碰撞。而最後的那一句“我活一輩子是為啥呀”,更是將讀者的感悟牽引到了秀秀身上,引發讀者相同的思考,你我的人生命途又何嘗能走出這樣的道路呢?

  感謝楊絳先生,在又老又病又忙的人生邊緣上,為世人完成了這本書,解答了世人的疑惑。讀完本書,我更是有了深刻的認同。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18

  來到學校圖書館,面對很多的書,不知道選擇哪一本。平時白天忙於工作,晚上回家還要帶孩子,似乎閒下來能自己看看書的時間很少。在圖書館裡轉了一圈,正當我有些茫然的時候,楊絳的《走到人生邊緣》映入我的眼簾,這本書為什麼吸引我,那是因為我看到封面上的介紹,這本書主要討論了:神與鬼的問題,有關人的問題,靈與肉的鬥爭和統一。

  看到這些問題我覺得有點觸動,因為我原本就是學政治專業的,哲學是我的主修課。看到這些問題的探討,似乎把我帶到了當年的課堂上。這幾年來,我畢業以後,先教語文、再教數學,甚至教過除美術和音樂以外的很多科目。但是在小學的教學中,唯獨是沒有機會教哲學的。所以,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心裡在想,久違了,哲學!

  楊絳九十六歲開始討論哲學,她只和自己討論,她的討論與學術無關,甚至與她暫時棲身的這個熱鬧世界也無關。她討論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同時是她自己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她是在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準備。走到人生邊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後的是什麼,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麼。她的心態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卻有一種令人欽佩的勇敢和敏銳。她如此誠實,以至於經常得不出確定的結論,卻得到了可靠的真理。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穫平靜地上路。

  在前言中,楊女士如此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麼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這一段話點出了她要討論的兩大主題,一是人生的價值,二是靈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後者指向死。我們讀下去便知道,其實這兩個問題是密不可分的。

  在討論人生的價值時,楊女士強調人生貫穿靈與肉的鬥爭,而人生的價值大致取決於靈對肉的支配。不過,這裡的“靈”,並不是靈魂。楊女士說:“我最初認為靈魂當然在靈的一面。可是仔細思考之後,很驚訝地發現,靈魂原來在肉的一面。”讀到這句話,我也很驚訝,因為我們常說的靈與肉的鬥爭,不就是靈魂與肉體的鬥爭嗎?但是,接著我發現,她把“靈魂”和“靈”這兩個概念區分開來,是很有道理的。她說的靈魂,指不同於動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個看不見的靈魂附在一個看得見的肉體上,就形成了一條人命,且各各自稱為“我”。據我理解,這個意義上的靈魂,相當於每一個人的內在的“自我意識”,它是人的個體生命的核心。在靈與肉的鬥爭中,表面上是肉在與靈鬥,實質上是附於肉體的靈魂在與靈鬥。所以,楊女士說:“靈魂雖然帶上一個‘靈’字,並不靈,只是一條人命罷了。”我們不妨把“靈”字去掉,名之為“魂”,也許更確切。

  肉與魂結合為“我”,是鬥爭的一方。那麼,作為鬥爭另一方的“靈”是什麼呢?楊女士造了一個複合概念,叫“靈性良心”。其中,“靈性”是識別是非、善惡、美醜等道德標準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標準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認為,“靈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據我理解,這個“靈性良心”就相當於孟子說的人性固有的善“端”,佛教說的人皆有之的“佛性”。這裡有一個疑問:作為肉與魂的對立面,這個“靈性良心”當然既不在肉體中,也不在靈魂中,它究竟居於何處,又從何方而來?對此楊女士沒有明說。綜觀全書,我的推測是,它與楊女士說的“大自然的神明”有著內在的聯絡。這個“大自然的神明”,基督教稱作神,孔子稱作天。那麼,“靈性良心”也就是人身上的神性,是“大自然的神明”在人身上的體現。天生萬物,人為萬物之靈,靈就靈在天對人有這個特殊的賦予。

  接下來,楊女士對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討論。她的結論是:這個目的決不是人所創造的文明,而是堪稱萬物之靈的人本身。天地生人,著重的是人身上的“靈”,目的當然就是要讓這個“靈”獲勝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決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夠遵循“靈性良心”的要求修煉自己,使自己趨於完善。不妨說,人生的使命就是用“靈”引導“魂”,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靈魂”。用這個標準衡量,楊女士對人類的進步提出了質疑:幾千年過去了,世道人心進步了嗎?現代書籍浩如煙海,文化普及,各專業的研究務求精密,皆遠勝於古人,但是對真理的認識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一句話,文明是大大發展了,但人之為萬物之靈的“靈”的方面卻無甚進步。

  尤使楊女士痛心的是:“當今之世,人性中的靈性良心,迷濛在煙雨雲霧間。”這位九十六歲的老人依然心明眼亮,對這個時代偏離神明指引的種種現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財神爺當道,人世間只成了爭權奪利、爭名奪位的戰場,窮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惱之中……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人世間,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保護自己,就不得不時刻防禦。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處吃虧……”不難看出,楊女士說的是她的切身感受。她不禁發出悲嘆:“曾為靈性良心奮鬥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

  以上是我閱讀後的點滴感受。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19

  那日偶然翻開楊絳作品《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從此就痴迷上了她。同樣的女子,為什麼她能夠如此優雅,即便飽受困苦。她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唯有這般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我做不了她這般的女子,但我也想說:“我只與我爭。”

  作為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卻有著自己的光芒。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她用一生向人們述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曾經年少的我,是多麼地希望有人誇讚:你真好看!你真聰明!你真能幹!讀到楊絳的作品,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淺薄,原來我只要做好我自己就可以了,別人怎麼說與我什麼關係。這句“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深深地刺進我的靈魂。人生已經匆匆四十煙雲,不知道我錯過了多少個最好的自己。從現在起,我只與我爭。正如楊絳所說“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我要從讀書開始,不再糾結,不再困頓,多讀些好書,讓自己的人生充盈起來。

  人生路很長,也很短。人海茫茫中,一生可以遇到很多人,但能夠陪伴的只有幾個。在這世俗生活中,總有些時候不能免俗。楊絳這樣說:“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不爭。只有不爭,才能清醒自我。做最好的我,就能碰到最好的你。人生本來就是這麼簡單。何必庸人自擾。朋友多也好,朋友少也好,有一兩個知己足矣。

  就像山山水水,總有起伏,總有彎繞。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一馬平川,有成功就有失敗,而且總是失敗的次數多於成功。可以一次成功就夠了。也可以不必成功,享受追求成功的付出過程,也是蠻好。成功的人總是那麼少。失敗的人總是那麼多。我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個人。楊絳說:“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人走茶涼,可以看清人間百態,但也不必過於憂傷,也不必過於計較,誰活著都不容易。你可以現實。我仍然純真。無論世間變化多大,我來過,體驗過,但內心仍然如初。變的是世間萬物,變的是時空穿梭,不變的是我。我就是我。我只我爭。人間有我,才有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