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家風> 【必備】家風作文7篇

家風作文

【必備】家風作文7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風作文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風作文 篇1

  與別人家的家風不同,我家的家風就是兩個字——謙讓。今天,我就和大家談一談我家是怎樣謙讓的。

  我家吃飯很有秩序,長輩們先坐下,小孩才能坐下。因為這樣能顯得家裡很和諧。晚輩在給長輩敬酒乾杯時,晚輩的杯一定要低於長輩的酒杯,如果不低下,就表示晚輩比長輩高上一等,這就是對家裡的長輩的大不敬。在要吃飯時,要讓比自己大的人先吃,這樣能充分體現出對家裡的長輩的謙讓與孝順。

  在坐車時也同樣,上車時如果座位不夠,一定要讓長輩先坐下。如果座位夠的話,要先讓長輩坐下,然後自己再坐。如果從車下來了一位老人,那麼晚輩要站起來,把座位讓給老人,如果此時又來了一位老人,那麼帶著自己去坐車的長輩也要把座位讓出來給別人。

  在倒水這方面也一樣,要先給長輩倒,小孩如果自己能倒就自己倒,如果自己不能到,那要等先給長輩倒完,再給自己倒。

  這就是我的一個謙讓的家風。

家風作文 篇2

  家,給人以溫暖。它是人們的唯一定所,是人們的避風港灣。但是,家要有家的樣子,不能亂七八糟,沒有規矩。有句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如果一個家庭,沒有規則,只有溺愛與包庇,那請問這是一個家嗎?家原本是一棵參天大樹,是一座巍然聳立的大山,萬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請問,這是誰造成的?是我們。爸爸沒有威嚴,媽媽全是溺愛,我們變成一個個蠻橫無理的人。家這棵參天大樹一倒,大山塌了,我們後悔了,懊惱了,可惜晚了。

  我記得寒假臨近過年時,電視上出現了一種許久未聽過的新詞“家風”。這一詞是新聞聯播上所播出的,他們派出記者,隨機提問,“家風是什麼?家教是什麼?”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風,我認為是家裡人的一種行為,是好是壞。我認為我家的家風是熱情,爽快和執著,因為家中的每個成員都十分熱情好客,遇到困難不退縮,說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認為是家人的素質,是深是淺。家人如果不學習,將得不到知識,學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點。從小,父母教育我們要認真做事,知錯就改。現在老師教導我們分清黑白,認真做人,踏踏實實。將來,會是社會教育我們堅持不懈,守法牢記。每一天,我們都學到東西,學到知識,學會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訓,我認為是家人的教訓,是嚴是松。如果每個人都官官相護,隱藏事切,我認為就要使用殺手鐧了。如果每個人都坦誠相待,大公無私,我認為規則沒有必要了。家訓,該用的時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該時千萬不要用,否則會鑄成大錯。

  一個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中國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風,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訓是:尊敬老師、長輩、同學和任何有殘疾的人;勤勞節儉懂得持家;遠親不如近鄰,好好對待鄰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家訓,是自古以來存在在每個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卻少之又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它們定為家訓,是為了讓下一代牢記中國五千年曆史文化的璀璨,我會努力做到,同時也會影響周圍人,讓他們也做到。我家的家規是:主動向長輩問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撿到錢包等貴重物品必須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業做完了才有娛樂時間;當天的事情當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運動(至少一種)。這些家規有幾項是爺爺奶奶定的,有幾項是爸爸媽媽定的,這越來越完善的家規更是讓我瞭解到了中國文化的進步。從小,爸爸媽媽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規矩,成就了我現在的成績。我家的家風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家風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古人有云:有家規的家庭,屬於書香門第之家。

  有家規、有家訓的家庭,屬於豪門貴族之家;有家規、有家訓、有家風的家庭,屬於王侯將相之家。

  我希望我家的家訓、家規、家風能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有朝一日,實現幸福的四大目標:和諧、文明、健康、富有。

家風作文 篇3

  我的家是中國千百萬家庭中的普通的一個,但我的家庭中也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這個家庭中一直保持著——軍人的作風。從軍報國是每個家庭成員的一生的驕傲,綠色軍營則成為每個人心中不變的“聖地”。無論歲月交替與時代變遷,軍人的熱血卻代代傳承。

  我的爺爺1958年入伍,到西藏去保衛邊疆,當時爺爺才15歲。他1979年轉業,在部隊奉獻了21年,真是了不起!我的爸爸1986年入伍,1991年退伍,也在部隊奉獻了5年。爺爺和爸爸都不抽菸不喝酒。雖然爺爺、爸爸都已經是退伍軍人,但他們一直仍對部隊有著特殊的感情。平日裡,他們還一直穿著整潔的綠軍褲,筆直的腰桿,炯炯有神的雙眼,只有雪白的頭髮和深深的皺紋寫盡歲月滄桑。

  他們的朋友幾乎全是當兵的,週末到我家,你會發現一屋子全是穿綠軍裝的聚在一起。他們自己至今仍看不慣那些染著頭髮、穿著花裡胡哨的男孩,他們覺得只有綠色才是最美麗的顏色,軍人作風才是男子漢的象徵。因此他們對我要求十分嚴格。他們經常對我說,從小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要正直,要堂堂正正地做人,他們從小要求我做什麼事情都要迅速、要快:起床快、穿衣快、吃飯快、洗澡快……對我像軍人一樣要求。

  我們家裡所有的人待人接物都很熱情。爸爸也這樣要求我,要講禮貌,講文明,做一名優秀的人。他們對我言傳身教。我從小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體會到許多做人的道理,因此我也認真地按他們的要求:盡心盡力地做每一件事情。我現在努力讀書,刻苦鑽研,掌握科學知識,長大後爭取考軍校,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我一定去保衛邊疆。

  這個軍人家庭的傳統!鑄就了我們這個普通家庭的家風!我決心今後一定要把它發揚。

家風作文 篇4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薰陶下,才能出類拔萃。最近,隨著“家風”一詞火了起來,腦海中不禁湧

  現出爺爺奶奶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小時候,每次上學校之前,奶奶總愛叮囑我幾句:“孩子,到學校千萬別和同學磨牙(亳州俗語,指吵架或打架),如果有人欺負你,就回來跟我說,我去找你們老師。”!奶奶生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我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寬宏大量,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人發生衝突。在奶奶的諄諄教誨之下,我基本上沒有和老師、同學發生過矛盾。

  爺爺愛給我講很多關於他當年服兵役的經歷,告誡我:“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幾個能吃苦耐勞的。你要從小學會能吃苦,否則不能幹成什麼大事!”爺爺還教導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環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後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類拔萃。也許這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我想。

  現在,我已經步入高中,成為一名高中生,早已養成了樂於助人、艱苦樸素等好習慣。仔細想想,這些都和我們家的家風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奶奶還是在每次去學校之前給我上“政治課”,爺爺還是時不時在飯前飯後給我聊聊關於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非常樂於聆聽他們的一言一語,因為那正是我們家的好家風。 我一直在想,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的民族文化。如今社會一些不良習氣已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正能量”得以傳遞,如再加上優良家風以打造,那麼咱們社會的風氣將會

  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家風作文 篇5

  家鄉家鄉,家就是居住的地方,鄉就是一個地方的統稱。更具體說來,家鄉,是指自己小時候生長的地方或祖籍,又被稱為“故鄉”、“老家”、“故園”等,當然,家鄉的範疇,又是以述說者距離家鄉的遠近而會有所不同的,比如我們若是在外省的話,同一個省份的人,就是安徽老鄉了。在我們山區本縣範圍內,有以鄉鎮為一概念界定的,也有以村為單位界定的。生活中,無論是土生土長的家鄉人,還是生活在當地的外鄉人,或者是旅居在海外的華人,誰不對自己的家鄉有份難捨的情懷?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家鄉,喜愛家鄉的理由何止千百條。家鄉是生命的搖籃,記載著自己的人生軌跡,想起自己的家鄉,就會想起家鄉的親人,想起帶給自己快樂的童年和充滿樂趣的美好青春。家鄉除了她固有的可愛之外,也被注入了情感的內涵,這種情愫已經融進了我們的生命每一個角落,這些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鄉愁”吧!

  而與我,與家鄉的關係從形式看其實一直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大一點說是“土生土長”一類的人也行,說是“生活在外鄉”的一類人也可以,因為在我很年輕的時候,也就是二十歲多一點就到外鄉鎮教書去了,稍後一點,把家也搬到外鄉鎮的小街上去居住,再後來,又搬到縣城裡去生活,一晃三十幾年就過去了。這期間,父母在上面住時,回家鄉的頻率當然是很高的,父親去世後,母親一人在家鄉居住時,回家鄉的次數也不在少數,而在母親到我們家生活之後,回家的頻率明顯低了許多,也就是鄰居有紅白喜事時,有時候回去一下,還有就是清明掛老墳和過年送燈時是定然要回去一趟的。可是即使這樣,由於我先前已然在家鄉生活了20多年,並且是在大隊(現在的行政村)當了兩年的“赤腳醫生”,對家鄉的情況一些事情還是有著相當多的瞭解的。

  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世事變遷,滄海桑田,是很正常的事情。有這種情況,一個地方地名是以某某姓氏來命名的,可總給人一種名不副實的感覺,我們的家鄉小地名叫梅家畈,可是整個生產隊一家梅姓住戶都沒有,馬家園也沒有姓馬住戶也沒有,金家灣姓金的少之又少,倒是我們汪姓住戶佔了80%朝上。在我的家鄉——仙人衝村在原仙人衝村和金家灣村兩村合併之後,仍然是“汪”姓住戶佔了絕大多數,從某種意義上說,在這裡,真可算是老汪家一統天下了。據說在北方的一些地方這種一種姓氏族居的情況更多了,甚至有幾千人的莊子就是一個姓氏,沒有外姓人。

  家族是什麼?家族是以婚姻和血緣關係結成的親屬集團,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是用夫妻關係與親子女關係構成的最小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它不斷維持著最直接的人類社會的延續性,並形成家族體系,即使是轉移漂泊或遷徙,大多也是以居族遷徙為主的。據說,我們這裡的汪家就是從徽州遷徙過來的,以前家族的祠堂就設在我的家鄉仙人衝,後來三線廠建廠給拆了。現在有關部門又給批了地,允許在原址重建汪家祠堂,這對汪氏家族和社會而言,都是件有利無弊的好事,對我們家鄉的家風鄉風建設也應該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這會對良好家風建設能起到一種平臺搭建和助推作用,有利於社會的穩定發展。

  汪姓起姓於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發展成了一大望族。東漢末年,汪文和遷居新安(今安徽歙縣),發展成為新安一帶望族,唐代汪華封越國公。世居今安徽歙縣,家族甚旺。宋代以後,汪姓迅速繁衍起來,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唐封越國三千戶,宋賜江南第一家,講的就是汪氏家族。現在的汪氏子孫也大多居住在江南江淮大地,當然也可說是遍佈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和世界各地。再一個方面講,汪氏族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同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一道,創造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湧現過一些對人類進步作出過很大貢獻的傑出人物,汪姓上《中華名人大辭典》多達100多人,氤氳出縷縷醇厚古樸、清新怡人的文明家風,給後世家人和文明社會,留下了許多甘之如飴的精神養分。

  汪氏家族治家嚴謹,家風肅穆,曾治《敦睦堂家規》計16條,至今仍有積極意義,全文如下:重祖墓、敬宗子立戶長、 勤修譜、新祠宇、敦孝友、慎婚姻、別男女、謹喪葬、嚴繼立、崇節儉、勤耕讀、禁酗酒、戒事習不正、勿欺貧、懲唆訟、恤難憐孤。家族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固然要摒棄落後陳腐的宗親觀念,但其弘揚優秀祖風、教化子孫的功能與積極意義不可磨滅。如何吸其精華,除其糟粕,正是汪氏族人的光榮使命與共同任務,也是我們汪姓人氏歷來尊崇的道德理念。據我瞭解,儘管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我家鄉的汪姓族人對這些家規的遵守,家風的發揚,家訓的尊崇有過一些動疑惑、搖擺和修正,但是,整體上還是因循繼承了大部分的精華部分,才使得幾十年來,我的家鄉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文明家風鄉風佑拂下,一直行駛在一條穩定、康健的而又寬廣的路徑上,文明而又馨香。

  誠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的培育既是家庭的事,也是社會的事。只有家風好了,才會有好的鄉風。反過來,好的鄉風,又能促進好的家風的形成,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由此可以看出,好的家風對於一個地方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起著多麼重要的源動作用。來說說三個都有個“八O”後老太太家庭的具體情況吧,窺一斑而知全豹,或許對汪氏家族繼承和發揚良好家風方面的情況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我們一個祠堂裡管著幾個房頭(家族分支)的人家,我按著大房、二房和三房的順序,各舉一個家庭的例子,除了與大家分享一下之外,也想就家風裡面的贍養老人和良好家風建設方面的道理做一番交流和探討。

  大家常說“正家風,首在行孝道”。正因為孝道與家風有上述緊密的聯絡,因此,孝道教化在家風中就成為首要的內容,或者說,良好家風的形成正是由孝道的教育而形成的。林語堂先生曾經這樣解釋中國的“教”字,一個“孝”字,一個“文”字,也就是說,教化就是透過文化教人孝,這和《孝經》所講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說法是完全一致的。“百行孝為先,百善孝作首。”孝道是家風的根本和基礎。試想,如果一個家庭中,子女不孝敬父母,晚輩不尊重長輩,這個家將會是什麼樣子?這個家其他方面會好嗎?即便是“好”也是暫時的,虛偽的。

  熊遠華老太太今年已經80整歲了,五個兒女,三個兒子,兩個丫頭。老伴汪發徐,比她大一歲,已於前年走了。兩年來,老人家一個人過活,你可別以為老伴走了,她一個人寂寞,老人家過得不舒服,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我去到她位於仙人衝村背陰村民組的家中時,剛好老人家從雖然有些陳舊,但牆壁雪白,看上去還很結實的房子裡走出來曬太陽 。當我向她打聽她時,她笑著告訴我“就是我,就是我。”,隨即邀請我到屋裡坐,給我倒上了一杯茶。我不知道她認識不認識我了,以前她小兒子在我教書的學校讀書時,她老夫妻倆倒是到過學校去過的,他老伴的模樣,我還記得,而這個有些清瘦但收拾得還很利索的老奶奶,論輩分還只能算我侄媳婦老奶奶,我已記不清楚了!於是我就裝著有些沉思地問道:“你就一個人住嗎?為啥不與兒子們一起住?”“哎喲,小兒子就是讓我與他們住呢,這不,昨天小兒子才把我從霍山送回來,我在城裡住不慣,可是小兒子要求我至少要兩頭都住住,隔三岔五地要到霍山他家裡待一段時間,他才放心。”我就順著她的話說到:“那你小兒子真好,很孝心的,考慮得周到。”“你這話是對,可是兒子好沒有媳婦好,我小兒媳婦真是個好人啊!”於是,她就說起了她小兒媳婦的種種好處來。

  老人家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汪祥純,二兒子汪祥運和小兒子汪海濱。兒子們長大以後,老夫妻倆忙著給兒子接媳婦,接一個分開過,接兩個分開過,最後老夫妻倆就跟小兒子一起過生活了。實際上在農村這種家庭結構是很常見的。但是,老夫妻們沒老時候還好過,到了老年往往就會出現一些狀況的,弟兄間往往會有著一種“比拼”的成分。雖然說就財產而言,父母的竹園、田地還有些雜七雜八一般都分在一起生活的兒子名下,但是若是斤斤計較地講,這些財產甚至父母勞動的多寡又怎麼能算得那樣的公正公平呢?於是乎矛盾就出來了,兄弟間是這樣,妯娌間更是互相不服氣,甚至是吵鬧不停。而父母們只有忍辱負重,甚至於忍氣吞聲地過日子,在下輩間玩平衡,到不能勞動、進一步不能動時,那就會苦不堪言,無法生活了。但是熊遠華的小兒子媳婦並不是那樣一種人。老人說,她小兒媳婦自從嫁入她家的門檻,從沒有喊過別的稱呼,“媽媽”長“大大”短的,喊得還很親切。她們老倆口生病,她不但負責醫治,還負責服侍,並且不是到諸佛庵縣二院,就是到中醫院去,並且從來沒聽她小兒媳婦說過錢的問題的,總是說有病就得抓緊治,不瞧哪行呢!老人說,前不久她感冒了,頭有些疼,兒媳婦硬是給她做了個CT,直到確定沒事為止。

  汪海濱,我的學生,人生的旅途根本算不上順利。考取大專後,到落兒嶺企業辦工作,後來又到了落兒嶺鋼廠上班。後來鋼廠垮臺,汪海濱只得到外面闖蕩,可是也不是發了財,而是隻能靠勤勞和人緣好掙得一些收入。幾年前,因為父老鄉親相信他,選他當村幹部,他又回鄉擔任起了村主任的職務。至於他媳婦,我雖有些印象,但已記不清模樣了。聽她婆婆熊遠華老人說,她的名字叫李碧華,只是在下浮橋鎮的一個企業上個班,孃家在大化坪鎮高巖村。老人說其實他小兒子家庭境況並不好,他家的竹園也給了他的兩個哥哥。前幾天說讀大學的女兒要一筆什麼錢,暫時錢花不過來,還得向人家去借一下。真的感謝大化坪鎮高巖李家養了這麼一個好閨女,讓我們老汪家有了這樣一個好媳婦好晚輩呢!老人家還補充說一下汪海濱兩個哥哥和嫂子的情況,其實這哥倆和他倆的媳婦也很孝順,只要是過年過節什麼的都爭著接父母過去,只是因為一個三個孩子、一個兩個孩子,加上常年在外都在外打工,沒辦法,所以問的事當然要少一些。再者說,暫時也不需要他們問什麼事,有小兒子有媳婦照應著,加上低保,自己身上零花前總少不了千兒八百的,也花不了多少錢,只要他們安心在外打工就好了。說著這些的時候,老人家臉上始終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在聽了老太太的一番介紹後,我感到十分的高興。你沒有這樣一種感覺嗎?在社會上,你若是聽說了什麼大好或大壞的訊息時,只要是涉及到你的親戚朋友或者家門時,你都會有一種異樣的情緒去產生,要麼高興,要麼沮喪,這可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榮辱感應吧!而在我,當我聽了我的這位老齡晚輩老太太相當具有滿足感自豪感的敘述後,真是由衷地產生了一種驕傲來,因為,這是很值得我們家族引以為豪的事情啊!並且,雖然我的父親離開我們已經十幾年了,可我的母親還健在,就我的切身體會而言,贍養老人,敬老孝心切實是需要晚輩們能夠盡心盡力,相互協調,通力合作,科學安排啊,唯有這樣,才有可能讓已經失去勞動能力甚至是喪失自理能力的老人們,比較幸福地度過她們的晚年。

  我的母親今年已經八十七歲了。十幾年來,她不僅喪失了勞動能力,而且連自理能力也已經喪失殆盡了。母親一生可以說是勞苦功高,她和父親一起辛辛苦苦,養育了我們姐弟八個孩子,並且儘可能地讓我們姐弟們多讀書,多長學問,為了讓我們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他們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勞力呀!尤其是我的母親,她的付出,某種意義上說比父親有要多的多。因為我的父親在他四十八歲那年意外受傷,在昏睡了兩個多月後悠悠醒來,那顆能擔當生產隊隊長的腦瓜幾乎回到了童年的水平了。那時候姐姐已經出嫁,我在師範讀書,二弟當兵,三弟一下的妹妹們尚處幼童,都在讀書,家庭生活的重擔幾乎都落在了母親的肩上。是母親領著傷病的父親把他倆的一群孩子都看大成人,走上社會,並各自成了家,甚至都有了一定的出息,可他們倆老了,身體垮下來了。父親在他七十歲時,因為腦傷復發走了,母親那時也已經七十好幾歲了,可是母親說什麼也要自己一個人單獨生活,似乎這有這樣才能顯示她還有很強的勞動能力,還是一個很有用的人,我們晚輩們再說也沒用。

  我沒有研究過這方面的老年心理學,我也沒有仔細地檢討過我們下輩們是不是在父母老來時,沒能很好地理解他們照應她們。我只知道,母親一個人生活時,我們下輩的心裡總是不踏實,有一種不安和過意不去的感覺,但是又總是自己原諒自己:不是我們不讓母親一起過,而是她自己願意一個人去過活,我們實在沒辦法呀,也只得尊重老人家的意願,讓她一個人生活了。仔細想想,這與老汪家許多孝心兒女比起來,確實應該有些慚愧吧。於是乎,我只能平時多跑幾趟,回家看看了。後來,記得是O六年吧,母親已經耄耋之年了,一次因為高血壓病頭暈,在家門口摔倒了,在地上爬不起來,還是鄰居把她拉了起來,後來告訴了我們。在與妻子商量後,我硬是把母親接到我們家來生活,從此母親再也沒有如她所願地一個人生活了。可是,母親執著得很,直到現在,母親還常常嚷嚷著要回去到後面山上菜園地裡去種高粱,去種菜,甚至還要去打桑葉,去喂蠶兒。

  其實我母親的身體怎麼會好到七八十歲了還能獨立生活的程度,只不過她老人家所經受過的磨難讓她養成了獨立自強,一切靠自己的脾性。彷彿不這樣的話,生活得就沒有成就感、自豪感,就憋屈。據瞭解,有我母親這樣想法的人,社會上還為數不少呢。記得那一年,我與一位高中同學在公交車上遇到時,她也說她的母親也是這樣,接近八十歲了還非要一個人單獨過活,也弄得她的下輩們有些尷尬和擔心。我也已經是年到花甲的人了,我覺得我們的這些父母親們,有時候就應該想的更開一點更遠一點,能和晚輩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不是有許多樂趣在等著去開發嗎?不要等到我們年紀更大了,不能動彈、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再到兒女們身邊去,那是會感到更加不適應的。

  我母親的身體其實還是不錯的,起居飲食都還正常。除了超胖,行動不利索外,就是她的部分身體功能確實弱化得相當厲害,尤其是泌尿和排洩功能,到了幾乎失控的程度。這樣一來,大小便清理,衣服被單洗刷晾曬,需要的工夫就大多了。那幾年,因生計需要,我妻子還在學校開個店子,住家裡學校商店還有一段距離,而我的孩子們都已到外面工作,我也在鎮裡教育辦上班,妻子服侍母親確實有些累,加之長年累月,確實感到有些疲倦呀。我的兩個弟弟和他們的媳婦們看到大嫂忙得夠嗆,回去一商量,一種新的贍養母親的方案出臺了:我們弟兄三家輪流贍養母親,大家都出出力,也給各人一個緩喘的機會。於是先是一個月一輪流,後來是兩個月換一家,再到後來,四個月一輪換了,一年剛好輪住一次。母親的五個女兒家,若是接去過幾天的話,也行,但不算在內。這樣一直輪換到了去年冬天。

  二O一六年的冬月間,母親沒注意到從床上掉了下來,股骨摔裂了,到中醫院住了一個月的院,我們大家輪流護理,倒是沒有問題。但是臨出院前,一個問題又擺在了我們面前。母親暫時不能下床,不能自己吃飯,加上母親的體重,護理就更加困難了。而我們弟兄三人家家不住在一塊,又有著各自的實際困難:老小上班,老小媳婦腰椎不好,護理老人家難度不小。老二家住在五樓,老二夫妻倆都要上班,孩子都不在身邊,伺候老人家也存在著實際的困難。而我們家若單獨伺候母親也有明顯的困難,我老婆要帶孫子,我和小孩子們要上班,護理起母親來,也顯得吃力夠嗆。這樣一來,莫不是說,我們都在推諉,要把病中的母親拋一邊了!其實不然,我們是在切切實實地要想出一個比較周全的方案,讓母親能得到儘可能好的護理和照顧!母親出院前一週,我和四妹在電話中討論這個問題時,四妹也想到了各自護理的實際困難,問我有什麼打算,結果我將我想的方案一說出來,她說與她想的方案完全一致,甚至連資金籌措的金額也完全吻合。

  我沒有任何主觀意圖想為我們這個小家庭贍養母親的方式做什麼宣傳,我也沒有調查過我們這種贍養母親的方法,在大家包括在我們老汪家父老鄉親心目中的認同度和滿意度,我囉裡囉嗦地寫了上面這些文字,只是要表達出這樣一層意思:別看我們有姐弟八個下輩,只有母親這樣一個上輩,但是要具體到母親的護理贍養問題,也完全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要比較好地解決好這樣滴問題,只有兄弟姐妹同心同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大家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才能讓我們家的父母老人們比較稱心地安度晚年,否則,弄不好就會七彎八翹,弄出許多矛盾來,就會與“家和萬事興”的古訓背道而馳呢!

  在與四妹商量之後,我就委託四妹向五妹說出了我們的方案,由五妹多出點力負責母親的贍養,我們弟兄三個人每月拿出500元來補助老五,算是點勞務費吧,哪知四妹在與四妹婿商量後,說她也算個份子,這樣就有了20xx元勞務費了。我與兩個弟弟一說,他倆完全贊同。20xx元,真的算不了什麼,要請一個人服侍我母親,絕對請不到,我們也不放心。之所以想到五妹妹,一來因為她家住樓下;二來因為她沒在單位上班,在家裡開了個“鞋護士”皮鞋保養店,隨時可在母親身邊;三來因為五妹年紀輕,有力氣幫母親翻身擦洗,再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母女情深,我們大家也放心啊!誰知四妹剛對五妹說起這事,說是大哥讓徵求她的意見,五妹一口應承下來,一點也沒有推辭,她說她早就有把母親接過來照應的打算呢。母親出院剛剛一兩個月吧,醫院複查,我母親的股骨已長好,傷口已經癒合,已經能試著下地活動了。

  說完我家的故事,再來說一下我母親當年的好夥計熊兆蘭的故事吧。熊兆蘭與我母親當年都是仙人衝老汪家有名的好媳婦,勤勞能幹,裡裡外外一把手,全靠她操持。她倆一個是嬸孃,一個是侄媳,但侄媳比嬸孃大三歲,今年已經整整九十歲了!也就在前不久,我去到我家背後山那邊的蔡家山,看望了這位老大嫂夫婦倆。去的時候老大哥不在,據說去山上忙啥去了。大哥比大嫂小六歲,是當時的童養媳媳婦帶著他長大的。那時候知道了一句話:“女大三,抱金磚”,又應了一句話,不看不知道,一看驚一跳!沒想到我的這位老大嫂啊,比起我母親來,簡直不能同日而語了:神情硬朗,深情矍鑠、眼沒花背未駝,走起路來還有些咚咚響的勁道呢,老遠就認出了我這個老兄弟,要知道我們兩個莊子隔了個山崗,我們少說也有三十幾年沒見過面呢!

  說起我的這位老大嫂,我是還有很深的印象的,因為我與她的大丫頭是小學同學。她對她的子女們要求不是一般的嚴格,而是到了幾乎苛刻的程度了。記得當年讀書時,他們村子裡一位男同學大概是拿女同學不吃勁吧,欺負一群小女同學起來了,大嫂女兒個頭大一些,就出面指責這位男同學的不對,於是雙方就吵了起來,最後鬧得雙方的家長都出了面。我的這位大嫂絕沒有護短和稀泥,而是給了自己女兒兩巴掌!以後,為了避免雙方再鬧矛盾,引起雙方家長更多的矛盾,大嫂就把自己的'女兒轉到更遠一點的小堰口小學讀書去了。後來還有一件事情,我也記得清清楚楚。那是在我高中畢業當赤腳醫生的時候吧,大嫂子不知是在我家還是在別人家看到了我寫的對聯和“鬥襯子”(堂屋兩邊牆上的書畫作品),說是寫得好,過年時,硬是請我去她家給些一幅。寫過之後,硬是留我吃飯,我因事沒幹,你猜怎麼著,她硬是寫過之後,硬是留我吃飯,我因事沒幹,你猜怎麼著,她硬是用籃子裝了一籃子的粽子讓我帶了回來!那可是平生吃到的最大最有味道的大粽子啊,大斧頭形狀大斧頭大小的大粽子,粽子分為上下兩段,上面一段裡面放的是一個大紅棗,下面一段放的是一大團精肉吧,吃起來甜蜜蜜、香噴噴。在那樣的歲月,能吃到那樣的美味粽子,不是件容易的事呵!記得我母親當時就說:“你這個大嫂就是既熱心又實在,你們以後做事就要學學你這位嫂子呀!”

  後來,我考取學校讀書教書去了,再也沒見過這位大嫂,只是知道她的三個女兒表現都很好,都吃上了公家飯,還當上了幹部。她的最小的孩子是個男孩,我知道他叫汪勝,在村裡當鄉村醫生,口碑很不錯。這次我去到大嫂家,她說,你侄子當醫生,現在看來當初我把他選錯了職業,現在鄉村醫生不好乾,收入也不高。不過過了一會,她又說道:“不過話又說回來,世上的事情哪有那樣容易的呢,村醫幹得是積德的事情,收入高低不說了,我就是要求他好好幹。”等了一會兒,這位老嫂子又說道:“好在他娶了個好媳婦,又孝心又能幹,再加上我家孫女也讀大學了,孫子有考上了公務員,應該知足了,人的一生,還要圖什麼呢?”

  透過侄媳婦的口我知道,老人家一直身體都不錯,家裡的事情不怎麼要她幹了,她就一門心思去陪讀,自己的兒子女兒從小學到高中全是奶奶陪著他們過來的。說到最後,這位侄媳婦動情說:“不是他奶奶,他們的書不一定能練得出來,我們家也不知會過成什麼樣呢!”在我離開他們之後,大概是老大嫂讓他兒子汪勝把我到過他們家這件事,告訴了她孫子汪超吧,後來沒幾天,我在汪勝給我微信裡面,看到了這樣一張照片,照片裡面是一篇小短文,是汪超寫的一篇小心得。現在我就一字不落把它抄錄下來,來結束我的這篇文章吧——

  我的家鄉仙人衝位於安徽西部,是大別山腹地的一個很普通的村莊,我的爺爺奶奶生於斯,長於斯。他們是一對標準的中國農民形象。樸實,善良是他們的最大特點。在歲月的變遷中,他們的行為對我們一個大家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總結起來就是一要做,二不怕,三要善,這是長輩們的人生格言,也是我們家的立家之道。

  喊破嗓子,不如邁開膀子。爺爺奶奶年輕的時候,家裡真的很貧窮,奶奶為了改善生活,種菜去賣,上山撿板栗也去賣,只要能弄到錢,她都會去嘗試。可以說沒有奶奶當年的勞苦奔波,就不可能有現在我們的這個幸福的大家庭。

  遇事當機立斷,不要畏首畏尾,是奶奶的行事風格。奶奶是個雷厲風行的人,認準了的事都會去做。那時,家裡有四個孩子,就我爸一個男孩,當時有許多家庭都是讓男孩子去上學,把女兒留下家裡幹活,奶奶沒有像很多家庭一樣把女孩留在家裡,而是讓她們去讀書,去闖蕩,家裡的莊稼就她和爺爺起早貪黑的,沒日沒夜的承擔了下來。因為奶奶深知在這個窮山溝裡,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做人不要怕吃虧,吃虧是福,心地要善。是爺爺奶奶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為什麼他們在村裡受到尊敬的原因。雖然我家的日子過得不算好,但當奶奶看見別人的孩子因為沒有棉衣過冬而畏縮在廚房裡的時候,毫不猶豫的把家裡原棉衣拿出來,讓其暖和的過冬,爺爺奶奶常說,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麼樣對待你,愛是相互的,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字字真實,也是他們一生遵守的家訓。

  如今,兩位老人都已是耄耋之年,在家頤養天年,看著自己的下輩以他們為榜樣,處處以實際行動踐行我們的立家之道,兩位老人家看在眼裡,樂在心頭。我真高興能夠生長在這樣的個大家庭裡,長輩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我的“三觀”。我要在工作上,在平時生活中,時時想著我們家的家風和家訓,要像爺爺奶奶那樣去做事,去做人。

家風作文 篇6

  汕頭是我的故鄉,是一個美麗的僑鄉。最近,汕頭正在建立全國文明城市,“創文”的春風吹拂著潮汕大地,給我們的城市帶來了新風貌、新氣象。

  春節假期的一天,我和爸爸媽媽興致勃勃地來到西堤公園遊玩。西堤公園在市區礐石大橋西入口,原來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現在,美麗的公園與波光粼粼的大海、海對面連綿起伏的礐石山、雄偉壯觀的礐石大橋交相輝映,呈現出一幅柔美秀麗的山水畫,也讓老市區煥發出新的活力。

  參觀完西堤公園,我們來到古香古色的同文學堂。爸爸曾在這裡度過難忘的小學生活。爸爸告訴我,這裡以前因為年久失修,下雨時屋頂經常漏水。現在這裡已經修繕一新,展出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將關於同文學堂的歷史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讓更多人瞭解同文學堂的歷史。

  我們的汽車行駛在一條條寬闊平坦的馬路上,我一邊吃著零食,一邊感受著創文帶給汕頭的鉅變。吃完零食,我把袋子放進一個小垃圾桶裡,城市環境衛生,人人有責。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做文明人,創文明城!

家風作文 篇7

  國有國規、國風,而家有家規、家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人一向重視家風,關於家風的名言警句更是汗牛充棟。從孔子對兒子的庭訓,到顏之推的家訓,到諸葛的家訓、曾國藩的家訓、傅雷的家訓,不一而足,無一不體現他們樹立的良好家風。良好的家風應秉承愛國愛家、與人的情懷,體現理智信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

  那家風到底是什麼呢?

  家風,簡單地講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所孕育的許多優良傳統。

  而我的父親連初中都沒有畢業,但他卻知道:老老實實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做人要樸實一點,厚道一點,實在一些,並以此作為我的家風,持續至今,使我深受其益。

  還記得那時:生活沒有現在富裕,房子也是80、90年代的磚瓦房,下雨時還會從房頂向下滲水。父親那時也沒有固定收入,靠買賣蔬菜來滿足我們姐妹三人的學費和日常開支。所以父親每天早晨當星星還懸掛在空中時,便驅車去農貿市場上菜,之後又在太陽的炙烤下賣菜。那時候爸爸真的很辛苦,晚上回來,又要把挑亂的蒜薹捆好,那時蒜臺中間會夾雜一些小根兒的,外面包圍大根的蒜薹,讓人一眼看上去,又多又大,會吸引買家的眼光。可是父親卻出乎我的意料,他把小根兒的蒜薹撿出來,只剩下大根的。我不禁有些疑惑,問:“爸,您為什麼要把小根的撿出來呢?”父親放下手中的活兒說:“中間夾雜小的,會讓買的人吃虧,誰也不願受騙。一開始,沒有發現。慢慢就會失去誠信,生意便會冷落。剩下小的也沒事,我們可以自己吃呀!最重要的是要誠實待人,安分做事。”

  的確,無論做什麼都要講究誠信,這就是我家的家風,雖不是出自名家之手,雖沒有華麗的文采,卻讓我終身受益。

  好的家風,使我們有了一個理想的里程碑。人之初,性本善,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精髓的中華兒女,將以崇德之心、向善之本在變幻無常的國際潮流和暗流湍急的改革中仁者無敵。

  讓我們在樹立好家風的基礎上,大力發揚並傳播向善、向上、向美的青春正能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