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國學> 關於國學經典作文錦集六篇

國學經典作文

關於國學經典作文錦集六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學經典作文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學經典作文 篇1

  國學經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人生。國學經典就像一雙巧手,開啟心窗。有人會疑問了,什麼是國學?其實我們身邊就有很多。例如:我們熟知的《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都是國學。但是準確點講是《論語》《孟子》等。

  大家還記得小時嘴裡碎碎唸叨的“人之初,性本善……”嗎?這就是國學。國學不一定說就是看書,其實告訴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什麼《三字經》《弟子規》都是這樣的,所以說國學經典伴成長。

  我有一個壞毛病,如果考試考好了一次的話,第二次就不行了。那是為什麼呢?想想一句話就知道。“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也是出自於國學裡的。國學還可以告訴我們做人的品質。所以說國學經典伴成長。

  還有人說國學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還有人說國學太深奧,根本讀不懂,我只能說一句,你錯了!因為國學是要讀的,讀懂了,自然就理解了,並不是在心裡默默的讀一遍,而是要反反覆覆的讀上一遍又一遍。你才能真正理解含義。

  國學中還有幾句話深深的打動了我。“誰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暉。”確實是這樣。媽媽為了我們可以什麼不顧,所以我們要替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搗亂,主動分擔家務。還有古詩所表達的意思。“不是廬山正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蘇軾所寫的《題西林壁》,這也告訴了我們,觀察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結論就不同。這再次印證了國學經典伴成長。

  國學使人進步,國學使人明智,國學使人高尚。讓我們不辜負老師,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學習國學讓我們更加高尚。

國學經典作文 篇2

  “國學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羅曼?羅蘭曾說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透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裡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如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思是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世俗所累。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透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國學文化一直貫穿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曆程。

  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但學生樹立志向後,又為這個志向做出了什麼呢?我們是否只是鼓勵學生憑空說出的一種空想呢?這個恐怕有人很少考慮。遠大的志向誰都能說出很多,也能說得很大、很遠,但關鍵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諸實際行動!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卻對“遠大”的理想大加讚揚,對現實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認為這是學生胸無大志的表現,沒有出息的表現。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沒有什麼捨己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內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現實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著邊際的。比如:我們教育學生愛國,怎樣做才是愛國?什麼樣的行為是不愛國?學生心目中有沒有一個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專家提出:學生能主動撿起一片紙,這就是愛國!所以我們教育學生勵志,不妨把眼光收回來,放在眼下能付諸行動的,哪怕為了理想只邁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年代已經過去,勵志要切合我們的實際,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學習《國學經典》有以下感悟:

  首先,學習國學經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再次,《國學經典》讓我學會感恩、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透過學習《國學經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經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 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閱讀《國學經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總而言之,在古文經典中,古聖先賢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傳承給我們,我們頌讀《經典》,能夠聆聽到聖賢的教誨,對我們是莫大的幸事。學貴力行,聖賢文化的學習,貴在把它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從中得到真實的利益。誦讀《國學經典》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一路向前,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誦讀《國學經典》,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文化共有的精神家園,以民族精神修煉人格,借聖賢思想啟蒙智慧,用文化經典涵養生命。有聖賢藏於心,篤於行,德必向善,學必精進,功自然成。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我會堅持不斷地閱讀《國學經典》,遵循古聖先賢的教誨,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國學經典作文 篇3

  當你淚眼朦朧抱頭痛苦時,是什麼像一展陽光照入你心田;當你無憂無慮揮灑快樂時,是什麼為你新增一分色彩;當你激情萬丈熱血澎湃時,是什麼為你指引黑暗中的路途;它在成長的路上無處不在,我想它是——國學。

  秋天來了,坐在靠窗的位子上,望著窗外的梧桐樹,滿滿的有一懷抱那麼粗,秋風瑟瑟,金黃的葉子隨風飄下。我走到戶外,拾起一塊石頭,撿起一片落葉,望向一片金黃,不禁吟道“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繼續向前走著,一抹黃闖入我的視野,一棵草在亂石裡生長,這時我彷彿看見了茫茫草原上的熊熊大火和泥土下的生機勃勃的草根,不禁感嘆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知不覺天暗了下來,向西邊望去,不知何時一滴黃墨暈開了天空,讓人不禁想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點點憂傷。

  小時候,抱著《論語》、《詩經》牙牙學語,聽著‘孟母三遷’的故事,望向天空幻想著祖先的樣子。

  深邃的目光望透層層的雲霧,我彷彿看見了,孔子在學堂裡耐心教導,聽見了朗朗的讀書聲;我還看見了,孟母帶著孟子匆匆忙忙的搬家,不知是否找到合適的住所?看見了,顏回在寒冬臘月不惜跳入冰湖搶救經書。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呼?傳不習呼?”古代文化在歷史的長流裡千百年來不失那動人的姿色,叩擊著人們的心靈。漸漸緩過神來,收回視線,望向手中的書本,看著這一個個靈動的漢字彷彿像那一個個小精靈,嘀嘀咕咕但不知在說些什麼,是在談論那書中的奇妙意境嗎?

  文人墨客的高尚品質和遠大抱負凝聚成中華民族的瑰寶,那是一片淨土,能給予人思想的洗滌;那是一片深林,能給予人身心的愉悅;那是一片汪洋,能給予人心靈的安慰。當你憂傷時,讀一讀國學吧!它教會你如何坦然;當你浮躁時,讀一讀國學吧!它教會你如何靜心;當你迷茫時,讀一讀國學吧!它為你指引方向。

  讓我們乘著這一葉帆舟,在國學的海洋裡揚帆遠航!

國學經典作文 篇4

  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該自立自強。

  《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從國學經典中感悟師德

  春秋時期的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更是中國人的精神偶像、中國文化的代表。

  中國人因為孔子而驕傲和自豪,外國人因為孔子而研究中國,“孔子學院”於是成為許多國家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尤其是研究中國的古人和今人的學術機構。孔子的經典語錄集《論語》,因其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其推崇備至,不僅影響著今天中國人的思想,更是成為外國學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經典之作。可見,《論語》之影響深遠而巨大。

  我們今天再來捧讀《論語》,其現實意義究竟在哪裡?北師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遊蕩忘返,宴飲荒淫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這些言論,簡潔明瞭,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該說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著學生的現在,一頭挑著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

  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併成為國家的棟樑。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人生觀,因此,教師必須修身養性,經得起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

國學經典作文 篇5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從蹣跚學步到現在的辛勤學習。每一步都有著國學相伴。

  小時候看著那一個個不認識的生字,一句句無法理解的古詩文,跟著老師搖頭晃腦的揹著那無法明白的唐詩宋詞。或許那個時後我背詩的理由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得到理想的分數。直到現在讀的詩詞多了我發現就如同這詩詞中的人一般。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

  正如現在,考試沒有取得好成績,心中又何嘗不是像詩人一樣落寞。可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持雲帆濟滄海。只要鼓起勇氣,繼續努力,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詩句激勵我們成長,幫助我們進步。就如同那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為我們照亮人生。

  記得剛上初一,第一次獨自離開家去參加軍訓,那時的我又何嘗不是像詩人那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呢?

  古詩如明燈,也像一本生活的書,古詩就如同生活,將生活的酸,甜,苦,辣記錄下來,共後人去閱讀去欣賞去理解。詩的種類多種多樣,繁多複雜。正是因為有了古詩,我們才得以去領略過去那壯麗的山河,歷史的搬遷,以及古人那豐富的情感。

  國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一部部詩集歌詞都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古詩早已深深刻在了我們的心中,陪伴著我們成長。國學經典就如一盞明燈,照亮人生伴我成長。國學正以它那獨特的方式,讓更多的人沉入其中,照亮著他們的人生。

國學經典作文 篇6

  我的媽媽是一位教師,記得在我剛剛會牙牙學語的時候,她就開始叫我背誦《三字經》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但那時的我並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等到我上幼兒園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開始邊領我讀邊給我解釋其中的意思了。一點一點的講給我聽,使我慢慢地懂得了:一個人從小就應該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禮讓誠信。長大以後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做人、做事。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跟著媽媽讀了《三字經》、《千字文》和部分《論語》、《中庸》等經典書目,其實我也有很多的愛好,比如彈琴,下圍棋、學畫畫等,但是每天晚上媽媽帶我讀經典是我一天當中最快樂的時光。透過讀經典讓我從中獲取了許多知識,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敬承。”這句話就告訴我們如果父母在叫你,你必須及時回答;如果父母讓你做什麼事,你要及時去做;如果父母在教導你,你必須要好好聽;如果父母在責罵你,你應該認真接受。

  現在,我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在老師的辛勤教育下,認識的字更多了,我漸漸地能自己讀好多的經典了,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句子,有時向爸爸媽媽請教,有時翻查《古漢語字典》,從中學到了不少的知識,常常在寫作文時,許多好的經典詞句都被我引用上去,還受到了老師的誇獎,真是高興極了。

  我深深的感到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就像甘甜的“乳汁”一樣,在不斷的哺育我茁壯成長。有句話不是常說:好東西要讓大家分享嗎?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背誦經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