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國學經典作文合集八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學經典作文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國學經典作文 篇1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當聽到六歲的弟弟背誦這些經典誦文,我彷彿看到兒時的自己同樣在背誦《弟子規》、《三字經》時的情形,這些國學經典的誦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在三字韻文中以通俗、精煉的語言講述著一些做人的道理,陪伴著一代又一代人成長。
《弟子規·泛愛眾》一篇中“凡是人,皆需愛。天同覆,地同載。”一句讓我回憶起曾經經歷過的一些事。
那是一個烈日炎炎的下午,我和朋友一同漫步在繁華的街市,無意中瞥見牆邊有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他蓬頭垢面,垂著臉,坐在地上,身旁放著一個瓷碗,裡面零星有幾個硬幣……在周圍穿著花花綠綠的行人裡,他顯得有些突兀。驕陽下,他原本黝黑的面容顯得更加蒼老,汗水從臉頰滑落。望著那個瓷碗,內心彷彿被一種力量撼動,我心生上前幫助他的念頭。但很快在朋友談天的笑聲中被驅散。這時我明白,這種力量是“良知”而此時我的良知彷彿被壓在巨石之下殘喘著……內心深處迴響起誦文“凡是人,皆需愛。天同覆,地同載。”同處一片天地下的人們需要互相關愛。人格本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想到這裡,我在沒有猶豫,走上前去……
“人之初,性本善。”從這些國學經典中我看到了真善美的品質,也能在自己身上發掘出原本善良的心,漸漸長大,學習了更多知識,卻漸漸忽視了提高自身素質,但好在這些國學經典在時刻提醒我們不忘本心。
在學習上,這些誦文更是心靈的燈塔,引領著我在學海中奮進。
記得初中班內展板上有一副語文老師題的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每每抬頭,看到這兩行蒼勁的大字,老師的話語在耳畔迴響“學習上想比別人走得更遠成績高人一等,必須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三字經》中有曰“幼不學,老何為。”與《長歌行》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句觀念一致,現在我們的每一份努力都是為了能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古人認為人長大後想要成功有一番作為,年少時就必須努力多讀書。每當學習時叫苦叫累,想要放棄時,我總拿這警句鼓勵自己。成功的道路並不擁擠,只是堅持的人太少,為了自己的未來,我必須堅持下去。那面牆上的警句深深印在我的心中,一直鼓舞著我,陪伴我度過三年崢嶸歲月。
直到現在,我們在物質文明不斷進步的社會,是否也應當同時注重我們的精神文明呢?!毫無疑問,我們需要透過學習這些經典訓文,提高自身素質,充實我們的精神世界。
一路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受國學經典的薰陶,不斷完善自我,現在我們不僅要發揚這些文化,更要身體力行,帶動身邊的人,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國學經典作文 篇2
微風輕輕地走過我們的身旁,留有一絲芬芳;鳥兒快速地飛過我們的身旁,留有一絲交響曲;花兒對我微微笑,留有一絲清香……我朗誦我們中華民族的國學名著——《古詩詞》。
——題記
它主要講述了:詩人透過觀察身邊的事物,再用簡練丶優美的語言寫成一首擁有四句話的詩。它的每一句話都十分優美,蘊含著詩人給予的情感,閉上眼,那美麗動人的情景就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我讀了“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我彷彿看見作者看見這一幕的時候。
我看見了:六七里的原野鋪滿了青青的野草;三四聲悠長的笛聲和著微微的晚風傳來;牧童放牛歸來飽飯黃昏以後;牧童不脫蓑衣望著皎潔的明月便睡了。
詩是詩人透過觀察身邊的事物和簡練的語言組成的四句話。你知道嗎?做一首詩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哦!它雖然看似簡單,實際它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啊!如果那個詩有一字不對就要修改一百次。為那首詩錦上添花,使它變得更加“完美”。
我們在五年級上冊的《泊船瓜洲》資料袋中看見詩人王安石因為“春風又到江南岸”的“又”不好,曾改為“過丶入丶滿”字最後從一句詩中受到啟發,用“綠”字。王安石的經歷告訴我們:做事兒一定要認真。
這就是我眼中的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作文 篇3
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該自立自強。
《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從國學經典中感悟師德
春秋時期的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更是中國人的精神偶像、中國文化的代表。
中國人因為孔子而驕傲和自豪,外國人因為孔子而研究中國,“孔子學院”於是成為許多國家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尤其是研究中國的古人和今人的學術機構。孔子的經典語錄集《論語》,因其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其推崇備至,不僅影響著今天中國人的思想,更是成為外國學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經典之作。可見,《論語》之影響深遠而巨大。
我們今天再來捧讀《論語》,其現實意義究竟在哪裡?北師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遊蕩忘返,宴飲荒淫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這些言論,簡潔明瞭,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該說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著學生的現在,一頭挑著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
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併成為國家的棟樑。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人生觀,因此,教師必須修身養性,經得起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
國學經典作文 篇4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詩詞作為其中的一支,它透過樸實的文字、優美的韻律、凝練的語言來反映生活、抒發情感。兒時的我,就與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
剛咿呀學語的我,每天便隨父母拿著鵝的圖片誦著“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雖不明其義,但那簡短的句子卻朗朗上口,令我牢記於心。每次在電視上或鄉下見到鵝時,這首《鵝》就會脫口而出。
大一些時,幼兒園的老師教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雖然並不完全懂那些句子,但在我心中種下了要珍惜糧食的信念。
讀小學時,我已經能夠讀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瀑布是那麼雄奇壯麗,也能夠理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親情是多麼可貴,還能夠體會“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不一定那麼準確,但我對詩詞的理解在逐步加深。
升初中後,隨著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我讀到了更多優美的詩詞。當讀到“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情壯志、“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定信念時,我不禁熱血沸騰,真想披甲上陣,與詩人共御外敵;當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情操時,我不禁被深深折服,立志要忠誠愛國,為偉大的祖國奉獻一切;當讀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情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豪放與灑脫時,我倍受感染,告訴自己事無完事、人無完人,不要過於計較得失;當看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哀與無奈時,我禁不住神色黯然,深深體會到了詩人的愁緒……從詩詞中,我學會了珍惜,學會了欣賞,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愛國,學會了灑脫,學到了優美的語言。
中國的詩詞,細膩處如少女情懷,欲語還羞;豪放處似天馬行空,徜徉恣肆;悲傷時如杜鵑啼血,寸斷肝腸,激昂時似金戈鐵馬,銳不可擋。中國的詩詞,國學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語言中的精靈,它是會燃燒的句子,它激勵我前進,它指引我提高,它將一直伴著我成長。
國學經典作文 篇5
想念的媽媽:女兒依照您的心願到劉冰先生身邊求教已近兩月。雖然您說此行會改變我的一生,可是媽媽您知道嗎?我經歷了一個艱難的歷程;剛到北京,先學規矩,嚴格的紀律讓我受不了,我偷偷地打過電話給大姑,讓她來救我,我想過逃跑、想過跑到能庇護我的爺爺奶奶身邊。但這些念頭都被您和先生的及時溝通所擊敗。身上沒有錢、沒有手機,這些念頭只是空想,只好聽任老師們的教導。透過學習國學經典,我逐步認識了古聖先賢、瞭解了偉大祖國的博厚文化內涵,那些閃著智慧光彩的中華經典。透過描寫《國學小書院》系列,在女兒的心裡紮下了根,祖先的教導長養了我們這些已經離經叛道頑童的心智。現在的我過得非常好,很安心,我知道了,媽媽,您一個電話都不打來,那是您放心,您相信有德行的老師一定能把我帶出誤區;我會健康成長。您想給我一個安靜的學習氛圍。當我看到其他同學的家長一個接一個地打來電話的時候,我也好想聽聽您的聲音,可我忍住了;告訴自己我是最幸福的,我的父母把對我的愛放在了心裡,你們又何曾不想聽聽我的聲音,可是為了我的幸福,你們忍痛割愛。感恩爸媽。感恩你們把我送往成功的起點,感恩父母給了我重塑美麗人生的機會!
三八婦女節那天在老師的允許下我和您聊天了。我們說了好多好多,我哭了,媽媽您還記得嗎?女兒那天說的一句話:“媽媽,相信我,當您有困難的時候陪在您身邊的人始終都會是我。”媽媽,這是我給您的承諾。還有一個月,我就可以讓爸媽見到一個全新的女兒,媽,您先為我鼓掌吧!我知道您和爸爸每天都在計算我回家的日子,我明白你們一定很想念我,那因為我從小到大從未離開你們那麼久過,我也很想爸媽啊!可是聖賢說: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三個月的強化訓練,改變了我那大小姐的習氣,那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毛病;都是缺德教育把本性善良的我們教壞了。
先生說我們是全國青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我有幸來到先生的身邊,我多麼希望所有的孩子們都能夠接受聖賢教育啊!走聖賢之路能讓他們少走多少冤枉路?阿彌陀佛!但願古聖賢的教誨能夠永傳於世!
今天先生讓我們看《和諧拯救危機》,當我看到淨空老法師的時候,我再一次流淚了,以前在家裡您也經常給我看老法師的錄影,您還告訴我,長大以後要做一個像淨空老法師一樣有智慧的人,要拯救眾生,讓所有的人離苦得樂。我知道您最大的心願就是我能成功,我知道您做夢都想拜淨空老法師為師,可是媽媽,先生說聖人無常師,關鍵是依教奉行;先生就是依教奉行的典範。她每天接待那些迷迷瞪瞪、被孩子搞混了頭腦的家長,為了教那個棄嬰一休小弟練功,她自己倒立以身試教(她已經65歲了)。我看到這些都偷偷流淚,天下的老師如果都有這樣的愛心,何愁我們青少年沒有救呢?
我作為天下少年的典型,接受的聖賢教育,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竟然能改掉多年來的惡習,為何學校不開展聖賢教育,讓全中國、全天下的孩子都能得救?我在先生的教導下,發心要做天下弟妹的大姐。我會努力的,滿您的願、滿師長的願。媽媽,請您相信我!
這封信也是我含著淚寫的,媽媽,我想告訴您,來到劉冰先生的身邊學習國學是我一生最幸運的事,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關心他人,學會了如何做人…相信,在先生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正確引導,在古聖先賢榜樣的鼓勵下,我的青春一定會美麗的。
媽媽,這些是我一直想對您說的話,書不盡言,卻也表達了我對您深深的愛和感恩!
國學經典作文 篇6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因歷朝歷代的文化積累和傳承,形成了特有的、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體系,這一龐雜的.體系體現在燦若星辰的各種傳統文化經典中,這些經典讓我受到了許多啟發,悟出了中華的美德。
對國學經典,我是沉浸在其中的,因為中華上下五千年,哪些中國文化不是刻上了歷史的痕跡。從最初觀看國學大賽,我就覺得中華美德數不勝數。比賽現場中,有不少的來自各地比賽的選手,他們每一次回答國學問題,都是毫不猶豫、自信的說出答案,好像他們親身去過歷史的開篇,體驗過與國學人物在一起的經歷。我從而覺得這不是比賽,不是回答,而是去感受了一番歷史的味道。從大賽開始到結束,那一個個經典問題都被我牢牢記住,被我轉化成自己的經典,自己的美德。因為我感受到了那些中國的歷史,國家的學問,都是讓我們去理解,去朗誦,去一個個地方,把他們傳給所有國人,去自己心裡,讓自己學會這些道理。這不像是國學大賽了,而像一些經典和美德的傳承,教會我的老師。
學習經典不只是觀看,還有誦讀。在學習各種知識時,我還在學習著傳統文化經典,《論語》。讀了那麼多古文,可以說論語是我最好的老師。這是本由孔子的學生編寫的一本領悟孔子學說的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我先理解句子意思,再去品讀,去悟道理,最後去背。它真的讓我感受到了聖賢的智慧,學會了做人的道理和學習方法,想到這就不由念出一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讓我在學習上知道。學習知識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沒有收穫,只是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不只是這句,還有很多給我啟發的句子,我不由感嘆:原來孔子是這樣有智慧,有仁德的人那!可以說,這是第一本給予我美德的書。
我幾乎生活中處處不離經典,只要是好的,都可以去學習,古人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對呀,只要學到了知識,何不快樂呢?學到經典,自然懂得美德,自然也會踐行美德。關心殘疾人,在公交車上為他們一次讓座,就是在踐行美德,讓別人感受到溫暖,是經典給我的啟發。
讀了經典後,我對長期存有的社會問題也有了很深的思考。其中信仰缺失佔了一大部分。有些人已不再去過國家的傳統節日,而是信仰外國的節日。可我認為,這些傳統文化節日,是中國特有的,去紀念祖輩留下的文化知識,所以不可缺少。
學習經典、美德一時是學不完的要用一生去感悟。我打算之後的學習生活裡我要繼續學習《論語》,完成它的背誦和它的理解,同時也建議,多多實踐學過的美德,開展一系列活動,一起學習傳承美德精神!
誦讀經典,傳承美德是今天的學習。我們去實踐它,能讓更多人悟出道理,因為中國經典文化不是我們一人要懂得,而是幾億人一起去理解的。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傳承精神!
國學經典作文 篇7
我喜歡旅行,希望去看看烏鎮的夕陽西照、漁舟唱晚,去看看李白墳前千秋滄桑的淒涼,去看看北京胡同千轉百回的茶水人家。坐在火車上,按捺不住地激動和興奮,我向往著前方,嚮往著離我很遠的一片古老文明。
可是越往前走,心中越覺不暢,我為什麼要遠行?無錫為什麼沒有這種古老的氣質?為什麼在無錫看不到滄桑厚重的古老文化?
不久前的一堂國學課令我吃驚不已。
校本課程“圍學基礎”第一堂課上,張克中老師提到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知道無錫的圍專嗎?”我們茫然地看著他,對此一無所知。
“無錫國專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國學大師,在五四運動時期,北有清華國學院,南有無錫國專。是它們,為中國傳統文化撐起了一片天。你們知道錢穆嗎?不知道。那你總該知道錢鍾書吧?”緊接著張老師又報了一大批無錫的文化名人,除了少數幾個同學之外,大家的反應出奇地一致:除了錢錘書,聽到其他的名字,都是搖頭。
這個問題瞬間將我震撼。我一直在尋找一種歲月的滄桑,一種古老的文明,令我驚訝的是,無錫這塊土地上走出過那麼多文化名人!文化斷層時,是秀弱的江南小鎮給了傳統一片天空,而我卻從來沒有好好了解過自己的家鄉,更沒有意識到這片土地是如此地豐饒。
一直以為故鄉的文化對我來說是一種失血的裝飾,16年我無文化地度過。我曾好好看過我的桂花樹,抓一把它腳下的土,卻不知道它原來竟有這麼深厚的文化積澱。我知道“吳文化”這個空泛的概念,但從不為它自豪,我沒有深入瞭解過這片土地的精魂。
“現在的無錫有什麼?”張老師繼續剛才的話題,“現在說起無錫,不是讓人想起太湖美,而是想起太湖藍藻!無錫漸漸成為商業城市,它追逐商業的腳步,文化已被埋沒,要想重新樹立起文化的旗幟,無錫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要經過幾十年,甚至要更久。這就要靠你們這一代了,開國學課,也是想讓你們去發現、去探索你們腳下的傳統文化!”
是無錫國專力挽國學於狂瀾,拯救了中國傳統文化嗎?在那個文化斷層的年代,是無錫撥開了堅同防線的一條細縫嗎?是的,但都是曾經的無錫,無錫人的曾經,曾經的無錫人懂得用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來裝飾城鎮,現在的無錫人甚至不知道用文化來裝飾自己,甚至忘了,我們還有一種文化叫“吳文化”。
我一直在追尋傳統文化,卻不曾發現它就在我腳下,已經被商業深深埋在了土中。也許是我們親手埋葬了它,卻不曾想要發現它。
回想起以前去惠山看天下第二泉,旁邊有人裝成阿炳的樣子,拉著破舊的二胡,弦下流瀉出《二泉映月》。這首曲子應該是怎樣的一種悲愴呢?我卻感覺不到,認為二泉比起周莊的古韻來還是遜色。現在想來,不是因為吳文化缺少底蘊,恰恰是我們沒有內涵,我們沒有用心去感悟,更沒有想著去光大。周莊很好地將文化底蘊和商業氣息結合在一起,無錫卻沒有做到。
我想要用一段白紙黑字來記載吳文化的點點滴滴,可是我淺薄的胸襟了無內容,甚至,我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無錫。遺憾,我們缺失了內涵。
城市周邊的圍牆上.有水墨畫描繪的古鎮形象。如果不說,沒有人會知道這是在畫無錫。即使知道,也想不起這曾是無錫真實的靈魂。江南水鄉氤氳的水氣,沒有人想起。現在的無錫高樓密佈,牆上的標語寫著:文化無錫。越是倡導什麼,我們就越缺少什麼,越需要什麼。遺憾啊,我們丟了傳統文化。
其實,並不是沒有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沒有人能真正為它做些什麼。我們現在在追求一種文化、經濟文化。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人們追求一種快節奏的生活,很少有人再捧起羊皮書,面朝窗外,讀春暖花開。我們緊跟經濟文化的步伐,漸漸也就習慣了,以為商業就是無錫的本質。沒有人記起曾經的無錫文化。更可悲的是,很多人漸漸不願記起它了。因為他們怕一旦記起,自己的腳步就會比別人慢,自己就會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無立足之地。逐漸地,我們不止忘了我們的根,也忘了找尋。
我們遺忘了我們的文化,這是一種缺憾。
而我們竟忘了要去找尋這遺失的文化,這更是一種悲哀!
我們這一代,有責任為這方熱土的古老文明做點兒什麼了!
國學經典作文 篇8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
而在這個“全球化熱潮”席捲全球的時代,英語,成了一種國際化的語言。理所當然的,各個國家都將英語這門語言搬進了課堂,正在努力融入國際社會的中國也自然不會例外。更甚者,視英語重於語文。
而中國的不少學生也認為,學語文不過就是讀讀背背,應付考試的。好在,中國已有許多學者發現了這個問題,並促使有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有的學校專門開設了“國學”這門課程,或者將英語的分值壓低等。但是,只靠學校和有關部門的努力,那也只是讓“國學”重新成為一種選拔優等生的課程,學生們只會像重複英語單詞那樣來回唸叨那幾句固定的詩詞,心裡只想著透過考試。
那麼,“學國學”的關鍵就是是我們了,中國的新一代青年。如果我們肯稍稍將應試心情降低一點,或者在圖書館中習慣性地翻幾頁中國古典文學的書,那我們自然會漸漸培養起閱覽國學的愛好。想一想那種畫面,清閒的下午,暖暖的陽光瀰漫在房間中,捧起一本封面古樸的《詩經》,領略那民風質樸的《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對於心中女子的愛慕之情,毫無遮掩地在紙上展現出來。感受將士們保家衛國時所作的《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將士們離家出征遠方時,楊柳飄揚春風蕩,如今歸來路途中,卻已是雪花紛飛漫天揚。
《詩經》的韻味有一些是在它的描寫中展現出來,但更多的還是在誦讀吟唱時給人更深刻的感受。同樣的,《楚辭》、《論語》等經典詩詞,當我們試著誦讀時,我們才真正能體會到當事人的萬千思緒。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當我們誦出此句千古名句時,是否也能體會到荊軻為國家獻身時的剛毅、壯烈!而如今我們的祖國,正面對著嚴峻的國際形勢,卻仍有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我想,這時候,沒有比一句激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有震撼力的斥責了。
再回到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雖有諸多不如意,但當我們豪邁地誦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心中的鬱結之氣便蕩然無存。當我們在西湖河畔漫步或是在沙洲中前行,是否會聯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或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對美景細緻描寫的千古名句?吟詠詩歌似乎在何時何地都能讓我們陶冶情操,開闊胸懷,並能站在古人的位置看事物,賞美景,論天下。
長久在這樣濃郁的中華詩詞的薰陶下,我們的話語便會不知不覺沾染上那清雅的“淡香”,但若想整個人都德藝雙馨,那就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美德是個“高大上”的詞,只有文人雅士,知識分子才能擁有它。其實不然,我們與父母交談時,更心平氣和一些,為他們考慮一些,便是“孝”。我們與他人相處時,要禮貌待人,尊重他人,這便是“禮”。對於我們自己,接受自己的缺點,保護好自己,便是“自愛”。我們做的各種助人小事,便是“善”……如此,你還會覺得美德遙不可及嗎?
但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換句話說,我們還要將中華之美德,傳給其他人。那些接受過我們幫助的人,那些關注我們的人,那些有心人,他們,會從我們的言行舉止中感受到那春風般的美德,並會努力使其在自己的言行舉止上生根發芽,直至開出和我們一樣的“清香素花”。我想有一天,我們在街上漫步的時候,隨處都可聞到那清幽淡雅的“香氣”。
有人說我們的傳統文化正在被遺忘,有人說我們絲毫沒有傳承中華民族的美德,還有人說……當聽到這些流言蜚語時,我們不禁想厲聲反駁,但那反駁似乎顯得蒼白無力,甚至會被認為是狡辯,因此,我們要用行動來告訴他們:
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並沒有被遺忘,我們的美德也仍舊“存在”著,它們,在我們中國新一代青年的手中,會重新生根發芽。待它綻放之時,即是我中華民族美德與文化的濃郁香氣散播到世界各處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