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初中作文> 初中的端午節作文400字範文五篇

初中的端午節作文400字

初中的端午節作文400字範文五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的端午節作文400字範文五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的端午節作文400字範文五篇1

  我的家鄉是河南開封,開封是七朝古都,是個有著古色古香韻味,又不乏現代氣息的城市。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稱端陽節、五月節、午日節、艾節等。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年的這一天,我的家裡都很熱鬧。

  一大早,奶奶就在門旁邊的牆上掛上了艾葉。我也起了個大早,幫媽媽、奶奶一起包粽子。媽媽告訴我包粽子是為了紀念一位偉大的詩人、政治家、思想家屈原。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泊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到此日,老百姓投五色絲粽於水中,以驅蛟龍,寄託哀思,這個習俗傳至今天。說著說著粽子包好了,該上鍋煮了。炸菜角,麻葉可是媽媽的拿手一絕,我家的菜角個小、皮薄、由其是裡面的餡料,有雞蛋、香菇、蝦仁、豆腐、粉條、韭菜,好吃著呢!麻葉是有黑芝麻的,炸的很薄,吃在嘴裡非常的脆。忙完家裡的事情,我和爸爸、媽媽、奶奶一家四口還去了開封很有名的清明上河園。公園裡遊人如織,熱鬧非凡,公園裡有一個賣香囊的,他的'香囊清香四溢,形狀不同,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香囊不但有辟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爸爸也給我買了一個,掛在脖子上非常的漂亮。公園裡表演很多,有唱戲的、有耍大刀的、踩高蹺的,更有意思的是王員外招婿,只見一個漂亮的宋代美人手持繡球在樓上走來走去,一個不注意把繡球拋向了她的意中人,真是有趣極了。

  游完公園,美好的一天即將結束。我喜歡端午節,快樂熱鬧的節日。

初中的端午節作文400字範文五篇2

  端午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在包粽子,門縫裡插上了茱萸。當然,我家也不例外。

  包粽子可不是說話那麼簡單,光準備材料就得好長時間,媽媽提前一天就把江米泡在一個大盆裡,還準備好了棉線和粽葉。

  開始包粽子了,媽媽把大棗洗乾淨,然後把洗好的粽葉折成漏斗形狀,先放進去一點米和一個大棗,又適量放了幾粒花生,最後把米填滿。而後媽媽又熟練的把粽葉折過來包成一箇中間帶角的形狀,用棉線把包好的粽子纏起來繫好,放入鍋中。我站在旁邊束手無策,不知道能幫什麼。一個小時後,鍋裡散發出一陣陣米香,香氣四溢,饞的我口水都流了下來。

  由於風俗習慣的不同,所以包出來粽子的味道也不一樣,我更喜歡吃媽媽包的粽子,因為它有家鄉的味道!

初中的端午節作文400字範文五篇3

  兩千多年前,楚國有一位大官叫屈原,他是一位的愛國詩人。那時候有一個大的國家叫秦國,一直想攻佔楚國和齊國,屈原就提議楚國聯合齊國一起去攻打秦國。可楚國的國君沒有聽屈原的建議,反而把他貶官流放。

  後來秦國果然侵佔了楚國。屈原眼看著自己的祖國被消滅心如刀絞。所以他在農曆五月初五寫下了最後一首詩《懷沙》,然後抱著石頭投入了汨羅江。

  人們聽到這個訊息後,爭先恐後地划著船來救屈原。可他們一直追到洞庭湖,還沒有看見屈原的蹤影。人們悲痛欲絕,生怕魚蝦來吃屈原的屍體,就用那棕葉包著糯米紮好扔進水裡,給魚蝦去吃。

  從此以後,人們把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直到今天,每年的端午節人們還在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

初中的端午節作文400字範文五篇4

  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說成是“小孩節”或“娃娃節”。

  端午節的活動很豐富,從早晨天矇矇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裡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裡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裡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初中的端午節作文400字範文五篇5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今天,咱們就說說家鄉端午節的粽子。

  我們大家年年都過端午節,可你們知道麼,端午節還有一個歷史故事呢。說有那麼一天,我國的愛國詩人屈原跳河自殺。他死後,人們為了不讓水中的魚吃掉屈原,於是就創造了‘粽子’讓魚吃。只有把魚餵飽了,才不會吃掉屈原。水下漆黑,把粽子餵給魚,魚才會給屈原指明方向。

  粽子,歷史悠久,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晉代時,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元、明時期,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

  記得小時候,每當端午節,奶奶和媽媽就要開始著手準備包粽子的材料,我看著她們忙碌的身影,我也加入了進去。期待著粽子的出鍋。過了幾小時,粽子熟了。我慌忙的抽出一個粽子,好甜呀!

  大米入口即化,真是好吃!

  端午節吃粽子,就像春節吃餃子一樣天經地義。吃粽子的習俗,會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