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傳統> 【精華】民族傳統作文五篇

民族傳統作文

【精華】民族傳統作文五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透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族傳統作文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民族傳統作文 篇1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豐富而深刻。它有‘憂國憂民、為民請命’的愛國精神;它有‘默默豐獻、不求索取’的高尚境界;它有‘力克不難、振興中華’的堅定信念;它有‘孝敬父母、尊敬父母、尊敬師長’的道德規範;它有‘立志勤學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它有‘見利思義、助人求樂’的崇高情操;它有‘律己寬人、懲惡揚善’的處世準則;它有‘誠實可信、質樸守法’的生活信條;它有‘自等互敬、和睦相處’的禮儀風範……

  我小時候聽了一個很感人的故事,我不想自己分享這個感人的故事,所以給大家分享一下。如下:

  東漢人黃香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於是他把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全部傾注到父親身上。冬夜寒冷,黃香就到父親被窩裡,用自己的身體把被窩捂熱;夏夜炎熱,黃香就用扇子把父親的枕蓆扇涼。人們都稱讚他是一個孝順的孩子。黃香長大後,擔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特大水災,百姓苦不堪言。黃香拿出自己的錢財賑濟災民,百姓非常感動,稱讚他:“天下無雙,比下黃香。”

  千百年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國人崇尚的家庭倫理準則,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我們要多一點情趣,多一點高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高尚的人。

民族傳統作文 篇2

  中華民族傳統

  ——我愛春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當大年三十的晚上,我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王安石的《元日》來表達我內心的喜悅與激動。

  除夕夜的零點是辭舊迎新的時刻,所有人都不能早睡。在那時,我已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和家人們下樓放鞭炮、玩耍。我和他們一起放煙花、點小炮,十分開心、不亦樂乎。很快,就要到零點了,我們都會屏住呼吸,等待那一刻的到來。只見天空中燃放起美麗五彩的煙花,挨家挨戶的窗子前都放起了鞭炮,那聲音震耳欲聾,我趕忙用手捂住耳朵,但仍一個勁地叫:“哦,過年了!”我們也放起了鞭炮,這象徵著新的一年生活將紅紅火火、喜氣洋洋。

  回到家,姥姥姥爺又給我們做了熱乎乎、香噴噴的餃子,別提多幸福了!在除夕夜,親人們不僅能團聚,晚輩還能得到前輩發放的壓歲錢。我給姥姥姥爺們磕頭、說吉利話,祝願他們新的一年越活越年輕,能長命百歲。他們呵呵地樂,很是滿足,就給我發了許多壓歲錢。除夕夜人們要守歲,很晚才可以睡覺。

  正月初一,街上熱鬧非凡,到處張燈結綵,我們可以來回串門,給親戚們送禮,我還可以收到許多壓歲錢。過後幾天經常可以和家人出去旅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我還可以吃到各種口味的湯圓,那味道至今想起仍十分美味,難以忘懷。這快樂的年一直延續十幾天,使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沉浸在無比快樂之中。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有著深厚久遠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當然,它也是我最愛過的節日。春節中每一個美好的習俗都反映了中華人民的淳樸善良的美好品質,我愛人們這濃濃的親情和傳統的美德,我愛春節!

民族傳統作文 篇3

  春節是我國很多民族共同的節日,也是最隆重和最具傳統魅力的節日。在歷史的長河中,她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始終承載和繁衍著祖國幾千年的文化精神和風俗人情。

  由春節派生出來的節日和習俗可謂是豐富多彩,但最奇特最令人感動的莫過於壯族人民的敬蛙節了。敬蛙節又稱為螞拐節、青蛙節、蛙婆節。節日起源於一則民間故事,傳說遠古民間有食老人的風氣,有個青年名叫東林,率先廢除了這種野蠻的陋習。他養母終老並以棺葬母,守靈時,被青蛙叫得心煩意亂,便燒水淋之,青蛙或死或躲藏不再鳴叫。後遭遇大旱,他請示神靈,方知青蛙乃雷婆之女,它鳴叫,雷婆便知人間需要雨水而降雨,不叫便不下雨而造成乾旱。於是東林設壇向青蛙請罪,後來竟然相沿成習,演繹成節。即每年春節大年初一的清晨,人們便四出尋找蟄冬青蛙,首先找到的人稱為“螞怪郎”,被認為是雷婆的女婿,並推舉為節日活動的首領。人們將青蛙裝入竹筒做的寶棺,放進彩紙扎的花樓,安置在村裡的涼亭。於是村人男女老幼夜夜聚集於此,唱螞拐歌、跳螞拐舞,歷時半月之久,然後舉行盛大儀式埋葬青蛙,祈求青蛙上天關注人間,保佑一年風調雨順。

  敬蛙節營造的神秘氛圍和流露的質樸感情,使我們看到遠古的歷史奇妙地投印在節日的年輪中,鑄成人類文明的集體記憶,折射出歷代壯族人民敬重生命、敬重自然的精神意識。

  故事中東林對陋習的破除,體現了遠古先民生命意識覺醒,由矇昧走向文明開化的生動情景。古樸的敘述喚起的是對他人生命的責任感,人類勇敢地承擔起人生義務,這是我們進化途中邁出的關鍵一步。正是這種強烈的厚生精神影響著幾千年的傳統和習俗,增強了人類社會的親和力和凝聚力。

  透視蛙鳴啟示,人神感應,體察節日所蘊藏的那種歉疚和感謝的文化心理,我們看到古人以極其浪漫的幻想手法,詮釋了人與自然的本源關係。他們在與自然的對話中,早就萌生了濃厚的生態意識,認識到動物是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一環,萬物與人類和諧共生、休慼相關,並且早就開始反省以人類為主宰的觀念,檢討人類狹隘地對待動物的態度了。他們把人與環境共同發展的願望,尊重本體和異類生命的意識注入傳統節日,融進生活細節,代代相傳。不斷提醒我們與地球上的其他生靈同為自然之子,善待它們就是善待自己,以文學和節日的方式回答了人與自然這樣一個原始而深邃的哲學命題。

  傳統節日,負載著千百年的文化內涵,由歷史的源頭流淌至今,一頭站著我們的祖先,一頭站著我們自己。面對這些亙古的風俗人情,在節日意識逐漸淡化、、人與自然的關係日益疏離的今天,在節日剝離得只剩下一個形式的現代社會,我們有必要認真去聆聽一下先祖的聲音,用心去觸控節日文化的精魂;有必要重新去溫習溫習象敬蛙節之類的節日留給我們的古老功課,敬重生命、敬重自然、敬重傳統。

民族傳統作文 篇4

  那日讀書,讀到人燕同居,喃語繞樑,不免想起被取締了的院落平舍,一陣心悸。燕子已無樑可依,無簷可入,隨之一起消亡的,是千年的傳統文化。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然而,多少古人篤行的傳統,今天卻杳無了。

  在音樂未誕生前,蟲鳴文化是古人生活的重要構件。可以想象,十月蟋蟀入床底,秋風蕭颯,曠野清朗,只聽得沉沉蟲鳴,何其歡樂!但伴著汽車喇叭和人間爭吵,蟲鳴文化只留下絕唱和輓歌。

  消逝的文化又何止蟲鳴?我們身處一個極其悲哀的時代,先輩留給現代人的人文資源,精神功課,在一代代傳承中被修篡,甚至摧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青年才俊王勃的不羈心境,如今的少年,誰又能在旱地拔蔥般豎起的建築後尋找出地平線上的落霞?

  更為甚者,是傳統佳節。前幾日正是重陽,古人稱之“登高”。登高眺遠,抒懷酬志,放牧視野,文人們爭相潑/墨,百姓們邀友約醉。王勃,陳子昂,李白,崔顥,從滕王閣吟到幽州臺,從天姥山念及黃鶴樓,傳統的登高節,真是個懷遠的好主題!恍然醒之,我們如今,何處適於登高遊目?百米高塔?直聳雲霄的'觀光梯?——充斥著冰冷的金屬味,散發著人人浮躁的氣息……

  我們睥睨天下,肆意規劃任何慾望的海拔;我們走了很遠很遠,卻忘了為何出發。那些值得我們虔誠的傳統,只剩下一個遙遠的背影。

  一個民族傲然屹立的底氣,是需要歷史的積澱和文化的底蘊的,但現代人太過冒犯,實在不仁不義。古老的傳統文化,天然的邏輯,被破壞;那個天光明澈、風物燦爛的世界,漸行漸遠……無數傳統文化消逝了,消逝中,似乎只剩下強大的人類!

  我們要回首駐留,向消逝的傳統致敬,並盈淚挽留。

  我們已損失慘重,就請喚醒我們的感官心靈,贖回我們的傳統,重建我們的原配世界。

  衷心致敬於消逝的傳統文化!

民族傳統作文 篇5

  這幾天我很高興,因為端午節就快到了。每當端午節時我都可以吃上美味地粽子,吃著吃著我就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端午節的故事。

  古代春秋時期有個愛國詩人屈原。他很受楚懷王的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卻遭到了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手動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也漸漸地的遠離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悲憤寫了,等不朽詩篇,最後投入了汨羅江。江邊的人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還有人把雄黃酒倒進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的身體免遭傷害。這時我一看十點了,賽龍舟開始了。我立刻開啟電視,賽龍舟剛剛開始。只見叔叔們穿上了一件件統一的衣服,聽著龍舟上的指揮員喊著:“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划船的叔叔們動作整齊奮力的向前劃去。觀眾們也大聲吶喊:“加油,加油,快點,動作再快點......”。我喜歡端午節,因為端午節體現出了中華人民古老的傳統,我要把這個傳統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名師點評: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佳節,小作者在文中講述了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讓讀者既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又認識了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而且小作者還透過講述自己看電視的經歷,讓讀者瞭解到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習俗。文章有豐富的知識,敘述也很生動,可讀性較強。但文章有些句子不太通順,有些標點符號使用不恰當,這是需要改進的。

  “每當端午節時我都可以吃上美味地粽子,吃著吃著我就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端午節的故事”改為“每當端午節時我都可以吃上美味的粽子,吃著吃著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端午節的故事”。“然而屈原的主張卻遭到了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手動派的反對”改為“然而屈原的主張卻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反動派的反對”。

  “楚懷王也漸漸地的遠離了屈原”改為“楚懷王也漸漸地遠離了屈原”。“動作再快點......”改為“動作再快點……”“我要把這個傳統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建議改為“希望這個傳統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