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

  學習內容:

  《爬山虎的腳》

  學習班級:

  四年級

  學習課時:

  第二課時

  教師:

  陳繼雲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三、四、五自然段,感悟爬山虎腳的特點。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並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重點: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體會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難點:體會作者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回顧引入

  1、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爬山虎的什麼嗎?

  2、誰能說說它有什麼特點呢?

  3、(PPT出示圖片)同學們看,這就是葉聖陶先生描寫的爬山虎,這一牆的爬山虎你們覺得美不美?

  4、讓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第二自然段。(齊讀第二自然段)

  5、爬山虎的葉真的是很美很好看,這節課我們再繼續來學習一下他描寫的《爬山虎的腳》又會有什麼特點呢?

  板書:《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檢查自學,感知“腳”。

  1、老師要看一下課前同學們自學的怎麼樣,是不是也很認真呢?

  2、檢查閱讀:小組齊讀

  3、師指導“柄”“莖”“著”的讀音

  4、指名美讀第三自然段

  5、PPT出示第三自然段重點句——齊讀

  6、你從這一段中知道些什麼?(或它告訴我們什麼資訊)(生舉手作答)

  7、師整理板書:位置、形狀、顏色

  8、它的腳長在哪裡?

  (生舉手作答)——師出示PPT圖片明確位置。

  9、它長什麼樣子?(用文中的話說)你覺得還可能像什麼?(指名說,自由說或討論說)(作者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10、你看到什麼顏色?

  11、誰能用完整的話把爬山虎的腳表達出來。(請兩個學生說)

  12、生上臺畫腳。

  13、這麼柔軟的腳是怎麼爬的呢?

  三、細讀文段,體會如何“爬”。

  1、出示第四自然段。

  (指名有感情讀)

  2、你又從這一段中知道些什麼??(舉手作答,指名說)

  師:(1)把“巴”改成“貼”好不好?為什麼?

  (2)使用了哪些動作的詞?

  2、討論:說說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小組彙報結果,師作引導。)(師生一起口述一腳一腳向上爬)

  3、生上臺試用手邊說邊演示

  (師生臺下站起做動作)

  4、師小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的往上爬。在牆上爬時會有什麼情況發生呢?

  5、自學第五自然段

  師:爬山虎的腳爬得很順利嗎?師:萎是什麼意思?又用了哪些動作的詞。

  這說明爬山虎的腳與牆關係怎麼樣。

  四、師總結(觀察細緻)

  五、延伸

  選擇一種你喜歡的植物或花,觀察它的形狀、顏色等特點,寫一寫。板書設計:6.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形狀: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顏色:嫩紅

  怎麼爬

  觸→巴→拉、貼(牢固)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會寫“虎、操”等13個字,讀準多音字“曲”,會寫“爬山虎、操場”等16個詞語。

  2.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緻的觀察。

  3.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體會作者連續的觀察。

  教學重點

  1.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緻的觀察。

  2.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體會作者連續的觀察。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會寫“虎、操”等8個生字,會寫“爬山虎、操場”等7個詞語,理解“舒服”“均勻”“漾起”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作者細緻的觀察。

  3.抓住關鍵語句,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並積累相關句子。

  教學過程

  一、質疑匯入,激發興趣

  1.引導交流:哪些同學見過爬山虎?你們看見的爬山虎是什麼樣的?

  2.過渡: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你們知道爬山虎的腳在哪嗎?葉聖陶爺爺就是一位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出示自讀要求:

  (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

  (2)思考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檢查生字讀音,指導生字書寫。

  課件出示:爬山虎操場嫩葉舒服均勻重疊空隙

  (1)指導讀準字音。“彎曲”放在句子中朗讀,注意讀準多音字“曲”的發音。

  (2)指導書寫“虎、隙”。

  (“虎”“隙”兩個生字較難,教師在課堂上指導並練寫,其他6個生字提示要點,學生課後再寫。)

  指導書寫“虎”字:第二畫短橫像老虎炯炯有神的眼睛,這一橫下面的橫鉤就像老虎尖尖的牙齒,寫的時候千萬不能忘記)學生練寫。

  指導書寫“隙”字:“隙”字右邊上面的“小”,豎鉤變成了短豎。在上下兩個“小”字之間,那條縫隙裡,只有日光能透過來,這個“日”要寫得扁一些。學生練寫。

  3.引導交流: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1)引導學生再次快速瀏覽課文後,根據提取的資訊彙報。

  (2)引導學生梳理課文結構,瞭解課文內容)提問: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合併在一起?

  再次板書:

  設計意圖: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引入話題,幫助學生初步瞭解爬山虎這種植物的特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透過對形難字在書寫過程中易錯筆畫的指導,幫助學生準確記住字形。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瞭解爬山虎生長的位置

  1.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提取資訊。

  出示自讀要求: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生長在哪些地方。

  2.交流:爬山虎的生長位置。

  預設:牆上、屋頂。

  3.討論:自讀第一自然段後,爬山虎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預設1:爬山虎長得很茂盛。

  預設2:爬山虎是一種擅長攀爬的植物。

  追問:課文中哪些詞語帶給你這樣的感受?

  引導學生圍繞“滿是”“一大片”兩個詞語體會爬山虎的茂盛。

  小結:①爬山虎生長在牆上。②爬山虎生長得非常茂盛。

  4 .指導朗讀:“滿是”“一大片”兩個詞語要讀得慢一些,“滿”和“大”兩個字要重讀,突出爬山虎繁盛、茂密的樣子。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關於爬山虎葉子的描述,體會課文準確生動的表達

  1過渡:我們從文字中彷彿看到了那一片佈滿外牆和屋頂的爬山虎,它是那樣茂盛。

  2 .出示: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預設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交流:

  (1)發現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嫩紅一一嫩綠一一綠得那麼新鮮。

  圍繞“舒服”指導學生讀出安逸、愜意的感受。

  (2)瞭解無風時爬山虎葉子的樣子。

  ①出示爬山虎的圖片,理解“一順兒”的意思。

  ②聯絡上下文“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理解“均勻”的意思。

  (板書:準確)

  (3)品味起風時爬山虎葉子的`樣子。

  ①出示:微風拂過爬山虎葉子微微漾起波紋的影片。

  ②說一說“拂”和“漾”的意思。

  ③指導朗讀:“拂”和“漾”要讀得輕一些,突出微風的輕柔和葉子微弱的震顫。

  (板書:生動)

  設計意圖:

  細讀描寫葉子的段落,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透過品讀重點語句,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感受課文生動的表達。

  五、總結收穫,體會細緻的觀察

  1.過渡:無論是葉子顏色的變化,還是葉尖一順兒朝下鋪得均勻的形態,以及微風拂過時,葉子輕微的震顫,都被葉聖陶爺爺敏銳的眼睛觀察到了。

  2.提問:孩子們,你們覺得葉聖陶爺爺是怎樣觀察這些葉子的?

  預設1:葉聖陶爺爺一定是拿著放大鏡觀察的。

  預設2:葉聖陶爺爺一定是走得很近,反覆看了很多遍。

  3. 總結:是呀,他之所以能表達得如此準確,是因為他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觀察啊!

  (板書:觀察:細緻)

  4. 小結:透過這節課,我們瞭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也透過那些準確形象的語句,感受到了葉聖陶爺爺細緻的觀察,下節課我們帶著這些收穫,再一起學習爬山虎的腳。

  設計意圖:

  在學生充分感受作者準確生動的表達後,透過質疑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樣的表達與作者細緻的觀察是密不可分的。

  板書設計: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萎、瞧”等5個生字,會寫“葉柄、反面”等9個詞語,理解“巴住”“逐漸”等詞語的意思。

  2.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3.抓住重點詞句瞭解作者連續觀察的方法。

  4.品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

  教學過程

  一、回顧所學,複習匯入

  1.回顧交流:透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

  預設1:我瞭解到課文主要講了哪些內容。

  預設2:體會到了作者在描寫爬山虎的葉子時,語言十分準確生動。

  預設3:瞭解到作者對爬山虎的葉子進行了細緻的觀察。

  2. 小結:作者將爬山虎的葉子寫得如此準確、生動,這離不開作者細緻的觀察。

  二、遷移運用,自主探究學習第三至五自然段作者細緻的觀察

  1.學生根據要求,進行自學。

  (1)出示自學要求:

  默讀課文第三至五自然段,用“ ___ ”勾畫出表現作者細緻觀察的句子。

  ①圈畫關鍵詞語,旁邊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②學生默讀、勾畫、寫感受。

  2 .交流學習收穫,體會細緻觀察。

  (1)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數量、形狀、顏色的相關語句。

  出示: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討論:從這些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進行了細緻的觀察?

  點撥:細絲的位置隱蔽、數量精確、形態細小而捲曲都可以看出作者進行了細緻的觀察。

  (2)描寫“爬的過程”的相關語句。

  出示: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引導:請抓住描寫爬山虎爬牆動作的詞語描述“爬”的過程!討論:“巴”字可以換成其他詞嗎?你覺得哪一個更好呢?讀一讀:朗讀爬山虎往上爬的過程的相關語句。

  指導朗讀:“觸”要讀得輕一些,“巴”和“拉”要讀得有力些。

  (3)交流爬山虎的腳變化的語句。

  引導:請說一說“逐漸”的意思。

  點撥:作者只有透過細緻的觀察,才能發現腳細微變化的過程。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聚焦課文中關鍵的詞語反覆品讀,透過讀、說等多種形式,體會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

  三、感受連續觀察

  1.關注變化過程,感受連續觀察。

  提問:透過爬山虎往上爬的過程和腳逐漸變化的過程,大家發現作者觀察得非常細緻,你覺得作者觀察了多長的時間?

  預設1:作者觀察的時間很長。

  預設2:作者是觀察了一段時間後發現的。

  點撥:我們透過“爬”的過程和腳變化的過程,都能發現作者進行了連續的觀察。(板書:連續)

  2.圍繞表示時間的詞語,感受連續觀察。

  交流:課文中還有哪些語句,你也能發現作者進行了連續的觀察?

  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相機出示: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

  小結:圍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體會作者進行了連續的觀察。

  設計意圖:

  在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細緻的觀察後,透過引導學生髮現事物變化的過程,關注表示時間的詞語,體會作者的觀察不僅細緻,而且持續了一段時間。

  四、總結觀察方法

  總結: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作者不僅觀察得十分細緻,而且進行了連續的觀察。其實生活處處皆學問,如果我們也能這樣連續細緻地觀察,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繼續練習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重點

  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準備

  課前,教師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設計爬山虎的畫(隱去它的腳),製作演示課件。佈置學生課餘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完《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二、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麼特點。

  2、填空: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圖,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葉子的美來。

  5、試著把這一自然段背下來。

  三、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鋪滿牆,跟它的腳關係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觀察實物(或掛圖),默讀課文,進一步瞭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用自己的話與同桌相互說一說。

  2、螢幕顯示描寫爬山虎腳的話,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麼,瞭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3、讓全班學生選擇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出爬山虎的腳。

  4、按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5、熟讀,指導背誦。

  6、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瞭解得這麼詳細。那麼它是怎麼爬的?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四、瞭解爬山虎是怎麼向上爬的。

  1、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圈出寫爬山虎怎麼爬的動詞。

  2、學生邊彙報,教師邊板書:觸 巴 拉 貼

  3、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長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麼有序。

  4、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牆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5、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隻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爬就必須再長一隻腳,再巴住牆。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聖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6、看電腦演示爬山虎正面爬牆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緊緊貼在牆上,爬滿整個牆。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過渡: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牆的腳是怎麼爬的,那麼沒觸著牆的腳會變成什麼樣呢?請同學們自學最後一個自然段。

  五、學習第五自然段。

  1、歸納觸著牆和沒觸著牆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牆:板書:萎了

  觸著牆: 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怎樣?

  3、朗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六、總結。

  1、學生歸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講的是什麼內容。

  2、複習第三、四、五這幾個自然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麼,再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

  3、瞭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了細心而有序的觀察,並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業。

  1、把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說說為什麼喜歡這些句子。

  2、細心觀察一種植物,將它最有特點的部分寫下來,與同學交流。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4

  學習內容

  爬山虎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我能學會生字新詞,正確讀寫“均勻、重疊、空隙、痕跡、觸角”等詞語。

  2、我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要背誦下來。

  3、我要積累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瞭解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學習分析

  《爬山虎的腳》作者葉聖陶,這篇文章細緻描述了爬山虎腳的特點,透過學習這篇文章,要學生學習做著的觀察方法和表達能力,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學習準備

  1、讀讀課文,要求讀通順、讀正確。碰到不認識的字,查閱字典並讀準字音。2、查閱資料瞭解作者葉聖陶及其主要作品。

  學習流程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會認5個生字

  2、初步瞭解課文內容,學習第一部分。

  二、自主獨學

  1、初讀全文,藉助字典,聯絡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詞語,(均勻蝸牛觸角蛟龍萎)瞭解課文大意

  2、檢查生字預習情況

  (1)一個學生領讀,全體學生齊讀

  (2)任選生字,指名學生認讀。

  (3)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均勻蝸牛觸角蛟龍萎

  3、指名講述課文大意。

  三、合作研學

  小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並總結段落大意。

  2、學習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齊讀,思考:這兩句話從哪些方面介紹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長的特殊環境————————————————————。

  爬山虎是生長——————————

  爬山虎生長的特點是————————

  四、彙報展示

  五、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一、目標導學

  1、談話匯入

  2、明確學習任務

  二、引出行為

  1、明確自主獨學任務

  2、指名反饋並點評

  三、呈現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學任務

  2、師點評小組學習情況

  四、反饋學習

  1、小組彙報展示

  2、教師小結

  教學後記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五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自覺運用抓重點詞句、聯絡生活實際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5、學習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激發留心周圍事物的興趣。

  【重點難點】

  1、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難點)

  2、領悟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 (重點)

  3、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

  【教學過程】

  一、課前遊戲,激疑激趣

  1.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就給大家猜兩條謎語,看誰猜得又對又快。

  第一條: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打一種植物,是什麼?(葡萄)

  第二條,上搭架,下搭架,開黃花,條條青龍藤上掛。也打一種植物。(絲瓜)

  2.如果種葡萄和絲瓜啊,還要做一項特殊的工作,什麼工作?(要給他們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們就沒法兒往上爬了)

  二、揭示課題,感知文題

  過渡:剛才我們都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板書課題)

  誰知道老師為什麼把“腳”這個字寫得這麼大嗎?那按照他這個意思,這題目該怎麼讀呢?指名讀。

  老師把腳這個字寫這麼大,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相信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會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預習,理清脈絡

  (一)交流對爬山虎腳的初步瞭解

  1.學生交流:課前,透過預習,你們對爬山虎的腳有了哪些瞭解?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介紹)

  2.教師參與:課前,老師也瞭解了爬山虎的腳,我還從這本書(出示《十萬個為什麼》)中瞭解到,爬山虎的腳其實是它的另一種根,因為它生長在空氣中,所以叫氣生根。你看,老師這是怎麼了解的?觀察、讀課外書、查詢資料都是預習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們運用這些方法都對爬山虎的腳有了一些瞭解。那麼,葉聖陶爺爺他是怎樣寫爬山虎的腳的呢?請同學們看第6課。

  (二)初讀感知,讀準詞語

  1.檢查字詞。出示課後生字,指名讀。

  2.出示: 嫩莖 一順兒漾起波紋

  觸著牆 痕跡蛟龍

  強調多音字及兒化音的讀法。

  3.快速讀讀課文,看一看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呢?

  (1)誰知道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3.4.5)

  (2)課文除了講爬山虎的腳,還講了什麼?(葉子)

  四、以讀代講第二自然段

  1.自讀一讀第二自然段。注意:在這一段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從這句話中我們就能知道這一段重點講的是什麼?請同學們一邊讀一邊把這句話畫下來。

  2.出示:“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

  (1)你能從這句話裡讀出這一段重點講的什麼嗎?(長大了的葉子)

  (2)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引人注意)

  3.再讀讀這段話,看哪幾句話具體講的是長大了的葉子?(3.4.5句)

  4.那誰能透過朗讀把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現出來呢?(學生練讀)

  (1)指名讀。(學生評議)

  (2)欣賞爬山虎葉子畫面,聽老師讀。

  (3)指名讀。老師給你配上一段優美的音樂。讓你來美美地讀一讀,其他同學一起來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長大了葉子。

  (這位同學讀的時候,聲音和感情都非常豐富,這可以用一個四字的詞來形容。哪個詞?聲情並茂。讀書就應該這樣去讀。 )

  過渡: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那麼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呢?

  四、讀文畫圖,自主學習“爬山虎的腳”

  (一)讀文畫句

  默讀第三自然段,畫出寫腳的有關句子。學生讀句子後,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二)讀文畫“腳”

  1.教師板畫,提出要求。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一根莖和兩三片嫩葉。

  提出要求:請同學們認真默讀寫“腳”的句子,注意

  要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讀完之後,請同學們根據這一

  部分內容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腳”。

  2. 學生讀書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畫“腳”。

  ①選顏色:老師這兒有紅、黃、綠三支粉筆,請一位同學選擇一種顏色來畫。

  方案一:學生選擇的是紅色

  說明這位學生認真讀書了,而且讀懂了書上寫顏色的句子。教師可請學生說說為什麼選擇紅色。(說課文依據)

  方案二:學生選的不是紅色

  教師不能簡單地否定,而是把學生出現的這一偏差點作為有利的訓練點在學生評議時進行強化訓練,從中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和閱讀習慣。

  ②畫“腳”。學生在老師畫的莖、葉上畫出爬山虎的腳。

  ③全班評議。學生再讀書,以課文為依據,對照同學畫的“腳”進行評議,糾正錯誤。重點理解以下幾點: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

  形狀: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顏色: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方案一:學生畫得不對

  請學生評議,主動發現問題並在黑板上改正畫錯的部分,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為什麼這樣畫。

  方案二:腳的位置畫錯了

  腳的“位置”是理解的難點,學生如果發現把腳的“位置”畫錯了,但又不知道畫哪兒更準確,教師可引導學生再讀一讀寫“腳的位置的句子”,對照圖文評議、理解、感悟。

  小結:是啊!只有認真讀書,才能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4.組合朗讀。咱們這樣來讀:

  第一組讀黃色部分,這部分寫的是——

  第二組讀藍色部分,這一部分是——

  第三組讀紅色部分,這部分寫的是——

  最後一句大家一齊讀。

  過渡:你們看,葉聖陶爺爺寫得多清楚啊!這一段,透過同學們認真讀書,自己就讀懂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請同學們這樣認真去讀,看看這一段,你們能知道什麼?

  五、品詞析句,探究體驗,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一)瞭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1.讀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麼?(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2. 爬山虎是怎樣爬的,讀有關句子。

  課件出示: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樣爬的呢?老師透過讀“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這一部分,抓住了關於爬山虎爬的一個重點詞“觸”。請同學們像老師這樣再讀讀後面的句子,想一想,還應畫出哪些重點詞,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了。

  課件出示:(觸)()()()()()

  4.學生評議。

  方案一:說得不對

  請學生再讀文並調整詞序。

  變彎

  觸巴拉貼

  方案二:學生漏掉“變”和“彎”

  教師引導學生分別討論去掉“變”、“彎”行不行,為什麼?

  小結:這些動作前後之間的聯絡都是非常緊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體會朗讀。注意:只要讀好這些詞,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了?教師指導重點詞的讀法。

  (二)看畫面配解說

  那爬山虎是不是這樣爬的呢?

  (1)放動畫。你們注意了嗎?這個畫面和電視上的畫面比起來,是不是少點什麼?

  (2)給畫面配解說詞。不過,解說要講究方法的,就是螢幕上演什麼,我們就說什麼。解說一定要與畫面同步進行。(試說後指名說)

  (三)質疑問難

  學到這兒,還有沒有不懂的問題?

  (學生質疑:①為什麼用“一腳一腳”而不用“一步一步”?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四)解決問題

  1. 為什麼用“一腳一腳”而不用“一步一步”?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學生認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腳一腳”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時教師不動聲色,請其他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方案二:理解“一腳一腳”和“一步一步”

  學生認為:“一步一步”是用腳交替著爬。而“一腳一腳”的爬是指長一隻腳就巴住牆,再爬,必須再長出一隻新腳再巴住牆。教師請學生動作演示,進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腳一腳”是怎樣爬的。

  2. 教師板畫描述啟發: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爬山虎要想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3.在這兒,葉聖陶老爺爺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腳一腳”,你能體會出什麼?

  (葉聖陶老爺爺連續觀察、細緻觀察、用詞非常恰當。)

  小結:體會葉聖陶老爺爺作了連續觀察,觀察細緻,用詞準確。

  六、交流爬山虎腳的變化

  (一)自由讀第五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主要講的什麼?

  (板書:萎了牢固)

  (二)教師小結:第五自然段主要講爬山虎的腳觸著牆和沒觸著牆的變化。

  七、迴歸整體,領悟方法

  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又講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最後講了爬山虎的腳沒觸著牆就“萎了”和觸著牆的巴在牆上相當“牢固”。

  1.迴歸課題。學到這裡,我們再來看看課題,老師為什麼把腳這個字寫得這麼大,現在你有沒有新的理解和認識?(這腳在爬山虎身上可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沒有腳爬山虎就沒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們也像葉聖陶爺爺一樣去了解爬山虎的腳,觀察一次行嗎?觀察一天行嗎?

  3.小結:是啊!葉聖陶老爺爺對爬山虎的腳不光進行了細緻觀察,而且經過了長期的觀察,否則不可能寫得這麼清楚。這正是我們所要努力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