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詩經》中的愛情描寫
愛情是人類特有的感情,是一種自發的不由自主的情感衝動,同時也是個體的一種自我選擇。"無端隔水拋簾子,遙被人知半日羞"的初戀羞澀;"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心靈相通;"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熱戀煩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堅貞不渝……這些深情地傾訴,一定會在你我心中產生強烈的震撼和共鳴,使我們立刻沉浸在"月上柳頭,人約黃昏後"的一片愛的溫裡,也會因"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境界,心胸變得更開闊。使我們情緒在詩的情與美中得到淨化,靈魂得到昇華。
婚姻愛情是文藝作品永恆的題材,特別是在詩歌作品中更為常見,愛情詩幾乎可以說和愛情本身一樣,青春永駐,萬古常新。關於這一點,馬克思、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等書中作過許多精闢的論述,他們認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兩性之間的感情關係,是自從有了人類以來就出現的"、"男女之間的關係,是人與人之間最自然的關係,是人的本性,這種關係沒有人想去阻礙,這是最自然的事,最必然的事。"
早在兩三千年前的春秋時代,《詩經》中就保留了大量的愛情詩。《詩經》從文學的角度寫出了禮制完善之初,周代社會男女交往的清純本色,表現出對人生命本體的尊崇和對人的個體價值的強烈追求,為中國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輝。"關關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這千古絕唱的詩句,一直滌盪著有情人的心靈。
周代,禮教初設,古風猶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戀愛尚少禁忌,所謂:"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周禮?媒氏》)。在《詩經》中有許多男女戀情詩,而戀人之歌,多集於《國風》。風即指音樂曲調,國是地區、方城之意,"國風"即各地區的樂調。《國風》取材於各地的民間歌曲,反映了當時各地的民俗風情。而男女戀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國風》中也頗多涉及。
《詩經》中的愛情詩,熱烈而浪漫,清新而純淨,是心與心的交流,是情與情的碰撞,禮讚了純潔自由的愛情,肯定了以愛情為基礎的自主婚姻,表現了下層人民的習俗。
古人為什麼把愛情、婚姻當作頭等大事呢?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每一個家庭都倚靠夫妻來戰勝災害,希望家庭和睦。娶妻是頭等大事,妻子的內在素質決定了家庭的未來。
細讀《詩經》中的情愛詩部分,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那就是愛情的過程:從一個人情感的萌動,開始慢慢去尋覓,然後找到意中人,然後相互試探,相互尋找,最後覺得很融洽而結婚。結婚以後,或過得很快樂,或者因為種種的原因而導致分離,因此,整個《詩經》中男女的情歌,我們可以說它實際上就是表現了一種圓滿的追尋過程。
所謂圓滿,《易經》在解釋天地之間的開闢、在解釋人與自然之間的產生時,就用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成六十四翼的抽象道理進行了詮釋。如果從這六十四而開始化生為萬物,再眾品紛呈,眾物紛雜,而天地萬物一切就此產生。換句話說,按《易經》的觀點來看,世界的構造是來自於太極而衍生的兩儀。而所謂兩儀就是陰陽,陽者為男陰者為女。因此,在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男女之間去找到一個貼切的,成為一個圓形的這樣的一個東西,我們稱為圓滿。因此,如何去尋找這個圓滿呢?當然,就必須要去追尋。這個追尋的過程就是一個尋愛的過程,所以,整個男女之間的愛情,本來就是一場追尋的過程。《詩經》第一首《關》,便是以愛情為題材的詩歌:"關關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詩經》以《關》為始篇,歷來眾多注家的評價多為淑女以配君子,說明在我國古代愛情便成為了詩歌的重要主題之一。
《毛詩?大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歌由內心的感發而產生,而愛情是人類最純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詩歌來歌頌的。《詩經》中的愛情詩型別多種多樣,有寫幽會親暱的《邶風?靜女》,有寫情侶春遊的歡快的《鄭風?》,有寫兩情野合歡娛的《召南?野有死》,有寫飽含思念的《王風?采葛》,有寫情女想情郎的《鄭風?子衿》,有寫情侶鬧彆扭的《鄭風?狡童》,有寫意中人不可求而空餘恨的《周南?漢廣》,有寫表現意中人難以親近的《秦風?蒹葭》,有寫失戀苦澀的《召南?江有》,有寫遭到家長干涉的《鄭風?將仲子》,還有反抗家長干涉的《王風?大車》。由此可以看出,《詩經》中的愛情詩,包含了從說媒到初戀,從熱戀到結婚,從分別到相思,從起風波到遭遺棄的婚姻生活的全過程,廣泛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快樂與挫折痛哭。
下面我們來逐一舉例分:
一、傾慕
1、男傾慕女。我們說愛情距離的縮短,就是要追尋,你認定了,或者你認為不錯了,這個人的的確確是我傾慕的,而且對方也覺得你不錯,也在相遇會的那一那,即"邂逅相遇",這時兩個人臉龐將會煥發出喜悅的光芒,請看《鄭風?野有草》這首詩,就是描寫這種情形:
野有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野有草,零露。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本詩敘寫一對男女不期而遇的歡樂:原本是兩個互不相識的人,只因氣質和形象的吸引,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促成他們結合的因素單純而直接,激勵他們生命疊合的僅僅是對"有美"之"美"的情感直覺,一許"清揚婉兮"的驚心動魄的感覺,將對異性的渴望確證為生命對人性真諦的追求,在瓦解和盪滌了一切世俗雜念的同時,也使此處的"邂逅"兩性血肉關係化生為性靈的合一。
所有男女的愛情,也許是偶然跟巧遇。但是從緣份的角度來看,所有的緣份就是一種巧合的結合。詩人在野外遇到一個女孩子,他就很喜歡她。所以就"野有草,零露兮。"注意到作者在一開始,用了起興做了特寫鏡頭。當他看見:"有美一人"時,便大加讚賞:"清揚婉兮。""清揚"指的就是眉目清秀,"婉"就是美好。人們通常在形容一個女子全身某一個部分美好之時,都是形容眼珠。中國曆代在描寫生命性的時候,就在那眼珠生命性的靈動。在魏晉南北朝時,有一個顧之,很會畫畫,他畫畫最精采的地方,常常就在於把眼珠的生命性所帶出來。甚至有一次他畫畫到一半,畫完感覺到沒有生命,他把三個鬍鬚畫下去,生命性就出來了。接下來就是眉毛的描繪。所以"清揚婉兮"就是在形容那眉目清秀的情形。所以這個女孩子,一定是個很活躍的女孩子。所以他說"邂逅相遇,適我願兮"。"與子偕臧"在《詩經》裡常常是很美的,很適合在一對新人結婚時,兩人執著手,臉對著臉向對方說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拿時的話來講,就是"跟我在一起吧,美麗的好時光在後面。就是願意牽著你的手,與你一起走向永遠。"
作者在這首詩,就是要描寫在邂逅相思那間的那種感受。我尋尋覓覓這麼久,終於讓我追尋到這一個,而且這一個又是我最喜歡的人,而且都很滿意,這就是對"眾裡尋她千百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欄柵處。"最美的註解!
又如:《鄭風?出其東門》也是描寫男對女的傾慕: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 衣巾,聊樂我員。
出其,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 衣茹,聊可與娛。
這首詩符合於'弱水三千,但取一瓢飲",或"一瓢即三千"的情形。這首詩的男孩子在這裡誇這麼大的話,滿適合做寫情詩的高手。"出其東門,有女如雲"是走過東門,漂亮的女子那麼多,"雖則如雲,匪我思存。"對我來講,那眾多的女子對我內心一點都沒有辦法引起震動。為什麼呢?這裡的"衣巾",意思是說她穿著這麼樸素的服裝,但是,她卻是適合我的,很令人感動!但是你可以看到這就是民謠,所以沒什麼修飾。就是對著女孩子說:保證當我走在大街上時,雖然有女如雲,但我確是心如止水,而是你使我匪我思存的原因在那裡?因為,你這樣樸素的打扮,卻是我最喜歡的。愛情在熱戀的過程中,當然會有專情的。這首詩正好印證了"好吃不過茶泡飯,好看不過素打扮"這句中國老百姓常掛在嘴邊的俗語。
還有一首《秦風?蒹葭》也是一首男慕於女的情歌: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悽悽,白露未日希。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
這首詩與上兩首在內容上有所不同。前兩首詩中男女主人公感情是熱情奔放的。而在這首卻給我們呈現出一對多情、矜持的情人形象。"以手去接之,以身融之,""惆悵距離",營造了一個可望而不可及卻又心往馳之的精神境界,令詩意境明麗清幽,具有朦朧美,瀰漫著淡淡的悵惘。可設想伊人所在地方是一條清澈的河流。另一邊,一名男子"溯從之",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去追尋,期待可以到達其身邊。可是道路太長,三面環水,伊人宛在水中央,隔水相望,不能促膝談心。從而產生了幻像,一幅水面美人圖。在波平如鏡的水面上,美人在思戀者幻覺中,好象披上了一層鏡花水月的輕紗,又彷彿一亭亭玉立的新荷含苞欲放。面對這樣一幅圖,你別無他想,只為詩中那位多情而又矜持,執著堅貞的愛情觀所感動,發出由衷的讚賞之情。這位男子雖然與"在水一方"的意中人空間距離非常遙遠,可心理距離卻是十分接近。而下面這首詩卻恰恰相反,詩中的一對男女空間距離雖然近在咫尺,可心理距離卻是那麼遙不可及:
你,
一會兒看雲,
一會兒看我。
我覺得,
你離雲很近,
而離我卻很遠!
2、女傾慕男:《詩經》中的愛情詩真實地再現了周代男女之間相戀相愛的世俗生活,其內容豐富而多彩。悅慕、愛戀不僅只是男子,同樣也有女子對男子的傾慕。如《鄭風?叔于田》就是這樣:
叔于田,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美且仁。
叔於狩,巷無飲酒。豈無飲酒?不如叔也。美且好。
叔適野,巷無服馬。豈無服馬?不如叔也。美且武。
詩中所寫的是一位女子對她所愛之人的歌頌。這位女子的戀人"叔"出去打獵,在整個里巷之中就再也沒有她看得上的人。因為他不但能騎能飲,而且勇武英俊,有美好的品德。總之,在她的心目中,"叔"是最傑出的男子,舉世無雙,無人能及。這種誇張的寫法,最真切地表現了相戀中的女子心理。這種堅貞簡直不遜於"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感覺!
二、約會
有了邂逅之後的心靈觸動,當然就要約會,接下來我們就要看有關約會的詩歌。《詩經》中有許多詩篇描寫了男女的歡會。這裡有攜手春遊的快樂,如《鄭風?》,也有在城邊的相約和郊外的幽會,如《召南?野有死》,他們或相會於楊柳依依小河邊,或相會於芳草萋萋城之南,或相會於六木森森山野間,或相會於涼風習習明月夜……到處都是愛的肥沃土地,到處都有愛苗茁壯成長:
1、相會於楊柳依依小河邊:《鄭風?》便是極具代表性的一篇:
與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之外籲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在中國的傳統裡,凡是在元宵燈節、端陽佳節,或是在其它節日裡,是自自然然應該要讓男女之間有共同約會的時間,或者是約會的地點。在先秦時更是如此。《鄭風?》這首詩是在描寫一個陽春三月的上巳節,男女聚會春遊時歡樂的情景。陽春三月,大地回暖,豔陽高照,鮮花遍地,眾多男女齊集水、水岸邊臨水祈,祈求美滿婚姻。一對情侶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著春天的氣息,享受著愛情的甜蜜。他們邊走邊相互調笑,並互贈芍藥以定情。結果這個女孩子就主動先問:"耶!與那個地方你去過了沒有?"這個男子卻不解風情的回答說:"去過了。"女的只好再說:"且往觀乎!"這"且"就是再一次,"要不要再去看一次?"男孩子還是不解風情的說:"我已經去過了。"女孩子又說:"再去一次吧。"為什麼要跟他再去一次呢?"維士與女",所以男男女女就因此結伴去遊玩了。詩中主要透過寫他們的對話,生動地反映出男女自由相愛的歡樂,她們熱情、親暱,但不輕。這首詩如一首歡暢流動的樂曲,天真純樸,爛漫自由。它標誌著和諧、自由、平等,散發著愉快與天真的氣息。真是春意無限,情深意長!
2、相會於芳草萋萋城之南:《邶風?靜女》便是這樣:
靜女其姝,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說女美。
自牧歸荑,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可愛的姑娘按照約定在城角樓等他,也許為了逗著玩,她把自己隱藏起來,他來時見不著她,急得搔首躑。等到他發現姑娘已經來了而且情意深長的帶給他一些禮物時,便大喜過望。幽靜的城角,情侶相互調情,一派溫情脈脈的場景!這裡城的角落指的是幽靜,不是指的是僻遠之處,而處於熱戀中的男女約會當然是要找個比較幽靜的地方。"愛而不見",指的就是在那等著等著,結果是望穿秋水那個的女子,到現在都還沒來,所以,他要搔首弄姿、所以他踟徘徊。這首詩以男子的口吻寫幽期密約的樂趣,把當時青年男女在一起時的那種天真活潑、相互逗趣的情景寫得活龍活現。一個故意逗惹,一個語帶雙關的湊趣,其開朗的性格,深厚的感情,愉快的情緒,躍然紙上。
應該說,《詩經》中的這類愛情詩,展示給我們的是人類美好的情感世界。這裡沒有世俗的偏見,有的只是個體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這種淳樸、自然、浪漫的平等愛情,是漢以後愛情詩的矯揉造作所不能比擬的。這種浪漫與明媚的愛情,如山野中不敗的鮮花,雖然充滿野性,但卻像營養著生命的空氣一樣,培育著生活和情愫,塑造著生命的精神。
3、相會於六木森森山野間:《召南?野有死》就是如此:
野有死,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兮!無使也吠!
這是一首優美的愛情詩。這在五四運動後的白話文學、民間文學的倡導者們如顧剛、胡適、俞平伯、周作人等在熱烈的書信探討中已作了充分肯定的。顧剛說:"《召南?野有死》是一首情歌。……可憐一班經學家的心給聖人之道迷濛住了!衛宏《詩序》雲:'被文王之化,雖當亂世,猶惡無禮也。'鄭玄《詩箋》雲:'貞女欲吉士以禮來,……又疾時無禮,強暴之男相劫脅。'朱熹《詩集傳》雲:'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辭,言姑徐徐而來,毋動我之,毋驚我之犬,以甚言其不能相及也。其凜然不可犯之意蓋可見矣!'經他們這樣一說,於是懷春之女就變成了貞女,吉士也就變成強暴之男,情投意合就變成了無禮劫脅,急迫的要求就變成了凜然不可犯之拒!"在中國詩作中,抒情詩雖然發達但直面謳歌愛情的卻並不多,《野有死》以它鮮明的主題而顯得極其可貴。
4、相會於涼風習習明月夜:《陳風?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兮。舒憂受兮,勞心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月亮出來明晃晃啊,那個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條啊,我的心兒撲撲跳啊。)
有人曾用"天堂的三個元素"來評述這首詩。不是嗎?我們可能只是無意中向窗外的月夜一,卻看見了如此美麗的一幕。美是一種沒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壓迫我們,但仍讓我們仰望;她溫暖、柔和,並不刺我們,但我們仍然受傷。她如此接近我們,卻又如此遠離我們;如此垂顧我們,卻又如此棄絕我們。這個美麗的女子,她只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說,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與月已經構成了圓滿,我們已無緣參與其間,但她如皎月瀉輝般輻射出來的美,還是灼傷了我們的心。明月、美人和我們的心,是這首詩的三個主要意象。一首詩,竟有如此的大圓滿。自然、美人和我們,便是構成天堂的三個元素。
還有《衛風?木瓜》、《鄭風?鐸兮》也帶有明顯的男女歡會色彩,一是互贈定情物,表示相互愛慕,一是邀歌對唱,藉以表白心跡。在這些描寫男女相會的詩中,或者寫男子把剛剛獵獲的小鹿作禮物以討取少女的歡心;或者是女子把彤管作為禮物送給心愛的男子;或者寫男女相約至送別的整個過程,無不寫的熱烈歡快,真情動人。
三、求婚
1、凰求鳳:如《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苦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便描寫的是一位叫"氓"的男子抱布求婚的情景。至於負心男子最後變了心,那是後話。
2、鳳求凰:在愛情詩歌中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來寫的,她們對於愛情的追求是大膽的而且熱烈的,這也許是因為那時古樸的民風使然吧。如《鄭風?裳》:
子惠思我,裳涉。子不思我,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裳涉。子不思我,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詩中女子簡單而直接地要求心愛的男子和自己幽會。"子惠思我,裳涉。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姑娘用激將法提醒對方,"子惠然而思我,則將裳而涉以從之。子不我思,則豈無他人之可以,而必於子哉?"讀罷此詩,給人一種民聲純樸的感覺,《詩經》裡這一篇僅用短短几句對話,便把情人相戲的情景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裡還要談談《召南?有梅》,"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其吉兮",是少女在採梅子時的動情歌唱,希望男子及時來求婚,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愛情的熱切心聲,據專家考證,這首詩不僅是中國最早的廣告詩,而且是最早的徵婚廣告。唐代杜秋娘的《金縷曲》:
勸君莫惜金縷衣,
勸君須惜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你看,這兩首詩簡直和此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周南?汝墳》第一章代借枝來表示自己的性飢渴,公開表達"我要找尋配偶"的意圖,表現的是《詩經》獨有的高度人文關懷,率直大膽的內涵實則是對自己生命要求的尊重,是在追求自己生命性靈的完整。
四、定情
當有了以上過程之後,接下來當然是要定情的。所有愛情的過程裡,就像《紅樓夢》裡寶玉跟寶釵之間,因為從一開始他們就有一塊玉,我們叫做金玉良緣。但是,黛玉跟寶玉之間我們叫做木石前盟。那麼木石前盟總是比不上金玉良緣,因為兩個人都有一塊定情牌。所以,黛玉的內心裡總是患得患失。因此,《紅樓夢》就描寫了一大段黛玉的患得患失過程,甚至無理取鬧的過程,直到寶玉送她手帕後,她才善罷甘休。為什麼呢?因為這手帕可不是平常之物,那是定情之物啊!因此,在戀愛中的過程裡,當然也須要某一些定情的東西把感情給穩定下來。
《木瓜》這首詩就是這樣的一個情形:
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瓊。匪為抱也,永以為好也。
投之以木桃,抱之以瓊瑤。匪為抱也,永以為好也。
他送我一個木瓜,我就抱它以瓊。為什麼呢?"非報也"我並不是在報答他,而是因為他送我這個東西,我回送他這個東西,我們希望"永以為好"。換言之,就如"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傳。"所以,他就把他珍愛的佩玉送給她。也許這個詩人是一個勞動者,所以他就隨手送她這個東西,但是對她而言,她就覺得很感動。然後他馬上又說,我送她東西,並不是在回贈她送我這個東西,而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姻緣永好的。像這樣的詩歌,就是所謂情愛詩。
《邶風?靜女》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靜女其姝,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說女美。
自牧歸荑,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本詩描寫一對青年約期幽會、緣定三身的生動情景。全篇都出自男子的口吻。描寫了靜女與情人相見並送情人以信物的愛情詩。第一章寫小夥子赴約等待對方時的急切心情。第二章寫情人相見後饋贈信物,以加深感情。第三寫靜女贈送嫩草和男青年內心的喜悅。《靜女》詩雖短,但格調明朗歡快,靜女的頑皮、活潑,男青年的忠厚淳樸,他對靜女所持的熾熱情感,在這首優美的詩歌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五、相思
戀愛的過程並不僅僅全是相會的快樂和相親相愛的幸福,也難免種種矛盾與煩惱以及求之不得的惆悵。《詩經》中的愛情詩,依據生活的邏輯,真實地再現了情初開的青年男女對生命內在本質結構的焦渴,還原了生命與生活的意義。
1、男思女:如《周南?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遊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這首詩中的男主人公深情地戀著一位女子,但是卻難以如願,也找不到追求的辦法。就好像面對既廣又深的漢水一樣,怎麼也渡不過河去。但詩人的一往情深卻難以動搖,他甚至願意做她的一個僕人,等那女子結婚之時去給她餵馬。江漢浩渺迷茫的水色,男子無限纏綿的情絲,有機地融為一體,使這首詩有一種難以言說的風韻。讀罷此詩,我們耳邊彷彿又響起了王洛賓《在那遙遠的地方》那動人的旋律。又如《周南?關》也是一首熾熱感人的情歌: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參差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菜,左右芒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一位男子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姑娘,醒時夢中不能忘懷,而又無法追求到。面對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動的菜,姑娘美麗的身影時時閃現在眼前,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現了幻覺,彷彿和那個姑娘結成了情侶,共同享受著協諧歡樂的婚後生活。
詩中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大膽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詩人毫不掩飾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飾自己的願望。這種濃烈的感情和大膽的表白,正是生命慾望和生性本能的自然顯露。詩中設想男子找到了夢寐以求的理想物件,用琴瑟和她聯絡感情,用鐘鼓使她快樂。體現了淳樸而又高尚的情操。哥德的小說《小年維特之煩惱》中的主人公維特說:"青年男子哪個不善鍾情,妙齡自女誰個不善懷春,這是人間的至愛至純!"所以,鍾情的少男和懷春的少女的愛之火焰是不可以被壓抑的。男女之間的談情說愛是光明的、是正大的、是熱烈的。
在男女之間,對我們來講,最喜歡的,或者是最引起我們注意的,就是《紅樓夢》。《紅樓夢》裡面有一句話,可能是大家最喜歡的,那就是寶玉對著黛玉做了一個保證,那就是"弱水三千,我但取一瓢飲。"而且幾乎很多男女在表達愛情時都會引用"任憑弱水三千,我但取一瓢飲"這句話。我們之所以要"但取一瓢飲"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相信,人與人之間是有所謂姻緣相系的。
2、女思男:《鄭風?子衿》和《王風?采葛》便表現的是這種情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鄭風?子衿》)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王風?采葛》)
因為相戀之深,《采葛》詩中的主人公竟然有一日不見如隔"三月"、"三秋"、"三歲"的感受。話語雖然簡單,但是卻十分傳神地表達出了男女之間纏綿相約的款款深情。而《子衿》詩中的女主人公以女子特有的矜持,埋怨情人為什麼不主動地前來,為什麼連個信也沒有。她想起兩人當時在城闕幽會時的情景,更有"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感受,抒情真是細緻入微。
3、單相思:《蒹葭》這首詩道出了一個委婉相思的的追尋過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從之,道阻且長;遊溯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悽悽,白露未。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
溯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
這首詩共通的特點,就是它全部都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樣的東西來形容,這叫做重章疊句。這實際上是在描寫在一個人的心裡,就像搭公共汽車時,你看到一個男子或女子,但是你從來都沒跟他談過話,只是你覺得那個男孩子我好象還滿喜歡的,覺得他就是我理想中的好伴侶。所以,每次碰到他,在你的內心裡就開始忐忑不安,心跳速度就自然加快了。於是你便開始幻想能有某種機會能讓你讓他講一句話,但是,雖然是同坐在一輛公車裡,卻如同咫尺天涯,即"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種情景,這首詩就描寫出這樣一個痴心的青年,渴望去遇到他的意中人的那種無可奈何、悵然若失的那種心情。愛情就常常是這樣,有時候今天好象是逆流,有時候今天又好象是順流,但是不管你是順流還是逆流,你都想要去追尋。六、遭干涉
自從人類進人階級社會以來,愛情就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制約,這使得戀愛並不僅僅是男女雙方的事情,首先要受到家庭的干預。《詩經》時代男女的戀愛雖然比較自由,但是也有了一定的禮教的限制。《齊風?南山》雲:"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風?伐柯》說:"娶妻如何?匪媒不得。"《衛風?氓》中的女主人公也說:"匪我愆期,子無良媒。"《風?》中的女子大就是一個不顧父母之命而出嫁遠方的女子,因而受到了當時人的非議。詩的第一段說這種行為不好公開議論,"在東,莫之敢指。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第三段直接指斥這種行為,說那個女人一心想婚嫁,竟然不聽父之言,"乃如之人也,懷婚姻也。大無信也,不知命也!"可見,雖然當時的男女戀愛比較自由,但是要確定婚姻關係,父母之命、媒約之言已經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父母反對子女的戀愛,就會給他們帶來痛苦。如下面兩首詩: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彼兩,實維我儀。
之死矢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彼兩,實維我特。
之死矢。母也天只,不諒人只!(《風?柏舟》)
將仲子兮,無逾我裡,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裡,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鄭風?將仲子》)
前一首詩中的女子本已有了心上人,要求婚姻自主,可是卻遭到家庭的反對。她表示決不改變自己的主意,並怨憤母親和老天不能體諒她的情感,這使她感到痛心和無助。後一首詩中的女子一方面對自己的心上人"仲子"難以釋懷,另一方面又勸告他不要越牆前來幽會。她希望"仲子"能夠理解她的心情,她是愛他的,但是又擔心這樣的幽會被父母兄弟以及鄰人們發現,受到他們的指責,這種複雜而又矛盾的苦楚心情,在詩中得到了非常準確的傳達。《鄭風?將仲子》這首詩最美的地方,就在"豈敢愛之"。我不能愛你,因為我媽媽的話更重要。但是,話剛講完後,你實在好令人懷念哦,但是我媽媽的話我也要緊記在身:"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換言之,這樣的詩,就在描寫進兩步,退一步,或退兩步,進一步的意思。這跟《西廂記》裡鶯鶯跟張生的戀愛過程很相像。這首詩最美的地方就在第三章,速度是越來越快,剛剛只不過是在她家裡,現在已經爬到她家的圍牆,再下面已經跑到她家的花園。所以,表面上是說不要、不要,實際上是讓他得寸進尺。先是"你不要來我這裡哦,我不敢見你"、再是"你不要來到我裡"、現在是"你不要爬過我家的圍牆"、再後來是"你不要爬過進我的後花園"。其實,這半推半就的話語不正是在表達"進來吧!進來吧!"的羞澀心理嗎?但是,我們也確實可以從中看出在這種進來的過程中裡,可能會因為哥哥的反對,因為鄰居說的一些壞話:"哦,你看,那天我看你家女兒被一個男生載著回來,只不過是他戴著安全帽我沒有看清楚。"所以假如是你,你也就會說:"不要啦!不要啦!請你讓我在遠離三條街口下車,讓我當一個淑女吧,我要自己走回家。"《將仲子》就是這樣。注意到最後一句話"無逾我園",花園的園,這個東西不就是中國所有後花園小說的祖先嗎?中國古代的情愛小說,所有男女相約,男主人公最後一定要爬過後花園。所以作者在這裡說"無逾我園"應該是後代所有後花園幽會之始祖。《孟子?文公下》中寫道:"丈夫生而願為有官,女子考而願為有宗,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將仲子》裡的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這些禮教。對於仲子的愛和畏父母、兄弟及鄰里之言,成為少女心中糾纏不清的矛盾,一邊是自己所愛的人,另一邊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麼辦呢?幾多愁苦,幾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說清呢?由此可見,在那個時代男女的婚姻大事已經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參與,不再是完全的自由的了。
六、成眷屬
戀愛的結果總要結婚,有情人終究要結為眷屬。《詩經》中也給我們描繪了男女結婚的全過程:
1、哭嫁歌:《衛風?人》便是一首古老的哭嫁歌:
人其頎,衣錦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齒如犀,齒如犀。首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人敖敖,說於農郊。四牡有驕,朱,翟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發發,葭揭揭。庶姜,庶士有。
這是衛君送妹遠嫁南國的詩,詩以燕燕起飛,留戀不捨,表示依依惜別之情,又寫佇足遠望,臨別揮淚,贈言囑託,一片摯情。全詩三章重章復唱,從而把送別情景和惜別氣氛,表現得深婉沉痛。其實女子出嫁時的哭,沒有半點傷心的成分,完全流的是喜悅的淚水,不是自古就有"秀才落第笑是哭,姑娘上轎哭是笑"的佳句嗎?
清人姚際恆極為推賞此詩,稱言"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其右,是為絕唱"(《詩經通論》)。方玉潤同意其"絕唱"之說,並指出這幅"美人圖"真正美的所在:"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語"(《詩經原始》)。孫聯奎《詩品說》也拈出此二語,並揭示出其所以寫得好的奧竅:"《衛風》之詠人也,曰'手如柔荑'云云,猶是以物比物,未見其神。至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則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直把個絕世美人,活活地請出來,在書本上忽隱忽現。千載而下,猶親見其笑貌。"在他看來,"手如柔荑"等等的比擬譬況,詩人儘管使出了渾身解數,卻只是刻畫出美人之"形",而"巧笑"、"美目"寥寥八字,卻傳達出美人之"神"。我們還可以補充說,"手如柔荑"等句是靜態,"巧笑"二句則是動態。在審美藝術鑑賞中,"神"高於"形","動"優於"靜"。形的描寫、靜態的描寫當然也必不可少,它們是神之美、動態之美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些基礎,那麼其搔首弄姿也許會成為令人生厭的東施效。但更重要的畢竟還是富有生命力的神韻之美、動態之美。形美悅人目,神美動人心。一味靜止地寫形很可能流為刻板、呆板、死板,猶如紙花,了無生氣,動態地寫神則可以使人物鮮活起來,氣韻生動,性靈畢現,似乎從紙面上走出來,走進你的心靈,搖動你的心旌。在生活中,一位體態、五官都無可挑剔的麗人固然會給你留下較深的印象,但那似乎漫不經心的嫣然一笑、含情一卻更能使你久久難忘。假如你是一位多情的年青人,這一笑一盼甚至會進入你的夢鄉,惹起你多少純真無邪的愛的`幻夢!我們可以憑藉自己的生活經驗,想像出那楚楚動人的笑靨和顧盼生輝的秋波,是怎樣的千嬌百媚,令人銷魂攝魄。
2、送嫁歌:《邶風?燕燕》便是一首古老的送嫁歌: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飛,之頏之。之子于歸,遠於將之。望弗及,佇立以泣。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於南。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寡人。
這是衛君送妹妹出嫁的詩,表現了兄妹之間的真摯感情。此衛君是誰,已不可考。前三章寫惜別的情景。每章頭兩句以雙燕齊飛起興,烘托氣氛,象徵嫁者、送者依依不捨之意;後四句寫揮淚痛別。末章是別後回憶,頭四句讚美嫁者賢德,後兩句寫嫁者的臨別贈言。全詩情真意切,對後來的送別詩有一定影響。
3、迎親曲:《小雅?車盎(xia轄)》便是一首迎親曲(原詩見導讀100頁):
全詩寫一個小夥子駕車去迎娶自己心愛的人,隨著迎親車輪的滾動他壓抑不住滿新的喜悅和激動,他想到新娘的美貌和賢惠,新婚結合的甜蜜,從而加快了車行的速度,感情真實,活潑動人。
4、贊新人:《周南?桃夭》便是一首祝賀女子出嫁的詩,寫得想當精彩: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首詩非常有名,即便只讀過很少幾篇《詩經》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是為什麼呢?無非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詩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動。拿鮮豔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實在是寫得好。誰讀過這樣的名句之後,眼前會不浮現出一個象桃花一樣鮮豔,象小桃樹一樣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覺。寫過《詩經通論》的清代學者姚際恆說,此詩"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並非過當的稱譽。第二,短短的四字句,傳達出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這很可貴。"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細細吟詠,一種喜氣洋洋、讓人快樂的氣氛,充溢字裡行間。"嫩嫩的桃枝,鮮豔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歡樂和美帶給她的婆家。"你看,多麼美好。這種情緒,這種祝願,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點,這首詩反映了這樣一種思想:一個姑娘,不僅要有豔如桃花的外貌,還要有"宜室"、"宜家"的內在美。這首詩,祝賀新婚,但不象一般賀人新婚的詩那樣,或者誇耀男方家世如何顯赫,或者顯示女方陪嫁如何豐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講"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這確實要高人一籌。陳子展先生說:"辛亥革命以後,我還看見鄉村人民舉行婚禮的時候,要歌《桃夭》三章……。"(《國風選譯》)聯絡到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農民娶親"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一個問題是,什麼叫美,《桃夭》篇所表達的先秦人美的觀念是什麼樣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很美,豔如桃花,還不美嗎?但這還不行,"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還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這才完滿。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社會很為流行。關於真善美的念,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楚國的伍舉就"何為美"的問題和楚靈王發生了爭論。伍舉說:"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也就是說,善就是美。而且要對"上下、內外、大小、遠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無害。在當時人的思想觀念中,豔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過是"目觀"之美,這還只是"盡美矣,未盡善也",只有具備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麗的少女,合格的新娘,這實際上也就是美與善之結合。
再看《風?君子偕老》也極寫婚嫁女子服飾、容貌之美:
君子偕老,副六。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
子之不淑,雲如之何?兮兮,其之翟也。發如雲,不屑也;
玉之也,象之也,揚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兮兮,其之展也,蒙彼,是也。子之清揚,揚且之顏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全詩三章,首章七句,次章九句,末章八句,錯落有致。首章揭出通篇綱領,章法巧妙。宣姜本是衛宣公之子伋的未婚妻,不幸被宣公霸佔,後來又與庶子頑私通,劣跡斑斑。"君子偕老"一句基此而來,起調突兀如當頭棒喝,寓意深婉,褒貶自明。"副六;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四句,造語奇特,敘服飾與敘儀容相交叉,極力渲染宣姜來嫁時服飾的鮮豔絢麗,儀容的雍容華貴。末二句"子之不淑,雲如之何",逗露譏刺,全詩惟此二句是諷刺意,其他均是讚歎稱美之辭,但此二句與"君子偕老"一句遙相呼應,暗自綴合,藏而不露。次章與末章用賦法反覆詠歎宣姜服飾、容貌之美。"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二句神光離合,彷彿天仙帝女降臨塵,無怪乎姚際恆《詩經通論》稱此詩為宋玉《神女賦》、曹植《洛神賦》之濫觴,並謂"'山河'、'天帝',廣攬遐觀,驚心動魄,有非言辭可釋之妙"。
全詩反覆鋪陳詠歎宣姜服飾容貌之盛美,是為了反襯其內心世界的醜惡與行為的汙穢,鋪陳處用力多,反襯處立意妙,對比鮮明,辛辣幽默,具有強烈的諷刺效果。
《衛風。人》也是採用了鋪張手法,極寫婚嫁女子莊姜的顯赫地位、豪盛裝束、高傲氣度、宏大場面乃至女子本人的絕倫美麗,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5、鬧洞房:《唐風?綢繆》便是一首鬧新房時唱的歌:
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綢繆束,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者。子兮子兮!如此者何!
這是一首鬧新房時唱的歌,全詩都用戲謔的口吻。在新婚的晚上,舉行唱歌會,除新婚夫婦對唱外,參加婚禮的人也以唱歌來祝賀,至今有的少數民族還保留這一風俗。這首詩大約就屬於這種性質。全詩三章意思相同,首兩句是起興,創造纏綿的氣氛,並點明時間;下四句是用玩笑的話來戲謔這對新夫婦:問他(她)在這良宵美景中,將如何享受這幸福的愛情。詩的語言風趣活潑,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6、閤家歡:《鄭風?女曰雞鳴》寫的便是夫妻間的幸福和諧生活:
女曰雞鳴,士日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兔與雁。
宜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這兒的"雞鳴"和"昧旦"是古代的兩個時段,雞鳴相當於現在的1點至3點;昧旦在雞鳴後,相當於3點到5點。第一節詩是小兩口兒床上親熱的談話。女人說:"才是雞鳴時,天還早哩,咱倆兒再躺一會兒",男的說:"不對吧,該是昧旦了。得起來了,趁天沒亮,我得去射鳧射雁。"女人說:"還沒到昧旦,才是雞鳴。"男的說:"是昧旦了。","那咱打賭!你看看外邊,看看星星,看是誰對。"小兩口兒從熱被窩出來,揭開窗簾-看,哇!外面星光燦爛。女的說"還能躺一會兒。別起來,再躺一會兒麼!"於是兩個人就安心躺下了,男的就對女人講用繩箭射鳧和雁的故事,女的就聽男人講用繩箭射鳧和雁的故事。
第二節和第三節是兩個人從鳧和雁接著往下說。女的說:"記不得啦?咱倆結婚那天。人家都說咱倆是天生的一對,我還和你喝了酒,我還說和你白頭到老不分手。就那天,琴瑟特別的好聽,我覺著自己特別好看。你說,是不是呀?"。男的說:"記得咱們剛認識的時候不?我送你的佩玉?其實呀,那天我是早就知道你要從那兒走,我就在那裡等著你的。你這個人啊,就是愛美,就是喜歡佩玉。我於是就弄了塊佩玉,讓你高興。就這麼的,你就和我好上了"。"你壞!你壞!"她她的男人,捏他的鼻子,"啊呀!糟了!不好,你看天,都大亮了。鳧和雁都飛走了。"看!這是多麼純正的人情呀,這是多麼實在的生活呀!《女曰雞鳴》這首詩就是人民群眾對自己普普通通的日子的老老實實的記錄。《詩經》雖是古老的,但是,情感卻是永遠不會老的。
七、遭遺棄
當然,有對愛情的專注,就會出現薄倖。當你在開始在戀愛的時候,戀愛到一半,你就會發現那個男的不理你了。或者當你開始熱戀的時候,他不是跟你說"適我願兮"的時候,你甚至又跟他說"之死他"了,結果發現他不想你了,他就不再給你電話了,這時候怎麼說呢?請看《鄭風?狡童》:
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狡童"在這裡可以做兩個解釋。一個是狡猾的小孩;一個就是漂亮的小夥子的意思。因此,這首詩就有兩種解釋,一是把這首詩當成一首打情罵俏的詩;但是又可解釋成:你看,你這個狡猾的人,你現在不理我了、不再來跟我說話了。不理我了怎麼樣?這個女孩子也很坦白,"維子之故"因為你的關係,讓我吃不下飯。"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現在都不跟我吃飯了,以前你常常約我吃飯啊,所以,當吃飯時,就自然地想起"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鄭風?裳》也是這樣的一首詩:
子惠思我,裳涉;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裳涉;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這首詩是用來描寫說"哦,你以前要來見我的時候,無論天大的困難,你都可以來見我,即使是要過水,你還能夠把衣裳拉起來渡過。現在呢?卻在沒有這種情形了!'子不我思'你現在不思念我的原因,'豈無他人'?我懷疑一定是有其它人,才會有這樣的情形。
當然,古代的婚戀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在婚姻道德等方面),直接產生的流弊就是大量棄婦詩的出現。如《鄴風?柏舟》,《鄴風?日月》,《鄴風?穀風》,《衛風?氓》,《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華》等篇都是《詩經》中的棄婦詩。我們來看一下《氓》這首詩: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危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爾卜爾,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吁嗟鳩兮,無食桑葚!吁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室勞矣。夙興夜寐,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則有。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這首棄婦詩敘述了一個女子受到虛情假意的欺騙,與他結了婚,婚後任勞任怨操持家務,但男子卻變了心,最後慘遭遺棄,女子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折磨與痛苦。全詩融敘事、抒情與議論為一體,將被棄婦女的怨情和心理,描述和刻畫得楚楚動人,展示了當時社會部分婦女的悲劇命運。此詩最為感人之處是貫穿於全詩的"情",如初識時的纏綿之情,允婚後的渴望相聚之情,婚後的奉獻之情和被棄後的痛悔之情等,形成了巨大悲劇美的效果,藝術感染力強。
總而言之,《詩經》是中國唯一一部脫去了脂粉與俗氣的情愛文學聖典。它不僅為我們記錄下了中國古代人們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戀生活,也為我們研究古代的風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材料。這種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戀的詩意美感,比起我們現代婚戀作品充斥著低俗的肉慾,總不免讓人產生無盡的追戀和精神的皈依感。作為民族青春時代的自由生活經歷的真實記錄,《詩經》愛情詩昭示後人,要擺脫"非人"的鐐銬,回到人之所以為人的真實境界,就必須贏得主體精神的自由,而這也正是《詩經》這部古老經典具有不朽文化價值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