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集錦10篇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集錦10篇

弟子規讀後感1

  暑假期間我讀完了《弟子規》這本書,這本書每一句話都會有一個小故事讓我們來理解,如:父母呼,應勿緩,它對應的故事就是《陶母退魚》。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拒收金子的揚震》中的楊震,這個章節中的楊震他多才多藝,被人稱為“關西孔子”。他不貪財好色,別人給他金子也不要,他是個品德十分高尚的人。我最喜歡的故事是《追根問底的戴震》。戴震幼時最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對問題要問個明白才行,老師被他問煩了,便把《說文解字》和一些字典給他看,他三年後便掌握了這些內容。

  後來他竟把最難懂的《十三經》也弄懂了。戴震的這種貴精專不貴博,與其知而皆非真,不若知而為真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來學習。

弟子規讀後感2

  當我第一次翻開《弟子規》這本書時,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封面,是如此精美,飄著淡淡的書香;內容,是如此豐富,讓我深深地喜歡上了它。是它,讓我懂得了:人,原來是這樣做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這首悅耳動聽的三字歌謠,就是《弟子規》。“入則孝”這一部分,向我們講述了在家要孝敬父母、孝敬長輩,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出則悌”、“謹而信”敘述了日常生活和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泛愛眾”、“親仁”進一步講述瞭如何為人處世;“餘力學文”敘述瞭如何讀書求學的道理。讀了“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這一句的時候,我思緒萬千。現在,很多人都把錢看做第一位,甚至為了錢,和朋友、兄弟反目成仇,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手段來謀取財物。我感到這樣很可笑:錢算什麼?它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罷了。

  把錢過分地看重,自然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仇恨、誤會……“要是聽到別人指出你的過錯就生氣,聽到別人的表揚就高興,那麼,對自己有害的人就會來到,對自己有益的人就會離去。”是啊!現實生活中,總是存在著一些愛聽別人讚美的人,他們往往不知道,這正是一個敗筆。對自己有害的人會逐漸加害你、利用你,後果真是不堪設想啊!但如果相反,你得到的益處會越來越多。《弟子規》,教會了我諸多的人生道理還有禮儀規範,以及學習的技巧。擁有一本《弟子規》,就如同有了一顆熠熠生輝的鑽石,讓你在以後的人生路途中,受益無窮。《弟子規》,你散發的那淡淡的書香,將會陪伴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暢行!

弟子規讀後感3

  學校要求我們每個人要背誦《弟子規》,我已背完了‘入則孝’‘出則弟’,爺爺聽著我背書,問我:“父母責,須順承”是什麼意思?我答不出來,因為我只知道死背書。所以爺爺為我借了這本有解釋,有故事的《弟子規》。從小我每個禮拜天去教堂,因為耶穌就是愛,聖經裡有愛的教育,。爸爸對我說:“如果每個人都懂得愛,這個世界就會美滿幸福!”

  《弟子規》裡有愛的教育,[泛愛眾]就播下了愛的種子,湧出了幸福的源泉,扣下了和諧的紐帶,打下了文明的基石。‘凡是人,皆相愛,天同覆,地同載。’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為什麼我們不能相愛呢?

  《弟子規》裡有‘信’的教育,外國人最講誠信,聖經也教導我做人要誠實。

  《弟子規》裡有‘書’的教育,‘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教我要讀好書,不要迷戀網路遊戲。

  《弟子規》裡有‘親人’的教育,‘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告訴我要結交好朋友,才能長進。

  《弟子規》裡有‘禮’的教育,如果養成每日‘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的好習慣,還會牙痛和傳染禽流感嗎?

  《弟子規》裡有孝的教育,“父母責,須順承”嬌生慣養的我被父母寵了,昨天我寫字時,眼睛靠桌太近,爸爸責備了我一句,我就是不聽,還哭了。昨天我朗讀‘詞林採頡’,爺爺在旁邊監聽,我就不讓他看書本,爺爺說:“你不讓看書,我怎麼知道你讀得對不對呢?”可我就是不聽!

  從小到大,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爹媽叔姨為我付出多少,可我有孝順他們嗎?聖經裡說神喜悅順服的人,我順服了嗎?今後要做順服的孩子,我要聽長輩的話。

  熟背《弟子規》!願中華美德流芳百世!

弟子規讀後感4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 ,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每當我翻開《弟子規》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中國文學寶庫中有許多珍寶:《大學》、《中庸》、《論語》……早已聞名遐邇。《弟子規》雖然不太出名,但是它卻給我很多啟示,也是我最感興趣,感悟最深的一本書。《弟子規》,顧名思義,是孔子平時用來約束他的弟子們的一些規定,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前者比後者更加全面、細緻。《弟子規》在大到一個人的思想,小到一個人如何走路說話,都有一個詳細的規範。讓我感受最深刻的一段話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意思是說:當長輩站著時,你不能坐著,長輩坐著時,讓你坐你才能坐下。在長輩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但是又不能太低,以剛好聽到為宜。長輩讓你進去時,你得快一點,讓你出去時,你要等他事情吩咐完再慢慢退出。長輩問你話時,你要站起來回答,並且眼睛要看著他。孔子如此教育自己的學生,一定是別有用意,他要讓學生懂得尊敬長輩,這也是報答長輩的最好的方法。並且走上社會後也會懂得尊重他人,為他人著想。

  而現在的一些孩子在家裡是“小皇帝”“小太陽”,天天要家人圍著轉,只知道自己過得舒服,為所欲為,尊敬長輩又何從談起,長大以後又怎能在社會上立足呢?不尊重他人,也是不會得到他人尊重的。我希望大家都能讀讀《弟子規》,它簡單易懂,其中又蘊含很多為人處事的方法。是一本很實用的書藉。

弟子規讀後感5

  學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當父母生病的時候,煎好的藥湯,我們應該先嚐一嘗。還要不分晝夜的在病床旁服侍兵種的父母,一刻也不能離開。“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明確的提出請求,以徵得別人的同意。倘若不徵求別人的意見就去使用別人的物品,這樣的行為就是偷竊。借用別人的東西,用完了要及時歸還,這樣以後要是有什麼急需,再次借用的話就不難了。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倍皆要。”讀書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對於讀書來說這三點都很重要。當然,《弟子規》的內容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親愛的同學們,希望你們也和我一樣,加入到誦讀國學經典的活動中來,讓我們把經典傳承下去。

弟子規讀後感6

  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透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

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透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

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唸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透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讀完《弟子規》後,我感覺它主要是規範了人的行為,每句話都有一個道理,每句話都發揚著一種思想,《弟子規》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形象全面。通俗易懂的文字裡揭示著許多做人的道理,對於我們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將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在此我簡單的寫一下它給我在工作中的啟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馬上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形成恭敬之心,尊老愛幼。“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是講要有責任心,養成有條理的做事方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講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習慣。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在《弟子規》中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時間,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這些事就是大事。

弟子規讀後感7

  今天爸爸又叫我讀《弟子規》。我可是讀了N遍了,曾經背都背得滾瓜爛熟,現在還讀,豈不是浪費時間?如果用來玩悠悠球該多好啊!因此我老大的不願意,可是又沒辦法,誰叫他是我老爸呢!

  於是我無奈地拿著書,有氣無力地哼著:"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哼著哼著,幾年前第一次學《弟子規》的情景又浮現出來:和藹可親的蔡禮旭老師笑眯眯地問我們,《弟子規》是用來幹什麼的呀?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讀的,也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背的……蔡老師伸出一個手指頭堅定地說《弟子規》是用來"做"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對照《弟子規》我發現我有不少地方還沒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有時只顧自己玩,對父母、老師的話當作耳邊風,父母、老師沒有打我是對我的愛護,我應該體諒他們的良苦用心,從現在起要認真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我趕緊坐好,認真的讀起來。"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爸媽叫我早點起床,要麼鍛鍊身體,要麼誦讀經典,因為一日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我有點懶散,有點拖拉,這其實是浪費時間,看來,這又得改了。爸爸教我"坐如鐘,站如松,臥如弓,走如風!"又說"靜如處子,動如脫兔"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會提高學習效率,爸爸說這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現。

  而"勿畏難,勿輕略。"則是鼓勵我在學習中要知難而上,不要輕易言放棄,要刻苦鑽研,在鑽研中獲得樂趣。當讀到"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時,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我讀的就是聖賢的書,有些同學看一些不適合的書,讀這些書,不但蔽聰明,壞心志,而且浪費了讀好書的時間,損失可大了。

  感謝爸爸又讓我讀《弟子規》,從中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要把《弟子規》當作我的良師益友,讓它作為我生活學習的指南。

弟子規讀後感8

  俗話說的好,國有國規,家有家規,而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分為五各部分,分別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由清朝賈存仁改編,改名《弟子規》下面,我來說說《弟子規》中幾個典型的守則。

  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雖小,但也不能善意妄為;物品雖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另一句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兩句話都告訴我一個同樣的道理:千萬不能以為事情很小,而可以隨意妄為,積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終有一天,會變成無惡不作的壞人。親愛我,孝方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親人疼愛自己,那麼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親人厭惡、討厭自己,自己仍能盡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實的確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難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恩情無以為報,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應該儘子女應盡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麼難伺候,我們也要加倍孝順他們。

  《弟子規》雖然是一部古人用來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則規範,但在現代社會,我們仍應遵守這些古訓,古人的守則規範,不要以為事小而可以擅為,也不要應為父母的脾氣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們更應該以《弟子規》來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

弟子規讀後感9

  自從讀了《國學經典》中的《弟子規》後,我深受啟發,領悟到了很多道理,並且事事遵守《弟子規》了。

  記得以前,我看到長輩,如果長輩離我近的話,就打個招呼,如果長輩比較遠的話,就連招呼也不打了。父母為此也沒少批評我,我總是不以為然,但自從讀了《弟子規》中的“路遇長,急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後,知道了“路遇尊長,就要快步走上前去打個招呼,如果尊長不說話,就應該恭敬地退回去”這個做人的道理。

  現在,即使長輩離我較遠,我也會快步走向前去,打個招呼,然後跑回去繼續幹我的事。

  還有另一件事,讓我從《弟子規》中領悟了更多更多,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沒學《弟子規》前,吃飯時總是長輩沒吃,我便開始吃了,而且覺得心安理得;坐車也總是搶在長輩前面,但是,《弟子規》中的“騎下馬,乘下車,長者先,幼者後”,讓我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知道了吃飯、坐車或者其他什麼,都應該讓長輩先,輩分小的後,要尊敬長輩.

  所以,現在,吃飯時長輩不坐下,我就耐心地等待,等長輩坐下吃了我才開始吃,乘車時也是先讓長輩上車。

  長輩們都誇我變得懂禮貌了,聽著他們的誇獎,我心裡真是比蜜甜,沒想到,成為大人們眼中的好孩子,並不是一件難事。讀《弟子規》,我知道了我們應該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把這個傳統發揚光大,既然古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作為現代文明的人類,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個光榮傳統,做一個傳承文明的中國人。因此我感謝《弟子規》教我變成好孩子,感謝老師,教給我做人的真諦,更感謝這個集體,讓知識與快樂伴隨我成長。

弟子規讀後感10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裡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