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筆記> 教育筆記-遊戲讓幼兒快樂

教育筆記-遊戲讓幼兒快樂

教育筆記-遊戲讓幼兒快樂

教育筆記-遊戲讓幼兒快樂1

  內容摘要:

  《叢書》作者楊文剛提倡“寓教於樂”,應用在我的工作中:開學初用“娛樂性遊戲”使幼兒積攢了一個假期的情感得以自由展現;經常利用手指遊戲滿足幼兒熱衷於遊戲的年齡特點,完成由動到靜的過渡;用生動的遊戲來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願望和操作興趣,教學目的則隱性地蘊藏在輕鬆的遊戲中;利用有創造性的語言遊戲提高語言及情感的表達能力。

  關鍵詞:寓教於樂遊戲 快樂

  讀了楊文剛的《讓所有兒童享受更好的教育》給了我很多啟發,對我的工作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他提倡“寓教於樂”,我覺得這一觀點也很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需要。“為幼兒提供充足的遊戲條件,尊重幼兒的遊戲意願,使幼兒在遊戲中獲得自身的滿足和發展。”也是《綱要》中提倡的。

  書中說“人是活生生的,是動態的,處於發展中的,而發展是分階段的;人又是有差異的。因此,要做好人的教育培養工作,我們不僅要做到尊重人,實現教育的民主化,還要研究人,研究人的心理特徵,引導人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培養人格健全的人。”

  對於處在下學期的大班幼兒來說,他們明顯活躍多了,彷彿有著說不完的話和使不完的力氣,加之處於幼兒園最後一個學期了,孩子們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浮躁情緒,紀律和常規出現了波動。面對年齡大、個子高、人又多的局面,我回想著書中的話“……研究人的心理特徵……”經過反覆思考,我決定用“遊戲”這一“法寶”來重獲幼兒的穩定與發展。

  (一)、開學初用“娛樂性遊戲”創造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使幼兒積攢了一個假期的情感得以自由展現。

  例如:“傳手絹”和“換鄰居”。“傳手絹”的遊戲進行時大家坐在椅子上,把兩隻手放在背後,一個挨一個小心地依次傳遞,當鼓聲停止時,手絹就停止傳遞,由帶頭人猜手絹在誰手中,猜對了,就由被猜中的人表演一個節目,沒猜中就由猜測者表演節目。此遊戲的快樂之處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小心配合,和欣賞節目時的放鬆與開懷。

  “換鄰居”的遊戲快樂之處在於:動作敏捷地互換座位,快速靈巧地用手帕佔座位,問話與答話也能獲得愉快的感受,特別是問完一串的答案都一樣時,孩子們會開心地笑上一會兒……

  (二)、經常利用手指遊戲滿足幼兒熱衷於遊戲的年齡特點和需要,完成注意的分散到集中即由動到靜的過渡。

  例如《手指謠》:一根手指點點,兩根手指剪剪,三根手指彎彎,四根手指叉叉,五根手指開花,花開在肩膀上,花開在頭頂上,花開在後背不見了。“點點”、“剪剪”、“彎彎”、“叉叉”、“開花”這些動作既充滿了童趣,又不過分張揚,最後過渡到花不見了,孩子們也隨之安靜、踏實下來。

  又如《小鳥和小田鼠》:小鳥小鳥住在大樹上,小田鼠小田鼠住在大樹下,喇叭花喇叭花爬呀爬,喇叭花變成了小電話,小鳥、小田鼠講著悄悄話:小朋友們快快安靜啦。

  這首手指遊戲很具形象性,適於動作模仿,邊說兒歌邊模仿小鳥煽動翅膀,模仿小田鼠躡手躡腳,模仿爬爬的藤蔓,模仿“小電話”,最後和身邊的小朋友小聲說一句悄悄話——“小朋友們快快安靜啦。”都在實現著幼兒模仿的願望,使幼兒在安靜下來的同時心理上得到滿足感。

  當然還有許多類似的手指遊戲,可以用來集中幼兒的注意,可用在課前安靜過渡,可用在老師講要求之前,還可以作為餐前安靜活動。手指遊戲是快樂的,滿足了幼兒動、說、表現的慾望;手指遊戲是安靜的,它使各種情緒狀態的幼兒逐漸恢復平靜;手指遊戲是神奇的,它比大聲的喊:“安靜啦!”“看這裡!”“聽我說!”管用的多。

  (三)、自己創編生動的遊戲來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願望和操作興趣,教學目的則隱性地蘊藏在輕鬆的遊戲中。

  例如:以往孩子們收跳繩時,會聚攏到老師身邊,“老師,我不會系。”“老師,您幫我係。”……我想孩子們如果都會自己系跳繩,既減少了等待時間,又學到了一項技能。於是我一遍一遍地為孩子們演示系跳繩的方法,雖然不厭其煩,但收效甚微。我決心改用遊戲的方法來教幼兒。

  回到家,我拿著兒子的跳繩,一邊系一邊思索著,繫到某個動作突然停下了,腦筋卻在不停地轉,一會又邊系邊說。終於找到了突破口!於是馬上拿來紙、筆,把思維的痕跡記錄出來,又經過多次修改,“系跳繩妙招”口訣誕生了——“小兔子要去找兔媽媽,要走的'路好長好長啊!小兔想了一個好辦法:‘對摺再對摺,長路變短啦’。小兔抬起頭,豎起長耳朵,鞠躬點點頭,轉頭望一望,看見了一個大山洞。裡面有灰太狼,還是兔媽媽呢?小兔子把長耳朵伸進去聽一聽,噢!找到兔媽媽啦,緊緊抱一抱。”我創編了 “兔寶寶尋找兔媽媽”的小遊戲,輕鬆地繫上了跳繩。(說“小兔子要去找兔媽媽”時,一手握住一個跳繩的吧兒,代表兔寶寶和兔媽媽,說到“緊緊抱一抱”時,跳繩就打結繫好了。)

  方法好不好,還得靠實踐來檢驗。第二天,我用這個方法教孩子們系跳繩,一堂課下來有20多個小朋友輕鬆地學會了,而且在課上都自己反覆繫上、解開三次,才算真正學會,還有7名小朋友,沒有完全學會,我採用“師徒結對”的方法來解決這7名幼兒的困難。在戶外玩跳繩的時候,能看到有的師徒隊在練習系跳繩,有時會有一兩個幼兒高興地來到我跟前:“馬老師,我把某某教會了!”……一些天過去了,不會系跳繩的很少了,只有一兩個人了,我並不去催促他們,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等待,他們也會有屬於自己的成功時刻。

  (四)、利用有創造性的語言遊戲擴大幼兒的語言交流機會,增進同伴之間的友好相處,創造溫馨的交流氛圍,提高語言及情感的表達能力。

  例如:《我有一隻可愛的小動物》,起初此遊戲的誕生是由於班上來了一名愛哭認生的女孩兒,我為了撫慰她“受傷的心”,調節她失落的情緒,便拉起她的雙手和她即興做了這個遊戲:我邊說邊和她互動:“我有一隻可愛的小花貓”,她說:“喵、喵、喵!”“我有一隻可愛的小花貓”,她說:“它也喜歡我!”“我有一隻可愛的小花貓”她說:“她想出去跑跑步!”“我有一隻可愛的小花貓”,她說:“它累了要睡覺!”我和她一起學小貓喵喵叫;說到“它喜歡我!”這句話時我就把她摟過來拍拍背;說到“出去跑跑步”時,我就和她手拉手轉了個圈兒;說到“它累了要睡覺!”時,我就把她摟在了懷裡輕輕地拍;很快她的情緒穩定了,很快這個遊戲也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流行起來……

  我提示孩子們可愛的小動物可以換小狗、小鴨等等,自然後面的話也要隨之改變。比如“汪汪汪”、“嘎嘎嘎”。比如:小鴨她說,她想下河去游泳,孩子們會變換語言內容,創造性的改編,還會和小夥伴們做著各種適合語言內容的親密動作。孩子們在遊戲中體驗著創編、改編的樂趣,體驗著同伴之間體貼、親密,體驗著模仿的幸福與滿足。

  叢書作者楊文剛堅持以人為本,關愛兒童,使所有的兒童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我願意學習他的理念和精髓,熱愛幼兒,尊重幼兒的需要,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成長!

教育筆記-遊戲讓幼兒快樂2

  在進行“小青蛙捉害蟲”的體育活動中,初步練習蹲撐跳,由於蹲撐跳動作跳起來像青蛙,幼兒感覺有意思,所以非常感興趣,沒玩夠,孩子們還把“蹲撐跳”起名為“青蛙跳”。因此,我利用孩子們的這一興趣點創編遊戲,但採取哪種形式進行遊戲?我注意觀察,發現幼兒對“看誰追上我”遊戲形式比較愛玩,於是引導幼兒借鑑此遊戲,加入了不同的角色:青蛙和螞蚱,至於螞蚱的角色是由幼兒確定的,請幼兒查一查青蛙吃什麼害蟲?找一找這些害蟲中,誰是會跳?孩子們提出:螞蚱。我問:“螞蚱怎樣跳?”孩子們跳一下停一下,於是我提示幼兒用立定跳作為“螞蚱跳”,然後鼓勵幼兒自己創編遊戲兒歌:“青蛙、螞蚱在鬥嘴,青蛙說它跳得遠,螞蚱說它跳得快,青蛙生氣追螞蚱,一、二、三。”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遊戲玩法和規則,遊戲“青蛙和螞蚱”誕生了。

  反思:教師善於觀察,發現幼兒感興趣的動作,並利用其興趣點創編遊戲。在指導幼兒創編遊戲的過程中,能夠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幼兒愛玩的遊戲形式:“看誰追上我”),加入新的角色,既滿足了幼兒的興趣,同時還在有意地引導幼兒學習改編傳統遊戲的方法,為幼兒學習創編遊戲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