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思考> 【必備】思考作文十篇

思考作文

【必備】思考作文十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思考作文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思考作文 篇1

  思考,哪怕上帝在發笑!因為思考是為了驗證生命的存在及其意義。

  思考,是為了不浪費生命。

  尼采飽受心理的折磨,卻從來未放棄對生命的思考。他以那敏銳的目光,審視著這個混濁的世界。他的思考,追逐著陽光的蹤跡,而從不把生命託付給黑暗,於是在厄境中,他懷戀的是那些充滿信任、歡樂,閃爍著崇高思想異彩的時光。他以為,生命,因為這些幸福,而太有魅力了!

  而在此刻,卻有相當多的人輕率地選擇放棄生命,這是因為他們平時自視的堅強,其實是佷脆弱的,一旦被現實所擊倒,他們就感覺天塌了,沒有了生活的勇力。說到底,他們缺乏冷靜的思考,缺乏伏爾加河上縴夫的精神。他們始終在問,人為什麼而活?或許,真的是社會太讓人奔波顛離,但沒有任何持久的理由可以拒絕思考。

  思考,是為了延續生命!

  聰明的人往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唯有學會思考的智者才會處亂不驚,救人或救已於千鈞一髮之間。可以說,因為生命有了思考,它的延續才有了一定的保障。我曾讀到一篇頗為經典的文章,大意是講一個暴君與一個智者一同橫過沙漠。在這漫長而艱苦的旅程上,暴君因為看不到生的希望而暴跳如雷,可是發太多的脾氣也不能挽救他的可憐的生命,結果他在烈日之下死了!然而,這一路上,智者卻很少有言語,只是默默地走在這滾燙的沙子上。是的,他也一樣是人,和那個暴君一樣也在一天天的虛弱下去。可是,無論他怎樣,虛弱也阻攔不了前進的步伐,最終,他成功地走過了死亡之地,他贏了!後來,這場遊戲的策劃者問道,你靠什麼來走過死亡的大門?智者平靜而簡單地回答,思考!是的,思考,他一定是思考過!或許他認為無所謂生或死,所有的一切完全決定於你的執著!只你去深入思考,你就會明白,上帝給你生命不是為了讓你去浪費的,即使他有所考驗,也並不是沒有生的希望!這就是這個遊戲的真諦!

  然而回到現實,這裡有太多的迷失,我幾乎窒息了!

  現實中,人們更願意追求的是過眼的繁華,不是一種真實的沉澱!當然不能說他們沒有去思考,只是這些個思考少了許多深層的東西,一句話,太膚淺!難道真的只有那些個財富才能讓你開心?可是那些也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啊!你們經常抱怨活得太累,可是你們又何曾去想過放鬆呢?為了一點點小的利益,將大腦的高速地運轉著!你不是巨人,就不要跟他們一般生活,有 時,平凡一些未必不是好事。思考一下你所做的和未做的,不必一味追求完美,但至少要盡最大的努力啊!

  思考,是為了發散生命!

  所幸,我的記憶飛向了另一位思考的偉人!他給我以極大的慰藉,除了他,還有誰能輕易地把倫敦圖書館的大理石地板磨出一個深深的痕跡呢?除了他,還有誰比他更有資格去領導世界的變革呢?不錯,這就是馬克思,上世紀乃至將是整個文明史上的偉人!他敏銳地察覺到這個世界的不平等,將剩餘價值的本質披露無遺。他深入事物的內層,進而思考一種鬥爭的必要性,於是一部凝著閃爍跳動的智慧結晶走出了深閨。不能不被他的執著所感動,在臨死的時刻,他始終沒有放棄用他的大腦進行冷靜的思考。而這一思考,便成為為永恆!不要以為他是個書呆子,正是因為他了解生命的價值,才知道去用自己的生命來拯救更多的生命!他的一生如此投入,以至他一生都在貧苦中,連自己親人的生命都不能保全!

  當然,無論你們思考與否,地球都在正常轉動。日子總在過去,太陽也按著它的規律,出於東,落於西,看起來似乎一切都沒有變化。如果是這樣,那麼人類將在枯燥與單調中滅亡,前提是不去思考存在的意義。用一個全新的頭腦看待每一天,你便會發覺,這個世界還是有許多值得回憶的東西。誠然,我們會遇到很多不平的事,但只要認真去看待它們了,一切都會變得順利起來。生活從平凡中來,也就要求我們到平凡中去思考,歸於純粹才是一種真!

思考作文 篇2

  命題是作文教學的首要環節,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命好題是有效訓練學生寫作、提高寫作水平的前提和保證。鄭板橋曾經說過:“作詩非難,題為難。”意思是說,好的題目是非常關鍵的,它常常給人以未飲先醉的感覺。學生的習作命題也是這樣。《一件小事》、《難忘的一件》、《春遊》……這些作文題目都是老掉牙的,學生自然沒有興趣,哪能寫出新意?如何命題一直是諸多教師思考的重要問題,一般來說,命題的“五忌”已經得到共識,即“忌舊”、“忌大”、“忌空”、“忌深”、“忌疏”。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學中認為命題時除了“五忌”之外,還要考慮如下四點:

  一. 命題要能循序漸進地擴大學生的視野。

  作文教學不僅教學生“怎麼寫”,更是讓學生知道“寫什麼”,“寫什麼”是前提。可以說命題猶如習作之門,入高山大川之門可感其秀麗,入寺嶼宗廟之門可感其雄渾,入庭院花巷之門而感其閒趣也。所以說一個好的命題體系要能循序漸進地擴大學生的視野。

  在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的寫作視野是比較狹窄的,作為中學生,他們通常比較喜歡寫抒發個人情感的東西,似乎心中有著無限的感慨與愁思。當然,學生寫作此類作文確實能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我為此還特地讓學生準備了一個“憂憤宣洩本”,並給這樣的作文訓練取名為“宣洩作文法”。但是學生自我宣洩的認識遠遠小於學生應該認識的世界,如果一味的宣洩下去,他們往往被困於個人的小情調、情感的小圈子中,難以跳出去認識更廣闊的現實社會。尤其是中學階段,這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而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的形成是需要對人生、社會現實、自然現象、人文歷史等多側面作出思考的,可是學生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在寫作訓練中對這些問題有意識的關注都不是太多,或者說有些同學在短暫的特定的時間內也作了些許的思考,但很少有人把它訴諸文字,使之深刻化,儘管在教學中各科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灌輸了這方面的認識。

  由於命題作文題目是命題者出的,學生必將順著命題者圈定的範圍去思考問題,命題能指引學生寫什麼。而好的命題就可以幫助學生拓寬認知面、並加深認知深度。作為命題者來說,必須有目的、有選擇、有計劃、循序漸進地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加以合理的命題,透過命題使學生的思考範圍更寬泛、更深入,或者說使他們對現實社會的無意識的思考轉變為有意識的思考。如果老師總是重複《一件有意義的事》、《我的老師》、《學習貴在勤奮》之類的命題,內容上無新意啟發,學生的視野得不到拓寬,不僅收效甚微,而且會變作文為學生之負擔。

  二.命題要體現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在作文教學中,始終貫穿著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尤其要重視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的培養。在劉勰的《神思》篇裡,他把作文過程中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現實的辨證關係概括為“思想為妙,神與物遊”,同時對作文過程中思想感情的微妙形態更作了精確的狀摹:“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在《熔裁》篇裡,劉勰進一步強調:“立體有本,意或偏長;趨時無方,辭或繁雜,蹊要所司,職在熔裁,隱括情理,矯揉文才也。規範本體謂之熔,剪裁浮詞謂之裁。裁則蕪穢不生,熔則綱領昭暢。”劉勰之言,乃指出為文貴在思想之提煉(即“熔”)。而命題者所命之題必將為文之靈活、深刻、獨創之先驅,方可稱之為妙!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這兩個題目就別開生面顯得深邃而富有啟發。比如學生可以透過內外因的關係來構思: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外因透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變色,主要取決於內因。用這個論據思路,就可以有力的證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論點。而從量變到質變的觀點來分析:一定的量變可能引起質變,“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較大,以此思路可以證明“近墨者黑”的觀點。還比如從矛盾轉化的觀點分析:“近墨者”原來並不黑,但可以隨著矛盾的轉化,有可能變成黑色,反之亦然。學生順著命題者的思路自然思之非淺,思維之靈活、深刻、獨創也就得到很好的培養了。

  三. 命題仍須加強常用文體的訓練。

  在今天的中考和高考的作文命題中,已經淡化了文體要求,這從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可寫性以及情感抒發的真摯感人上來說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考試作文中的文體淡化往往讓學生抱有隻要會寫一種文體就萬事大吉的僥倖心理,甚至說教師也認為只訓練一種文體就能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可以順利透過考試。

  在中學階段,雖然要求學生嘗試訓練的文體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及常用的應用文,但這些文體中學生大多數顯然偏愛記敘文寫作,後面的三種文體往往不被重視,尤其是初中生。這樣的結果雖說可以順利透過升學考試,但對這些學生將來走上社會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一種產品、一種流程、一種科技是要加以說明才能讓人瞭解它、認識它、掌握它、運用它,這需要會寫說明文;有了觀點要透過議論的方式加以闡述,這又要掌握議論文;出個通知寫個報告,應用文寫作又是必不可少的。這些現實生活中很實用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學校的作文教學裡得到培養顯然是毫無疑問的。在我的一些同事中,多年來不曾寫過一篇屬於自己的教學論文的大有人在,這是不是說他們就沒有心得體會呢?顯然不是。在和他們的交談中你不難發現他們有許多零星的、新穎的、閃光的教學感想。為什麼不把這些東西寫成文字,使其系統化理論化,以便得到廣泛的交流呢?我認為除了每個人所共有的惰性之外,更主要的大概是他們不知道該怎樣闡述吧!這樣的教師,很難想象他們作為學生時議論文寫作的基礎打得很紮實。事實上作文教學的目標,也就是讓更多的學生具備表情達意和應用文寫作的一般能力,而不是培養更多的文學創作者,現實中我們的學生成為作家的也實在是鳳毛麟角!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學生除了知道寫什麼、善於運用較為優美的文字之外,仍要掌握不同文體的寫作方法,以便使自己步入社會後在需要用文字表達時更加得心應手。

  這樣看來,在命題時根據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意識地加強文體訓練還是有現實意義的。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所說:“必須學習一種模式,這個模式有助於理解可能遇見的其他類似的事物。”因此可以說,加強文體訓練是提高寫作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 要切實體現命題的可寫性。

  命題作文的可寫性是至關重要的,它要求教師在命題時必須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結構、認知水平和認知的區域差異,命題要從學生的心底裡流露出來(葉聖陶語)。比如說《我與遊戲室說再見》就很狹窄,因為只有去過遊戲室而且深受其害的人才有真情實感,更何況有些孩子甚至不知遊戲室是幹什麼的。再如長豐縣有一年面向全縣展開的小學作文競賽,題目是《我愛家鄉的草莓》,要求學生仿寫《我愛故鄉的楊梅》,這題目看似合理可寫,可細細琢磨不是這麼回事,因為全縣不是到處都栽種草莓,甚而有些學生不知草莓是在樹上結的還是田裡長的,硬要寫只能胡編亂造。還有些命題拔高了寫作的要求,學生也就自然難以寫作了。但象合肥市某年的中考題《中學生的苦與樂》命得就很好,只要是中學生誰沒有過苦與樂呢?

  要做到命題的可寫,我以為充分利用半命題作文是大有益處的,比如可以出《我與……說再見》(省略處填上一種不好的習慣或一處讓你變壞的地方);可以把《我愛家鄉的草莓》改為《我愛家鄉的……》(省略處填上家鄉的一種植物,仿照《我愛故鄉的楊梅》來寫)。這樣稍作變更不僅能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找到可寫的材料,而且學生寫出的五彩繽紛的文章可讀性也更強!學生也只有知道寫什麼,才能把自己如何表達的才能盡情地展露出來。再如學了《“旁觀者”未必清》這課以後,一位教師出了《從××(成語)的另一面說開去》的作文題,並作了三點提示:A.運用範文提供的逆向思維的例子,寫出見解新穎獨特的反意文章。B.可結合社會現象提出言之有理的觀點,擺出有說服力的論據,寫出一篇觀點正確、層次清楚、語句通順的議論文。C.可以借鑑範文的某種寫作技巧,但須靈活運用。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求學生再次閱讀範文。第三步,讓學生獨立構思,把命題補充完整,並編成作文提綱,互相傳閱後各自修改提綱。第四步,動筆作文。面對這樣的命題,學生紛紛反映:這樣的命題,能夠看得見、想得到,思路拓寬了,再不愁無話可說!不少學生的作文質量較高,光題目就有三十多個,諸如《從“知足常樂”的另一面說開去》、《從“對牛彈琴”的另一面說開去》、《從“作繭自縛”的另一面說開去》等,多數文章的內容和語言也較有新意。

  綜上所述,命題者在命題時既要考慮到開拓學生的視野,也要考慮到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還要考慮到寫作訓練的實用目標,更要考慮到命題的可寫性。所出的命題要閃爍著智慧的火花。只有這樣的命題才能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才能真正的做到學而有用!

思考作文 篇3

  中醫學院早就把《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醫經典劃入選修範圍。對此,有些人感到不解,而更多的人認為理應如此:時代在發展,西醫在突飛猛進,中醫如果還死抱著過時的所謂經典,顯然不是“與時俱進”,而是“自甘墮落”。

  認為傳統經典對中醫極端重要的人也是振振有詞。最有說服力的理由是:近2千年來,凡是妙手回春的名醫,無一不來自對經典的深刻領悟。為什麼中醫裡庸醫佔多數,其原因就在這些人沒有領會經典的精髓,沒有很好地把經典的原理應用於實踐。歷朝歷代名醫代出,同時也出產了更多的中等或下等水平的醫生,這說明經典是可貴的,而領悟和應用經典,同樣可貴。這個事實充分證明,中醫永遠離不開經典。

  我贊同後一種看法。平心而論,中醫除了經典與歷代名醫外,還有什麼可值得驕傲的?把經典劃入選修,無疑否定了經典的重要性,所以名醫的產生也必然被視為偶然現象。既然如此,還要中醫幹什麼?何必選修經典,乾脆廢除中醫,大家都學西醫,豈不是省事多多。要開辦中醫學院,但又把中醫賴以生存的經典視為可有可無,實在屬於腦子進水的行為。

  但如果肯定經典之於中醫的至關重要性,那勢必要解決這樣一個理論問題:為什麼所有的學科都與時俱進,而中醫卻止步於近2千年前?所謂經典,應該是發現了這一學科的所有關鍵原理。比如物理學,牛頓的經典物理似乎窮盡了主要原理,但不料半路殺出相對論,使得物理學大踏步地前進了。為什麼中醫經典這麼久了還沒有遇到程咬金殺出?是尚未殺出?還是根本不會殺出?這個問題怎麼來解釋?

  我們不妨換個思路看看:有沒有什麼知識或學問並不是與時俱進的,就是說,有沒有這樣的知識,並不因為歷史悠久了而越來越先進和高階的?當然有,特別是文學藝術。唐詩宋詞自不必說,沒人會否認那是中文詩的最高峰,胡適、郭沫若等名動一時的白話詩,與之相比,說是沙粒之於泰山也不為過;19世紀的音樂繪畫恐怕也是西歐藝術不可企及的巔峰;還有比如道家理論,《道德經》問世後,後來的道家人士只有如何實踐的份,在理論上已經不可能再越雷池了。

  由此看來,並非所有精神產品與知識學問都必須與時俱進的。但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有些知識能夠與時俱進,而有些知識卻會早早進入巔峰、後世無法再前進了呢?

  我以為這取決於知識物件的性質:如果物件的宏觀性涵蓋了所有的重要特性,其微觀的發展也改變不了宏觀顯示的特性,那麼關於這個物件的知識就容易早早窮盡。比如文學,文學的表現物件是人的情感,而歷朝歷代人的喜怒哀樂基本差不多,現代人的大怒與秦朝人的大怒不會有本質的差異,因此,“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之表現牢固的愛情,至今並未出現“與時俱進”的勝過它的詩句。

  但如果物件的宏觀性不能涵蓋其所有的重要特性,那麼隨著對物件的微觀性深入認識,這個知識必然與時俱進,必然後浪推前浪,必然出現知識更新的現象,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都是如此。

  醫學研究的物件是什麼?不是人體本身,而是人體與外界的互動關係。如果人體與外界的互動關係幾千年沒有變化,那麼這個知識就可以早早進入巔峰。大怒之下有些人血管爆裂,千年之前的人如此,現在依然如此;孔子受寒會發熱咳嗽,中山醫院現任院長受寒也會發熱咳嗽。從這個意義看,人與外界在健康層面的互動現象早就完全呈現出來,千百年來即便出現新的病毒,但人體與外界的互動形式並沒有根本的變化,沒有出現過去沒有的新的症狀,所以在千百前出現的知識就可能沒有實質性的發展,——這就是中醫經典迄今未被超越的原因。正如軍事科學,研究的是敵我的互動關係,這種關係在春秋戰國時期早就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孫子兵法便是軍事知識的巔峰。儘管後世的武器有了巨大變化,但只是改變了軍事行為的方式,沒有改變互動關係的本質,所以圍魏救趙、攻其必救等,現在依然是有效良策。不戰而屈人之兵,迄今也還是軍事的最高境界。

  中醫經典當作如是觀。

思考作文 篇4

  生活有著許許多多的美與好,火熱的青春,能激發無窮的力量,刷新出美麗的圖景。欣欣的綠草,能為大地增添活力,能給生活帶來希望,然而,青春終究是要逝去的,綠草最終也會凋零,生活在許許多多的美麗背後,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著遺憾。然而遺憾又何嘗不是美呢?

  上帝在創造萬物的時候,並不是想讓世界都是完美的,因為這種完美不是真正的完美。

  秋天的來臨,帶來的不僅僅是豐收的美麗,還有一種殘缺的美落葉脫離了曾經的輝煌,風光不再,只有乾枯的葉面和萎縮的筋脈,而在這殘缺中卻有一份不可求源的美麗。

  假如沒有“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幾支殘。”的遺憾,怎麼會有古人夜裡秉燭賞花的美;假如沒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遺憾,又怎麼會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呢?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埋怨美夢不能成真,卻不知,夢即使不能實現,也是美的。倘若什麼夢想都能輕易地實現,也就無所謂美夢了。這是一種遺憾的美,一種讓人想起仍覺甘甜,憶起猶覺美妙的美。

  遺憾,總是帶著幾分傷感,像江南水鄉如織的雨幕;遺憾,總是透著那股悽婉,想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遺憾,總是露著一絲悲慟,像帶刺的玫瑰令人敬畏;遺憾,總是散發出神秘的氣息,讓人捉摸不定。

  生活總有遺憾,正如不是每一道河流都能匯入大海,不是每一天都是晴空萬里一樣,但正是這如許的遺憾,使得我們的生活流溢著色彩,充滿了浪漫。感受生活中的每一處美吧,不要再為“遺憾”而遺憾。

思考作文 篇5

  有這樣一幅油畫深深地震撼著我,它的名字叫做:父親。畫上是一位扎著頭巾的“父親”的頭像,他有著深褐色的阡陌交錯的刀刻般的皺紋,更突出的是那對望不見底的飽含深情的眸子……我久久地流連。為了什麼?我沒有一位當農民的父親,我的同學們的父親中也鮮有務農的,然而,我看到了他們的皺紋和白髮,看到他們也同樣有著一雙閱歷滄桑的眸子,飽綻深情,堅毅幽遠。那眼神,是在回首往昔,是在思索今朝,還是在遐思未來?我們的父輩!

  我們的父輩,生於新中國成立的前後,他們是新中國的同齡人,他們的命運同新中國緊緊地聯絡在了一起。在建國初的艱苦中,他們度過了少年時代;痛苦的十年“文革”時,他們是青年;在改革大潮衝擊神州大地的今天,他們是建設的主力軍!看那日新月異的南京路、外灘,看證券交易所裡攢動的人頭,看那直刺藍天的“東方明珠”,看那巍峨的楊浦大橋!是我們的父輩用雙手、用智慧、用血汗一點一點地做出來的呀!那一天回到家,看到《大橋建設者》的`專題片裡,我們的父輩,為了人民的幸福,有的獻出了青春的容顏和烏黑的青絲,有的獻出了健康完整的身軀,有的不眠不休幾十天,不回家門幾千個日夜……看著,看著,我哭了。我想到了隔壁陳叔叔,他是醫生,中年喪妻,曾經為了搶救病人耽擱了女兒的治療,四歲的女兒因為高燒變成了痴呆兒,他無怨,他是醫生,知道女兒一生就將如此地走下去了,別人勸他送女兒去福利院,他不肯,為女兒端尿擦身一絲不苟。

  常常半夜從醫院回來,立刻抓緊分秒為女兒第二天的伙食忙到晨曦微露,但他毫無怨言。這就是我們的父輩啊!他們不向祖國要些什麼,卻無悔地把赤誠獻給祖國!

  1949—1994年,45個年頭,我們的父輩曾有過如日中天的輝煌,卻又漸漸走向“夕陽無限好”。如果說,我們的祖輩是浴血奮戰的創業者,那麼我們的父輩就是平凡偉大的建設者,那飽經滄桑的眸子飽含著希冀和期待,促使我們認認真真地思考:怎樣來接好這下一班?

思考作文 篇6

  窗外吹來的風,冷得我直哆嗦,望向窗外天空依舊很藍,幾座小山峰也是如此安靜,而坐在房間寫作業的我卻不安分起來,盯著窗外的景象,我想要探討什麼,卻也無動於衷,於是我陷入了思考,又是那麼幾個問題,我卻可以思考許久——因為它還未曾被我破解。

  思考,對於每個人來說,是和吃飯、喝水、上廁所一樣的,因為你每一天都需要思考。如果你覺得只有學習才需要思考,那就大錯特錯了。當你與一個人談話時就需要思考,思考著他剛才對你說的話,以及你應該如何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當你玩遊戲,看電視,沒事做的時候,你也會開始思考起來,接下來你要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等之類的問題,所以說,作為一個人,你應當有思考,否則和一隻洋娃娃又有什麼區別呢?

  但思考這一切總還是沒用的,你不僅需要去思考這一切你還需要去探究你所好奇的,光是思考是找不到答案的就像數學一樣,不僅要求解答還需要證明。所以讓我們去思考一切,探究一切吧!

思考作文 篇7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和往常一樣來學校上小記者。“刷刷刷”恬薇在黑板上了幾個大字:今天,教師讓同學們玩一個遊戲。先讓同學們排好隊,要求排頭的同學撿起地上的鑰匙,從隊首傳到隊尾,規則是要按順序傳,且每個人都要碰到鑰匙……最後只用0.5秒。吳教師審視了一下黑板,覺得0.5秒太不可思議了,所以把0.5秒該成了1秒。我心裡想:1秒,還是太快了,可能嗎?大家也議論紛紛,都覺得不可能。在我們的議論聲中,教師用響亮的聲音說:“我們分為兩隊,一個紅隊,一個藍隊,四五組藍隊,一二三組紅隊。”

  剛開始,我們都在思考怎樣才能辦到0.5秒之內讓每個人都能碰到鑰匙。起初,我們每個人都在冥思苦想,腦海裡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一個人手拿鑰匙,其他人伸出手,那個手拿鑰匙的同學,飛快地從同學身邊跑過,並讓鑰匙碰到每一個同學的手。這個方法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後實施。我們排成一縱隊,伸出左手,掌心向上,慧聰拿著鑰匙,以風一般的速度從我們身邊跑過。鑰匙輕輕掠過我們的掌心發出清脆的聲音。計劃實施得很成功,可也用了2.03秒,這個成績已經很不錯了,但距離0.5秒還很遠。所以我們又陷入了沉思……

  我們又擠成了一團,開始討論。張翊彬手舞足蹈,講述著他的方案,他隨手出一串鑰匙,,又伸出一隻手指頭,說:“我們可以把鑰匙放在中間,教師一喊開始,我們就碰一下鑰匙,不用1秒就好了。”

思考作文 篇8

  今天下午,和孩子們一起學習第六單元的《口語交際》,孩子們對一段話的理解真是讓我啼笑皆非。

  這次口語交際的主題是“父母的愛”。教材出示了三個事例,其中第三個的主要內容是:李路傑對什麼都感興趣。一天把家裡的電話拆開了,卻裝不上了。爸爸知道了,並沒有責備他,而是鼓勵說:“既然拆開了,就一定能裝好。”結果李路傑裝好了。然後要求孩子們談談對李路傑的爸爸這個做法的評價。討論的場面是熱烈的,讓人欣慰的,就是質量不高:大多數同學的意見是不贊成這個做法,因為他亂拆電話還鼓勵,明天還不把房子給拆了(我暈死了)?一小部分的孩子贊成這個做法,但是理由是:如果不鼓勵,孩子就裝不好電話了,這個電話不就報廢了(又暈死,都挺心疼電話的)?只有吳博倫的意見是高屋建瓴:我贊成,因為這樣做就極大地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了!但是這個答案,幾乎全班的孩子都表達出了否定的意見。

  孩子們的想法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偏差呢?由於是下午的課,下面就接著寫作文了,沒有時間和孩子們談談,就在孩子們寫作文的時間裡思考了許久,得出這些答案,明天得和孩子們交流一下,以檢驗是否正確。

  1、這可能反映出我班的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中存在著誤區——不喜歡孩子搞“研究”。有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子)對身邊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可能都會動手搞一些家長眼中的“破壞”:拆鬧鐘,拆錄音機,拆影碟機;解剖小玩具,甚至是小動物……這些行為要麼會造成家裡財產的損失,要麼會把家裡弄髒弄亂,要麼使孩子受傷,反正家長看到這一切往往生氣,對孩子斥責。可能我們班裡的孩子大多數都有這樣的經歷?所以他們都認為李路傑爸爸的做法是很正確的!如果這樣的話,家長們都大錯特錯了。孰不知,這一聲的斥責,很可能扼殺了一個發明家啊。正是因為有好奇心,牛頓才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才發明了蒸汽機,愛迪生才成為了最偉大的發明家……實際上,人類創造的動力很大一部分就是來源於興趣!真是得讓孩子的家長們多讀讀“帆妮兒”的博文,學習“帆妮兒”的爸爸媽媽支援孩子進行“科學研究”的好的做法。

  2、這一定發映出孩子們在閱讀方面有欠缺——只注重了“量”,沒有過多的注重“質”,即沒有注重對文章的理解,因為從這個教學片段中可以看出孩子們的理解能力並不高。剛開始引導孩子進行閱讀的時候,為了激發孩子們讀書的興趣,我在搞讀書活動的同時,用了加分的辦法來誘導孩子讀書。很多孩子讀書的動力並不是內心的需要,而是為了加分而讀書。很厚的一本書,往往只用了三、四天就讀完了。我在檢查讀書效果的時候為了不打擊孩子們讀書的熱情,所提出的關於書的問題不是很深入,僅僅考察是否讀過,並沒有考察是否認真讀過。按照我原來的設想,先鼓勵孩子們大量閱讀,可以“囫圇吞棗”,可以“不求甚解”,先養成習慣,培養興趣,再提出更高的要求。看來,到了提出更高的要求的時候了。一方面檢查孩子們讀書情況的時候提出更深入的問題,必須是用心讀過,用心思考的才能回答上來;同時在檢查中發現用心讀書的孩子大力褒揚,樹立榜樣,帶動全班的孩子們都用心閱讀,其實這方面的榜樣是很多的,吳博倫就是一個。

  不管上述的分析是否正確,得立即改進自己在引導孩子課外閱讀方面的做法。如果分析的正確,再想辦法改變家長的育兒觀念吧。

思考作文 篇9

  一、學會感受

  感受是由客觀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感受往往以觀察為前提,感受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用心感受生活,要積極地觀察生活,開放五官,攝取各種外界的資訊;捕捉自己內心細膩、微妙的情緒和感情的波動。要積極、能動地觀察生活,將對外物的觀察深化為內心情感上的體驗。很多對待生活,心不在焉,對外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對內心感受放任自流,不加品味。而教師要做得恰恰是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用心感受生活的好習慣。

  ⒈ 用心觀察周圍的社會生活。

  許多學生總感覺生活很平淡,很平常,沒什麼可寫的東西,所以總是面對一張白紙,不在沉默中奮筆疾書,就在沉默中昏昏入睡。奮筆疾書者,老師自然欣喜;昏昏入睡者,老師當然也不能置之不理。責任在教師,因為你沒有啟發好學生,沒有培養好他們寫作的興趣。其實,不一定在寫作中非得找一些重大題材,以此來謀求驚天地泣鬼神的效果,而我們所要做得,也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從平淡如水的生活中打理出自己的情愫,睜大我們的眼睛,用心去看世界,去聽世界,你會發現,一片落葉,一束鮮花,一個微笑,一滴淚水,甚至是一把泥土,都可以作為我們寫作的素材,從而引發我們無限感慨,關鍵是我們要善於用心用腦,把生活的點滴融入心靈,從生活中找到契機和切入點,讓心情自然流露。比如新加坡女作家尤今的《輪胎》中有這樣一段:

  雨季來了。一日,車子在溼漉漉的路面行駛時,突然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輪胎好似太願意“聽從”輪盤的控制,尤其是在滑滑的路面上轉彎時,更有一種輪胎“各自為政”這一驚,非同小可。趕快把車子駕到輪胎店去。工作人員一檢查,便驚喊出聲:“哇,這幾個輪胎,實在太老了,隨時隨地都會爆胎的呀!怎麼你不早一點送過來換呢!”我囁嚅地應:“看起來完好如新嘛!”工作人員一面快手快腳地把這四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輪胎拆下來,一面善心地給我這個門外漢灌輸常識。經一事,長一智。換了四個輪胎,也上了寶貴的一課。人世間的許多危險,都不露痕跡地潛藏在外表完美的人和物裡。

  對於生活中的一件事,在作者心裡引起感情上的漣漪,由此引發藝術的感悟。

  ⒉培養感受生活的意識。

  要訓練自己的感官,使之能靈敏、準確地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擺脫粗疏、混沌的狀態。要辨析自己感官傳達出來的感受。比如霧氣朦朧,有人就會感到壓抑;陽光普照,有人就感到心情舒暢。新月給人以溫柔;狂風給人以粗暴,這都是人的感官給人帶來的種種心理上的感應。生活中,你時刻都能得到各種各樣的感受,關鍵在於你是否以積極的心態去對待。比如林清玄寫蓮:

  偶爾在山中的小池塘裡,見到一朵紅色的睡蓮,從泥沼淺地中昂然抽出,開出了一句美麗的音符,彷彿無視於外圍的汙濁,這時我會想:呀!呀!究竟要怎樣的歷練,我們才能像這一朵清淨之蓮呢? (《清淨之蓮》)

  池塘中的蓮,在作者心裡,也帶來美的感受,從而想到人也應提升自己的心靈境界,才能獲取清淨之美。

  3. 豐富心靈,豐富情感

  人的內心世界是非常豐富的,只有把外物和內在的情感連線起來,觸景生情,睹物思人,才能產生形象鮮明,印象深刻的感受。情感豐富才能感受深刻,沒有情的感受就像一張的紙一樣顯得蒼白無力,不能給人以靈動的美感。林希面對“石縫間的生命”,生髮了無限感慨。

  石縫間倔強的生命,常使我感動得潸然淚下。是那不定的風把那無人採擷的種子撒落到海角天涯。當它們不能再找到泥土,便把最後一線生的希望寄託在這一線石縫裡。儘管它們也能從陽光裡分享到溫暖,從雨水裡得到溼潤,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土壤卻要自己去尋找。它們面對著的現實該是多麼嚴峻。

  於是,大自然出現了驚人的奇蹟,不毛的石縫間叢生出倔強的生命。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無名的野草,春綠秋黃,歲歲枯榮。它們沒有條件生長寬闊的葉子,因為它們尋找不到足以使草葉變得肥厚的營養,它們有的只是三兩片長長的細瘦的薄葉,那細微的葉脈告知你生存該是多麼艱難;更有的,它們就在一簇一簇瘦葉下自己生長出根鬚,只是為了少向母體吮吸一點乳汁,便自己去尋找那不易被覺察到石縫。這就是一種本能,那麼它正說明生命的本能是多麼尊貴,生命有權認為輝煌壯麗,生機竟是這是樣地不可扼制。

  情動於中而言於外,正是因為作者內心充滿感情,才會寫出如此動人的文字。

  二. 學會思考生活

  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礎上,對生活做出理性的認識。在寫作中,思考起著承上起下的作用,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礎上,產生自己對生活的認識,然後用語言表達出來。生活是複雜的,對生活的思考,是從偶然到必然、從特殊到一般、從現象到本質的逐步深入的過程。

  1、由此及彼,以已知的經驗去認識客觀事物。如冰心《霞》,由落霞想到生命的永不止息,表現自己對生命的思索。

  霞,是我的老朋友了!我童年在海邊、在山上,她是我的最熟悉最美麗的小夥伴。她每早每晚都在光明中和我說“早上好”或“明天見”。但我直到幾十年以後,才體會到雲彩更多,霞光才愈美麗。從雲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生命中不是隻有快樂,也不是隻有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襯托的。

  快樂是一抹微雲,痛苦是壓城的烏雲,這不同的雲彩,在你生命的天邊重疊著,在“夕陽無限好”的時候,就給你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

  一個生命到了“只是近黃昏”的時節,落霞也許會使人留戀,惆悵。但人類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2. 由個別到一般。思考生活也包括把自己的情感上升到對人們普遍情感的概括。這種概括越廣泛,就越有典型意義,就愈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如賈平凹的《落葉》,表現的就是一種普遍的情感。

  來年的春天,法桐又長滿了葉子,依然是淺綠的好,深綠的也好。我將歷年收留的落葉拿出來,和這新葉比較,葉的輪廓是一樣的。喔,葉子,你們認識嗎?知道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嗎?或許就是從一個葉柄眼裡長上來,凋落的曾經那麼悠悠地歡樂過,歡樂的也將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們並不悲傷,歡樂時須盡歡樂;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長過了窗臺,與屋簷齊平了!

  我忽然醒悟了,覺得我往日的哀嘆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來法桐的生長,不僅是綠的生命的運動,還是一道哲學的命題在驗證:歡樂到來,歡樂又歸去,這正是天地間歡樂的內容;世間萬物,正是尋求著這個內容,而各自完成著它的存在。

  總之,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就要注意培養學生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有了這些意識,學生就會自覺的抒寫,而不至於總是強迫自己去寫一些東西,生活如四季,不斷地變換著不同的色彩,把這些都映入心海,我們會發現,世界如此可愛,生活如此精彩,我們的學生,還有什麼理由不感受生活不思考生活呢?讓學生記住一句話:用眼睛去看世界,用耳朵去聽世界,用心靈去感受世界!

思考作文 篇10

  如果你要問我人的一生什麼時候是最無憂的,我一定會說是少年時代我們不會想那麼多,滿腦子只有玩耍與學習。那什麼時候是開心的,對我來說便是得到了某種可定,那什麼時候又是最值得呢?我一定會說是那一次。

  學校有個徵文比賽,一向熱愛參加活動又更愛寫作的,我當然要躍躍一試了,聽說這個比賽還要去縣裡參加,前五名都會有獎品,我馬上找老師要一張報名表,花了兩天時間終於完成了我的作品,不知不覺我剛買的草稿紙已經被我用完了,早上我滿懷信心的把作品交給班主任,班主任看了看高興的對我說:“不錯!相當不錯!我看好你。”我如吃了蜜糖般高興走出老師辦公室開始了漫長的等待,終於放學時結果出來了,老師對我說:“恭喜你可以去參加縣裡的比賽了,回去準備準備。”聽媽媽說那一夜我高興的我在夢裡都笑出了聲。

  第二天到學校隔壁班的女生從早上一直哭到了大課間,老師怎麼勸都勸不住,後來我才知道她也是十分想參加這個比賽,並且去年她也參加了,但因一點兒小失誤與大獎擦肩而過,老師沒辦法,中午把我叫到辦公室,希望我把這次機會讓給她,再辦公室我不知說什麼好,只好對老師說我考慮考慮。晚上我沒精打采地回到家,這一夜大概是我這麼大最難入睡的一夜了,在床上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我內心糾結,我要不要讓給她呢?我到底讓不讓呢?不知不覺天亮了。我將我的決定告訴了父母,父母都鼎力支援我,我告訴了老師,老師欣慰地說:“我果然沒看錯你。”

  那個女孩兒最終贏得了大獎,回到家媽媽說:“閨女你把你的作文發到這上面,這個可以得到金豆。”我隨後把作文發到上面,得到了30個金豆,時不時還有人給我點贊,從那以後我一週在那上面發一篇文章,長久的堅持下來,我以有了好多粉絲與金豆了。我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決定,覺得自己太棒了,不僅成人之美了,還找到這麼棒的資源。

  我雖放棄了一次比賽的機會,但我迎來的是更多豐富的資源,這大概就是有棄就有得吧。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