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家庭教育> 【熱門】家庭教育的心得體會4篇

家庭教育的心得體會

【熱門】家庭教育的心得體會4篇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庭教育的心得體會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1

  今天是參加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班的第三天的課程。今天馬教授主要向我們介紹了皮亞傑、弗洛伊德、埃裡克森、班杜拉、維果茨基、洛倫茲的理論、依戀型別和成人的人際關係、

  說實話,翻翻今天的講義內容,一下子還真接受不了,感覺大腦有些濛濛的感覺,特別是針對那些理論類的知識點,我需要時間消化消化才行啊,嘿嘿……

  我覺得今天學習的內容中,感受比較深的內容是(0——12歲)孩子的心理特徵,我覺得這部分內容非常實用,因為通過了解孩子各個階段的心理特徵,瞭解他們在各個階段的思維特點,我們才能有針對性的、科學的、有效的去指導教育孩子。我的女兒快四歲了,所以我也在網上找到了比較詳細的四歲幼兒的心理特徵:

  4歲兒童的心理特徵

  這是一個出軌的,不守規矩的年齡:

  一、體力——非常好動、嘈吵,最喜歡向別人挑戰。假如說“我不相信你會做”,他會真的做出來。小肌肉活動發達,剪貼、繫帶、畫圖都很技巧地做到。

  二、情緒——很玩固及會發脾氣,不大理會別人的感覺,碰到驚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 ,情緒之起伏可能影響以至成年。

  三、智慧——對自己開始有一個整體的觀念,以前認為手是手,腳是腳,並非自己的一部分,現在覺得除了手腳以外體驗到整個身體,甚至會有“心”的存在。例如:兩三歲時不知道母的意向,不管母親心裡想什麼,但現在會察言觀色。4歲有驚人的想象力,有時根據他所編成的故事,使成人覺得他在說謊話,其實他對於事實和虛構的界線還分不清楚。

  四、社交——非常健談,心理所想的,嘴巴就表達。

  五、行為上應注意之點:由於豐富的想象力,對事實與虛構分不清。因此別以為他是存心說謊的壞孩子,假如處理不當,會因為傷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成人應瞭解其心理現象,別加上莫須有之罪名,應耐心地解釋及提醒,到4歲半以後這種真實與虛構分不清的現象慢慢消失,不再認為自己是一個飛人、一隻怪獸,電視上的真假動作亦慢慢學習把真實和虛構分開。好奇、好動、好模仿、好被人稱讚是這個年齡最顯著之心理現象。成人應有堅定的原則去照顧及引導,應耐心地滿足其因為好奇所引起的發問,並多做戶外活動,以發洩其旺盛的精力。

  我將以上內容對女兒進行對照後,覺得還真是相差不多,比較吻合。原來我在網上也曾經搜過相關的內容,但看了總是沒感覺,直到今天聽了馬教授現場的授課,透過馬教授列舉的一個個鮮活有針對性的例子,才體會到為什麼看大片一定要去影院看,而不能在家裡看電視!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啊,專家就是專家啊,嘎嘎!

  今晚下課後我回到家,因為上課的緣故一天沒見到女兒了。不知道是聽課真的悟出點什麼,還是有其他的原因,看著女兒在家裡調皮搗蛋我居然沒發火,居然相當有耐心的看著她,那種感覺好像、似乎、大概、也許有些理解一個四歲孩子的世界了。

  我不敢保證自己一定就是一個成功的媽媽,我不敢保證在我的教育下女兒一定要多麼優秀,但是我會用自己一顆最真的心,朝著最高的目標去努力,把馬教授講授的知識逐步消化吸收,讓我的'女兒快樂、健康的成長!

  每一個孩子從出生起就具有無限的可能。父母的責任就是要精心呵護好這株幼苗,使它能夠自然茁壯地成長。這個時期特別需要“用心靈呵護,用頭腦撫養”。

家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2

  這個星期我參加了初一家庭教育培訓,結合自己的經歷,總結了一些心得體會。教育和培養子女的問題不是很快就能說明白的,它需要一個相當艱難、複雜、漫長的階段,然後透過這個階段不斷地總結出經驗教訓,採取措施等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只要你一直不斷努力、不斷的付出心血與代價,正確地對待每一件事情,它就會有好的結果產生。

  我並沒有刻意把孩子培養得如何如何,但必要的關愛和教育並沒有省略。首先是學會相互溝通,學會如何培養父子之間的感情,學會如何跟他談心。不一定要談大道理,在這點上有的家長誤認為把大道理講給孩子聽就會有好的收效,其實未見得!孩子生下來天真無邪,高興的事就愛聽,不高興的事就會引起反感,甚至對你產生隔閡,以致無法溝通。

  這一點非常重要我認為我的孩子如果喜歡我、貼近我甚至崇拜我了,這就獲得了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偶爾講點道理他聽不是不可以的,當然也不要得寸進尺,否則會全功盡棄。道理要講得通俗易懂,只要他懂了就立即停止,若不然再重要的理也要捨棄。另外,孩子和父母融洽後,自然要提出許多問題讓家長解答。凡是能解答的,家長一定要認真解答,如果讓孩子失望了,他將越來越少提問,這時,隔閡開始產生,危機也就開始潛伏了。

  所有的孩子都有天生貪玩的毛病,我的措施是參入一起,陪他玩。無論是玩什麼遊戲,在玩的過程當中尋找機會達到教育和培養的目的。過去我很少打球,為了達到目的,我經常和孩子一起打足球、籃球、乒乓球等等。小孩與大人打球畢竟有一定差距,因此,當他快要失去信心時我常故意放他一馬;但當他開始得意時我又毫不手軟地擊敗他。他至少可以從中體會到勝利和失敗的滋味。

  這也是一種教育方式,不講大道理,讓他親身體會一些人生哲理。如果你單純去滿足他的高興他會認為勝利得來很容易;反過來老是讓他失敗他會失去競爭意識。從宏觀的角度來講,小小球場與人生這個大球場的道理是一致的,簡而言之,凡是孩子感興趣的,哪怕對他沒有明顯幫助的事情,千萬不能輕易反對,做家長的一定要學會如何順風扯旗。當然,大道理誰都會說,做起來可就不是那麼容易。我自己煩躁時也常顧不上了。

  與普通的孩子相比起來,我的孩子每天要多做很多事情。利用每天中午、晚上和週末的時間練鋼琴、練打擊樂、學識譜、練視唱、聽音、記譜等等。雖說他感覺到壓太大,有時顯得很被動,但沒有找任何理由要求放鬆一點。其實我看在眼裡,同情在心裡,嚴厲依然掛在嘴邊。最後只能在週末的兩天中適當作一點調劑,帶他參加一點他所喜愛的活動,這樣他也不會感到那麼乏味了。

  近兩年來,孩子在不影響學習成績的前提下,掌握了一定的一技之長,這是用他的勤奮換來的一技之長。換句話說,他是用現在的痛苦去換取將來的幸福,這個道理他早已明白。他曾經對別的孩子說:你現在少玩就是為了將來能夠多玩。他這種意識的形成,家長肯定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因此大人的行為確實會給子女造成極大影響。由此可見:教育與培養是我們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切記不要溺愛孩子,因為你的溺愛使他更喜歡發脾氣,這樣的孩子以後走上社會會吃虧的!

家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3

  今天在西師附小聽了家庭教育講座,深深地感受到對孩子的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人生課。而這門課程是需要全方位重視和成長的。作為一個家長、一所學校甚至整個社會對下一代的培養都應該有一種責任心和關注度。而我們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一言一行更是深刻地影響著孩子,作為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在《親子共成長》中的一位專家就這樣說道:“不要做一個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並不是有了高學歷、有了好工作你就一定是一個合格的父母,我們做家長的要時刻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引導好孩子,如何教育好孩子,如何培養好孩子。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一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認為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環境是最為重要的因素,而家庭教育中的環境因素我簡單的把他們分了以下四個方面:語言環境;親子環境;個性發展環境;硬體環境。

  語言環境:有一位專家提出了一個每個家庭都會有的問題: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作為家長應該怎麼做呢?我們中國的父母有一個很大的通病就是責備和懲罰。而且責備的話語往往非常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懲罰的內容也並不是和孩子犯的錯有任何關聯。比如經常會有家長說:“你看你怎麼這麼不小心?你怎麼每次都這樣粗心?不許吃飯了。”這樣的話語是最傷害孩子的,也是亂貼標籤的一種傾向。孩子如果常常被這樣的話語評價批評的話,就會沒有了自信心,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所以說話的技巧很重要,引導的方向更重要。我們面對孩子做錯事的時候首先要記住我們是希望他更好更優秀,所以千萬不能人身攻擊。教育專家提出這樣的建議:“孩子,剛才發生了什麼?你很傷心很難過對嗎?你覺得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事情發生?讓孩子思考後想出解決方法,並讓他認識到這樣的後果是不好的,充分讓他認識到自己失誤的原因即可。而並不是讓他感受到自己任何事情都做得很糟糕”。因此語言環境造就孩子良好的身心健康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親子環境:父母應該有顆平常心,父母心態如何,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凡是心態好的父母,身邊就會有一個快樂的孩子;心態不好的父母,身邊就會有一個障礙的孩子。無論孩子做出了什麼樣的錯事,考出了什麼樣的糟糕成績,作為家長都應該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是愛自己的。讓孩子在良好的親子環境下長大,總有一天孩子會學會感恩,學會為了報答而努力奮鬥,成為高情商的人才。

  個性發展環境:作為家長,不可以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作比較,別讓虛榮心害孩子,別讓補償心代替了自己的平常心,給孩子勇氣,給他們自己的天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應該有他獨立的空間,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自由並不代表放縱。我們不能幫孩子一輩子,陪孩子一輩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留給孩子金錢、住房、汽車等等財富,不如教給孩子良好的習慣和內力的發展,這樣才能讓他們受益一生。

  硬體環境:作為家長,應該不斷地學習、適應資訊化、網路化、現代化、數字化的時代,因為我們的孩子出生在新世紀,作為新世紀的父母也應該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硬體環境,讓孩子能夠學習掌握探知手段和能力。更應該創造讓孩子們親自去體驗社會,探索世界的優良環境。

  作為家長我希望能為孩子創造以上幾點環境,讓他能快樂健康成長。無論他將來是在事業上的成功人士還是平凡人士,只希望那是他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我會一同伴他成長!

家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4

  上初二的晨晨鬧著要吃炸雞翅。媽媽雷厲風行,立即行動。午飯前,炸雞翅端上桌;一刻鐘後,正式吃飯,媽媽爸爸喜滋滋地落座,準備享受與兒子在一起的天倫之樂,一抬眼,卻目瞪口呆:兒子已把炸雞翅一掃而空,哪可是1斤多雞翅,三五十個啊!看著兒子油乎乎的嘴臉,一副意猶未盡的模樣,父母的心“吧涼”“吧涼”的:兒子怎麼這樣自私?

  看著淚眼婆娑的朋友,我深深理解他們的心情。愛也是一種能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教育孩子擁有良好的品德,豐富的文化知識,還要教會孩子怎樣去愛。

  首先,要率先垂範。教育的微妙之處在於長期的潛移默化,而不是空洞的口頭說教,所謂身教遠遠重於言傳。不是我們口頭教育孩子要“善良勇敢”,孩子就“善良勇敢”;不是我們要求孩子“孝敬父母,誠實守信”,孩子就“孝敬父母,誠實守信”……如果這樣的口頭說教能成功的話,教育就極其簡單了。

  父母的示範作用極其重要,我們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先成為這樣的人!十幾年前,我寫了一篇文章《點亮心燭》發表在《作文報》上。

  我和妻子都是教師,我教高中,她教初中。

  那一年,我倆同時帶畢業班。聽到母親胳膊摔斷的噩耗,我們才恍然意識到,半年了,都沒能回家看看父母。

  趕回家,母親已經打著石膏,一邊曬太陽,一邊掛點滴。“奶奶!”三歲的女兒一聲甜甜的呼喚,催開了母親的笑靨,母親的眼裡盪漾著幸福的花兒。

  匆匆忙忙地給母親做了頓飯,我們又要走了,高考中考帶著殺氣一天天逼近,幾百雙求知的眼睛盼著我們。

  臨走前,妻說:“媽,我給你洗個頭吧!”一向好強的母親,溫順地答應了。落日的餘輝籠罩著她們,兩人拖著長長的影子,母親斑白的頭髮讓夕陽染成了金黃。女兒像只小白兔,調皮地蹦前蹦後,衝著母親喊:“羞,羞……”母親閉著雙眼,始終甜蜜地笑著。

  第二年年關,妻又提議給母親洗頭,母親推辭說:“我好了,自己能洗。”妻子堅持著,母親就溫順地坐到妻子的懷裡。女兒搬了一個小凳子,瞪著圓圓的眼睛,靜靜地瞅著,神情有點肅穆。

  又過了一年,妻子再給母親洗頭的時候,女兒像只快樂的小麻雀,飛出飛進地端水,拿毛巾。忙結束了,她走過來拉著我的手說:“爸爸,等你老了,我也給你洗頭。”

  十多年來,我回家看望父母的時候都帶著金柳;陪老父親散步時,我總要牽著父親的手。女兒不解人事時會嘲笑我:“都這麼大了,還要爸爸拉!”等到慢慢理解後,孩子偶爾會問:“你為什麼要牽著爺爺呢?”我說:“我小時候,爺爺就這樣牽著我!”彈指間,十二年過去了,母親已經去世,父親也已成為年過九旬的耄耋老人。女兒大學歸來,也會拉著我的手去公園看花,去電影院看電影。

  其次,要適時指導。美國教育家弗羅姆把孩子養成愛的過程劃為三個階段:嬰兒時期沒有愛的意識;8歲前會有被人愛的意識,8-10歲愛的意識漸漸甦醒,“孩子感到送給母親(或父親)一樣東西——寫一首詩、畫一張畫或者做點別的東西”;10歲以後,孩子會進入“創造愛”階段,會覺得“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

  這個規律告訴我們,孩子愛的意識需要我們去喚醒,孩子愛的行為需要我們去指導。每次外出遊玩,我都要三番五次叮囑同行的孩子給家長購買禮物,尤其是送給父母的。

  為了控制孩子的亂花錢,我採取零花錢配給制——每孩每天20元。第一次出行,一些孩子見到什麼好東西,大多是買給自己。除了口頭要求外,我還特意補助優先給家人購買禮物的孩子:凡給家人購買禮物者,每人每天額外補助零花錢20元。出行幾次後,孩子們慢慢養成了這種意識,他們會有意識地積攢零花錢挑選一些實用的禮品,例如給爺爺買一個玉杯,給爸爸買一個紫銅靜心缽等。對孩子來說,這些東西的價格都過百了,算是貴重物品吧,但孩子掏起錢來毫不猶豫。

  自小,我們就應有意識地喚醒和指導孩子去愛,比如明確要求孩子給生病的爸爸媽媽倒一杯水,用手摸媽媽的額頭試試體溫,放學回家後的第一件事是到病床前噓寒問暖等。我們中國人有一個特別悲哀的思想:總把眼光盯在學習成績上,“只要你把學習成績搞上去,比啥都強!”於是出現許多畸形現象:高考期間隱瞞父親死訊者有之,爺爺奶奶去世怕耽誤孩子學業而不願請假送葬者有之,託著病殘的軀體為孩子織毛衣至20歲者有之……這些有悖人倫常情的做法,當然會培養出自私冷漠的下一代。

  我在類似遺囑的檔案中寫道:“在我生病期間,要如實向我報告病情;不要向我的朋友和家人隱瞞我的病情,我希望他們能來看望我;尤其是金柳,無論在做什麼重要的事(比如高考),都必須停下來,陪伴我走過生命的最後一程。”這個世界離開任何一個人仍會正常運轉,可父母沒有了孩子就沒有了一切。父母與孩子都是唯一的,高考今年不能參加可以明年參加,科研專案沒有張三有李四,可是爹死了就永遠死了。

  最後,要激勵強化。孩子向我們表達愛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強烈回應來激勵強化孩子的信心。每個孩子都有向父母表達愛的需要。孩子很小時,因為能力有限,表達愛意總是樸拙的:有時是一張卡片,塗抹著稚嫩的色彩和文字;有時是一首小詩,寫著天籟般樸素的文字;有時是給我們預留的一點食品,如一小塊巧克力、一粒糖果、半片餅乾等;有時是孩子最心愛的收藏,如一枚石子,或一張樹葉;……此時,父母們萬萬不可小瞧這些物品,甚爾露出嘲笑的表情,這樣會打擊孩子;一定要用虔敬的心,認真對待孩子的饋贈,因為這是孩子的一顆跳動著的愛心。先用一個誇張的表情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喜悅,然後珍重地收藏起來。這樣,孩子的愛心得到鼓勵和強化,會產生巨大的喜悅和成就感,他就會繼續自己的行為,甚至發揚光大。

  孩子漸漸長大,能力慢慢增強,表達愛意的方式也轉變成較為珍貴的物質。此時,家長絕對不能產生“你花的錢都是我給的,與其浪費錢給我買禮物,不如省點錢”的想法。當然,我們可以正確引導孩子愛意的表達,但一定不要有孩子花錢向我們表示愛意是浪費的邏輯。

  20xx年正月,因剛入職西安而昏天黑地地忙。下班回到家,我的書桌上擺著一份禮物。我開啟一看,是一支鋼筆,鋼筆下面壓著一張摺疊著的紙條。開啟紙條,裡面包著一張小字條,上面寫著:“祝爸爸生日快樂,萬事如意!”下面是一張16開的大紙。紙的上部畫著天空,綴滿了各式各樣的星星;下部畫著湖,倒映著天空中的繁星;中間寫了一段話:“爸爸,一顆星星表示最大的心願,我送您一天星星與一湖星星。祝您只有快樂,沒有痛苦!”

  那一年我36歲,孩子不到11歲。時至今日,尤其是孩子上大學離開我之後,每次見到孩子的這份禮物,我的眼眶都會一遍遍潮溼。雖然孩子購買鋼筆的錢來自我,但這份心卻屬於她,我們要的是孩子的心。在以後的歲月裡,每逢我和妻子的生日,孩子都要送一份禮物,或汽車加溼器,或一個電話,或一個小紅包,或一張音樂CD……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初生的嬰兒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喚醒孩子愛的意識,指導孩子愛的行為,強化孩子愛的快樂;經久沉澱,孩子才會形成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