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學案

再別康橋學案

再別康橋學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層面:體會全詩巧妙的構思,初步掌握透過意象分析鑑賞新詩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層面:朗讀、設問、啟發、講解相結合。

  3.情感與價值觀層面:領會詩人的惜別深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及其作用是重點

  2.透過品味語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難點。

  【知識連結】

  1、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畢業後先後到美國、英國留學。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歷任《詩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編。我國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國最黑暗的時代。但在動盪和變革的歲月中,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理想的追求與渴望,辛勤筆耕,著作頗豐,影響深遠,被人們譽為“一手奠定中國詩壇的人”。詩集有《志摩的詩》《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雲遊》。

  2、寫作背景: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課前預習

  一、反覆朗讀直至成誦,試著標出本文的韻腳與節奏,體會它的音樂美。

  1.為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青荇( ) 榆陰( ) 沉澱( ) 長篙( )

  漫溯( ) 滿載( ) 斑斕( ) 笙蕭( )

  2.請用斜線標註出下列句子的停頓。

  ①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②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④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課堂探究

  一、整體感知

  1、自讀,要從字面讀出感覺,讀出詩中的情感,和小組成員交流初步印象。

  2、介紹作者。

  徐志摩,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原名徐章垿,字槱森。“志摩”這個名是1918年作者赴美國留學前,他父親另起的。這個名字有點怪,據說小時候,徐志摩被一個叫志恢的和尚摸過頭頂,於是就叫“志摩”,表現了父親望子成龍的心情。

  3、通讀,由組長進行誦讀過關檢查,根據“準確”→“流暢”→“有情感”三級標準評定本組的“誦讀明星”。

  二、探究問題:

  1、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

  2、《再別康橋》在第二節是怎樣抒情的呢?(朗讀第二節,“金柳”是這一小節表現的物件,作者由“金柳”怎麼會想到“新娘”呢?是不是與作者的生活有關係?會不會與作者的感情有關係?“豔影”是什麼?“盪漾”是什麼意思?)

  小結:意象是:

  理解意象要:

  3、進入第三小節作者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從什麼地方表現出來的?“柔波”能引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象?這一節應怎樣讀?

  4、第四小節“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怎麼不是清泉呢?“那榆陰下的一潭”明明是寫清泉嘛,怎麼成了彩虹呢?怎麼理解“揉碎”“沉澱”的夢?

  5、一提到夢,人們常常回憶起往昔的生活,特別是那些銘刻心頭的往事。詩人也是這樣,提到“夢”,他就好像回到了那個美好的時刻,讓他難以自持。於是他就去尋找那昔日的夢。昔日的夢究竟是怎樣的美好呢?作者告訴我們了麼?

  6、詩人沉浸在裡面,沒有醒來嗎?“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種什麼滋味?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7、八、為了突出“沉默”的特點,作者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怎麼寫的?

  詩的開頭一節是“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結束一節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輕輕”與“悄悄”互換,可以嗎?

  8、合作探究:《再別康橋》一詩的形式美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提示:“新月派”提倡詩歌創作具有“三美”的主張,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

  三、拓展延伸

  思考:中國詩詞中寫離別的詩作不勝列舉,請舉幾個例子,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看看《再別康橋》有什麼特別新穎之處?

  參考答案:

  二、1、抒情詩

  2、由“金柳”聯想到“新娘”與作者本身的生活經歷和情感經歷有關係。

  “意象”:意象就是作者寫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

  理解“意象”必然伴隨著聯想與想象。只有透過聯想和想象,讀者才能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豔影”是什麼?要想——美麗的影子;

  “盪漾”是什麼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所為聯想,就適合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比如——同學們“盪漾”過嗎?如果你盪漾過,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到作者用詞之妙。哪位同學盪漾過?不妨說說。

  3、作者的感情有變化,是進一步了,感情更強烈了,從“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可以看出這種變化。“青荇”“招搖”,整天與金柳相伴,相夕相處,你低頭看著我,我仰頭看著你,說著別人永遠聽不懂的話,訴說彼此之間的心曲。“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水草這一節著意表現“意象”。是在“柔波”裡呀!在徐志摩的詩歌作品中,經常使用“柔波”一詞,是有其特殊含義的。

  “柔波”能引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象像孩子在媽媽溫暖的懷抱,就像戀人含情脈脈的秋波,就像老師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歎號不行呀!感情進一步發展了,更加強烈了。

  4、彩虹,象徵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作者的夢。這個美好的夢怎麼了?“揉碎”了,“沉澱”了,就是說,這個夢沒有變成現實。正是因為沒有變成現實,所以才在是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懷,時不時地“盪漾”一下。讀這樣的句子,似乎有一些傷感。

  這種寫法,叫做“移情”。景隨情遷,以情入景,以我觀物,則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這種句子:“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出自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詩人唯恐讀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當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處,所以才用這樣的寫法來提醒讀者。在詩人眼裡,這的確不是一般的泉水,那裡有作者的“夢”。作者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來到英國,來到劍橋。在這裡,作者遇到了自己詩歌創作的啟蒙者,同時也是自己最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並從此走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他說:“我的眼睛是劍橋叫我睜開的,劍橋市我的心靈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戀之鄉。”所以,在別人眼裡的清泉,在詩人眼裡就是彩虹,就是夢。

  5、我們想象一下:長長的船篙,輕輕地波動著水面。天上的星星閃閃發光,好像在想我們眨眼睛。詩人高興得放聲歌唱,他醉了。聯絡上一節,我們可以說,這裡所寫的就是作者那個美好的“夢”。盪漾在作者心頭的也就是這夢中的情和景。

  6、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遺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麼辦?“悄悄”地離開。“悄悄”就是我的“笙簫”,憋在心裡,此時無聲勝有聲。夏蟲瞭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個康橋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還是藏在心底吧,就讓我一個人知道。從詩歌情感的發展脈絡看,這就是從高潮一下子滑落下來,形成了一個大的波折。

  7、開頭寫的是“輕輕的我走了”,結尾寫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靜。作者就這樣走了,我們彷彿看到一個輕手輕腳走來,又輕手輕腳離開的身影。在他的內心深處,藏著無限的留戀。

  全詩第一節先點“作別”,交待別離“康橋”的情境。詩人想起自己在熱切的渴望中帶著青春的夢幻來此學習,在精神的極大滿足中又要告別心中的聖地。此情此景,抒情主人公內心難以平靜,萬般感受湧上心頭,又怕驚擾了自己心中的夢幻之境。詩人是在極力地控制著自己的激動之情,在看似平靜中回顧起了過去在康河度過的歡樂時光。

  連那河畔的柳樹,都為我打扮成了美麗的“新娘”;

  連那河中的水草,都為我舞動起了熱情的舞蹈;

  連那榆蔭下的潭水,都明晰我心中的理想,為我映現出彩虹似的的美景;

  我在星空下的康河泛舟放歌,這一方天地星光,都為我亮起了斑斕的光彩。

  這片風物和我的心音一起跳動、一起歡愉,這是多麼快樂迷人,多麼讓人心醉的情景啊!但自己卻要“在別”而去,在這別離時刻,這裡的一切突然都靜下來,“笙簫”、“夏蟲”、“康橋”,它們好似都讀懂了我的心,理解了我“不能放歌”的悵惘,一切都“沉默”下來,進入了“悄悄”的情景。所以,詩的最後一節用“悄悄”替換“輕輕”非常符合情境,同時又和開頭一節形成呼應,創造出了詩歌韻律前後貫通,情感變化高低波動的意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美感。

  四、(1)江南雨的特點:細密、輕柔、朦朧、淡雅、令人惆悵 (2)杜牧:羈旅情愁,行人思家的悽迷之情;李清照:國破家亡的孤寂與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