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關於再別康橋原文朗誦

再別康橋原文朗誦

關於再別康橋原文朗誦

  導語:《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動聽的輕音樂。1928年秋,作者在此到英國訪問,舊地重遊,勃發詩興,為大家分享了關於再別康橋原文朗誦,一起來看看吧!

  一、原文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

  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二、賞析

  徐志摩在《再別康橋》第1節就寫出了久違的學子作別康橋時對母校的留戀與離別之愁。詩中連用三個“輕輕的”,使得讀者感受到詩人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是悄無聲息地蕩去;從而,抒發了內心深深的情絲,疑似乎在招手的瞬間亦幻化成“西天的雲彩”飄然而去。

  徐志摩在《再別康橋》第2節至第6節細緻描寫了康河裡泛舟尋夢的情懷,“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這一切都映入他眼底。別離時的徐志摩對康橋依依不捨,觸景傷情。在迴歸途中,他站在船上,感慨萬千,採用以物喻人的藝術手法撰寫了長詩《再別康橋》。

  徐志摩把康河“河畔的金柳”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至此,無生命的景物已幻化為有生命的活體;徐志摩又將清澈的潭水想象為“天上虹”,彩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成了“彩虹似的夢”。

  唯美主義的徐志摩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在寫詩中浮想聯翩,對莊周夢蝶,物我兩志,竟然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情願的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是主客觀合二而一的妙手偶得,也是經過千錘百煉之功的體現。

  由此而來,徐志摩進一步構想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採用多個重疊句子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奔騰之水,一波三折。設想他自己站在青草更青處,置身於星輝斑斕裡跣足放歌中,可是,傾情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刻,他只有沉默,然而,沉默亦勝過千言萬語!

  《再別康橋》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三個“輕輕的”首尾相連相得益彰,恰到好處的表現了瀟灑地來,又瀟灑地去;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盤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

  全詩一氣呵成,構思巧妙、結構嚴整、文字優美。完成了一首委婉動人、蕩氣迴腸的抒情詩,而詩中流露濃濃的情感充分的表現出對闊別康橋的不捨與對夢想乃至理想的渴望。這一切詮釋了徐志摩對愛、自由與美的追求,也是徐志摩“詩化人生”的寫照。

  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來自《追悼徐志摩》)

  徐志摩的康橋情結詮釋了學子對母校依依不捨的深情;

  在康河岸邊徘徊的徐志摩亦留下了一位追夢者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