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是寫給誰的

再別康橋是寫給誰的

再別康橋是寫給誰的

  這首詩寫出了一種朦朧的美,一絲絲的淒涼之感,

  語言運用的非常巧妙

  用康河的美,襯托出對林微因的愛戀

  解:

  一:彩虹似的夢的追尋與幻滅

  徐志家中富裕。其父徐深如辦有醬廠,錢莊,綢莊,燈泡廠,在上海,杭州有投資,是滬杭鐵路的股東之一,石鎮商會會長,且徐志是家中獨子,深受長輩喜愛。家庭對他有影響,他活潑好動,喜歡交友。

  再者,他的婚姻對他也有影響。1915年,他在北大讀預科(當時先讀3年預科,再讀5年本科)時,認識了張幼儀,她端莊,善自理,會理財。有人把她比作《紅樓夢》中的王熙鳳,當然,王熙鳳的品質大大不如張幼儀。不僅如此,張家更有錢,所以徐家很高興找到這個婦。

  大家都知道,解放前的婚姻,一為政治,二為經濟。而徐父是商人,自然很喜歡,更重要的是,張幼儀的大哥張家敖是中國銀行總裁,徐志知道而且認識張家敖。以前讀書時,張家敖曾視察過徐志就讀的中學,知道徐志的好,作文寫得好,所以同意徐志與張幼儀的婚事。二哥張學勵,是中國現代哲學史上有名的哲學家,民社黨主席。

  張學勵介紹徐志認識了梁啟超,梁啟超深愛徐志這個弟子勸他出國深造。於是1918年8月,徐志赴美留學,同行有汪精衛。他先到克拉克大學學歷史,一年後取得學士學位。1919年9月份,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政治經濟學,一年後獲士學位。1920年7月份,徐志不想讀了,到英國劍橋大學找羅素(一位自然哲學家,被徐志稱為英國的"梁啟超"),但兩人失之交臂了。因為羅素因反對英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遭"解聘",而來中國教書,徐志卻赴英國找他,未果。當然,後來兩人成為非常好的朋友,徐志的愛情觀深受羅素影響

  一>確立志向: 彩虹似的夢。因為徐志想在中國建立英國似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他認為德國人太蠢,幹事機械;法國人太陰,幹事過分;南歐人太亂,頭腦混亂;美國人淺薄,文化歷史不長。所以比較像樣的是英國。他曾說過"英國人是自由的,但不機械;時保守的,但不頑固"。所以他認為在英國實施民主政治的條件,遠在大喊大叫的`美國人之上。所以在他心目中就要樹立一個英國似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

  二>步入詩壇。徐志當時留學是想當類似美國國務卿的政治家,後來棄政從文是受到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影響,也包括當時一些作家,作品的影響。同時由於他喜歡結交上流人物,其中曼殊斐爾對他的影響最大。

  一天晚上11點鐘,徐志去拜訪曼殊斐爾,因她身體當時很不好,所以只有20分鐘的談話,但是這20分鐘卻深深地影響著徐志。曼殊斐爾的美給他極大的吸引力,對她的話言聽計從,徐志說過"這20分鐘是不逝的20分鐘",可見給他的印象很深。他曾說過她的美是完全的美,是純粹的美,是可感不可知的美,是不可分的美,是自然界的傑作。所以曼殊斐爾說:"徐志,你將來最好去搞文學,最好不要搞政治。"這對徐志觸動很大,也是徐志開始走向文學創作的原因。 後來得知曼殊斐爾過世後,徐志一個人在荒野傷心地哭泣了很久。

  第二個原因是離婚與失戀的影響。他在倫敦大學讀書時,認識了16歲的林因,在當時稱為"中國第一才女",所以徐志去追求她,但他是結過婚的。追求時當然遇到阻力,林因說:"我是少女,你是有婦之夫,你得先離婚。"徐志聽後覺得很有希望,於是與1922年赴柏林找張幼儀離婚。因為浪漫的他認為林因是愛、美、自由的化身,雖然張幼儀很好,但是沒有浪漫氣質。他說:"我要當中國第一個離婚男人"。透過很多朋友做張幼儀的工作,最後張幼儀同意了,之後兩人關係更好,一禮拜一封信。離婚後他立刻回到了英國,卻發現林因已經到美國學建築學。可能林因的父親認為徐志當女婿不適合。此刻,老婆沒了,戀人沒了。兩腳踏空,心悲涼,用詩抒懷,《春》中寫到他看到別人在草叢中戀愛,自己很眼紅,感覺自己很孤獨。所以開始步入詩壇。

  三>迷戀自然。劍橋大學很美,古典建築群,藍天碧海,鳥語花香,田野裡點綴著農舍,一條康河貫穿其中。若分《再別康橋》,必須讀《我所知道的康橋》,介紹了他每天的生活——划船,看閒書。這便是他的留學生活,但他不後悔,他說,他讀了三本書:自然書,人生書,社會書.康橋也在其生命中之深1922年回國後,他寫了第一首與康橋有關的詩《康橋再會吧!》,康橋是其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賴之鄉。自然風光陶冶之下,造成了他清高,超脫的英國紳士風度.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