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的分析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於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岳陽樓寫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岳陽樓記》分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岳陽樓記分析
中心思想
這篇文章敘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透過描繪岳陽樓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登樓覽景後產生的不同感情,表達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主題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一提起岳陽樓,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陽樓記》, 想到其中表明範仲淹寬闊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還會讚頌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生活態度。可以說,人們把太多的目光和關注給了范仲淹,而很少會有人想到功不可沒的滕子京。既是自勉,又是與友人共勉。
後世影響
影響力洞穿史冊,成為延綿千年的治國理念之一,政事通達、人心和順成為後代無數治國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後世有“居官警語”雲:“善為治者,貴運軼民之隱,達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於隔閡。”“上下之交”而不“隔閡”,其核心就是個“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關鍵所在。
問題研究
1、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種什麼樣的更高的理想境界?
答:這是一種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雖然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但並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2、作者的曠達胸襟與政治抱負之間的關係:因果關係。
3、“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是進亦憂,退亦憂”這句話中,“進”是指什麼?“退”是指什麼?
“進”是指“居廟堂之高”即“在朝廷做官”,“退”是指“處江湖之遠”即“不在朝廷做官”。
5、這段話中所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答:議論。作用:點明主旨,抒發了作者寬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6、“微斯人,吾誰與歸”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答: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願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以及對滕子京遭貶謫的慰勉。
7、如何理解“進亦憂,退亦憂”一句?
答:“進亦憂”照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退亦憂”照應“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句話表達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處境,而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
8、“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在文中的作用:。請再寫出一句你從課外讀到的與此意思相似的詩句或名句。
答:作用:體現本文主旨。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2、位卑未敢忘憂國。
9、作者巧妙地用兩個設問句來逐層深入地闡明論點。第一個設問句先從反面說,後從正面說,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涵,得出“是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句,將文章推向高潮,從而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
10、“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句的修辭:對偶。
11、“遷客騷人”登樓“覽物之情”為什麼不同?
答:他們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產生或喜或悲的感情(或“以物喜,以己悲”
12、選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⑴對滕子京的勸勉和規諫。⑵抒發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13、“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兩句中的“異”字,分別指什麼內容?
答;“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的“異”,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發出的“遷客騷人”的不同的感觸,即“悲”與“喜”兩種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是指古代仁人不同於上述“遷客騷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壞的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用自己的話概括“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並指出作者這樣寫的目的。
答:第一種:遠離京城,懷念家鄉,擔心遭誹謗和諷刺的悲傷。第二種:胸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辱偕忘的喜悅。目的: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入議論,突出全文主旨。
15、本文共五個自然段,其中敘事的是第1段,寫景、抒情的是2、3、4第段,議論的是第5段。
16、出自本文的成語:百廢具興 、政通人和、心曠神怡。
文章第二段用神來之筆再現了岳陽樓的宏偉景象,照應了題目,此外還有什麼作用?
答:“銜”和“吞”把遠山長江與洞庭湖的關係寫得活靈活現,同時領起下文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景
17、兩種不同的覽物之情,各是怎樣的?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答:一種是“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因己而悲”的感情; 一種是“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因物而喜”的感情。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8、概括各段的大意:①交代作記的緣由。②描寫洞庭湖遠景,生髮議論,引出兩種情景。③——④、描寫陰晴兩種天氣的景色極其感受。⑤、闡述古仁人之心,抒發自己的遠大抱負。
19、聯絡全文,說說你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看法或理解。
答:范仲淹的這句話體現了憂君思想,帶有時代的侷限性,但是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著借鑑和教育意義。
20、文章略寫巴陵勝狀,詳寫覽物之情,試簡述其原因。
答:寫景不是本文的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圖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
21、“遷客騷人”與“古仁人”的區別在哪?
答: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2、本文的議論點明瞭作者的“憂樂”觀,這種“憂”“樂”與前文“遷客騷人”的“悲”“喜”是否一致?為什麼? 答:不一致。作者的憂樂觀是以天下為基礎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遷客騷人的悲和喜是以自己的得失和外物的好壞為前提,是以物喜,以己悲。
23、范仲淹藉此文委婉地表達了對友人滕子京地勸勉,結尾作者發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慨嘆。就全文來看,這句話有何言外之意?
答: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願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
24、“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三句話因其文質兼美而膾炙人口,請選擇感受最深的一句,結合《岳陽樓記》和自己的生活談一談體會。
答:任選其一即可。談體會既要聯絡全文,又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如選第一句可圍繞政治理想來談;選第二句可圍繞曠達胸襟來談;選第三句可圍繞遠大政治報負及民族責任感來談,言之成理即可。
25、“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的“騷人”是什麼意思?根據我們學過的古詩文,舉出曾到過岳陽樓的“遷客騷人”之作。
答:詩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27、文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為現代人的你能否做到?為什麼?請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
答:①能。這說的是一種從容的平常心境。只要發揮心靈力量,砥礪意志,就可以養成平常心境。面對考試的失敗,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能。這是一種需要修煉才能達到的境界,作為中學生,心靈尚需砥礪,戰勝外在的力量不易。擔心考試失敗是學生普遍的心態,便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