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令州縣特舉士札子閱讀理解及答案
臣聞三代之道,鄉里有學。士之秀者,自鄉升諸司徒,自司徒升諸學。大樂正論其秀者,升諸司馬。司馬論其賢者,以告於王。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論定然後官之者,鄭康成雲:謂使試守。任官然後爵之者,蓋試守而能任其官,然後命之以位也。其取士之詳如此。
今陛下隆至德,昭大道,參天地,本人倫,興學崇化,以風天下,唐虞用心,何以加此?然患今之學校,非先王教養之法,今之科舉,非先王選士之制。聖意卓然,自三代以後,當途之君,未有能及此者也。臣以謂三代學校勸教之具,漢氏郡國太常察舉之目,揆今之宜,理可參用。
今州郡京師有學,同於三代,而教養選舉非先王之法者,豈不以其遺素勵之實行,課無用之空文,非陛下隆世教育人材之本意歟!誠令州縣有好文學、厲名節、孝悌謹順、出入無悖者所聞,令佐升諸州學,州謹察其可者上太學。以州大小為歲及人數之差,太學一歲,謹察其可者上禮部,禮部謹察其可者籍奏。自州學至禮部,皆取課試,通一藝以上,御試與否,取自聖裁。
今既正三省諸寺之任,其都事主事掌故之屬,舊品不卑,宜清其選,更用士人,以應古義。遂取禮部所選之士,中第或高第者,以次使試守,滿再歲或三歲,選擇以為州屬及縣令丞。即有秀才異等,皆以名聞,不拘此制。如此者謂之特舉。其課試不用糊名謄錄之法,使之通一藝以上者,非獨採用漢制而已。
如臣之議為可取者,其教養選用之意,願降明詔以諭之。得人失士之效,當信賞罰以厲之。以陛下之所向,孰敢不虔於奉承?以陛下之至明,孰敢不公於考擇?行之以漸,循之以久,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修,政事不舉者,未之聞也。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臣聞三代之道 道:治國策略 B.揆今之宜,理可參用 揆:度量、觀察
C.課無用之空文 課:學習 D.即有秀才異等 即:就是
5.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太學,古代的大學。漢武帝始置太學,立五經博士。
B.秀才,漢代以來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文中是對儒生的'稱呼。
C.藝有技能,才能之意,也有典籍之意。文中一藝指的是一種經書。
D.掌故文中是官職的名稱,掌禮樂制度。
6.下列各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本文議論的重點是人才選拔制度,即察舉制與科舉制的優劣,文章首段引經據典,指出察舉制的優越性,觀點鮮明。
B.作者盛讚皇帝的美德,提出要學習參考三代以來的察舉制,認為科舉制是捨棄久已得到檢驗的選拔制度而崇尚無用的空文。
C.作者不尚空談,而是明確提出特舉這一人才選拔制度,這一制度比科舉制明顯優越,有力地化解了科舉制度的弊端。
D.曾鞏希望自己的特舉制度能得到皇帝的採納,希望皇帝憑藉自己的賢明與明確的賞罰制度,實現人才興盛、政通人和。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
(2)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修,政事不舉者,未之聞也。
參考答案
4.D(根據句意,此處的即當為連詞,表示假設關係如果之意。)
5.B(秀才在文中是指才華卓越的人。並非對儒生的一般稱呼。)
6.C(這一制度比科舉制度明顯優越,有力地化解了科舉制度的弊端只是作者的設想,實際操作效果如何文章並沒有提及。)
7.(1)國君評定之後再授予官職,任命官職之後就授予爵位,授予爵位之後再給予俸祿。
(2)像這樣卻不能讓風俗變美好,不能讓人才變多,不能讓官員修養官品,不能讓政事得到治理的情況,我還沒有聽說過。
(1)句採分點:論:考核。官、爵、祿:均為名詞用作動詞,任命官職、授予爵位、給予俸祿。每個要點1分,語句通順1分。
(2)句採分點:如是:像這樣;盛:多;舉:治理;未之聞也:賓語前置句。 4個要點各1分,語句通順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