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的“不倒翁”》閱讀附答案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歐洲列強像一群餓狼撲向中國。張伯苓不禁自問:國家積弱到這種地步,中華民族何以自立於世界?以這樣的官兵對陣外敵,怎能不一敗塗地,任人宰割?他站在甲板上,眼裡射出堅毅的光,他斬釘截鐵地說:“海軍救不了中國!”經過新地思索,張伯苓得出這樣地結論:“要在現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須有強健的國民。欲培養健全的國民,必須創辦新式學校,造就一代新人。”
1904年張伯苓和嚴修在嚴氏家館的基礎上,在天津創辦南開中學。後來這所中學越辦越好,成為中國北方最著名的中學。張伯苓成為聲譽卓著的新教育倡導者。
赤誠的愛國之心,使張伯苓暗下決心:“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投身教育事業之後,張伯苓便將這樣的理念帶入南開學校。1935年以南開隊主力隊員和北寧隊組成的中北足球隊,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戰勝洋人而奪標的足球隊。張伯苓高興地宴請了全體隊員,席間他激動地說:西洋人嘲笑我們是“一盤散沙”,做事是“五分鐘熱度”,事實是最好的反證。足球比賽是一種團結合作性很強的運動,全隊必須團結一致,頑強奮戰,才能有取勝的希望,我們以此來克服“一盤散沙”,不失為一副良劑。足球比賽的時間長,緊張而激烈,必須具備堅韌不拔的精神,如以此作為服務於社會的準繩,就不會被人嘲笑我們是“五分鐘熱度”了。
張伯苓出於復興中華愛國心在天津創辦了南開大學、南開中學、第二南開女中,又在重慶創辦了南開中學,用“私立民有”的教育實踐,矗起教育家豐碑,社會各界感念張伯苓辦教育的赤誠,紛紛慷慨相助,使得張伯苓募集了數百萬資金,他自己分毫不沾,捐款一一登記建賬,賬目完全公開化。
儘管他為多所學校的發展殫精竭慮,也從不多拿工資,如果領南開中學工資,就不再收南開大學工資,始終堅持一份工資的待遇,過著清貧如水的生活。因公出差,也是坐三等車廂。在市內開會時,張伯苓常常是步行前往。住最便宜的旅店,乃至出門必帶臭蟲藥,那是由於他下榻的簡陋館舍臭蟲多之故。
而他和嚴修在20年代共同制定的南開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張伯苓指出,“允公,是大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遠矚,正己教人,發揚集體主義的愛國思想,消滅自私的本位主義。”“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設現代化國家,要有現代化的科學才能。”他又解釋道:“所謂的日新月異,不但每個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還要能成為新事物的創始者;不但能趕上新時代,而且還要能走在時代的前列。 ”
張伯苓一生對南開中學懷有特殊感情,但在他的晚年,卻被婉拒參加南開的校慶典禮。1950年10月16日晚,南開中學的一位老師找到張伯苓的三子談話,大意是不要讓校長去參加第二天的校慶。轉天早上,天空下起了細雨,張伯苓穿起雨衣要去南開中學。三子張錫祚說:“外面下雨了,爸爸您還是別去了,他們不太歡迎您去。”張伯苓聽出話中意思,立即脫下雨衣說:“好,既然下雨了,就暫時不去吧!”張伯苓為此內心痛苦極了,但外表依舊保持著鎮定,一點兒也看不出頹唐的樣子,在家中依舊談笑風生。
1951年2月17日,那天天氣特別寒冷。晚飯後,盧開瑗(南開校友,盧木齋之子)來拜訪張伯苓,說是聽到小道訊息,中央決定任命張伯苓為政協副主席。張伯苓聽後非常高興,終於有機會為國效勞了。所以盧臨走時,他堅持要送盧下樓到大門口。兒媳瞿安貴覺得天氣太冷,就送一杯熱茶給張伯苓,只見老人口歪眼斜,已經不能言語。專家會診後,一致認為是腦溢血。黃鈺生(張伯苓的學生)執筆寫了一份遺囑,坐在張伯苓的床邊,逐字逐句念給他聽。張伯苓邊聽邊點頭,全篇唸完的時候,他豎起右手大拇指,想說“好”,但已經發不出聲音了。
相關連結:遺囑部分內容
“餘致力於教育事業垂五十年。凡餘所致力之科學教育、健康教育、愛國教育而力有未逮者,今在人民政府之下,一一見諸實施。”
“餘所嘗效力之南開大學、南開中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重慶南開中學,眾將在人民政府之下日益發達。”
“今日之人民政府為中國前所未有之廉潔的政府。其發展生產,友好蘇聯之政策,實為高瞻遠矚之政策。凡我同學,宜竭盡所能,合群團結,擁護人民政府,以建設富強康樂之新中國。無限光明遠景,餘將含笑九泉以待之。”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張伯苓脫離海軍,開始辦學,其主要原因就是看到列強入侵,國家積弱,海軍無能,只有創辦新式學校,造就一代新人。
B.張伯苓宴請了第一次戰勝洋人而奪標的足球隊,激勵隊員要團結一致、頑強奮戰、堅韌不拔,並把它們作為服務於社會的準繩。
C.由於張伯苓辦學的赤誠,社會各界紛紛慷慨相助。為了回報社會各界的支援,他始終過著清貧如水的生活。
D.被拒參加南開校慶時故作鎮靜,在家依舊談笑風生,是為了讓家人和朋友放心。實際上,張伯苓內心對此非常不滿。
E.張伯苓直至臨死之前,都在關心著南開的發展。他堅信,在人民政府之下,南開必將有“無限光明前景”。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和整合文章資訊,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能力層次為C(綜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1)AE(答A給3分,E給2分 ,B給1分 ,答C、D不給分)
解析:C,過著清貧如水的生活,並不是為了回報社會各界的支援。而是自己的性格使然。D,“不滿”說法錯誤,內心的感傷、失意和痛苦是為了無法參加南開校慶,因為他一生對南開有著特殊的情感。B,說法欠妥,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以此來克服“一盤散沙”,不失為一副良劑。”張伯苓先生以此激勵的不僅僅是足球隊隊員,而是整個民族。
【思路點撥】解答此類題的方法:①讀全文,概括主要內容;②抓標題,概括主要內容;③辨文體,概括主要內容;④找線索,概括主要內容;⑤理層次,概括主要內容。
(2)張伯苓救國思想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6分)
答: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能力層次為C級(分析綜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青年立志教育救國,戰勝列強。②強身健體乃救國第一,團結奮戰、堅韌不拔和服務社會乃救國第二。③激勵學生認真學習,提高能力積極探索真理、改善人格,投身救國。④臨死不忘國家的富強康樂。(6分,每點2分,答對三點即可)
解析:通讀全文,聯絡題幹,確定答題區域,分點概括。
【思路點撥】解答此類題要遵循,一個原則、兩個觀念、三個步驟。①一個原則:忠於原文。簡答題答案源於文字,不可憑空去想。②兩個觀念:一是整體觀念。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二是聯絡觀念。聯絡全文,聯絡主題。③三個步驟:第一步:速讀文章,瞭解大意;第二步:根據試題,精讀文章;第三步:根據原文,結合題目,巧妙作答。
(3)作為南開的“不倒翁”,張伯苓的'品質有哪些?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答: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能力層次為C級(分析綜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心繫國家安危,以強國為己任:從張伯苓一生辦學的理念來看,都是為了救國、強國。②日常生活節儉,公私利益明確:張伯苓一直過著清貧如水的生活,拿著辦學的資金,賬目公開,也從不多拿工資。③一生忠於教育,樂觀面對失意:執著於教育,辦南開學校,就算是失意、臨死的的時候,想到的也是無限光明前景的國家和南開。
解析:回答本問題,要通讀全文,理解文章內容,找出相關資訊,概括歸納。
【思路點撥】篩選整合資訊題的解題基本思路①根據題目的要求把握篩選的標準;②按照篩選標準,確認資訊材料的檢索區間;③把主要資訊進行整合,有的資訊可直接組合,有的資訊除了文中的資訊外,必要時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語句進行串連形成一個完整的意思。
(4)張伯苓先生講,南開精神即“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結合材料,談談南開精神給你的啟示。(8分)
答: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內涵的能力,能力層級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南開精神對於我們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它不僅告訴我們要有集體的愛國思想,還告誡我們學好本領,提高能力,為迎接新的時代做好準備。
②“公”是正己教人,高瞻遠矚,發揚集體主義的愛國思想,消滅自私的本位主義。我們是社會中的人,脫離不了社會和國家,為此,我們的言行不能以自我為中心,應該以國家和社會需要為中心。
③“能”是科學才能,是實際工作的能力。不說空話、大話,為人實實在在,有為國家和社會做好本職工作的能力,鑽研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工作的效率。
④“日新月異”是接受新事物,創作新事物,趕上新時代,開創新時代。歷史在不斷地前進和發展,其速度是非常快的。我們只能順應它的發展速度,最終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8分,每點2分)
解析:這是一道自圓其說題,需要結合文字,進行歸納,分條概括。
【思路點撥】回答此類題的方法是:第一步,整體感知文字。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脈絡,進而領會文章的主旨。第二步,理解命題意圖。把握試題的命題意圖,挖掘隱含在題幹中的資訊,確定答題的方向。第三步,確定資訊區間。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按照命題要求檢索,找出問題的命題區間、資訊區間和答題區間。第四步,概括整合答案。對答案進行組織,要注意分析篩選出來的內容,梳理自己思考的內容,按照要求概括出題幹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