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閱讀答案「推薦」
從長遠角度考慮,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時之功。它需要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多關注最新資訊,多閱讀名家名著,開闊視野,增加實踐,培養對語言的品評、賞析、感悟的能力,培養學習語文、陶冶性情的興趣,在多讀深思中進入學習語文的嶄新境界。
晏子使楚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當他們吃得高興的時候,有兩個武士押著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楚王看見了,問他們:"那個囚犯犯的什麼罪?他是哪裡人?"武士回答說:"犯了盜竊罪,是齊國人。"楚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兒?"楚國的大臣們聽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來,以為這一下可讓晏子丟盡臉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楚王聽了,只好賠不是,說:"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
《晏子使楚》閱讀答案一
1.讀晏子與楚王針鋒相對的`話,體會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以及維護齊國尊嚴的思想品質以及楚王的自作聰明、傲慢無禮。
2.認識到晏子出使楚國時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情懷。
1. 為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儐者( ) 臨淄( ) 張袂( ) 不肖( ) 詣( ) 枳( )
2.試著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⑴張袂成陰,揮汗成雨:
⑵比肩繼踵:
⑶各有所主:
⑷齊之習辭者也:
⑸聖人非所與熙也:
3.晏子是怎樣的一個人?
1. 生平:晏嬰,又稱晏子,字平仲,春秋時齊國夷
維(山東高密)人。齊國的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讚道:“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司馬遷更是對晏嬰敬佩仰慕有加,他在《史記•管晏列傳》中感慨地說道:“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祈慕焉。”
2. 作品:《晏子春秋》是一部記載春秋末期齊相晏嬰的思想言行的著作。全書共八卷,二百五十
章,分內、外篇。其文章篇幅短小,但首尾完整。善於組織事件,展開矛盾衝突,富有故事性。語言簡練生動,行文暢達明快。
《晏子使楚》閱讀答案二
1.晏子面對楚人的侮辱,進行有力回擊,他取勝的
原因是什麼?
【解析】首先,從他自身來看,他頭腦靈活,機智過人,善於辭令。其次,他善於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如文中的“使狗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把楚國與狗國等同。又如在第二則故事中他又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回擊楚王。再次,他所採用的誇張手法,也讓楚王生畏。如在講到齊國人時,以“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形象的誇張,讓我們感受到齊國人比比皆是,更有力地反駁了“齊無人耶?”的質問。第四,晏子採用以退為進的方法。面對楚王提出“然則子何為使乎?”的質問,晏子降低自己的身份,以“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作答,又是一次以楚王的尷尬而結束。總之,課文中正是由於在晏子的外交辭令中採用打比方、誇張等手法和以退為進的方法,致使楚王無言以對,使晏子這一人物形象更鮮明突出。
2.貫穿兩篇故事的思想主線是什麼?
【解析】兩篇故事貫穿了一條思想主線:文章透過晏子出使楚國不辱使命、用辭令戰勝楚國君臣蓄謀的記敘,表現晏子忠於齊國的品格與機巧善辯的才能。晏子作為一名使者,是作者著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他出使楚國兩遭戲弄。面對楚國君臣兩次蓄意刁難、侮辱,若晏子翻臉,既顯出使者笨拙無能,缺少風度,又會使兩國關係形勢緊張。因此,晏子不慍不火,機警設喻,使楚王自討沒趣,處於尷尬境地。晏子的對答措詞委婉,柔中有剛,充滿智慧大度,十分精妙,充分表現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過人的膽識及出眾的辯才。
1.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謂左右曰 B.其實味不同
C.水土異也 D.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2.請選出下列各項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
A.楚王聞之 B.齊之習辭者也 C.吾欲辱之 D.嬰聞之
閱讀課文選段,回答問題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 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應有的兩處停頓。
其 實 味 不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