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遊子吟> 《遊子吟》閱讀練習題

《遊子吟》閱讀練習題

《遊子吟》閱讀練習題

  導語:《遊子吟》這首詩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絃,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賞析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絡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透過慈母為遊子趕 製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採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於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後人的深刻印象。

  閱讀題原文

  孟郊《遊子吟》中那位“遊子”的情懷,其實也是今天到處漂泊的人們的心聲。為了種種原因,離開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間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別,但其心理和情緒卻跨越千年,彼此相通。孟郊時代的時空距離比今天當然小得多,但在今天我們有了天涯咫尺的時空經驗,卻仍然無法消除我們“遊子”的感情。孟郊發現的其實是一個永恆的人類命題,這是一種永恆的人類情感的呈現。精神分析者曾經有一個命題對於人生很有說服力,這個命題是:我們不得不失掉我們最寶貴的東西以實現我們人生的目標。我們的“遊子”情懷,就是為追求人生目標而背離了母親、故鄉的那種感情,但這又總是無法阻止的、面對過去的一份思戀和懷念。人們不可避免地失去,卻又不可避免地懷念。於是,《遊子吟》不朽。

  今天的世界是一個到處“流動”的'世界。全球的資本、產品、人口和資訊的巨量的流動正是今天的全球化時代的表徵。資本衝破了過去阻滯它流動的一切要素,不斷地在一種逐利的衝動中跨出邊界,尋找新的機會。這種程序使得人口的流動也在一個全球範圍內進行著。流動當然有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尋找機會的人從自己貧困或缺少機會的故鄉向經濟發達、充滿機會的地方“流”過去。這可以說是一種從低向高的流動。這樣的流動其實每天都發生在民族國家之間,也發生在區域或民族國家的內部。另一面從高到低的流動也在進行著,資本總是從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地方,生產和消費的鏈條總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興地區滑動閱讀答案__孟郊《遊子吟》中那位“遊子”的情懷閱讀答案__孟郊《遊子吟》中那位“遊子”的情懷。於是伴隨著資本的流動,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銷售人員等白領也在迅速地流動著。他們身份“靈活”了,卻往往被批評為數典忘祖,也會使自己漂在半空中。但太不“靈活”,又會產生生存危機,無法適應急劇變化的生活衝擊。其間的那份進退失據的痛苦和彷徨的確難於釐清。我發現“遊子”的生涯裡有投入異鄉的動力,卻也深有對於過去的綿綿不盡的懷念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