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領略唐詩中的送別之情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領略唐詩中的送別之情、別離之怨和相思之苦,並從中可以看到唐人表達傷感的送別之意象,感知不同的送別情感,能透過眾多的送別詩感知唐代不同時期的社會境況。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中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是王勃任職長安時送別友人赴任蜀川時的一首送別詩。其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情厚誼的不朽名句。抒發送別的詩歌在唐詩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從該詩引發,透過拓展訓練,引導學生領略唐詩中的送別之情。
古代由於山高路遠,道路艱難,再加上郵政又處在鴻雁傳書的階段,故人一去不返、杳無音信是很常見的,有道是“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古人非常重視送別之情。別離總是很傷感,送別唐詩酣暢淋漓的表達別離之怨、相思之苦,親情、友情和愛情都在分別的那一刻得到了昇華和體現。唐人究竟是用什麼方式表達傷感的送別之情?眾多送別詩中表達的分別情感有什麼不同呢?透過眾多的送別詩如何感知唐代不同時期的社會境況?
一、唐人送別的主要方式和內容
1.以歌傳情。李白有詩句: “正當今昔腸斷處,驪歌愁絕不忍聽。”驪歌也就是原來送別時唱的《驪駒歌》,自王維寫出了“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陽關曲》)這樣的送別詩之後,唐朝人送別時就唱這首《陽關曲》,唱一遍總覺得還沒有充分表達綿綿情誼,就會再唱一遍,於是又有了《陽關三疊》。白居易《對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且註明第四句為“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說詠唱《陽關三疊》時, 首句不疊,其它三句都再唱。
2.以酒相送。送別要飲酒。送之人請要走之人喝酒,因為喝酒可以消解一些離愁。李白在金陵告別年輕人時作詩《金陵酒肆留別》,表達了這樣的場面:“風吹柳花滿酒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3.折柳相贈。送別時,送的人要折一枝楊柳送給上路的人,白居易有詩:“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王之渙有詩《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因為別離多。”有人說“楊柳”的“柳”和“留下”的“留”是諧音字,所以“折柳”表示送的人希望他留下的意思,是挽留客人的一種舉動, 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習俗。
二、唐人送別時的場所
1.長、短亭。古代為了便於行人休息、躲避風雨,通常在道路上隔五里建一個短亭,隔十里建一個長亭。實際上這種長、短亭主要用作古人陸上送別的場所,所以古人送別時又有“十里長亭”之說。晚唐詩人許渾從東向西路過潼關,碰到一個朋友魏扶由西向東走,於是兩人在十里長亭送別,寫下“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的詩句。鄭谷則於揚子江渡口的離亭寫下了《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青,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與友人話別共勉。
2.酒肆。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就是在南京的酒肆與金陵少年子弟飲酒言歡話別。
3.一些美麗的特定建築。比如李白曾經在武昌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並寫下《送孟浩然之廣陵》。王昌齡《芙蓉樓送別辛漸》則表明了送別地點應該是在芙蓉樓。
自從屈原《九歌》“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就成為水路送別的地點。如王維《送別》:“送君南浦淚如絲,君向東州使我悲。”白居易更有《南浦別》:“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
4.在江邊、路邊送別等。如盛唐詩人岑參奔赴西域,恰逢進京的使者,於是寫下了《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李白那首最著名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表明了詩人是坐在江中即將開行的舟中作詩與朋友汪倫離別的`。駱賓王則在與友人易水岸邊作《易水送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與友人離別。
三、一樣的別,不一樣的情
1.表達激勵慰勉之情。陳子昂《送魏大從軍》:“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表達規勸之意。李頎《送魏萬之京》:“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3.表達依依惜別之情。最著名的就是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表現深厚的友誼之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只要彼此心心相印,那麼即使一個在天涯,一個在海角,遠隔千山萬水,也猶如近在身邊。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在《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離愁裡不是傷感,“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則體現詩人對友人的深情,對友人去處的嚮往躍然紙上。
5.賦詩明志。王昌齡《芙蓉樓送別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四、唐代不同時期的送別詩
細細品味,唐代不同時期送別詩從內容、情感、格調都有很大差異。這反映出時代的風貌與詩人的創作心態有極其密切的關係。
1.初唐送別詩。初唐李世民是一位開明君王,親手開創了貞觀之治,此時文壇呈現的氣象也是樂觀向上的。如初唐四傑之一楊炯《夜送趙縱》:“趙氏連城璧, 由來天下看。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這首詩前兩句作者把友人比作價值連城的美玉,因而引出“天下看”的豪邁語句,充滿了對友人的讚賞和送別時的灑脫、豪放之情。後面兩句寫送別友人那一刻,一輪明月、一路清暉的情景,格調明快、健朗,絲毫沒有送別的感傷情緒。這種富有生機與活力的特徵充分體現初唐詩歌的氣象特點。
2.盛唐的送別詩。王運熙先生在總結盛唐詩歌時說:“政治開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地域遼闊,文化交流頻繁等,形成了盛唐士人們情緒積極,抱負宏大,氣魄豪邁,胸襟開闊這麼一種特定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盛唐氣象正由此而產生,也直接影響著這個時期的送別詩。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前四句寫得很有特色:“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名落孫山本是人生憾事,送者與被送者通常都不免情緒低落。而本詩中, 詩人非但沒有對友人不得已的落第還鄉表示任何憐憫與同情,相反,卻對他的未來充滿信心,對時代滿懷希望,因為他們生在聖明時代,一切英才都會為明君所用, 暫時的挫折不必氣餒,深信友人最終會得以重用的。後來綦毋潛果然中了開元進士。盛唐詩卷中,如此豪邁奔放、樂觀進取的送別詩比比皆是。
3. 中唐時期送別詩。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藩鎮割據,黨爭加劇。文人多憂患,少了盛唐時的樂觀與憧憬,增添了許多務實與理性。蒼勁、雄渾代替了豪放,同時隱含著揭露時弊、拯物濟世之熱情。如柳宗元《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欲知此後想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這是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在廣西柳州送堂弟宗一到湖北江陵去時寫下的一首送別詩。詩人把政治遭際、人生坎坷的悲憤與兄弟遠別的感傷情懷匯聚一起來寫。一、三、四聯著重表現兄弟之間的骨肉情誼,第二聯著重抒發自己因參加“永貞革新”失敗而被貶南荒的憤懣之情。其中“萬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虛實相生,詞語蒼勁質樸,感情渾厚深沉。在普通話語中,包藏著詩人深沉的鬱鬱不平之情。當時,作者身處的環境險惡,而兄弟又要遠別他方,於是引出尾聯,詩人憤憤不平,告訴堂弟,今後要相見只能寄以相思之夢了。此詩把“別離”之意,“遷謫”之情上下貫通、和諧自然地熔於一爐,傷感之情濃重多了。
4.晚唐送別詩。晚唐時戰爭不斷,災禍連連,民不聊生。這個時期的送別詩主要表現哀婉幽怨、柔弱低迴的氣象。如李山甫《別楊秀才》:“因亂與君別,相逢悲且驚。開襟魂自慰,拭淚眼空明。故園已無業,舊交多不生。如何又分袂,難話別離情。”詩人將時事、戰亂與離情一起寫入詩中,使贈別詩蒙上一層哀婉、悽苦的色彩。又如杜牧《別懷》:“相別徒成泣,經過總是空。勞生慣離別,夜夢苦西東。去路三湘浪,歸程一片風。他年寄訊息,書在鯉魚中。”格調低沉、感傷,但情真意切,由衷而發,真實反映作家對現實的感悟和特定環境中的創作心態。
總之,透過眾多的送別唐詩,我們可以看到唐人表達送別之情的內容和方式,對各種送別之情感同身受,能感知唐代不同時期的社會境況,以及不同時期人們的精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