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望廬山瀑布> 《望廬山瀑布》翻譯、簡介及名句賞析

《望廬山瀑布》翻譯、簡介及名句賞析

《望廬山瀑布》翻譯、簡介及名句賞析

  引導語:李白生平遊歷好多名山大川,他非常喜愛廬山的風景,從他的“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就可以看出,其中《望廬山瀑布》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下面是學習時間啦,小編提供《望廬山瀑布》的全文解析,你想了解都在這裡啦!

  望廬山瀑布

  李白 【唐朝】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註釋]

  1、廬山:我國名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陽湖盆地,九江市廬山區境內。

  2、香爐:即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因形狀像香爐且山上籠罩煙雲而得名。

  3、疑:懷疑。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

  4、川:河流,這裡指瀑布。

  5、三千尺:形容山高,這裡是誇張的說法,不是實指。

  6、銀河:又稱天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

  7、九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此處指極高的天空。

  8、遙:從遠處看。

  [譯文]

  太陽照射的香爐峰生起紫色煙霧,

  遠遠看去瀑布像匹白練掛在山前。

  水流從三千尺的高處直瀉而下,

  好像是璀璨的銀河水落自九天。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一般認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前後李白出遊金陵途中初遊廬山時所作。吳小如教授認為,李白這兩首詩體裁不一,內容也有一部分重複,疑非一時之作。詹鍈先生在《李白詩文系年》中根據任華《雜言寄李白》詩,認為第一首五古為李白入長安以前(開元年間)所作。另有人認為第二首七絕作於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寶十五年)李白到廬山的夏秋之交。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才華橫溢,感情恣肆,他的詩被杜甫稱讚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被稱作“詩仙”。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生於中亞的碎葉(今屬吉爾吉斯斯坦),五歲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青蓮鄉。少年時博覽群書,研習劍術,26歲時出蜀,開始了一個漫遊而兼求仕的時期。後任翰林供奉,報國志向得不到施展,加上他蔑視權貴,放蕩不羈的性格,遭到權貴的讒毀。李白對仕途失望後,離開了長安。再次南北漫遊10餘年,這期間結識了杜甫,成為莫逆之交。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柏蒙冤入獄,後遇赦返回。晚年漂泊異鄉,762年,病逝於當塗(今安徽省境內)。

  李白現存詩篇900多首,內容豐富,有的批判黑暗現實,有的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發報國之志,有的表達壯志難酬的痛苦和憤懣,有的吟詠自然景物。追求身心自由和個性解放的昂揚向上的精神是他的`詩歌中的主旋律。

  在藝術上,李白繼承和發揚了浪漫主義精神與創作手法,運用神話傳說,馳騁的想象,大膽的誇張,生動的比喻,出神入化,揮灑自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自己的這兩句詩是他詩歌語言最生動的形容和概括.

  [名句賞析]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風景秀麗,香爐峰的瀑布尤為壯觀,詩人以十分興奮的心情,提筆寫下了這首絕句。前兩句概括地描繪了香爐峰瀑布的奇偉景象。首句從香爐峰寫起,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輕輕的水氣變成了紫色的薄霧,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第二句描寫瀑布,一個“掛”字,生動逼真地寫出了瀑布奔騰飛瀉的氣勢。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筆墨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飛流”是寫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繪瀑流直瀉,“三千尺”是誇張瀑布的壯觀,可以說字字珠磯,無一虛設。最後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銀河,既生動又貼切,而其中一個“疑”字率直道破是詩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