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通用26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通用2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1

  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而且知道這本書先是一本網路作品,由於廣大網友們的追捧,好評如潮,作者當年明月把部落格裡的連載送進了印刷廠,一口氣出版了5本,更多人看了後還是好評如潮。我還知道當年明月的這套書之所以好評如潮是因為他把枯燥的正史寫得生動、風趣,看過的人都很喜歡。當然佩服之至啊!於是就買了一套來讀。

  讀了幾個星期了,還沒有讀完,但收穫已經很多了。不僅僅是補習了明朝的那段歷史,還領悟到了歷史以外的道理,但最大的收穫是作者的寫作風格!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期一個農民世家,缺乏食物,於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到後來,元朝卻把朱元璋列為造反成員,以此為藉口來殺朱元璋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成為一代偉人的。他不得不戰鬥,而在戰鬥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冷靜讓他能夠準確判斷局勢,甚至在失敗後能夠正確總結經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現在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判斷。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朱元璋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準確在判斷局勢;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靜、堅持和果斷,那麼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看到明朝的吏治,我們現在要幸福多了。起碼沒有那麼多的殺身的危險了。莘莘學子,苦讀八年,透過科舉,混上了一官半職。不知道哪一天,趕上皇上不高興,不知什麼原因,腦袋就搬家了。小時候在農村,到了夏天的時候,外面的火堆旁,會有大批的飛蛾繞著火堆飛舞。那明亮的火堆,是光明,是希望,是崇高。一批又一批的飛蛾前仆後繼撲進火堆燃燒了自己。這就是追求崇高的代價,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哪個人不是,象飛蛾一樣地向前衝呢?正如,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所說,感謝思想家們告訴了我們生活的真諦——活在現在,活好每一天。要不然我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希望在課堂上老師也可以以幽默的風格來教我們,這樣學生會掌握的更好,對課程更有興趣。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2

  我是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或許是緣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吧,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父親收藏的《二十四史》經常被擺在案頭,可學術研究性的歷史總讓我在閱讀時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個偶然的機會,媽媽給我帶回一套書——《明朝那些事兒》,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讀了起來。讀著讀著我就被這部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彷彿遇到了久違的知音,一口氣讀完了七部長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飢似渴,廢寢忘食,一遍讀完仍然感到意猶未盡,又再讀了一遍。

  作者從元末明初的農民軍隊反抗蒙元統治者開始,一直寫到崇禎走向那棵歪脖樹。期間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與具體人物為寫作背景,有條不紊地記述了從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風風雨雨與是非興衰。

  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我不僅瞭解了這段歷史,還從這部書幽默風趣背後也讀出了一個道理。在書中出現的,無不是當時風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們當中,有死而後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賢之類的佞臣。魏忠賢在身後留下千古罵名,為世人所不齒,可他當時卻是風光無限,權傾一時,羨慕、嫉妒者不計其數。然而,當年那位奮起反抗魏忠賢卻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楊繼盛,卻為世人所讚歎、仰慕,流芳百世。在當時,楊繼盛不過是階下囚罷了,指不定還有人在嘲笑於他。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會和徐階、張居正一樣得志,壞人卻常與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羨慕別人,只要自己沒有錯,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詆譭的話,大可不必計較,凡是歷史自有公斷。

  透過讀《明朝那些事兒》,我發現作者的文筆也十分了得,文中記述的王侯將相,在他筆下似乎活了:歷盡磨難,矢志不移,終於一統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謀的劉伯溫;才高八斗、謹慎低調的宋濂;勇猛善戰、忠肝義膽的徐達、常遇春;權傾一時、風光無限,死後卻遺臭萬年的魏忠賢;耿直忠貞,“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當年明月”將帝王將相的心術、韜略刻畫得惟妙惟肖。讀了這本書,我不僅學到了他們的智慧,還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一舉多得。

  讀《明朝那事兒》令我如飲甘霖,回味無窮,那種感覺真好。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3

  第一次寫讀書後記,寫讀書後的感想,我和明朝那些事兒。沒由來的想寫這樣一點文字,關於我和明朝那些事兒。這系列當年明月的文字,我讀了幾遍。因為剛剛又系統的讀完一遍,於是選在這個時候寫下我的所謂的讀後感。明朝是個被人忽略的朝代,這也是明月寫《明朝那些事兒》的一個原因。在讀這七本書之前,我對明朝的印象和很多人一樣,覺得它是一個比上不足的朝代。明清兩朝總是在一起被提及,作為封建社會的頂層發展狀態。但是大多數人記住了康乾盛世,卻壓根不知道仁宣之治。所以,這套書最大的一點是,它帶我走進了真正的明朝,那樣一個精彩的朝代,異常燦爛的光芒。

  七本書,從朱八八開始,到最後的崇禎自盡結束。記得在崇禎最後那一段時,明月寫了這樣一小段話。說句心裡話,我也沒想到這樣,應該改變一下,這麼寫,比如崇禎沒有殺袁崇煥,皇太極繼位的時候,心臟病突發死了,接班的多爾袞也沒蹦幾天,就被孝莊幹掉了,然後孤兒寡母在遼東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進入山林後,沒過幾天,由於水土不服,也都過去了。然後,偉大的大明朝終於千秋萬代,崇禎和他的子孫們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是的,現在我要告訴你的是,歷史的真相。歷史終究會以悲劇收場,不管是那段歷史。歷史感,就是悲觀。讀到結局處,我看了很多遍,看著明月的文字一步步的從幽默到傷感,心裡也和明月一樣,希望明朝如以上的文字描述的一樣。但是,歷史就是歷史。看歷史,和看電視劇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最根本的不同是,歷史都是悲劇。以上感想,不是本人所悟,完全是明月書中所寫。不想也沒有侵權和盜版的心思,因為明月的感悟太過深刻,鄙人完全認同罷了。

  說說一路讀完的故事吧,就是我和這套書的故事。考完研後,當即從網上買了。之前都是借別人的以及在網上下載電子版本來看,總覺得不過癮。中間曾經在書攤,買過七本合在一起的超級大盜版看,後來也給扔了。考完研後,總覺得有必要支援一下明月,於是就買了。以後也可作為收藏。每天一點點的看,睡前以及上廁所的時間,花了兩個月,看完了整套書,今天把七本書抓在手裡,發現那麼厚,那麼多,不是感慨自己能看完那麼多的文字,而是感嘆明月堅持了三年時間寫下了那麼多的文字。正如他自己說,二十多歲寫,寫完還是二十多歲,有趣。是的,這個世界還是很有趣的。兩個月,經歷著自己人生路上的一次次失敗,便對明月天生的歷史感,也就是悲觀有了心情上的附和。我知道自己還沒有資本說什麼悲觀主義者的論調,因為我所經歷還根本沒到那個程度。本來在寫這篇文字之前,我還想做個總結說,書裡最讓我感動的片段、最搞笑的片段或者是最喜歡最討厭的人物等等,但我發現,現在我不想做這樣一個無聊的總結。這些都在我心裡,我提及或者不提及又怎樣。心境至此,也不可強求。我現在最記得住的是結局,我對結局的文字印象深刻,無法忘卻。之前的繁榮,之前一波一波的牛人的發跡,都變成了最後的消亡。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而言,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慫了。王朝也是如此。真沒意思,沒意思透了。再比對自己的人生,即使最後能得到輝煌的結局,又怎樣,寥寥數十年,怎麼樣都是一樣的結局,在後人的筆下,不過幾個字就能概括了。這就是所謂的歷史感吧,我讀完竟然悲觀從心底而生,這樣是我讀這書的初衷嗎?我想,不是的。我堅持幽默,是因為我明白,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你自己都要充滿希望。

  人生並非如某些人所說,很短暫,事實上,有時候,它很漫長,特別是對苦難中的人,漫長的想死。但我堅持,無論有多絕望,無論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對自己說,這個世界很好,很強大。這句話,不是在滿懷希望光明時說的,很絕望、很無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時候,說這句話。要堅信,你是一個勇敢的人。因為你還活著,活著,就要繼續前進。無需害怕,無需絕望,要相信自己。明月就是這樣的解答,我想我的初衷應該是以上的話,我應該知道以上的話。明月就是怕我們讀完會有歷史感,所以會苦口婆心的寫出了這樣一段話。讀完似有開朗,似乎應該如此。只有這些了,第一次的讀後感,沒寫出多少自己的感想,只是在重複和摘抄著作者的話。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4

  《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寫的,語言幽默,內容易懂而且很好理解。說實在的讀完了第二本之後我就覺得這本書很有趣,但是卻又很無奈。這本書有趣在他的故事很精彩,很有特色。但是也有皇帝的孤獨與無奈。我們就從朱元璋同志開始吧。

  朱元璋家境貧寒,好多家人都餓死了,在生活的逼迫下他走上了反元朝的道路,他經歷了千辛萬苦,無數次的死裡逃生,跌倒了就爬起來,繼續前進,繼續戰鬥。而且朱元璋那個時代的對手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朱元璋和他們鬥智鬥勇,機關算盡,終於朱元璋勝。朱元璋終於坐上了屬於他的寶座。可以說當時最優秀的統帥非朱元璋莫屬了你想想人家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沒有家室,沒有後山。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崩,年七十一。就這樣,朱元璋結束了他那傳奇的一生。駕崩後傳位於長子朱標之子朱允炆可是人家朱允炆皇位還沒做熱就被燕王朱棣奪走了皇位。朱棣死後,朱高煦與朱高熾爭奪皇位,可是朱高熾這位短命的皇帝只做了一年皇帝就把皇位給了自己的兒子朱瞻基。這時候朱高煦同志又要進行他的陰謀與陽謀了。我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就十分鬱悶,這個皇位您老人家處心積慮的想得究竟是為了啥?結果毋庸置疑人家朱高煦又失敗了但是人家朱瞻基也並不怎麼幸運啊只做了十年的皇帝就掛了然後又是朱祁鎮即位,但是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一個宦官——王振。說實話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痛扁一頓王振,他實在是太可氣了,人家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差點被他這個小人給毀了。還好還好,他最後終究還是死了。但是就是他的原因人家朱祁鎮被也先當了人質,最後于謙計上心來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鈺做了皇帝沒想到朱祁鈺坐上皇位後居然不把他的皇位還給他哥哥了,最後哥哥被釋放,弟弟病危最終還是哥哥當了皇帝。弟弟當了八年皇帝后駕崩了。於是朱祁鎮開始了他的統治。

  讀到這裡,我已經感慨萬千了,這幾個皇帝都表現不凡我覺得還是沒有人家朱元璋厲害啊,但是最讓我想不明白的是朱祁鈺。築起於是朱祁鎮的弟弟,他不貪戀權勢對皇位一直是不感興趣。但是自從他的哥哥被也先綁架後,他坐上了代理皇帝,一坐就不能自拔了。他已經沉醉在了這權威之中,而且王偉讓他變得六親不認,還將他的哥哥關了好幾年,就因為害怕哥哥強自己的皇位,還把哥哥住宅周圍所有的樹都砍了,其原因是害怕間諜。哎,我就不明白了,不就是一個皇位麼?這是何必啊。大家都是一家人,可是王位就是有一種魔力,一種神奇的力量吸引著更多的人向上撲,更多的人在這場鬥爭中死亡,互相殘殺,這也許就是命。

  讀到這裡,明朝的故事有趣又有著無奈,更讓我有了探索它的慾望希望我會在這本書中學會更多的知識。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5

  歷史原來很精彩,一點也不枯燥。這是我讀《明朝那些事兒》後最大的感慨。

  真的很喜歡這本書,不僅僅知道到很多關於歷史的故事,瞭解了很多以前我佩服的歷史名人,更讓我驚喜的是那些文筆犀利而又妙趣橫生的語段,令我百看不厭。這本書講的是從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滅亡的三百年間的事,雖然屬於歷史軍事,但是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很是生動,讓我經常想笑起來,這不得不非常佩服當年明月(石悅)的文筆,雖然不是作家,但是我想好多作家都不會寫出如此妙趣橫生的文章來。

  信手拈來,就可見一斑,“根據《水滸傳》的記載,在古代,要想一舉成名,有條最快的捷徑--上山打老虎。成功人士如武松、李逵等都是光榮的好榜樣,而朱厚照先生雖然已很有名,倒也想過一把打老虎的癮。”,這句話,雖然是在用開玩笑的口吻,但也確實含著深深的諷刺意味,對於一個皇帝,只想著各式花樣的玩,而不關心黎明百姓,確實是當時的不幸,也難怪他的當政不是天下之福。

  這本書中,作者也對那些王公大臣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述,作者愛恨分明,有褒又貶,對於“于謙”,作者是深深的折服,為他冤屈而死,感到痛苦和惋惜,而後當來李賢為他伸張正義,不禁痛快淋漓,歷史是不會虧待那些大忠大義之人的。而對於像汪直、魏忠賢之類的宦官敗類,作者又難以抑制對其的厭惡,而作者對於宦官又從不全盤否定,而是有他自己的看法。對於那些敗類的惡,不僅是作者個人的情感,不難想象,當時的百姓對其的懼怕與痛恨之深。當我讀到本書關於王守仁的道出,讓我瞭解了一個完整的王明陽,是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那麼全面而細緻,以前真的是“孤陋寡聞”也不止,真的令我很驚喜。其中,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讓我不禁對歷史的框架有個深刻一點的瞭解和人文的感嘆。讀這本書不僅讓人學會過很多東西,重要的是讓人有興趣的讀完它,沒有任何枯燥之味。正如作者的序言中所說“歷史是如此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為什麼到了史學家手裡就變得枯燥無味了呢?歷史學家就不能把生動活潑的歷史呈現給大眾嗎?是受制於能力、才力,還是受制於觀念?”而向一般的歷史學家總是把歷史描繪的如此枯燥乏味,他們的描述方式也難以被消化,令人難以讀下去,除非是專業者為了學習必須研究,漸而漸之,歷史離老百姓平常人越來越遠。

  近些年來,我們普通的老百姓漸漸看到了歷史明晰的曙光,易中天教授的讀三國,令廣大普通曆史愛好者甚至學者深深痴迷,而近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又令人們紛紛深陷歷史的喜愛之中,這的確是令人欣喜的。如今,在“歷史離我們太遠。歷史書籍太多”面前下,我們可以有一些好的選擇了,不會再有面對史書的迷茫和無趣之感了。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既還原歷史而又生動耐人品味的歷史軍事書籍會越來越多,“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不僅如此,歷史會讓我們的腳步向前,社會也會沿著歷史的齒輪前進!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6

  在這個暑假裡,《明朝那些事兒》讓我明白了,其實每一個朝代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別”是“明朝”。書的作者——當年明月,他以一種風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現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個皇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而整部書其實所給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間的事兒——權勢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己欲)”。這可以說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絕大多數政治家們的至理名言,為了達到自己的理想,毀滅了無數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業之後,假借賞功之名燒死了無數曾經為他征戰沙場的大臣們。但他是成功的,並且他的邏輯也被很多人信奉著。

  “欲成大事者,至親亦可殺(背叛)”。當年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投奔陳友諒,陳友諒殺了倪文俊,將其頭顱獻給徐壽輝,深得徐壽輝信任後,後控制徐壽輝統領其軍隊,最終將徐壽輝殺害。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權謀)”。在萬曆那個時代,嚴嵩鬥倒夏言,徐階搬倒嚴嵩,高拱把徐階鬥倒,又被張居正鬥倒。僅說張居正,其可謂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條鞭法(稅收制度)影響中國乃至世界至今,但他為了當上內閣首輔也是不擇手段,把老同學高拱鬥倒之後,還想將其致死。

  無論別人多麼強大、多麼精明,但你可以將別人的東西巧取豪奪過來,但也無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奪走。皇帝如此,官員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強者皆如此。

  而封建專治的權利又使我對那一時期感到無比的淒涼。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牽涉數萬之眾,斬首、抄家、充軍者不計其數;拒絕為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誅“十族”。北京保衛戰功臣于謙,遭陷害被抄家斬首;“萬曆新政”領導人物張居正,死後被誣陷抄家。

  不管怎麼說,怎麼想,歷史已是歷史,不會再回來,不會再改變,留下給我們的那就是經驗和教訓,歷史教會給我們的我們也不能忘記,要牢記歷史,反省歷史。不要再讓歷史成為對於我們的下一個歷史,這才是對歷史的充分認識。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7

  隔離的這些天,讀完了本兒書——《明朝那些事兒》。這本兒書,從小就有人誇好,忘了是小學還是初中,家裡就有那麼一摞擺在那裡,可我自始至終就沒翻過。今日讀罷,不禁讚歎——人們推崇自有其緣由。

  現在回到正題。其實這本書令我驚詫的不是書中的內容,而是無意間翻到時看到的幾個字——“我十年前剛上大學的時候”。由於看書前對作者沒有了解,不禁大吃一驚。十年前上大學,那意味著作者寫下此書時不過二十餘歲,二十餘歲便有此般歷史功底和洞察能力。我掐指算了一下,我現在也是二十多歲,但是再給我幾年,我能有作者的水平麼?作者所讀的經文不是一般的厚,考究的時間也不是尋常的多,我決不敢妄言。

  有句話叫人比人不如人,瞭解的事情越多便會覺得這個世界天才奇才多的去了,你算哪根蔥?疫情初的時候在家整天悶頭讀書,讀著讀著茅塞頓開,大喜,覺得自己之前的20多年書近乎白讀了,昏昏碌碌的日子近乎白活。但我還是特別高興,自己終於半隻腳邁入“讀書”二字的門檻了。

  雖然我不夠強大,雖然困難很多,但我決不會妄自菲薄。這些年來還記得喜歡的網路玄幻小說《神墓》中的一段話:登高者必自卑,行遠者必自邇,一個人重要的不是站在什麼位置,而是在向什麼方向移動。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浩浩蕩蕩通俗易懂又頗有個人見地的講完了明代這部斷代史,大明氣數已盡,崇禎景山自殺,明代滅亡。

  結束了麼?也結束了,也沒結束。作者在最後又講了個故事——徐霞客遊記。我納悶,這是畫蛇添足?怎麼最後講起一個人遊東遊西了,徐霞客的確是明朝的人,但和歷史大勢,好似沒多大關係。莫不是忘掉一個人在最後添上了?敗筆吧。讀著讀著,發現非但不是畫蛇添足,還是畫龍點睛。作者透過徐霞客的故事,以史為鑑,說出來的是他感悟到的人生真諦——“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徐霞客那時候的遊歷山水,可謂是歷盡艱辛,風餐露宿,要吃沒吃,要喝沒喝,沒準遇到強盜,天災,還可能丟了小命。現在的旅遊是度假,是享受,但當年只是遭罪。一個人放著好好的生活不過,去遭罪,是為什麼呢?可能沒什麼理由,他不過是想遊歷天下,雖死無憾。

  人生活得是什麼呢?我特喜歡杜甫的一句詩“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可不是呢,糞土當年萬戶侯,濤濤歷史長河,死了,就只是歷史了,人們期許有來生,可那卻又是未曾有人親眼目睹的存在。

  那為什麼呢?權力?財富?正義?功名?別人的期許?抑或只是單純的愛?一切只有你自己才能瞭解了。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8

  隨著崇禎皇帝在景山上自縊殉國,《明朝那些事兒》也以第七冊終結。當年明月曆時數年,終將大明王朝的歷史深入人心,婦孺皆知,不管來自廟堂江湖的各種閒言碎語,僅以普及明史這一社會效應而言,作者功莫大焉!

  是該結束了,《明朝那些事兒》以無數情節跌宕起伏的故事彙集成一個王朝的興衰軌跡,大多悲劇多於喜劇,顯然不符合大眾“好人一生平安”、"皆大歡喜"等套路,但作者一直以其獨特的幽默方式多方化解,讓讀者時而忍俊不禁,時而扼腕嘆息。但歷史發展到最後,作者自己再也無法用幽默的方式來淡化明朝滅亡給讀者造成的悲劇效果了,只能草草收尾。不是作者偷懶,我猜想面對這出最後的悲劇,作者也不忍多加面對。

  從孫承宗死後,作者筆下的明朝明顯加速了滅亡的節奏。闖賊攻入北京和崇禎臨死前的種種活動均未再加以詳細描述,作者自己的一些主觀文字明顯增多,譬如“幽默的並不是歷史,只是我而已”,“因為他(崇禎)的故事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東西,往往都很殘酷”,從中我讀到了作者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和對其滅亡的憐憫與不甘。但作者隨即又自我解脫,將之歸於氣數,“嗟爾明朝,氣數已盡”!隨後作者指出了“以史為鑑”的不可行和反面案例的實質,說這決定於人性的慾望和弱點。這一觀點有些偏頗,歷史中的很多事還是可以給後人啟示的!歷史的醜陋和悲劇固然一直在重複,但也不能以此全盤否定歷史的“借鑑”作用。比如“潛規則”從封建時代盛行至今,一方面這種“醜陋”一直在重複,但也正是以史為鑑有識之士才能得以總結和昭示天下,為其最終根除奠定理論基礎。

  在最後一章中,雖然以徐霞客生平結尾,但實則作者藉以自擬來體現一種生活態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套用一句以前時興的話,叫“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究其本質,就是執著和堅持。

  通觀全書,作者非常推崇執著和堅持,具備該精神的人都不吝給予大量筆墨,如徐階執著地打倒嚴嵩,張居正執著地改革,海瑞執著地兩袖清風,王陽明執著地“格竹”致知,袁崇煥、黃道周執著地效忠抗金,崇禎執著地挽救殘局,徐霞客執著地雲遊天下等等等等,在作者的眼裡,這些人不管結局如何,都是值得稱道的。不以成敗論英雄,王侯將相的豐功偉績,榮辱沉浮,都在歷史的車輪下或塵或土,而在人世間能相對永恆的,只有人的精神。

  《明朝那些事兒》寫完了,但我從中看到的那些人和事,仍時刻鮮活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或為憐惜憫,或為敬仰,或為切齒,或為榜樣。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9

  讀史的時候就像看武俠一樣,也有一種快意恩仇的期待,所以當誅殺劉瑾王振之流,當九千九百歲的魏公公終於在惶恐中結束了自己的罪惡時,當徐階終於熬倒嚴嵩,當戚繼光平定了倭寇,當李如松、麻貴打退了豐臣秀吉的朝鮮夢時,總有種正義到來的快感。我會站在歷史人物的視角,為他搖旗吶喊,也會為命運的轉折而神傷,為大業轉瞬空的朱允炆默哀,也為悲情憤懣的崇禎而嗟嘆。

  但歷史也總是告訴我們,人性是複雜的,大明王朝最偉大的政治家張居正張大人不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差點毀了萬曆的三觀(實際上也確實讓萬曆更加複雜了),張大人出行的轎子要32個人才能抬起來,家人也在地方作威作福;民族英雄戚繼光也是能抱大腿能拉關係的多面手。像楊繼盛、海瑞一樣純粹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同樣歷史也訴說著在治理國家的道路上,單純的理想主義者往往只能取得戰術性勝利,海青天也只是嘉靖供起的一塊豐碑,看看就好了,他並不準備讓這塊碑鋪滿大明王朝的江山。

  人類的劣根性總是很難消除的,絕大部分人都是染缸裡的一般人。大明王朝人才濟濟,也從來不缺乏混子和王八蛋,要收拾這些人,還必須是張首輔這樣黑白通吃,有理想更有手段的人。所以我理解了那句話,“只有經歷過地獄的磨練才能鍛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經受過的苦難總會在一定時候灌注於你力量。所以我也理解了歷史總是特別欣賞那些理想堅定的人,變得是鬥爭形式,不變的是初心。我也清楚了時間總是能大浪淘沙始見金,耐心一些,別在短暫的痛苦中迷茫、迷失,才能光芒加身。

  我也更看到了,歷史的巨大悲劇性,就如黑格爾所說“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不止是重蹈覆轍的問題,甚至是花樣翻新的創造性的悲劇。如當年明月所說,所有發生的事,因為他有發生的理由,該犯的錯還是要犯,該殺的人還是要殺,岳飛會死,袁崇煥會死,再過一千年還是會死。能超越歷史的人,才能叫以史為鑑,然而我們終究不是聖人,我們有自己的慾望和弱點,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

  真沒意思,沒意思透了。但是面對現在的每一天,世界不還是那樣有趣嗎?

  我可以用魯短腿戰擼打上王者;也可以低頭思考遞延所得稅這種怪胎;我可以一個人獨自徜徉在大明王朝的熱血與悲涼;也可以悄悄放個屁讓旁邊的基友猝不及防,然後開始互相問候虎狼之詞。

  不斷的自我思考,不斷的自我改進,偶爾的駐足嬉戲,偶爾的沉默放逐。到底做什麼事算珍惜時間,做什麼事算浪費時間,主流可以給你答案,但沒法給你快樂和人生。

  當年明月說,“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三十年,我還在思考自己的方式。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10

  當代明月所著的《明朝哪些事兒》,整部小說非常宏大,跨越300多年的時間,通俗易懂,可以把歷史當小說看,我推薦這本書,很多人不理解,說是投資書單,為什麼讀起了歷史,看了便會明白,從歷史中能學到很多正確的價值觀。

  今天分享這篇讀書感,對書中的精華理解、總結很到位。

  這本小說感觸最深的只有一條:找到正確的事情,“要麼不做,要麼做絕”。今天的時代與明朝完全不同,拋開厚黑學的成分,可以理解為“對目標極度明確、對戰略乃至戰術極度認真、極度一絲不苟、極度精益求精、極度熱情及極度自信(堅強)”,就是巴菲特等人推崇的“專注”。

  做一件事即使正確,如果目標左搖右擺,總是瞻前顧後,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那麼結果一定是普普通通,不會取得大的成功。

  土木堡事變後,二十萬精兵毀於一旦,天塌了。京城受到蒙古的圍攻,且明顯強於明軍,皇帝被抓,京城不堪一擊,大明王朝陷於絕境。很多人傾向南遷或者死守,然而“京城保衛戰”主帥于謙認為只有戰勝敵人,才能保住帝都,才能挽救國運,除此之外,別無他途!所以他收編整頓軍隊以後,決戰前下達了以下幾個命令。

  “大軍全部開出九門之外,列陣迎敵!”

  “錦衣衛巡查城內,但凡查到有盔甲軍士不出城作戰者,格殺勿論!”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

  “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就是這幾條,“要麼勝、要麼死”,讓所有人放棄幻想,忘記對蒙古人的恐懼,全力作戰,加之有效的戰術謀略,最終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是用他的聰明證明事情難以辦到,而是總能從不能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京城保衛戰”中,通州的糧食很多,然而很難運到京城,因為沒有多餘的人保護糧食,為了不讓糧食落入敵手大臣甚至主張燒掉。于謙透過一個公告就解決了:“所有受召軍隊進發時應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糧,並運送至京城。”調兵、運糧、安全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當然反例也很多,皇帝朱允炆打燕王朱棣的時候,語重心長地對主帥說:“請你務必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啊。”結果軍士都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擔心萬一打死朱棣落個滿門抄斬的結局,朱棣利用這個保命符多次化險為夷,並取得皇位。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讀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書,感覺像是在跌宕起伏的歷史中一起歷練,與一個個名人對話,瞭解他們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收穫很多。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11

  日暮黃昏,重拾那本舊書,徐達遇春,夢迴我大明王朝。

  從小就對歷史特別感興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狀態,得到一本史書就絕不放過,《明朝那些事兒》也不例外。當年明月用十分詼諧幽默的筆調把明朝十六位皇帝,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一氣寫完,而我最欣賞也最為之敬佩的就是從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

  平靜的海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亂世出英雄!

  1328年,隨著一聲嬰啼,在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的一個拖欠稅款的佃戶家裡,朱元璋來到了人世。他在兄妹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餘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鑄就了強大的心靈,他不會哭,因為他早就明白了:哭,只是弱者無能的表現。我懂了,堅強,是要成為王者的必備品質。

  朱元璋為了活命到了皇覺寺當和尚,但好景不長。朱元璋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於是,他走投無路,要麼死,要麼起義,既然和尚做不成,那只有去做皇帝了。朱元璋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之後,朱元璋勢力不斷擴大,天下只有張士誠、陳友諒可與之匹敵,終於,決戰在鄱陽湖上拉開了序幕,他以十萬人對戰陳友諒六十萬大軍,以臨時拼湊的`小漁船對戰高九米長數百米的“無敵戰艦”,不顧眾人的反對,他選擇堅守而不是退後,他明白成王敗寇但是他依舊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是啊,人生能有幾回搏?我懂了,自信是成為王者的必備品質。

  建國以後,朱元璋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吳晗先生統計過,從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僅僅八天內,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兩百份檔案,處理四百件事情。可見小時候多受些挫折與磨鍊是有好處的。我懂了,苦難是成為王者的必經之路。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回觀當下,我們既沒有勞筋骨、餓體膚,又沒有行拂亂所為,比起朱元璋我們不知道幸運了多少萬倍,那我們何不嘗試把心志放在學習上苦,然後曾益吾所不能呢?

  亂世出英雄,英雄多寒門,寒門多苦難,苦難煉人心,人心但煉成,必縱橫於天下之間,無所匹敵!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12

  有幸已閱讀整套明朝那些事。

  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為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後被人誣陷說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它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後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中間又講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利用胡淮庸這個“導火索”,廢除了丞相制度。又創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力歸於君主,可是他錯了,後面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比如,在這本書裡,很少有真正意義的好人,但絕對有真正意義的壞人。每一個在普通人眼裡散發謠言正義光芒的良臣將相也許都有這樣或那樣瑕疵。作者沒有一味的歌功頌德,而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人。

  又比如,在這本書裡,不止有這流芳百世,家喻戶曉的大人物,還有那些被人遺忘的人物,他們在這267年裡太舉足輕重,渺小得讓人忽略。如果沒有太監張敏的捨生取義。後來的明孝宗朱佑樘也許無法登上歷史的舞臺;如果沒有那位連名都沒有的看守,楊漣用鮮血和氣節寫下的絕筆也許只能化為灰燼;如果沒有錢皇后的日夜守候和至死不渝的貞情,明英宗,朱祁鎮也許已被深在大漠的孤軍無援的吞沒,不要以為渺小的沒有力量,不要以為卑微的,就沒有尊嚴。

  在書裡,自始至終都蘊含這一股力量。

  這股力量支援這鄭和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錢毫不畏懼,這股力量支援這于謙打響了北京保衛戰,獨子面對兇險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瀾,拯救大明於危難之間。

  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我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話,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的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很多東西不知如何表達,我想說此生不讀這本書,很遺憾!這只是我的片面之詞,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13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充實。我喜歡看歷史書,歷史是什麼?歷史無趣嗎?是那些紙都發黃了的書本嗎?不,並不是。在那些塵封的歷史背後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故事中那些人物,沒有因為年代的久遠而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的崇高人格、才高識遠的智慧,熠熠閃光,成為歷史中一個個耀眼的亮點。 《明朝那些事兒》是我喜歡的一本歷史書。此書主要講述了從朱元璋建立明朝至崇禎自盡明朝覆滅,300年間的歷史。書中記載了很多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于謙是我最欣賞的一位。于謙,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樂年間進士,曾巡按江西,巡撫河南、山西,政績卓著。志向遠大,勤奮好學。少年于謙就把文天祥作為自己膜拜的偶像,“殉國忘身,捨生取義;寧正而斃,不苟而全!”是他對文天祥的讚詞,也是他對自己一生行為的承諾。他敏而好學,卻不拘泥於書本知識,食古不化,他十分喜歡閱讀,讀了大量的史書、兵法,為自己報效國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政績突出,清正廉潔。于謙三十二歲時,官居三品,出任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等地,在十九年的地方官生涯中,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在百姓中威望很高。重要的是,雖然他權力很大,卻不貪一針一線,清正廉潔。“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成為廣為傳頌的千古名句。

  無畏無懼,力挽狂瀾。在國家出現危難時,于謙無所畏懼,堅毅剛強,勇擔重擔。正統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發生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主張,力阻南遷,親自指揮數十萬軍民進行了名揚青史的北京保衛戰,擊退瓦剌,挽狂瀾於既倒,在中國歷史上抒寫了壯烈輝煌的一頁。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有很多位如於謙一樣的英雄人物,正是有了他們,我們偉大祖國才能在經歷一次次風雨、磨難後,發展、進步,走向光明。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脊樑。從於謙的身上,我學到了要為一個長大後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首先要胸懷大志,從小要有為國爭光的雄心,志當存高遠。其次要腳踏實地,勤奮學習,掌握豐富的知識、有了本領才能報效祖國。第三要有為國獻身的勇氣,在祖國需要時能挺身而出,無所畏懼,面對困難、挫折,堅毅剛強,百折不撓。讀書,讓我明白了許多人世間的道理,書是神聖的,書是偉大的,就讓我們遨遊在書的海洋中,去尋找人世間最真的智慧吧。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14

  最近,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萬國來朝》這本書,感觸很深。

  《明朝那些事兒萬國來朝》,內容自永樂奪位的“靖難之役”後開始,先敘述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事蹟——揮軍北上五徵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後來永樂於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開始進入動盪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幸虧著名忠臣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的“奪門之變”後被害身亡。

  首先,他的身世極不平凡,雖然出身皇家貴族,但因為不是老大,任何待遇都比太子朱標差了一截,這主要體現在教育問題上。太子朱標有開國功臣李善長和徐達這兩位天下最優秀的文臣武者擔任老師,而朱棣從小整日見到的就是明晃晃的刀劍,殘酷的戰場讓他認識到:強者生存。這造就了他無與倫比的軍事天賦。

  可以講,燕王朱棣是一戰成名。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將部隊的指揮權授予燕王和晉王,遠征蒙古。朱棣知道這是朱元璋的一次考試,所以好好準備,先偵查對手的具體位置,再做好保密工作,在雪夜中堅持前行,發現敵人並沒有進攻,而是勸降。這是很讓我驚訝的,在沙漠中遠征多天的軍隊碰上了敵人,誰不想大砍大殺一把。但朱棣沒有理會部下的催促,他剋制了自己,暫時擱置了自己將要得到了榮譽。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超常的忍耐力和可怕的抑制力,要知道,這可是他第一次帶兵打仗啊!

  仗是打贏了,可太子的位置還是沒拿到。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竟立了他的兒子,只有十五歲的朱允炆為太子,朱棣又一次失望了。太祖駕崩後,朱棣起兵造反。憑藉著朱棣的良好的判斷力和堅強的意志力和建文帝的懦弱,他成了大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當然,他還是醉心於沙場,數次遠征蒙古,打得那幫人幾年都不敢再侵犯,最終朱棣也病死在沙場上,或許這對他來說是最好的歸宿了。

  應該說朱棣不是個好人,但是個好皇帝。他日夜操勞,關心百姓疾苦,辛勤努力打造出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先是修書——《永樂大典》;派鄭和七下西洋,互通有無;南下討伐平安南等等,實現了國家的真正富強。

  總結一下:朱棣好像擁有雙重性格。對擋他道的人,根據暴力原則,毫不手軟地:殺!但對這個國家,對百姓,他竭盡全力,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利國利民,國家強盛。

  應該說,朱棣確實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

  《明朝那些事兒萬國來朝》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成為今人的一面鏡子。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15

  《明朝那些事兒》一共七部,終於讀完啦。明月先生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帶領我縱覽大明兩百多年的歷史,王朝興衰,唏噓不已。的確,讀史使人明智,對其他歷朝歷代我都算不上有多瞭解,但透過明月先生的解讀,我敢說我最愛的朝代就是明朝。明月先生所述的不僅僅是歷史,我看到更多的是痛苦,權謀,氣節,正義,忠誠,憤怒,無奈,度量,希望……這是一部血淋淋的人生之書。崇禎一生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他每日上朝,每日加班,事無鉅細,親力親為,卻無奈目睹王朝的覆滅,這不是他的錯,明朝始亡於嘉靖。這裡,明月先生告訴我們,有個東西叫做氣數,一個人,一個公司,一個朝代,都會有他的氣數,氣數已盡時,一切努力都顯得那麼的蒼白。當李自成打過來時,他最後選擇了自殺,並不能說明他的懦弱,恰恰相反,這代表的是崇禎和大明朝最後的氣節和尊嚴,這是崇禎的痛苦,我不能感受到,但我同情他,敬佩他。明末我最欽佩的一個人是孫承宗,一個幾乎是憑一己之力將大明朝延續二三十年之久的偉大人物,他在時,他的關寧防線一直折磨著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直到死去的那天也沒能真正戰勝孫承宗;他逝去時,他的關寧防線繼續折磨著皇太極。對於明朝來說,確實輸了,對於孫承宗來說,他沒輸,且贏得很徹底。生涯末年,他退休至家鄉,皇太極打了過來,俘虜了他,但皇太極及其宗室都不忍心殺他,孫承宗也不願投降,最終選擇了自盡,這是氣節。如果說明朝始亡於嘉靖,那大明實亡於萬曆,萬曆在位幾十年不上朝,比他爺爺還不要臉,從某種角度來說,是萬曆養了努爾哈赤,是萬曆養了明朝被終結的禍根。在位期間,因為“爭國本”事情,多少文人能臣被他革職,導致國家決策中樞的智商越來越低。嘉靖至少留下了張居正這樣的偉大首輔,而萬曆有何功勞?在我看來,沒有,所以我自己最討厭和不齒的明代皇帝就是萬曆,當然,還有一個十分討厭的就是木匠皇帝,天啟。整個大明王朝,我最佩服的人有四個,按照出場順序,于謙,王陽明,李時珍,孫承宗。于謙,第一個將大明朝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人,生死存亡時刻,可稱他一人拯救了大明朝,不得不服,不服不行。王陽明,能文能武,曾被流放,當過大官,守過邊疆,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能獲諸此評價的歷史人物,屈指可數。李時珍的偉大,一部《本草綱目》足以說明,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然在親自試藥,偉大,偉大!孫承宗在此就不再贅述了。明月先生在最後以徐霞客的故事結尾,意圖在告訴我們,成功只有一個,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我認為這是他整個七部書的中心思想。這是值得多遍閱讀仔細品讀的系列叢書。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16

  歷史是一部精彩的書,在這些書裡,記載著無數傳奇的人物——千古帝王,他們中或明治,或英明,或清廉,或貪婪,或昏庸,或暴虐…但有一人,是與眾不同的,是獨一無二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朱元璋(朱重八)。

  當很多人聽到‘朱元璋’這個名字時,會說:“哦,是明朝的高祖皇帝啊,是一個和尚。”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瞭解朱元璋,這個和尚的辛酸經歷呢?我們要向朱元璋同志學習,學習他的吃苦耐勞。在元末時期,皇帝昏庸,政府腐敗,導致百姓叫苦不堪,朱元璋的親人被活活餓死,萬般無奈之下,他出家當和尚,靠乞討為生。在這顛沛流離的日子當中,朱元璋吃過了常人從未吃過的苦,受過了常人從未受過的磨難。這就是朱元璋同志成功的第一步。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向朱元璋同志學習,學習他的智勇雙全。他懷著必死的決心,參加了起義軍,這證明了他的勇氣;他在打仗中幾乎戰無不勝,這證明了他的智慧。遠征戰場,他既有匹夫之勇,又有才子之謀。朱元璋同志成功的第二步是:有勇有謀,方可攻天下。向朱元璋同志學習,學習他的奮鬥拼搏。他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當他沿街乞討遭到別人的白眼,唾罵,嫌棄時,他追求理想的慾望就更加強烈。不是報效朝廷,亦不是報效國家,而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它不僅要為自己報仇,還要為中華大地伸冤!他忘我的奮鬥,不懈的努力,無數次的摔倒,爬起,爬起,摔倒,他用那一雙手,拼搏出一片新天地!這就是他成功的第三步。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向朱元璋同志學習,學習他的堅持到底。十五年的努力,十五年的奮鬥,十五年的追求,他走出了一條人生的血路啊!那條路,他走得太辛苦,太疲憊。十五年前,他還是一個血氣方剛胸懷大志的年輕人,十五年後的他,彷彿已是風濁殘燭,白髮蒼蒼的老人。十五年前,他帶著幾十個紀律渙散的農民起義軍,十五年後,他率領的是浩浩蕩蕩的精銳部隊。十五年前,他威風凜凜地走進戰場,十五年後,他疲憊不堪的從屍山血海中走出。他沒有倒下,因為他堅持到底了。這也是他成功的第四步。所謂:成之道,唯以恆。歷史也因他而精彩了!朱元璋同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偉人!這一生,他品嚐過苦澀和辛酸,經歷過汗水和血水的洗禮,挫折磨練他的頑強,苦難磨練他的意志。

  因此他就如鳳凰浴火重生般的築成一個大寫的人!朱元璋亦是一本好書,“書”裡記載了他受過的所有磨難,所有痛楚,所有的精彩戰役,那是他的奮鬥史啊!是他用他的青春換來的明朝的輝煌!向朱元璋同志學習,學習他如何吃苦耐勞,學習他為理想奮鬥,學習他堅持到底的作風,學習他的忍辱負重,學習他的成功之路……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17

  靜靜的夜晚,只有窗外的明月與身旁的孤燈與我為伴,而我卻不感到孤獨;清茶一杯,手捧書卷,這是一種莫大的快慰,莫大的幸福。尤其我手中捧著的是我最愛看的書—《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讓我重新認識了歷史,從而迷上了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主要講述的是1344年到1644年,這300年間明朝的那段歷史。這套書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索,用小說的方式娓娓道來。更加讓我興奮的是,作者當年明月用麻辣的寫作手法,把那麼枯燥的久遠的歷史,活靈活現的的展現在我眼前,讓我彷彿置身於那段歷史,事事都參與其中。

  說實話,以前從未覺得歷史如此精彩。總覺得歷史無非就是一段繞口的文字;一片破碎的城池;生鏽的兵器;就是衰敗、戰亂、新的王朝雄起,鼎盛;然後再衰敗,再雄起,再鼎盛——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週而復始,簡直可以化成公式,甚至有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滋味。

  可是歷史真的是這樣嗎?歷史真的就是那些殘骸斷瓦、古廟荒冢嗎?真的就是那些泛黃的書頁嗎?當年明月告訴我:不是的,真的不是的。

  "歷史原來很精彩啊!"有人大聲說。聲音在空氣中消失,那人踽踽而行,曠野上一片寂靜。

  "很精彩啊,很精彩!很精彩啊,很精彩!"遠遠地,傳來一陣陣回聲。聲音漸漸消失,山野又歸於寂靜。

  遠處的古廟有點動靜,走近一瞧,原來那個小和尚是朱元璋小的時候。他抖了抖身上的灰塵又呼呼大睡起來。達達達達的馬蹄聲越來越近,一個得意洋洋的將軍來到了眼前。定睛一看,這不是平定北元的大功臣—藍玉嗎?再看那邊,一個書生模樣的人,緊緊地拉住一位穿著龍袍,走路搖搖晃晃的皇帝,嗯,想起來了,這是方孝孺和朱允炆啊!呀,那是誰啊?是朱棣嗎?難道他就是當年的永樂大帝?那邊還有——

  這些,都是明朝歷史中響噹噹的人物。歷史原來很精彩:那噴出的鮮血可以譜寫出驚心動魄的文字;那看似無奇的和平卻飽含著一位帝王的心血;那和藹可親的善面後面卻隱藏著一顆陰險毒辣的心——這一切的一切,有血有肉,真實而自然。

  原來歷史不只是那些空泛的文字啊!

  歷史,猶如蒙上面紗的美麗少女,讓人想近前一睹芳澤;歷史,猶如冷峻瀟灑的青年俠客,讓人想不離不棄的永遠追隨;歷史,猶如年老的智者,讓人茅塞頓開;歷史,猶如一面古銅鏡,讓人看到了滄桑,也看到了自己——

  如此精彩的歷史畫面,若不是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那套書,有可能就要失之交臂了吧!什麼?什麼?你說根本不可能像我說的那麼精彩?我不和你爭,只是建議你,強烈的建議你,趕快買來讀一讀。對,跑步去買!要快哈!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18

  自工作以來,已有好久沒有安靜的讀書,因今年春的疫情,在家中閉門不出,偶然翻到之前買的《明朝那些事》,本不喜歡歷史的我竟沉浸其中,在這段恢弘的王朝歷史當中,我才知自己的淺薄無知,不僅僅是因為透過讀書,我明白了我對很多歷史人物的誤解,從未靠近、接觸過他們,卻僅憑隻言片語便一直對他們非議、不屑,更是因為我從這段歷史當中不僅看到明朝的更迭興旺,更看到了一些品格高潔、堅韌的人。

  兒時看電視,總會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漸漸長大之後發現,這個問題似乎並不太好回答。

  張居正,一個在我印象中一直存在於課本之中的人,在我的心目中,他一直是個好人,實行一條鞭法、懲貪墨、澄清吏治,本可安逸生活的他,在見識了世間的不公與醜惡之後,他選擇了另外一條路,一條無比艱苦,卻無比光輝的道路,在經歷無數的血雨腥風,宦海浮沉之後,依然保持自己的理想,以天下為己任。但他也是一個俗人,參與權力鬥爭,拉幫結派,權勢、地位、財富盡皆到手,也許這才是真實的人。

  ——歷史從來就不幽默,也不樂觀,而且在目前可知的範圍內,都沒有什麼大團圓的結局。

  提到崇禎皇帝,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他是個亡國之君,從未考證、從未靠近,便一直覺得他是昏庸無道的,直到我看到這本書。原來他是那樣一個皇帝,他很努力,白天上朝,晚上加班,大致要幹七八個時辰,他很節儉,他的衣服、襪子,都打了補丁,即使如此,他終是無力挽回,但他仍然繼續努力。“大明天下,奈何亡於朕手!”這是怎樣的無奈和絕望啊。

  不論是在當今,還是在過去,總有一些人是長袖善舞,可在浮浮沉沉中全身而退,但總有人拒絕了誘惑,執著於理想,成為一個正直無私的人。

  ——曾有人質問我,遍讀史書的你,所見皆為帝王將相之家譜,有何意義?千年之下,可有一人,不求家財萬貫,不求出將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國家、以百姓為己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視死如歸?

  我答:曾有一人,不求錢財,不求富貴,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渾之氣,萬仞加身不改之志。

  楊漣,千年之下,終究不朽。

  明朝天啟年間,魏忠賢把持朝政,明熹宗醉心木匠事業,朝廷烏煙瘴氣,楊漣此時挺身而出,上書彈劾魏忠賢卻慘遭陷害,被拷打致下頜脫落、被鋼刷刷到體無完膚、被銅錘砸斷幾乎所有肋骨、被鐵釘釘耳,終不改其志,最終被鐵釘釘入頭部,至此結束他光輝的一生。在暗無天日的牢房中,楊漣用被打的幾近殘疾的手,寫下絕筆遺書。我們應該感謝那個在黑暗世道中仍存良知的牢頭,我們才得見到這封每個字都閃耀著希望和光芒的血書。“漣即身無完骨、屍供蛆蟻,原所甘心。但願國家強固,聖德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頭,至死不改。”這是怎樣的百折不屈,這是怎樣的大仁大義,這是我們終此一生都應當奉為精神指引的人。

  讀完《明朝那些事》之後,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復,僅以此隻言片語,記錄此事心境。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19

  話說歷史,本是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由許許多多個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連綴在一起。之所以史書不夠暢銷,不是因為其文筆有所欠缺,而是因為史書中夾雜了太多的長篇大論,褒揚貶低,幾乎剝奪了讀者的思考餘地。於是,《明朝那些事兒》闖入了我們的視野,教我們如何勞逸結合的讀史,品史。

  《明朝那些事兒》第六部主要講述了由“三大案”引發的一系列內憂外患。從爭國本,查妖書,打悶棍再到萬曆三十年不上明;從東林黨的明爭暗鬥,扶持新帝再到援朝抗日,打蒙古,滅女真以及最終的決戰遼東,說不盡的政治爭鬥,權謀之術,戰爭策略,道不清的善與惡,優與劣,美與醜,讓人慾罷不能。

  其中,從爭國本到“明朝三大疑案”之一的“梃擊案”,我看到了一個無奈、無能又無力的皇帝。身為皇帝,本應高高在上,麾下千軍萬馬任憑使喚,受萬人膜拜,卻在最基本的立太子上犯了難。萬曆欲立寵妃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太子,但論嫡論長都輪不上朱常洵皇后又無子嗣,權衡之下,朱常洛無疑是最佳人選。可朱常洛的生母五氏不得寵且出身貧賤,萬曆無論如何也不答應。然而言官與內閣大臣也不是省油的燈,屢屢上奏,讓皇帝馬上冊封,以免引起非議。皇帝充耳不聞,再加上鄭貴妃一直在旁煽風點火,皇帝暗向鄭貴妃保證:皇后與太子之位非你們母子莫屬。一向認死理的言官以一天數十封奏摺的效率催促皇帝,並將矛頭指向了鄭貴妃母子。一向忍氣吞聲的皇帝終於勃然大怒了,以勢如破竹的速度罷免了幾十位官員,降級了十多位朝廷重臣。就這樣整整託了十五年,萬曆才在所有人齊心協力的逼迫下,極不情願地立了太子。是啊,即使是皇帝也不能獨善其身,更無法隨心所欲,在古代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政治爭鬥中,封建思想已然根深蒂固併成為一把學生的枷鎖。

  若說努爾哈赤是一頭猛獸,那袁崇煥就是關押猛獸的牢籠。但在寧遠一役之前,他只是個無名小卒,志在必得的努爾哈赤在經過前幾次大戰後,對這座小城幾乎不屑一顧。可三天後,袁崇煥會成為他此生刻骨銘心的記憶。就我而言,對袁崇煥的欽佩不僅是因為他大獲全勝了,更是因為在所有將士棄甲而逃時,惟有他,目光堅定地說:“我一人足守此!”;努爾哈赤率精騎六萬而來,可他僅有一萬身陷絕境的明軍;後金士兵均有高厚度的防護裝甲,而明軍連軍糧都沒有。但他贏了,靠得不是戰略,不是智慧,不是驍勇,不是幸運,而是決心,是寧肯同歸於盡也不後退的決心!或許後人會覺得這種行為太過魯莽,是自不量力,但如果沒有他的誓死堅守,永不放棄,失陷的不僅僅會是遼東,明朝也會就此毀於一旦。袁崇煥用他成功的事實向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沒有打不贏的仗,只有甘心輸的人。

  歷史,不僅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連綴在一起的故事,更是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是航標,指引我們擺脫迷茫;是箴言,激勵我們奮發進取。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20

  透過閱讀此書,大大重新整理了我對歷史書以往的觀念。

  以前在我看來,歷史是有趣的,但是歷史書卻不免讓人乏味。所以家裡那幾套歷史書,不管是通俗的白話文還是文言文版的《三國志》,幾乎都沒怎麼動過,被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灰塵。而它的語言流暢、幽默,時不時調侃一下,給人一種輕輕鬆鬆讀歷史的感覺。

  作者當年明月,不用說也知道,這一定是一個人的筆名。作者原名石悅,武漢人,用不同的幽默語言,讓我兩天來快馬加鞭,書中的小括號也甚是動人。

  前兩天讀的《百萬英鎊》,馬克吐溫的幽默與石悅不同,在我看來馬克吐溫的幽默是貫穿在整個文字裡的。而石悅用一種獨樹一幟,別具一格的表達形式巧妙地利用小括號,把歷史變得生動有趣,接地氣。

  從內容上說,從一開始我就被書中的情節吸引了。第一部是從朱元璋的出身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朱棣奪位的靖難之役結束為止,敘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故事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謂是高潮迭起、一波三折,讓人慾罷不能。文中說到了這段:“朱重八,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朱元璋。所謂璋,是一種尖銳的玉器,這個朱元璋實際上就是誅元璋。朱重八,把他自己必成誅滅元朝的利器,而這一利器,正是元朝的統治者自己鑄造出來的。”朱重八是個身無分文的小小和尚,主要工作是討飯,他被逼上了造反之路,賭上一切。後來透過自己的努力、勇氣、智慧、堅定和非凡的軍事天才,還有身旁的諸多能人(如徐達、常遇春、劉基等)的鼎力相助推翻了元朝,建立了自己理想的國度,也就是大明。

  大明,畢竟是古代。朱元璋的政策也必定不完美。他從幼年的父母雙亡,決心造反,到打敗了一個又一個強大的對手,狠辣的陳友諒以及龐大的元朝……都紛紛敗在他的麾下。而在我看來朱元璋還是會向一種東西臣服,這就是貧窮。朱元璋一定是早年貧窮慣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蛇。”所以才害怕自己的子孫也受苦捱餓。在無數場戰爭過後,一個個名將,一各個功臣都被朱元璋以無理取鬧的理由殺掉。他這麼做都是因為他覺得這樣能更好地保障自己兒孫的權力。為了不讓權力分散,他還撤掉了丞相這個職務……那些在戰場上的戰友,有的人甚至可以為保護他豁出性命。卻又一個個戰死沙場,即使倖存回來也被過去自己那麼推崇的那個物件給取下腦袋。過去都是兄弟,而現在兄弟二字似乎顯得那麼沒有力度,這種兄弟情就像是沒有一樣,自己卻拼命保護一個想要自己腦袋的人,我感到唏噓。

  後來的朱允炆又太過仁慈,從而丟掉了皇位,他的去向也成為一個謎。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充分繼承了他父親一個特點: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正因為這個,才使他造反成功,從侄子手中奪取到了皇位。

  看完後我很感慨:它告訴我們,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才是最強大的武器,做任何事都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只要這樣,才能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才能使你擁有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去戰勝一切困難,並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21

  這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時代,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讀這本書讓我彷彿親臨當初,在那硝煙四起的戰場上曾留下了多少人的身影。他是朱元璋,從一個無人問及的窮苦人,一躍成為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問這其中艱險,只有他可知。一路走來,努力過,奮鬥過,拼搏過,堅持過,膽怯過,也曾想退縮,也曾迷茫。但他是朱元璋,沒有人能讓他屈服,陳友諒也好,張士誠也罷,都是當時的英雄,可就算是這樣,他朱元璋走上這條路,便沒有後悔一說,皇權之路,從來都是踏著鮮血與屍體走過。一將功成萬骨枯,可開闢一個新王朝要付出的代價又是怎能表達出來的呢?這條路選擇的機會只有一次,要麼成皇,要麼身死。可他做到了,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王朝大明,可皇權之路又註定是孤獨的,容不下旁人覬覦。高處不勝寒,唯能者居之。他廢丞相,誅功臣,為的是留給子孫後代一個盛世江山,無所顧忌。少年的艱辛,已讓他太看重親情了,可陪他一同打天下的夥伴,已與他漸行漸遠。直至身死,回顧一生,他最喜歡的還是那鮮衣怒馬的時候,那時還年輕,更有抱負。

  朱棣,另一個皇權的追逐者,他痛恨童年時的不公,憑什麼父皇只在乎長子,卻從未正眼看過她這個生母卑微的兒子。他誅元賊,立軍功,可即使太子身死,父皇仍不會把皇位給他,那他爭一爭又何妨?既然不會手到擒來,那便搶來,皇權之路太艱辛,可總有有太多人想要去試他一試。同樣機會只有一次,要麼成功,要麼身死,只要選擇便沒有後退一說。他自信認為沒有自己做不到的事,他亦有一腔抱負,定坐上那天下至尊之位。他沒有太多條路可以選,身在皇家,他確實沒有朱元璋當時苦,但同樣身不由己,皇帝下令削藩,唯有反抗,方有出路。這條路上,他確實賭上了一切。多次大戰,有成功有失敗,成功了自然高興,可失敗了他卻只能去鼓勵將士,可他內心也不確定啊!

  但他堅持,勝利總是屬於那些堅持下來的人,直奔京師,一步步走向那至高無上的位置。回首曾經自己走過的路,他太明白這意味著什麼了,從前他只能站在下面對皇上進貢,而現在坐在那上面的人是他朱棣,它會證明給自己的父皇看,現在坐在這皇位上的人是我,我憑自己的努力成功上位,這就是朱棣,一個不受寵的皇子,一個從小混跡於各路名將之間的皇子,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皇帝,從今往後這天下就是你—朱棣的。

  讀完這本書,我不僅看到了英雄人物的過往,更是感到了無限的可能,有夢想,有堅持,有抱負,有努力方能讓你在自己的路上越走越遠,走的每一步才能讓你更接近成功一步。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公平,想要得到就應付出更大的代價,光鮮亮麗的背後暗藏著血雨腥風。讀史,讀的不僅是一個故事,不僅僅是歷史人物的經歷過往,我們應該讀懂的是一種境界,一種教育,從他們的背後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無限的可能。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22

  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很好看—這是我閱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後最大的感受。這是一本以明史為題材的書,他不注重理論,卻直視史實;他不注重邊幅,卻條理清晰;他看上去無稽之談、風趣幽默,在讀完之後,卻讓讀者對那段歷史感到沉重起來。

  客觀來說,作者當年明月的寫作態度並不嚴謹,他的文字不優美,他的文采不出眾,甚至,他對歷史本身的態度就是調侃一類的,然而讀下來,確實讓讀者沒有失望,絲毫沒有虛假與賣弄。他曾說過:“我寫文章有個習慣,由於早年讀了太多學究書,所以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的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所以,讀他的文是輕鬆的,大多人都可以堅持看完。《明朝那些事兒》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和對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的一些評價,向大家展示了一段歷史的興衰。

  歷史的真相從來就是殘酷的。讀完整本書後心情不能平靜,儘管作者寫得很幽默,很樂觀,但是,歷史只能是歷史,它從來就不樂觀、不幽默,所謂歷史,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號哀、悲傷。流淚、追悔,它都無法改變。明的歷史讓人心酸,從盧象升的選擇,明朝的道路就此確定,不妥協,不退讓!面對清的再次入關,崇禎任用了盧象升,面對崇禎的問話,他只說了兩個字:“主戰!”那一份大義凜然卻斷送了性命。他始終是個單純的人,不識時務,分析形勢後,決心出戰。他下達了一條垂名青史的軍令:“刀必見血 !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即使他的火炮、箭矢已用盡,但他依然繼續戰鬥,為了他最後的選擇!他還是死了,負傷力竭而死,盡忠報國而死。有很多感慨,為什麼在帝王選擇求和之後他還堅持戰鬥?為什麼他不通人情事故,堅持一個人上戰場?一切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就是氣節!無論這個世界多麼混亂,堅持自己的信念!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都說時勢造英雄,可是在大臣們都退縮時,只有他義無反顧,決然迎戰。歷史銘記了這位英雄,他的情懷,我不由欽佩。再來說到崇禎,他的努力終究換來的還是最後的不幸。明朝還是滅亡了,歷史記住了這個朝代,無限緬懷。明明知道結局,也無法改變,卻依然要繼續,這就是歷史的悲哀。他盡心盡力,全力以赴,直到最後已經預料到最後的結局,卻依然沒放棄!許多人無法理解一個亡國之君他在亡國之後做的一大堆事,他賜死了后妃與兒子,甚至最後自殺了,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那種情況下,活下去更需要勇氣!他的死,不是懦弱,不是不負責,真實體現了決不妥協,絕不低頭的負責的態度。所有的一切也該結束了......應該結束了,所有的王朝的開始,真如他的結束!作者說過:“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一如既往,無論什麼時候的歷史,幽默的不是歷史本身,只是作者!歷史不是觀點,不是議題,他已然成為事實!無論讀到多麼愉快的文字,歷史的沉重都是不可忽視的。雖然結局未必愉快,歷史只將繼續......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23

  時間大概可以算是這個世界上最殘忍的東西了吧,不論你哀求、痛哭亦或者用盡全力去抓住每一秒時間去努力,她都不會遲疑哪怕一秒,依舊會滾滾向前,只有某些時代的寵兒、天選之子才有可能使其稍做偏移。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塞到輪子下面連一點點痕跡都留不下的那種。可這,一點也不妨礙我們開心的過完自己所認為的最有意義的一生。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就像作者在末章寫的徐霞客,一生遊遍祖國的名山大川,能用一生的時間去幹自己最喜歡的事情還不用為生計擔心,這大概就是幸福吧,可能徐霞客是這本書裡面最幸福的人了吧!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可不是所有人都是朱由校(皇帝),不但衣食無憂,而且當木匠就只是當木匠,全憑興趣。我們大部分人還是要努力的,努力讓自己變得強大,努力學更多的知識,努力賺更多的錢。有太多太多的慾望要滿足,餘週週女俠說過

  如果還沒有想好未來,那就一路往前走,努力做到最好,上最好的中學,學最多的本領,考最好的大學,看最多的書,學最多的知識,這些都是……資本,”“這樣,等到我有一天有了想做的事情,那麼我手裡有足夠的本領,就可以朝著那個方向努力了,也不會後悔。”

  當然,是人就會有愛的慾望。可在這個尷尬的年紀,連愛是什麼都不知道,哪裡會有什麼愛呢。無非是兩個人在一起很開心就誤以為是愛,以為自己愛的死去火來,其實無非是有一點喜歡自我感動,外加喜歡無聊的虛榮感。

  突然想起書裡面的徐海和王翠翹的故事,也許他們可以算是愛情吧,王翠翹在光芒萬丈的時候選擇了一無是處的徐海,而徐海也用自己的一切來回報她,即使徐海成就了自己的偉業,成了一方霸主也未曾納妾,始終待她如初,可惜悲劇結尾,也許美好的事情就活該被毀滅。還有錢皇后為朱祁鎮哭瞎了眼。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外面已經很殘忍了,但有個人一直默默支援自己也行真的很好吧。

  最後,為什麼讀歷史:

  很多人問,為什麼看歷史;很多人回答,以史為鑑。現在我來告訴你,以史為鑑,是不可能的。因為我發現,其實歷史沒有變化,技術變了,衣服變了,飲食變了,這都是外殼,裡面什麼都沒變化,還是幾千年前那一套,轉來轉去,該犯的錯誤還是要犯,該殺的人還是要殺,岳飛會死,袁崇煥會死,再過一千年,還是會死。所有發生的,是因為它有發生的理由,能超越歷史的人,才叫以史為鑑,然而,我們終究不能超越,因為我們自己的慾望和弱點。

  以後也許就很難有機會如此連貫的讀完這麼好的一部好書了,希望後年考研順利,希望以後還會有很多機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一定有很多機會,現在滾去背單詞。還是努力點吧,為了以後可能會喜歡的人,加油啊,很難,但要堅持!

  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24

  歷史總是令人感到枯燥乏味,願意看史書的人,更是寥寥無幾。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一套史書卻脫穎而出,以暢銷四百萬冊的奇蹟,位列暢銷書榜首。這套書的名字叫做《明朝那些事兒》。為什麼枯燥乏味的史書能如此暢銷?這是有理由的,作者用淺顯、幽默的語言,客觀的分析了明朝的興衰史,以及當時明朝的規章制度、科考制度,等一系列明朝獨創的花樣。

  此時的中國,正在極其腐敗的元王朝的統治下,那些來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認為在自己統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們甚至經常考慮把這些佔地方的傢伙都殺掉,如果當時真殺了,然後把土地用來放牧,從賦稅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來的科目,都能用來收錢,過節要收“過節錢”、幹活有“常例錢”、打官司有“公事錢”,怕了吧,那我不出去還不行嗎?不幹事還不行嗎?那也不行,平白無故也要錢,要收“撒花錢”,服了吧。

  可見啊,當時的老百姓真是太苦了,幹什麼都要交錢,過節交錢,幹活交錢,上公堂交錢,平白無故也要交錢。要交的錢比掙的錢還多。這樣的朝廷,遲早會被推翻,就看是誰有這個膽了。

  這時,拯救大家的人出世了:朱元璋,外號朱國瑞、朱重八。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一切的事情都從1328年的那個夜晚開始,農民朱五四的妻子陳氏生下了一個男嬰,大家都知道了,這個男嬰就是後來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後來的史書上都會有一些類似的怪象記載。

  比如颳風啊,下暴雨啊,冒香氣啊,天上星星閃啊,到處放紅光啊, 反正就是要告訴你,這個人和別人不一樣。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時,紅光滿地,夜間房屋中出現異光,以致於鄰居以為失火了,跑來相救。

  接連的災難中,朱元璋的家人全都病死了,此時的他,為了活下去,決定去當和尚,還得出去要飯(我估計要回來的飯還要收錢,要收個人所得稅!)。

  正因為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才磨鍊了朱元璋堅強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朱元璋的仇恨到了一定限度的時候,他終於下定絕心造反了!許多的農民們,也被逼無奈,一跺腳,造反啦!

  當時的局面是一片混亂:到處都是農民起義軍,有些地方發生了瘟疫,黃河改道,發生洪水……這些事情,擾的元統治者們,不得安生。一面要去安撫起義軍,一面又要去治理黃河,那時的朱元璋並沒有遭到元統治者的注意,而他也因有擋箭牌,所以一點一點的開始強大自己的力量,直至打下天下。在被外族搶佔了100多年後,朱元璋,這位偉大的漢族人,又一次搶回了屬於漢族人的天下。

  真是應了那句老話“吃得苦中古方為人上人”,也算是老天補償朱元璋失去親人的痛苦吧。作者用現代人的角度,現代人的理解,寫出了明朝的興衰史,令人愛不釋手。想要和作者一起,瞭解明朝的歷史嗎?那就看看明朝那些事兒吧!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25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是我新近讀物。這本書有一個系列,一共有7本,分別是:《洪武大帝》、《萬國來朝》、《妖孽宮廷》、《粉飾太平》、《帝國飄搖》、《日暮西山》以及大結局。整個大明王朝的經歷就如同書名一般,講述了貧苦農民朱五四的兒子朱重八,也就是後來的朱元璋南征北戰,平陳定張,建立人人平等的大明王朝。

  那是一個陰雨午後,天灰濛濛的,一刻鐘過去了,雨終於停了。灰濛濛的天空似一塊厚重的簾子,低沉地垂著,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我重重的嘆了一口氣,無聊的躺在沙發上,媽媽笑著地給我一本《明朝那些事兒》。哎,又是這類無趣的歷史書,那乏味的語句,味同嚼蠟的文章,總會令我興致頓無,無聊之極。

  可我還是不情願的看起書來,沒過一會,我就完全融入進了大明帝國,融入進了農民朱重八的心裡。我一下子沉浸在這波瀾壯闊、引人入勝的情節中了!

  《明朝那些事兒》用通俗的小說形式,詼諧而有趣的筆調,向我們講述了六百多年前那場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起義以及明朝的二百七十六年曆史。於是,我彷彿步入了時空隧道,被捲進這塵封百年的往事中。時而,我畏懼那血流成河的戰爭場面;時而,我目睹爾虞我詐的宮廷鬥爭;時而,我為國泰民安的大好河山興奮不已;時而,又為奸臣當道的昏暗局面憤懣不平……然而,這一切都造就了大明帝國,都改變了它的命運,都決定了它的生死存亡。

  朱元璋的崛起,更是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值得反思。當他還是一個小頭頭的時候,他的鄰居就有強大的張士誠,還有狡詐的陳友諒,可朱元璋都挺過來了。他後面乾的事情還印證了小兵張嘎的一句名言——別看今天鬧得歡,當心將來拉清單!至正二十三年7月21日,朱元璋二十萬精兵向比他強的陳友諒發起了進攻。雖然朱元璋的船小,在陳友諒的面前像玩具一樣,但朱元璋的船小巧靈活,便於機動,致使陳友諒攻擊不便。再加上有常遇春,徐達,朱文正一干猛人,那陳友諒就更沒戲了,80萬大軍死的死傷的傷,戰船毀的毀燒的燒,陳友諒則逃了。

  按理說唇亡齒寒,陳友諒歇菜了,那私鹽販子張士誠絕對熬不過今年,但事實上他不僅熬了一年,他整整熬了4年,在至正27年9月,平江也被攻陷了。

  我這時才突悟,沒有風雨不見彩虹!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期盼收穫。但通向成功的路上總是佈滿叢叢荊棘,處處沼澤。有的人懶懶散散,懶腰蝕骨,永遠登不上成功的頂峰;而又有些人愛投機取巧,聰明反被聰明誤,明明已經站在成功之峰了,卻做得太過了,從頂峰又往前邁了一步,一腳踩空滿盤皆輸;有的人一路踏踏實實,披荊斬棘,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最終到達了成功的彼岸。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做到了古今貫通,以自扶自立的手法,獲得了讀者的認可,讓我們明白了許多真理。恩!這是一本好書!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篇26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我是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或許是緣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吧,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父親收藏的《二十四史》經常被擺在案頭,可學術研究性的歷史總讓我在閱讀時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個偶然的機會,媽媽給我帶回一套書——《明朝那些事兒》,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讀了起來。

  讀著讀著我就被這部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彷彿遇到了久違的知音,一口氣讀完了七部長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飢似渴,廢寢忘食,一遍讀完仍然感到意猶未盡,又再讀了一遍。作者從元末明初的農民軍隊反抗蒙元統治者開始,一直寫到崇禎走向那棵歪脖樹。期間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與具體人物為寫作背景,有條不紊地記述了從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風風雨雨與是非興衰。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我不僅瞭解了這段歷史,還從這部書幽默風趣背後也讀出了一個道理。在書中出現的,無不是當時風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們當中,有死而後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賢之類的佞臣。魏忠賢在身後留下千古罵名,為世人所不齒,可他當時卻是風光無限,權傾一時,羨慕、嫉妒者不計其數。然而,當年那位奮起反抗魏忠賢卻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楊繼盛,卻為世人所讚歎、仰慕,流芳百世。在當時,楊繼盛不過是階下囚罷了,指不定還有人在嘲笑於他。

  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會和徐階、張居正一樣得志,壞人卻常與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羨慕別人,只要自己沒有錯,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詆譭的話,大可不必計較,凡是歷史自有公斷。透過讀《明朝那些事兒》,我發現作者的文筆也十分了得,文中記述的王侯將相,在他筆下似乎活了:歷盡磨難,矢志不移,終於一統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謀的劉伯溫;才高八斗、謹慎低調的宋濂;勇猛善戰、忠肝義膽的徐達、常遇春;權傾一時、風光無限,死後卻遺臭萬年的魏忠賢;耿直忠貞,“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當年明月”將帝王將相的心術、韜略刻畫得惟妙惟肖。

  讀了這本書,我不僅學到了他們的智慧,還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一舉多得。讀《明朝那事兒》令我如飲甘霖,回味無窮,那種感覺真好。(家長感言)孩子從小喜歡讀歷史方面的書,一套《上下五千年》雖然圖文並茂,但僅是提綱式的簡介,缺乏情節,《二十四史》又顯得艱深乏味,這套《明朝那些事》共七本,碼起來足有十多釐米厚。本擔心孩子看不了這麼多,沒想到孩子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幾乎是手不釋卷。和他爸交流起書中的故事情節那叫一個眉飛色舞,聲音也一下子高了八度。為了不被男人們鄙視,我也認真地把這套書看了。正所謂閱讀改變人生,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孩子變了,這套書在孩子心靈深處烙下了深深的痕跡。首先,孩子視野更開闊了,對是非、忠奸、善惡的認識和評判能力提高了,其次孩子的表達能力有明顯提高,從他的言談及老師的反饋中得到證實。更提高了他的閱讀水平,隨後也看了些“明月派”的模仿作,他的評價是良莠不齊。總之,開卷有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