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的行文線索及存的必要性

《桃花源記》的行文線索及存的必要性

《桃花源記》的行文線索及存的必要性

  《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桃花源記的行文線索:漁人的行蹤: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

  《桃花源記》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我們要了解陶淵明寫桃花源的背景。

  桃花源記作於南北朝時期,正是東晉與南朝宋更易的第二年。至此,中國進入了又一個戰亂的時代。

  全文以一個普通的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後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打的情節貫串起來, 最後又有名士去尋訪桃花源,卻再也未曾遇見此源。

  這個武陵人的奇遇其實是並不存在的,只是一個虛構的美好幻想的故事。然而它卻能夠得到千年以來無數名士的極高評價,這是為何?

  想到仙境的故事,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的是無所不能、無憂無慮、與世無爭、長生不死的神仙,而在《桃花源記》裡,那些身處世外桃源的人不過是保留了天性的純樸的一些普通百姓,他們祖先原是為了躲避秦朝末年的戰亂而隱居到此處,從此幾百年以後都沒有離開過。他們來到這裡的原因是為了躲避苛捐雜稅,是一個值得人同情的.理由。而武陵人無意間來到這裡,也是身處亂世中。但是武陵人在這裡與世無爭地生活了幾百年,不知有漢、三國、乃至魏晉,相比之下,武陵人身處的桃源的確是理想主義的一片樂土,儘管這片樂土只是一個和平、寧靜、祥和的生活。但在亂世中已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這更突出了《桃花源記》的悲劇色彩,但是和平祥和的生活也給了人們無限的希望。

  在這裡,陶淵明已不只是為了一個人躲避而躲避,更是希望在戰亂中的百姓能獲得解脫。

  然而我們又面對了一個問題,那個武陵人為何要離開桃花源?

  如果我們再次給他一個重返桃花源的機會,他是留在這個亂世還是來到這片樂土?

  可能會選擇在桃花源裡度過,但是不知他是否會想到,桃花源這片樂土只會讓人忘記自我,失去了作為一個人生活的意義,幸福的生活剝奪了他思想的權利。更何況那只是一個夢,過分的沉迷只會讓人淪落。那樣活著,便也是死了似的。但在現實的痛苦中,痛苦的現實能讓他永遠記住桃花源這個美好的夢,給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氣。

  我想現在,已經不是在討論那個時代的選擇,更是對現代生活方式的一種拷問。

  究竟是應該逃避著現實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就算是困難重重也一樣心懷夢想?

  不管怎麼說,陶淵明成為了一代隱聖,在於他開創了一個美好的夢境,讓人充滿了對美好事物的憬,使人滿懷希望地生活。

  所以桃花源記存在著,以一種千古不朽的方式存在著。我們需要這種溫暖的色澤來裝點生活,儘管這種色澤是虛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