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譚記與桃花源記比較閱讀
Ⅰ: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Ⅱ: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下列加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B)(2分)
A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看見)//路轉溪橋忽見(出現)
B悽(淒涼)神寒骨,悄愴幽邃//屬引悽異(淒涼)
C未果,尋(隨即,不久)病終//尋(尋找)向所志
D便扶(沿,順著)向路//出郭相扶將(扶持)
2、解釋下面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
A欣然規往(計劃)B隸而從者(跟著)
C其岸勢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那樣)D便要還家(通“邀”,邀請)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譯:
(2)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譯:
4、後人根據《桃花源記》的故事凝縮成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是什麼?他的含義是什麼?結合文章,談一談你對“世外桃源”這個成語的理解?(3分)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它代表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和平安寧,沒有戰爭,沒有壓廹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5、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觀魚時和遊覽到最後所描寫的景物可看出柳宗元的心情發生了變化,你認為作者的心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可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理解分析)(3分)
答:作者瀏覽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歡快的,但小石潭的環境景物的悽清環境,觸發作者的`憂傷、悲涼。使作者想起了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而被貶為永州司馬的孤悽之情。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並透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因此作者的心情發生了上述變化。
6、這二篇文言文作者抒發的情感有什麼不同,請闡述。(3分)
答:《小石譚記》是柳宗元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他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桃花源記》作者追求一種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廹,沒有戰亂從平等的理想世界,因為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託在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