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言文桃花源記
閱讀文言文《桃花源記》,回答問題(共12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字(3分)
(1)漁人甚異之 (2)復前行,欲窮其林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4)詣太守 (5)欣然規往 (6)未果,尋病終
小題2:把文中劃線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小題3:選出下列各項中“之”字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2分)A.忘路之遠近B.漁人甚異之C.聞之,欣然規往D.具答之小題4: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筆下的“桃花源”其實並不存在。那麼,陶淵明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麼用意呢?(3分)參考答案:
小題1:(1)異 感到奇怪(2)窮 走完(3)絕境 與世隔絕的地方(4)詣 拜見(5)規 計劃(6)尋 不久
小題1:(1)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的聲音能互相聽到。(2) (桃源人)問現在是什麼世道,(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
小題1:A
小題1:表達詩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種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寧靜淳樸的和諧生活環境。
小題1:學生對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
小題1:A為“助詞,無實意”,其他的為“代詞”。
小題1:聯絡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結合短文的中心主題理解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