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桃花源記》的知識點總結
一、疏通文意
1、課文是怎樣交代發現桃花源的原因、時間、人物的?
原因: 時間: 人物:
2、漁人“從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樣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
生活情景:“ ”
3、漁人來到桃花源,村子裡的人如何對待漁人的?這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4、桃花源中的人為什麼“不復出”?
5、桃花源人與漁人交談後,為什麼“皆嘆惋”?
6、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最後一段寫劉子驥是否多餘?
7、在本文中作者怎樣描寫了自己所向往的社會?
8、作者描寫的自己所向往的社會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此____________的幸福美好社會。
17、本文主旨: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迴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9、本文按照漁人行動的順序,記敘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內容豐富,詳略得當。舉例說明哪詳哪略,仔細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剪裁得體,詳略得當。課文第②、③段詳寫了桃花源中寧靜的生活環境和淳樸的社會風尚。作者把這一部分作為本文的重點加以詳寫,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他理想的社會畫卷。例如對環境的描寫,寫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雞犬之聲等。再如對桃花源中人的描寫,詳寫了他們對漁人的熱情招待,特別是他們回答談話的內容寫得具體詳細。第①、④、⑤段寫得簡略,因為是故事的開頭、結尾,只和故事的傳奇性有關。
10、作者生活在東晉末期,當時社會政治黑暗,兵連禍結,民不聊生。聯絡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這篇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我們對這種社會理想應該怎樣評價。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當時社會政治黑暗,兵禍連結,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歲時所寫的《桃花源詩》前面的小序。當時作者已隱居多年,對農民的苦難深有感觸。在本文中他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這裡,人人勞動,自耕自食,沒有階級,沒有壓迫和剝削,沒有戰亂,人們過著安居樂業、友好和睦的生活。這個“世外桃源”,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這樣的理想社會反映了人民反對壓迫、反對戰爭的願望,同時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因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多少帶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跡,表現了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又是作者逃避現實的思想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