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唐詩> 唐詩中的器物類意象

唐詩中的器物類意象

唐詩中的器物類意象

  唐詩中的器物類意象主要有哪些呢?具體指的是什麼呢?下面來賞析下!

  1、酒

  ⊙歡悅 得意 失意 愁苦

  酒是古代文人日常生活及創作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物品,從意氣風發的青春年少到窮途末路的暮年白頭,從禮儀威嚴的廟堂深宅到簡陋破舊的酒肆野舍,從久別重逢的欣喜到生死茫茫的送別,從觥籌交錯的宴請到清冷孤寂的獨酌。一杯淺淺的酒,承載多少人生的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

  (1)悲

  例1:“置酒高堂,悲歌臨觴,人壽幾何,逝如朝霜。”(陸機《短歌行》)。

  例2:“悠悠往事杯中物,赫赫時名扇外塵。”(戴叔倫)。

  例3:“不堪身外悲前事,強向杯中覓舊春。”(李益)。表達歷經世事回首往昔的獨酌,淒涼感慨,恍然如夢。

  (2)歡

  例1:“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將盡酒》)。把借酒澆愁寫得激情澎湃,具有大河奔流的氣勢和力量。

  例2:“五陵年少金市東,爭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這是青春時代少年遊俠的豪飲,俠氣干雲,放蕩無羈。

  例3:“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王維《少年行》),寫出了少年遊俠的昂揚意氣,富有浪漫主義氣息。

  (3)離

  例1:“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這兩句看似脫口而出的勸酒之辭,卻是作者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映現。其中既有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也有對友人處境與心態的深刻體察,同時還寓有前途珍重的懇切祝願。

  例2:柳永的《雨霖鈴》是一首餞別之作,其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表面上是在寫離人酒醒之後,看到岸邊蕭疏的楊柳,殘月在天,清光如水,更加觸發了離別的傷感。而其中的意蘊卻不止於此,它甚至使人聯想到,人生的許多痛苦在人的清醒之時,將會愈發感到痛苦,所以不如不醒。

  (4)合

  例1:“十載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見便開顏。”(歐陽修《浣溪沙》)。

  例2:“新豐主人新酒熟,舊客還歸舊堂宿”(儲光羲),

  例3:“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陸游)。相聚總是一種歡樂,人生喜相逢。酒在這時充分展現了相聚的心境。

  (5)喜

  例1:“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兵收河南河北》)。

  例2:“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李白),這是盛唐的美酒,酒香濃烈,洋溢著唐帝國雄健開朗、自信樂觀的民族豪情。

  (6)樂

  例1:“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懷。”(杜甫《客至》)。例2:“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閒暇無事與朋友對飲,其樂也融融。

  (7)哀

  例1:“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以酒禦寒,而酒敵不過寒,借酒消愁,酒又不能解愁。此時的菊花滿地堆積,雖言其盛,卻已憔悴凋零,它隱含著生命將逝的悲哀。這種悲哀來自於作者所經歷的國破、家忘、夫死、獨守的苦難的人生經歷,表達了一種飽經憂患的絕望之情。

  (8)愁

  例1:“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後,趙一度“負笈遠遊”,重九飲酒賞菊,本是詩人雅興。如今,美酒無人共飲,好菊只能獨賞。不言其愁,但愁在其中,但這只是一種淡淡的憂傷,雖然,“人比黃花瘦”,但卻是既有對菊花的賞識,也有孤芳自賞的味道。因為她與丈夫的離別只是暫時的缺憾。

  例2:“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例3:“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例4:“欲持一飄酒,遠慰風雨夕。”(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例5:“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鍾。”(戴叔倫《江鄉故人偶集客舍》)

  酒,或清冽,或溫醇,到了詩中,都能把詩人的感情進行發酵,使喜愈喜,悲愈悲,愁愈愁,讀起來自然“酒不醉人人自醉了”。詩中有酒,酒中有詩。作者醉酒,誦者醉詩。鬱郁酒香溢滿濃濃詩意,穿越時空,縱揚千古。

  2、船

  ⊙漂泊、自由

  舟乘載了五味人生,盡顯眾生百態,舟中的無奈幾乎就是世上風風雨雨的一個縮影;舟是人生不稱意的仕子遨遊江湖,遠離喧囂紅塵的最終寄託;同時,舟也給詩人帶來成功到達彼岸的希望。逆水行舟的勞累與艱辛,順流而下的輕鬆與自由,徜徉水面的寧靜與空靈,都給人一種啟示和愉悅。因此舟也沉澱為一種美學意象——客帆遠水,秋月釣船,孤篷落日,野渡舟橫等以舟為中心的審美意象,歷來都是古典詩歌藝術中的典型象徵。在千百年的反覆歌吟中,舟成為一種特殊意義的詩學語詞。本文主要透過對唐詩舟意象的分析,從中折射出唐詩人的百態人生。

  中國古典詩歌中用以表現“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飛蓬、孤雁等,“船”則是表現這種情感的最為常見的意象之一。一葉扁舟,天水茫茫,越發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見多異鄉風物,更易觸發無限的思緒。杜甫詩中的“船”意象出現得極為頻繁,表現漂泊之感也非常強烈: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與“漂泊”之感相對,中國古典詩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內涵是“自由”。這種思想的淵源可以追溯到莊子,他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他的思想雖然消極,但是對中國文人來說,“泛不繫之舟”,卻成為頗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1)舟的漂泊意象

  “出現在詩詞中的意象,首先必須是具體的物象,其次必須融入作者的主觀情意”②。舟如浮萍一樣,都是水上漂浮之物,行駛在茫茫的水面上,舟無所依持,行止無根這種特性正如那飄泊天涯的詩人,因此,詩人往往將自己人生情感以及在行舟中的感受融入舟中,於是舟便成了漂泊不定的象徵了。在唐詩人中,無論是求仕,還是漫遊,漂泊他鄉始終都是詩人的一個心病。如儘管李白生性豪邁,曾高吟“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客中作》,但對於一生漂泊詩人來說,思鄉之情、漂泊之感自是他多彩人生的一種況味。

  例1:“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青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欲去不得去,薄遊成久遊。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秋浦歌之二》)

  李白一生主要時間都在漫遊,作者漂泊四方,不知何時才能回到故鄉,很多時候陪伴詩人的只有一葉孤舟,試問,詩人怎能不潸然淚下呢?可見,漂泊的徹骨之痛始終是作者的一塊心病。作者的刻骨銘心思鄉之情,沉痛的漂泊之感,一句“雨淚下孤舟”便表達的一覽無疑。作者在舟中漂泊天涯,命運與舟一般。

  例2:“宛溪霜夜聽猿愁,去國常如不繫舟。獨憐一雁飛南海,卻羨雙溪解北流。……”(《寄崔侍御》)

  詩人的命運如不繫之舟一樣,孤獨無所寄託,漂泊天涯,傷感之情久久回溯於詩人的心頭。因此,舟在李白的筆下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渡水的工具,而是凝結了詩人漂泊天涯的辛酸和刻骨的思鄉之情的生命之舟了。

  而對唐朝另一個詩歌神話——杜甫來說。“在他一生的飄泊生涯中,舟對於他同樣是悲涼的,堪與屈原同調了。”

  例3:“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正月,杜甫辭去嚴武暮府職務,四月嚴武卒,杜甫於五月帶領全家離開成都,乘舟南下,在途中寫下這首詩。此時作者傷老年多病,辭官飄零,孤獨無助,猶如黑夜的孤舟。

  例4:在風浪險惡的江湖,在孤苦自傷的漂泊中,杜甫留下了哀傷古今的思鄉詩句“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杜甫在異鄉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他生命的最後一年半時間幾乎以舟為家。

  例5:“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登岳陽樓》)

  詩人年老多病,親朋零落,隻身飄泊,身系一舟。詩人感時傷懷,感嘆陪伴自己的只是一片孤舟,最後亦客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詩人透過孤舟間接地向讀者傳遞、傾訴詩人在漂泊狀態中的心靈遭際與生命感悟。在孤舟上,逝世前作36韻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

  例6:“扁舟泊雲島,倚悼念鄉國”白居易父親早逝,不得不為了生活而四處奔波,天涯漂泊。詩人站在舟上,望著故鄉的方向,淡淡的憂傷與秋江的暮色渾為一體,令人感到作者漂泊異鄉的惆悵和孤獨。

  唐詩人現實的遭遇與舟的特性聯絡在一起,於是舟變成了漂泊的生命之舟。

  例7:“暮行河堤上,四顧不見人。衰草際黃雲,感嘆愁我神。夜歸孤舟臥,展轉空及晨。謀計竟何就,嗟嗟世與身。”(韓愈《暮行河堤上》)

  例8:“霜月明明雪復殘,孤舟夜泊使君灘。一聲鍾出遠山裡,暗想雪窗僧起寒。”(劉言史《冬日峽中旅泊》)

  例9:“少年離本國,今去已成翁。客夢孤舟裡,鄉山積水東。鰲沈崩巨岸,龍鬥出遙空。學得中華語,將歸誰與同。”(顧非熊《送樸處士歸新羅》)

  例10:“北風吹楚樹,此地獨先秋。何事屈原恨,不隨湘水流。涼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一作南行客,無成空白頭。”(於武陵《夜泊湘江》)

  例11:“陶潛政事千杯酒,張翰生涯一葉舟。”(韋莊《江邊吟》)

  在無常的世事前,舟陪著孤獨的人,就這樣的飄流。伴隨著詩人的四處飄蕩、漫遊,行使過多少急流,多少險灘,避過了多少礁石、多少漩渦,而此時的舟已經不再是一個積極的朝著一個明確目的地進發,而是在江上孤獨徘徊,彷徨,遠離故地的詩人漂泊形象。一方舟留下了多少辛酸的淚水,留下了多少無奈,舟也成為詩人漂泊不定的象徵。詩人的飄泊之感,鄉思之情全都傾注在舟中。在唐代多少詩人或忙於生計或逃難之中,而不得不浪跡天涯,與舟船為伴,舟如其人。在茫茫的江水與陰雲之間,只有一隻孤舟在跋涉,在飄蕩,顯得那麼那樣孤單、渺小、無助。正是如此,詩人藉助舟這一意象來抒發自己風雨飄搖中流浪江海的悲涼心境。

  (2)舟船的止泊意象,遠離塵世喧喧囂的寧靜、愉悅與自由

  例1:“東西車馬塵,鞏洛與鹹秦。山月夜行客,水煙朝渡人。樹涼風皓皓,灘淺石磷磷。會待功名就,扁舟寄此身。”(許渾《早發壽安次永壽渡》)

  例2:“功成名著扁舟去,愁睹前題罩碧紗”(李洞《和曹監春晴見寄》)

  例3:“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溫庭筠《利州南渡》)

  例4:“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志是良圖。請君看取百年事,業就扁舟泛五湖”(李泌《長歌行》)

  例5:“功名若及鴟夷子,必擬將舟泛洞庭。”曹鄴

  例6:“還須待致昇平了,即往扁舟放五湖。“(陸龜蒙《和襲美新秋即事次韻三首》)

  (3)舟的愁緒意象

  唐代的人們,老老少少都在奔波,在馬背上,也在舟船上。為了功名,為了還鄉,為了告別和為了聚會,更為了山山水水本身。誰能統計出唐詩中有多少首是在渡口和舟中寫成的呢?舟船是一種交通工具,它送往迎來,自然與人的離別息息相關。小小扁舟,常常把生活在一起的親朋故友隔離開來,從此天各一方,因而,無論是辭親遠別的行人,還是居家守地的送行者,往往一見到舟船便離愁頓起,憂思難禁。朋友的遠別令他們無限牽掛,他們擔憂著行人的旅程行宿。

  例1:“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詩人假託問舟,實則寄託著詩人對友人的無比擔憂。

  例2:“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朋友看不見了,舟也看不見了,只有隱隱約約的一點孤帆。豪邁萬千的詩人此刻也有輕愁淡緒。

  例3:“看君孤舟去,且欲歌垂綸”王昌齡《送韋十二兵曹》蘊涵著作者對友人的無限擔憂和不捨。

  例4:“莫聽聲聲催去悼,桃花淺處不勝舟”(王之渙《宴詞》)儘管添愁助恨的悼聲緊緊催促,還是不要理它吧,要不越來越來的離愁別恨一齊載到舟上,舟就會過重,就怕這桃花溪太淺載不動這滿船的離愁啊!這時的舟,就如李清照筆下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一樣,成了離別愁緒的一種寄託。

  一方舟楫承載了多少人間悲歡離合的故事,天下多少人在的渡口執手離別,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在一方小舟中完成的,送別的人看著友人、親人那一方小舟,而留下難捨的淚水,於是舟就有了許許多多的情感寄託,也就寄託了萬萬千千的情感,並讓這許多的情感和許多寄託活化與詩化。漂逝的`孤舟喚起了他們的愁思,只好把滿腔別意曲在胸中。

  例5:“丹陽郭裡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嚴維《丹陽送韋參軍》行舟表明友人將從水路離去,此時,種種離情,萬船愁緒,一起湧上詩人的心頭。舟帶走了依依不捨的友人,留下的只有詩人的嘆息,詩人的淡淡的哀愁。

  例6:今朝一杯酒,明日千里人。從此孤舟去,悠悠天海春。(劉禹錫《送華陰尉張苕赴邕府使幕》)

  例7:“千里隔煙波,孤舟宿何處。遙思耿不眠,淮南夜風雨。”(裴夷直《揚州寄諸子 》)

  例8:“拜省期將近,孤舟促去程。”(朱慶餘《送盛長史》)

  例9:“吳僧誦經罷,敗衲倚蒲團。鍾韻花猶斂,樓陰月向殘。晴山開殿響,秋水捲簾寒。獨恨孤舟去,千灘復萬灘” (許渾《晨別翛然上人》)

  例10:“別筵欲盡秋,一醉海西樓。夜雨寒潮水,孤燈萬里舟。酒飛鸚鵡重,歌送鷓鴣愁。惆悵三年客,難期此處遊。”(李群玉《廣江驛餞筵留別》)

  例11:“此別天涯遠,孤舟泛海中。夜行常認火,帆去每因風。蠻國人多富,炎方語不同。雁飛難度嶺,書信若為通。”(賈島《送人南遊》)

  例12:“黯黯閉宮殿,霏霏蔭薜蘿。曉峰眉上色,春水臉前波。古樹芳菲盡,扁舟離恨多。一叢斑竹夜,環佩響如何。”(溫庭筠《巫山神女廟》)

  舟是渡水工具,送往迎來,這就容易引起送別的人愁思,於是舟在詩中便成為一種愁緒的載體,面對舟,多少詩人生髮出無盡的憂思。特別是漂泊他鄉的遊子,常常借舟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鬱郁的愁緒。

  例13: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例14:明月滿深浦,愁人臥孤舟。(白居易《將之饒州,江浦夜泊》)

  例15:“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霜、江楓、漁火,詩人看著這些景物,愁緒滿懷,難以成眠,一句“夜半鐘聲到客船”便知道作者此時是羈旅在外,周圍的景物也便染成了詩人的愁緒,詩人獨臥舟中,淒冷的鐘聲敲擊著詩人的滿懷愁緒的心。此時的舟中人是何感覺呢?客心如舟,舟在漂泊。更兼風吹雨打,聲聲重重點點滴滴的敲擊。籠罩了天地也籠罩了人間的這些客人。

  (4)舟的“橋樑”意象,表達理想與志向

  水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阻隔,如果沒有舟,茫茫的水域將永遠寂寞冷清,彼岸永遠遙不可及,人類便超越不出世代蟄居的陸地,而舟對水這種自然的挑戰,使荒涼的水面撒滿了人類的阻足跡與聲音。舟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可以絕河渡水,有了舟人類邊可以藉助它達到彼岸,舟是橋樑是路一一種超越。連線起此岸和彼岸,於是舟便成了連線現實與理想的一座橋樑。唐朝偉大詩人李白一生渴望自由地實現他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實現“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人生理想”但“盛唐士人積極入世而弘揚自我精神,在實踐中並沒有取得理想的結果。歷史喚起士人的追求,給予他們的滿足卻極為有限。”人們在現實中得不到的,常常會透過想象來補償。現實既不能滿足李白的自由要求,他就常把希望寄託在超現實的理想境界中,在他的詩中,“天”意象自然就成為現實之外的一個自由世界,而舟又常成為他到達理想境界的媒介和工具。

  例1:“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之二》月意象的明麗將一切意象映照得明麗剔透,詩人借舟意象的溝通功能和酒意象的生幻造境功能,達到了他理想中的自由境界“天”之中了。

  例2:“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作者孟浩然心情無限孤寂,空有才能而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世上無處尋覓知音。迫切希望能得到伯樂的推舉,“欲濟無舟楫”此時的舟已經不是一般的交通工具了,詩人藉助舟這種橋樑意象,委婉道出了自己的懷才不遇。

  例3:李白在《行路難三首(其一)》寫到“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此詩是作者被變相攆出長安時所作。詩人在茫然中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成為大人物,呂尚九十九歲在潘溪釣魚,得文王遇;另一位是伊尹,在受湯俜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此時李白並沒有消沉,而是要繼續追求,乘舟夢日邊,意即是有朝能夠有所作為,作者最後還唱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作者仍然相信總有一天會乘風破浪,掛上風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3、笛聲

  (1)遊子思鄉,歸心似箭。

  例1: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借滿城飄蕩、無處不在的笛聲傳萬千遊子飄泊天涯、思念故園的殷殷情懷。

  (2)徵人思鄉,嗟怨連連。

  例2:王之渙千古名篇《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借羌管悠悠,抒萬千感慨。

  例3:邊塞詩人李益的《從軍北征》:“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更是將戍邊將士的荒寒苦怨、思家念親之情渲染得格外悲壯動人。

  4、吳鉤

  泛指寶刀、利劍。例如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透過看吳鉤,拍欄杆,表達了自己意欲報效祖國,建功立業,而又無人領會的失意情懷。

  5、琴瑟

  (1)比喻夫婦感情和諧,亦作“瑟琴”。《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誼。陳子昂《春夜別友人詩》:“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出川。”

  6、燈

  ⊙(1)溫暖、美好、團圓、希望、向上、親切

  例1:《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晰晰!君子至止,鸞聲噦噦。夜如何其,夜向晨,庭燎有輝!君子至止,言觀其旂。”

  這段中古老的吟唱,在宗教與政治的威嚴中表現著人類對光與火的原始膜拜。

  例2: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例3:王維《過盧四員外宅看飯僧共題七韻》

  “不須愁日暮,自有一燈燃。”

  例4:“人生不相間,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杜甫《贈衛八處士》)

  例5:“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錢起《送僧歸日本》)

  例6:“終宵處幽室,華燈光燦爛。”(韓愈《江漢答孟郊》)

  例7:“綠樹深深處,長明焰焰燈。”(齊己《書古寺僧房》)

  例8:“閒窗畔,停燈向曉,抱影無眠。”(柳永《戚氏》)

  例9:“秋晚蓴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辛棄疾《木蘭花慢》)

  例10:“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

  例11:“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史達祖《綺羅香》)

  ⊙(2)孤獨、淒涼、愁苦、哀傷、悽婉、慘淡

  例1:“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腔長嘆。”(李白《長相思》)

  例2:“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白居易《上陽白髮人》)

  例3:“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白居易《長恨歌》)

  例4:“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眼。”(杜牧《旅宿》)

  例5:“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

  例6:“孤燈聞楚角,殘月下章臺。”(韋莊《章臺夜思》)

  例7:“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周邦彥《關河令》)

  例8:“竟日微吟長短句,簾影燈昏,心寄胡琴語。”(賀鑄《蝶戀花》)

  例9:“滿懷幽恨,數點寒燈,幾聲歸雁。”(張倫《燭影搖紅》)

  例10:“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7、珍珠:美麗 無瑕

  8、簪纓 (冠):官位 名望

  9、搗衣砧:婦女對丈夫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