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蘇軾作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品讀蘇軾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品讀蘇軾作文1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這樣一位充滿才情的大詞賦家,卻因王安石的不喜而壯志難酬,並貶數次,東坡也好,子瞻也罷,它總是反思的人生,經營著人生,終成大器,它具有《江城子。密州出獵》的豪情,又有《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憂傷。
他就是蘇軾,蘇軾的一生是一種苦難,也是一種功。
22歲的蘇軾進京趕考,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名滿京城,卻因歐陽修的造化弄人與第一名失之交臂。進入仕途又連遇不幸,母親,父親,妻子相繼死去。可以說蘇軾,十分不幸,這10年沉浸在苦難之中。
剛脫離苦海,立志成就一番事業,卻又與王安石變法相遇,一封《上神宗皇帝書》述盡了百姓在變法中的不幸,可接二連三的石沉大海,又讓蘇軾心灰意冷,於是自求外放,來到杭州。
西湖之上,“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襯出蘇軾的憂鬱,卻也使這位詩人更加文采,“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可正是這樣灼灼其華的文字,又遭到奸人所害,蘇軾又外放了。在平原縱橫的密州,揮灑豪放,“酒酣胸膽尚開放,鬢微霜,又何妨?”但蘇軾豪放中的孤獨卻又寄託在“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亡妻之傷,那樣的痛,在乙卯正月二十日這一天爆發了,這一《江城子》前後之間震撼古今。可以說,蘇軾的文華,已超越了前人,而他的水調歌頭,也超越了未來,如一塊巨石屹立在河流之上,“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千古名揚,自此之後,有人評價道“餘詞盡廢”。
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蘇軾又被文字獄陷害,這就是烏臺詩案,離開後貶至黃州,在103天的壓力之下,又一名篇《赤奴嬌。赤壁懷古》在他筆下而出。
英雄自古多磨難,此後又經幾折貶。在詹州回汴州的路,不幸逝去。一個蘇軾,半個北宋,“水調歌頭,餘詞經廢”,正是經歷了苦難,才成就了成功。
品讀蘇軾作文2
曾回味李清照那優柔寡斷的詞,曾仰慕李白那瀟灑自如的詩,曾聯想的白居易那活潑灑脫的意……他,使人總是有一種朦朧的感覺,似薄薄的霧,似若隱若現的窗……他就是婦孺皆知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生於公元1037年,死於公元1101年。諡號文忠。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性格豪放直爽。它的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他的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方面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
讀蘇軾,不能不讀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那一年,王弗已故十年,蘇軾一直沉浸在悲傷中。那天蘇軾所流下的淚,為他們的`愛情有了見證。風掃著妻曾住過的房間,讀到這裡,我們彷彿親眼目睹了蘇軾從夢中驚醒,那一雙水冷的雙手,拭去眼角的淚水。也許,只有愛妻王弗在世的十年,才是蘇軾人生中的最亮麗的時刻……
再一次品味蘇軾,又看到了他那不凡的氣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便是被稱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它以空前的氣魄和藝術力量。塑造了一個英氣勃發的人物形象。由此我們又彷彿身臨詩之境:那蘇軾寬闊的胸襟,因為當時的他正貶在黃州做刺史,但他卻坎坷中還是始終不忘振興國家,發揚國家光大,詩中,蘇軾把他自己與“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的周瑜肝膽相照,暗示自己仕途不暢,壯懷難酬。
這兩首格調不同的詞,雖然讓我們看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蘇軾:一個婉轉多情,一個大氣磅礴,但我們仍然看到一個被逆境逼得“早生白髮”的蘇軾。一代才子,湮沒於歷史的紅塵卻留下千古辭章,讓後人讀之綿盡,仰之無窮。
品讀蘇軾作文3
在如水的月光下,靜讀你的清詞麗句,品味不同的你,悲壯、痛苦,孤獨抑或是憂愁歡暢。蘇軾,你是一本書,不同的篇章裡,總有不同的你。
《臨江仙》
酒醉的夜晚,你夜深時回到家裡。敲門許久不見家童來開門。才知,夜已三更,家童早已酣睡不醒。你並沒有說什麼,只是拄著柺杖面臨江水,聽著濤聲,沐浴明月清風。心中卻思緒百轉。回首過去,身在官場,沉浮不定,漂泊幾度,身不由己。只因為放不下,被世俗所牽絆。江上的風吹著你,也吹醒了你的心。平靜的湖面倒映著你的容顏,讓你看到真實的自己。這時的你,不需任何的掩飾,不必憑藉過去,只要認清自己。此時,你的內心像被洗透一般,不由感嘆:“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志卻營營。”
也許我要像你一樣,認清自己的內心,擁有一顆純潔而平靜的心。我需要審視自己,尋找自我。
心即是江海,心即是江湖,只有歸隱於心,才能換取真正的清涼。
《望江南》
江南的暮春,細雨。你獨自登上超然臺,望一江春水,滿城桃花;看細雨中的萬戶人家。你的心穿越煙雲霧海,在世間萬物中,體味一種物我兩志的明淨。面對大自然的清新與潔淨,又何須再去懷念。只需用火煮一碗新茶,趁著年華依在,再酒肉、歌詠一番。
青春苦短,何須再等。我們要珍惜,正如你所言:“詩酒趁年華。”我們現在擁有最美好的青春,何不珍惜,不要任他從時間的指縫裡悄然溜走。
但,令我受用的卻是你的另一個啟示。你在寫此詩之前,在偏遠的黃州咀嚼幾碗素菜,品味著“人生有味是清閒”;在惠州的陋室裡,聆聽雨聲,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閒”。在風雨中你依舊如此從容淡定。或許在以後,當我遇見困難時也能像你一樣,如此從容淡定。
蘇軾,你是一本深邃的教科書,每一篇總有不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