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蜀道難> 《蜀道難》教材分析

《蜀道難》教材分析

《蜀道難》教材分析

  引導語:《蜀道難》是是詩人李白的經典名作之一,漢樂府舊題,屬於“相和歌辭”中的“瑟調曲”。這篇文章是語文學習中的重點,老師們應該怎麼教課呢?下面為大家分享一篇《蜀道難》教材分析。

  《蜀道難》是李白借用樂府古題,展開奇偉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壯麗雄險的山川,詩中感慨豐富,詩意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詩中的描繪,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的意象。詩中的感慨有山川險阻之嘆,又有人生坎坷、功業難成之慨。李白的這篇驚世之作,以其變幻莫測、雄健奔放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展現了古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險要地勢,描繪出一幅巍峨雄奇地蜀道山水圖,它集司馬相如地汪洋恣肆與屈原地雄奇瑰麗於一體,想象宏闊而飛動,壯景誇張而凝練,文氣浩蕩,橫空出世,傲然高聳於大唐的詩空,引得歷代文人為之折腰。

  無怪乎唐代大詩人賀知章讀此詩時讚歎道:“讀未盡,稱歎者數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間日”(唐•孟棨《本事詩》)。唐代詩論家殷蟠也稱讚:“可謂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河嶽英靈集》)。宋陸時雍嘆雲:“馳走風雲,鞭撻海嶽”(《詩鏡總論》)。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更是盛稱:“筆勢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唐詩別裁》)。

  《蜀道難》是一篇色彩絢麗、想象奇特的盛唐詩歌。其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體會詩歌的主旨,難點在於讓學生透過分析詩歌所採用的藝術手法來鑑賞詩歌。而對於高一的學生,閱讀的古體詩並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所以,老師在講時要注意循序漸進,教學這首詩,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抓住一個主旋律:“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此句在文中反覆出現,激盪心絃。)詩的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出主題,為全詩定下基調。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歎反覆出現,形成了以此為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這就是沈德潛說的“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後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著。主旨句出現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後。副句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出的感嘆,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為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井歷參張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後。副句意在說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鉤連前後兩層內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後。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禍之烈,跟開篇相照應。以此結束全詩,興味無窮。

  2、理解兩處用典:

  (1)、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語出漢代楊雄的《蜀王本紀》)詩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選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先敘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引傳說中蠶叢、魚鳧的開國,寓高山阻隔之意,“四萬八千歲”為誇張敘述;接著描述秦蜀間重山疊嶺的地貌,“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然後敘述蜀道來由。(2)、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語出晉代張載的《劍閣銘》),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李白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於勸人引以為鑑戒,警惕戰亂的發生,並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為詩篇增加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3、體會三種主要情感:

  (1)、表達對國事的深切憂慮和關切。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背後正潛伏著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2)、表達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無一不體現詩人的這種感情。(3)、表達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詩以“難”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蜀道山水景物的特點來寫,展現了古老蜀道的崢嶸、高峻、奇險、逶迤的面貌,揭示了蜀道之難;詩人藉此抒發了對友人的勸誡:“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這其中融會著詩人對人生的感嘆。

  當然,關於它的主題,自從它問世以來就眾說紛紜,爭論不休,莫衷一是,這裡是選取比較具有代表性的。

  4、明確四種主要的寫作手法:

  (1)、誇張的筆墨:例如,五丁開山的神話,“連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捫參歷井仰脅息”等等。(2)、散文化的句式:文中句式有三言、四言,也有長達十一言的句子。雜言的句子,使文章的節奏多變化,張合自由。(3)、細節的動作描寫:例如“青泥何盤盤——以手撫膺坐長嘆。”一段,它描寫了山路的曲折盤桓,描寫了人的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的樣子,惟妙惟肖。(4)、襯托的手法:例如,“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山川互襯)、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黃鶴、猿猱反襯山川之險。)又如,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烘托蜀道之難。“枯松倒掛倚絕壁”襯托絕壁之險。

  “蜀道難”這樣一個難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於他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觀賞,而是熱情地讚歎,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

  詩人善於把想像、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寫景抒情。另外李白對這一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他運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參差錯落,長短不齊的句式,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不斷變化,適合表現自由不羈的氣魄,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這對他表現豐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現實的浪漫主義精神也起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以上便是我對李白《蜀道難》的認識及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所做的一些分析,不當之處請專家、學者、同仁指正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