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蜀道難> 李白《蜀道難》的主旨

李白《蜀道難》的主旨

李白《蜀道難》的主旨

  《蜀道難》是一篇公認的充分體現了李白積極浪漫主義精神的傑作。作者用超時空的視覺從歷史、地理、傳說的角度極寫蜀道的高聳險峻;接著則用在蜀道途中跋涉者的所見所聞,讓人驚歎。

  《蜀道難》的主旨

  對《蜀道難》一詩的主旨,說法頗多。教材參考書說,從最後一段看,在風雲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寫到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 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詩鑑賞詞典》說“關於本篇,前人又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 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遊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 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

  我以為作品的主旨並非一定要符合作者本來的意圖,因為作品一旦產生,它也是不以作者初衷為轉移的客觀,只要從 作品實際出發,也可以發掘其客觀性的主旨。本詩也應如此。根據詩人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性格以及其所生活的時代特點,我認為蜀道難的主旨可以理解為:探險者的 禮讚和悲歌;表現著懷才不遇者的憤懣與痛苦。

  詩作首先是用超時空的視覺從歷史、地理、傳說的角度極寫蜀道的高聳險峻;接著則用在蜀道途中跋涉者的.所見所聞,極寫蜀道的陰森恐怖;最後又用歷盡滄桑者的口吻敘述著憑依險峻獨霸一方的故事,極言爭戰蜀道的慘烈悲壯。

  在第一段中,詩作用五丁開山的傳說,交代蜀道的來歷。這個傳說的引用,凸現了五壯士開路探險者的形象,表現了人類勇於開拓自己生存空間的探險精神。第二 段第一句“問君西遊何時還”和最後一句“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都是反詰句,表達的似乎只是規勸之意。可是換個角度,我們不難看到一個“明知山有虎偏往 虎山行”的探險者形象。第三段狀寫了爭戰的慘烈,敘述口吻中,我們不難想見一個歷盡險峻從失敗中走過來的探險者,“側身西望長諮嗟”的情狀。

  從詩作的實際情況看,第一段飽和了詩作主人公對探險者的禮讚,而在最後一段固然也很明顯的表露其探險失敗的傷痛。而第二段中詩作主人公的前後兩個反詰 句,既表現了對探險者的不解甚至規勸,也表達出對探險的讚歎。這種矛盾,我們可以從詩人生活經歷和思想性格上找到解釋。詩人一生兩度進京為官,兩度探險漫 遊;他的思想既受儒家影響,懷有濟天下黎民的政治抱負;更受道家浸染,崇尚個性解放,不滿世俗束縛。此外他還深受遊俠思想的影響,所謂“以武犯禁,不愛其 軀”,“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與名”。但這種人生理想始終未能實現,但他又始終在追求。在這過程中,理想、追求與現實的矛盾、衝突 就自然會在詩歌表現出來。

  因此,我們有理由說,開山的五丁作為探險者形象體現了詩人的理想,而那個知難而進的“來者”之“君”更是詩人自己的寫照;整首詩就是一曲對探險者(既是自然的,也是社會的)的禮讚和悲歌。

  【知識擴充套件】

  蜀道難

  唐 李白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