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惹了誰
《三字經》是傳統經典,學《三字經》能為學古文打下基礎。
因為擔心“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會“腐蝕了中小學生的心靈”,山東省教育廳日前下發通知,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嚴禁“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等。無獨有偶,湖北省部分學校也在誦讀活動中對《三字經》《勸學詩》等古代的童蒙讀物“動手術”,刪掉了“不符合時代發展的內容”。
而與上述做法不同,北京市第一本國學地方教材――《〈弟子規〉新解》透過北京市中小學地方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對原文沒有刪節,今年三月初審確定後,有望於9月新學年到來之際在全市小學推廣。
“《三字經》們”被熱捧、被要求誦讀,或者被刪節,被“嚴禁全文推薦”在教育圈中引發不小的爭議:現代社會,青少年還要不要讀《三字經》?它還能做現代啟蒙讀物嗎?
錢文忠:
我反對刪減《三字經》
錢文忠表示:贊成在學習《三字經》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對待傳統文化應有的態度,也是學習傳統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但是,對於刪減《三字經》,我持反對意見。歷史經驗早就告訴我們,刪書會起到什麼作用。我們需要的是批評性解釋。就算這些語句有問題,難道不正可以給講述者提供分析和批評的機會嗎?難道不正可以讓學習者感受傳統文化的複雜嗎?
關於自己被廣為傳播的那句“按照《弟子規》《三字經》的`標準培養出來的孩子,到社會上90%是吃虧的”,錢文忠表示,那是斷章取義的曲解:“我的原意是:把孩子按照《弟子規》那樣培養成忠誠、守信、孝悌、守規矩的孩子,到社會上會很艱難,而這恰恰是我們教育缺失的結果。”
《三字經》不適合作為教材
上海電視大學教授鮑鵬山說,《三字經》是在一個特定歷史階段創造出來的,受到時代環境和作者自身價值觀的影響,有一些非常明顯的錯誤,甚至有很多市儈哲學,在今天來看,對小學生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鮑鵬山表示,在古代社會里要求學生背讀的只有“四書五經”。“《三字經》本來就是很低層次的讀本,是孩子們啟蒙時讀的,古代大多是三歲左右的孩童誦讀。從未被列為政府指定的教材,這是很有道理的。古人也認為《三字經》不能代表一個民族的認知水平和道德水準。”鮑鵬山說。
對於當下《三字經》的“走紅”,鮑鵬山說:“很多人認為《三字經》是傳統經典,學《三字經》能為學古文打下基礎。可問題是,用《三字經》來學習古文,根本是走錯了方向。這一點也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對傳統文化不瞭解,人云亦云。什麼東西火,就讀什麼,缺乏科學的判斷。”
“我非常贊成孩子們讀經典。但我認為要想加強孩子們的傳統文化教育,完全可以用《論語》替代《三字經》,《論語》這樣的儒家經典對孩子們的價值觀養成和語言積累有非常可觀的作用。”鮑鵬山說。
刪節《三字經》不尊重歷史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徐梓並不贊成刪節《三字經》。“如果刪節,就會破壞歷史文字的完整性,把一篇經典文字割裂得雞零狗碎,肢解得面目全非,這絕非尊重歷史的態度。學生誦讀的是刪節本,以為原書本來如此,而在別處看到原本,會因為與所學內容不同而困惑。”
他建議,如果因為課時原因,不能全文學習,可以在專業教師或者學者的指導下,進行節選,並且一定要說明這是節選本,而不讓孩子們有誤解。
做好閱讀指導
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委員鄧詠秋長期從事閱讀學研究,一直關注市場上的兒童讀物。她表示,不同的讀物可以有不同的閱讀方法。“我們的圖書市場上,不可能一點負面內容都沒有。我們要做的是,做好閱讀指導工作。引導孩子去認識不同的內容,讓他們具有判讀讀物內容的能力。”
“無論是家長還是教育部門在閱讀指導上的工作是急需加強的,不能遇到問題就一刪了之。‘開卷有益’在科學的閱讀指導下是能夠實現的”。鄧詠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