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三字經> 秋冬祛寒溼,記住三字經

秋冬祛寒溼,記住三字經

秋冬祛寒溼,記住三字經

  在中醫看來,許多疾病都由“寒”引起。現代人無節制地熬夜、缺少體力活動、過分貪涼飲冷,都是引起寒邪入侵的重要因素。

  寒溼是萬病之源

  中醫裡有六淫邪氣,分別為風、寒、暑、溼、燥、火。其中,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淋雨涉水、汗出當風、貪涼露宿,會將外界環境中的寒邪引入體內;常食生冷損傷脾胃陽氣,可致寒從內生,造成體內陰氣過剩,陽氣受損,表現為怕冷,易腹瀉、感冒、浮腫,身體乏累,口唇色淡,尿頻、尿量多,睡眠和食慾都很差等。

  寒邪入侵皮膚表層表現為風寒感冒,出現惡寒無汗、頸項發緊、周身疼痛等症狀;入侵經絡關節則導致筋脈痙攣,肢體伸屈困難、疼痛;進一步入侵至臟腑,則傷及陽氣。而且,寒邪容易與溼邪和風邪結伴,形成風寒與寒溼。中醫講“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意為寒溼更傷身體,如風溼性關節痛的主要禍因就是寒溼。

  另外,體弱的人更易遭受寒溼的侵襲。中醫認為,“虛則寒,寒則溼,溼則凝,凝則瘀,瘀則堵,堵則瘤,瘤則癌。”意思是說,體質虛弱的人,陽氣不振,難以祛除寒邪,進而溼氣侵襲,以致血運不暢。尤其是久坐不動的上班族,容易出現寒和瘀的雙重特徵。寒氣引起氣血瘀滯過久,則形成有形的腫塊,表現為腫瘤。

  5個部位最易受寒

  寒邪傷人由外而入,尤其容易侵襲人體的5個部位。

  第一是頭部。頭為“諸陽之會”,突遭雨淋或冬季不戴帽子,寒溼就會侵襲頭部,出現頭痛、頭昏、頭部沉重的感覺。晚上洗頭後溼著頭髮睡覺,寒邪也容易侵入,所以一定要擦乾晾乾或用吹風機吹乾後再入睡。

  第二是肩頸背部。此處受寒日久,可引起頸椎病、肩周炎、背痛等病症。經常按摩大椎穴可振奮陽氣。最簡便的方法是兩掌心搓熱捂在大椎穴(低頭時頸後突起最高點的凹陷處);或者在洗澡時調高水溫,用熱水衝大椎穴五六分鐘。

  第三是口鼻。冷飲會把寒氣帶入胃部,胃寒則易出現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鼻是空氣進出的通道,寒氣可以隨呼吸侵入肺部,導致寒痰咳嗽等症。

  第四是前胸和腰腹。前胸有膻中穴,長期寒瘀可致乳腺結節等症;腰部有命門穴,受寒會引起腰痛;腹部有神闕穴(即肚臍),女性穿衣露臍會導致腹瀉、痛經、不孕等病症。

  第五是腿腳。中醫常講,“寒從足下生,病從寒中來”,一些人喜歡光著腿、穿涼鞋,甚至秋冬還不穿襪子,很容易誘發老寒腿、膝關節炎等。建議平時多用熱水泡腳,還可以在水中放一些生薑、花椒、幹辣椒,以促進腿腳的血液迴圈。足部特別怕冷的人,睡覺時不妨穿上襪子。

  秋冬驅寒三字經

  1。順時令。多吃時令蔬果,如蘋果、蘿蔔、白菜等。一日三餐要有規律,早餐重營養,午餐要吃好、吃飽,晚餐宜清淡、易於消化。

  2。曬太陽。午後太陽當頭之時,曬20分鐘左右,讓陽光溫煦頭頂中心的百會穴,可起到通暢全身經脈、養腦補陽的作用。傍晚時分則可以背對陽光曬後背,最好是邊曬邊拍打按摩,有助調理五臟氣血。

  3。邁開腿。“動則生陽”,陽氣足,寒溼就容易排出。秋冬季可選擇天氣暖和的時候到公園慢跑、散步、騎車等,最好每週3~5次、每次30~60分鐘。

  4。少熬夜。熬夜的人大都會有類似的感受:一到凌晨三四點鐘,就會手腳冰涼、渾身發冷、腦子不聽使喚,這就是熬夜內耗氣血,寒邪趁虛入侵人體,導致經絡阻塞的表現。

  因此,冬季更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以防寒邪傷身。建議作息調整為“早臥晚起”,如果時間允許,躺到陽光照耀時再起床最好,可以躲避寒邪,避免陽氣受到擾動。

  5。控情緒。越是冬季越要把控好情緒,用恰當的方式宣洩情緒。特別是中老年人要高高興興,學會寬鬆待人待事。

  最後,專家推薦兩種適合秋冬的驅寒養生粥。一是生薑糯米粥:糯米、生薑、蔥白、醋一起熬煮,是中醫上有名的“神仙粥”。此方源於清朝的《太醫院經驗神方》:“一把糯米煮成湯,七根蔥白七片姜,熬熟兌入半杯醋,防治感冒保安康。”二是砂仁粥:在大米粥快煮熟時,調入砂仁粉末2—3克,稍煮即可。

  皮膚乾燥刮刮手腳掌

  皮膚的滋潤有賴於周身氣血執行暢通和人體營養的攝入與吸收,當天氣寒冷、睡眠不足、體力透支、消化功能虛弱等原因導致人體氣血執行不暢,或過度節食、精神壓力大導致營養不良時,皮膚涵養水分和分泌皮脂的能力就會下降,出現乾燥、瘙癢等症。

  要想改善皮膚狀況,中醫強調從內在調理脾胃和肺臟功能。這裡介紹一個非常簡單的緩解皮膚乾燥的方法――刮拭手腳掌。

  具體操作是:用刮痧板分別刮拭兩手掌靠近無名指和小指的區域以及兩腳掌的前半部分,刮至皮膚有溫熱感即可。手掌和足底的該區域對應人體的肺臟,刮拭此處可起到強壯肺臟、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的作用,從而緩解皮膚乾燥。由於手腳掌肌肉層較厚,刮痧時可以不用刮痧油,直接刮拭即可。

  睡前喝杯水遠離腦中風

  水是人體必需六大營養素之一,對人體健康十分重要。現代人大多數都知道喝水的益處,但往往忽視夜間喝水的習慣,特別是患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

  據統計,腦中風絕大部分是清晨起床時被發現的,可能是夜間缺乏喝水所致。體內缺水會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過度黏稠、濃縮,容易導致血栓形成,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有些老年人夜間睡了一覺醒來時,感到口乾舌燥,也是由於夜間未及時補充水分,致使血液黏稠而引起的。

  很多老年人因害怕夜尿,養成了睡前不喝水的習慣。其實,老年人膀胱萎縮,容量減少,不喝水照樣要起床排尿。因而老年人尤其有心腦血管病的人,夜間增加一次喝水很重要。

  由於老年人口渴中樞對缺水的反應不靈敏,所以,老年人應做到“不渴時也常喝水”。除了白天主動喝水外,夜間也應喝上一杯水,使血液稀釋,降低血液黏度,減少腦中風的發病率。

  但患有心衰和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睡前不宜大量喝水,否則,會增加心臟負擔

  步行10分鐘抵久坐傷害

  美國密蘇里大學醫學院營養學和運動生理學助理教授霍梅帕迪拉博士及其同事對11名健康男性長時間久坐之前和之後的血管功能進行了對比分析。

  結果發現,在連續坐6個小時之後,參試者的動脈(小腿動脈)血流大大降低。而當參試者短時間走動後發現,10分鐘隨意的走動可以恢復血管功能,改善血流速度。

  久坐導致血管擴張能力下降,而擴張能力是血管健康的`重要標誌,擴張得越強,血管就越健康。

  人體工程學專家也警告,長時間站立也會導致頸動脈疾病、靜脈曲張等疾病,腰背和足部等也易出問題。美國康奈爾大學人體工程學教授阿蘭赫吉博士建議,每坐90分鐘,應該起身站立8分鐘,走動拉伸2分鐘。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工業研究組織發現,每天吃柑橘類水果,還可以使中風的發生率降低19%。

  柑橘類水果是水果第一大家族,包括橙子、橘子、柚子、葡萄柚、金橘、檸檬等多個品種。柑橘類水果能夠抗氧化,強化免疫系統,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並使腫瘤細胞轉變成正常細胞。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稱,在所有的水果當中,柑橘類中所含的抗氧化物質最高,其中有170種以上的植物化學物質,包括60多種黃酮類物質,還有17種類胡蘿蔔素。黃酮類物質具有抗炎症、抗腫瘤、強化血管和抑制凝血的作用,類胡蘿蔔素則具有很強的抗氧化功效。這些綜合的生理活性成分使得柑橘類水果對多種癌症的發生具有抑制作用。

  柑橘類的水果也不宜過多食用,若是每天都吃上幾斤,人就容易患上“橘皮病”,使人皮膚髮黃。空腹吃大量柑橘類水果還會對胃產生刺激作用。

  最後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如果僅僅喝橙汁,橙子的保健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為在加工橙汁過程中,維生素C、黃酮類物質和類胡蘿蔔素損失很多,而果膠以外的其他膳食纖維幾乎就全部損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