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三字經> 高考古詩鑑賞之“三字經”

高考古詩鑑賞之“三字經”

高考古詩鑑賞之“三字經”

  高考古詩鑑賞的三字經是什麼?大家知道嗎?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高考古詩鑑賞之“三字經”,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高考古詩鑑賞之“三字經”

  高考將至,備考迫在眉睫,然古詩鑑賞,總令人生畏。6-11分的分值,實不敢懈怠。本文試從平時教學和考前複習相結合的角度,探討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饗高三師生。

  一、務讀解

  所有古詩詞閱讀鑑賞題的解答,都建立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之上。一首古詩(詞),第一步就是務必要讀懂,讀不懂,鑑賞根本無從談起,我所謂的“讀懂”,就是心裡明瞭後,更關鍵的是還能用語言文字“解”(即表達)出來,這個過程我概括為“明詩意”、“知詩情”。

  1.明詩意。

  明詩意,就是對每一首古詩詞,明瞭每個字的字面含義,透過調整某些字的順序,填補一些省略、跳躍的空白點,能夠通暢地說出詩句的主要意思,或者說能夠用恰當甚至有文采的語句來描述這首詩的意境。當然對詩詞裡面所用的典故也需有一定的瞭解。

  2.知詩情。

  在大體明瞭詩句意思的前提下,必須弄清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簡而言之就是喜怒哀樂,具體有貶謫的苦悶、送別的愁緒、客居的思歸、閒居的幽雅、見景的欣喜等等,不一而足。

  怎樣來“明詩意”、“知詩情”,在平時的教學中,除了有意識地讓學生積累一些作家的風格,一些題材的特點之外,掌握一些規律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題目、作者、註釋、末句等,首先就是解詩的關鍵。古詩的題目往往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物件、事件、主旨等,是解讀詩作的重要切入點。2004年江蘇卷唐人柳中庸的《徵人怨》,要求學生結合詩句說明它為什麼是一首邊塞詩。在古代詩歌中,一般提到“徵人”,都與邊關作戰有關,而邊塞詩大多反映的是有關戰爭方面的現實,同時也反映征夫思婦的幽怨。此詩題目寫徵人,且“怨”,這便是邊塞詩的一個重要依據。

  高考命題選取的詩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作風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軾、辛棄疾的豪放,戴復古的愛國等。有的'考題提供了註釋,有些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詩的思想內容;有些解釋相關詞句,那是在告訴你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向你透露詩的寫作風格或時代背景。如2010年全國I卷,註釋介紹了作者劉孝綽“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的經歷,與題幹“這首詩有什麼含意”緊密相聯(寫自己徒負才華,只能追隨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為人賞識、施展才能)、(答案中“仕途起起伏伏”與註釋“仕途數起數伏”意思完全相同)。

  二、重積累

  要準確解讀古代詩歌,離不開平時的積累。積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材料的積累。

  把握有關詩、詞、曲的文體常識,明晰鑑賞物件的所屬類別。如是詠物詩還是詠史詩,是山水田園詩還是邊塞征戰詩,是羈旅行役詩還是贈友送別詩,是閒適隱逸詩還是談禪說理詩,等等。因為不同類別的詩詞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表現手法等方面各有不同,如寫景詩的借景抒情、寄情山水,詠物詩的借物抒懷、託物言志,詠史詩的弔古傷今、借古諷今、懷才不遇,邊塞詩的建功立業、奮勇報國、厭戰思鄉,羈旅詩的綿綿鄉愁、抑鬱不得志,送別詩的依依不捨、苦苦思念與勸勉等等。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慣用的意象,如“青衫司馬”、“豆蔻詞工”、“封狼居胥”、“關河”、“三山”、“樓蘭”等。弄清與古詩詞鑑賞有關的名詞術語,如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直抒胸臆,意象,意境,聯想,詠物,敘事,韻律,正面與側面,虛與實,動與靜,點與面,象徵,烘托渲染,襯托,修辭手法,等等,以避免賞析時審題不清,答非所問,說外行話。

  2.文化知識的積累。

  瞭解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適當瞭解某個時代的風貌,有助於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

  熟知一些詩人的經歷遭遇和理想志趣,一首詩所表現出來的是作者對社會、對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種現象的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的態度,我們只有儘可能多地熟悉詩人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的特定經歷,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其作品內容以及作者的態度和思想情感。

  如2010年北京卷李白的《古風》第九、十句“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鸞”寫出“本應棲息於梧桐的�鸞竟巢於惡樹之中,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這一現象,考生要根據自己的文化知識積累理解到此句寫的是“對黑白顛倒、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自身遭際的激憤”。

  故一定要重視平時的積累,看似不經意,其實點滴皆成海。

  三、練表達

  要輕鬆拿下詩歌鑑賞的分數,自然是要操練的,只是訓練要得法,力求做到舉一反三。

  1.審題幹。

  明確問題指向,考究意圖,突出要點。每一個題幹都會有一個明確的考查方向,在審讀題干時,就要摸清該題的命題意圖。不要著急答題,而是看看這道題讓我們答什麼,知道了命題者意圖,再進一步答題就容易答到點子上。

  如2010年浙江卷王安石的《定林》第2問是“詩人為什麼認為‘悲蟲’也會有‘好音’?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明確指向“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的分析概括這個考點,從情感入手,側重點卻在問作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感,此題設計頗為巧妙。要從詩歌的整體出發,扣住一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語,來理解、分析作者的本意,“悲蟲”、“好音”關鍵是聽者的心情,從全詩看,是大自然的景物讓詩人“息煩襟”,成為詩人的感情寄託,在大自然裡找到了快樂。當然更要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把握住註解中的“作者罷官後常到此遊憩”的重要提示。

  2.答規範。

  明確要求,規範整合,突出表達效果。閱卷老師看的是答案是否答到點子上,是否符合答題規則。我們要學會的是說“行話”,在擬寫答案時,儘可能採用一些答題專用的術語。如考查意境的術語有“蕭瑟淒涼、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等;考查表現手法的術語有“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樂景襯哀情、託物言志”等;考查語言風格的術語有“豪放曠達、慷慨悲壯、平實質樸、清新雅緻、含蓄雋永、絢麗飄逸”等;考查思想感情的術語有“殺敵報國的豪情(邊塞詩)、對山水田園生活的嚮往之情(田園詩)、思鄉之苦(思鄉詩)、依依惜別之情(送別詩)、對丈夫的思慕之情(閨怨詩)、對歷史變遷盛衰無常的感慨(懷古詩)……當然術語也不能生搬硬套,需具體分析靈活運用。

  從高考命題的形式來看,有的著眼於整首詩歌,如“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請分析這首詩的表達技巧(藝術手法、表現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樣的效果”等;有的著眼於詩作中的某個句子,如“指出某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某句在景物描寫方面有什麼突出特點”、“某句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好在何處”等。無論著眼全篇還是某個句子,答題規律一般是,先明確指出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然後結合詩意說明這種技法是怎樣運用的,最後指出這種技法怎樣有效地傳達出詩人情感,或在深刻凸顯詩作主題方面起到什麼作用。至於文字的多少,可根據分值的多少靈活掌握。

  總之,每閱讀一首詩,都要力求讀懂每一個詞,並瞭解這首詩的意象、意境、主題、手法、風格流派和作者常識;做題時,要注重每道題背後蘊含的命題思路、該詩需要積累運用的語言材料、文化知識、情感體驗;答題時,要規範要點,選用術語,分清主次先後順序,全面思考整合考點。在正確解讀詩歌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技巧方法,答出既符合題目要求又顯現文學功底的詩歌鑑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