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太爺的後裔們散文
巴金老先生的文學鉅著“家春秋”看了一遍又一遍,鮮活的人物形象,殘酷的社會現實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最近再一次拜讀鉅著,竟使一個多世紀前的情景常常和當今的現實生活在我的腦海中雜亂無章地一起呈現,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就像覺新那樣無助,被囚禁在高老太爺的桎梏中眼看著一個個可愛的女子被推入苦難的深淵;有時候卻又似乎看到覺慧、淑英兄妹衝出牢籠……
那天上午,來了兩個報名應聘的打工青年,都是二十歲不到的孩子。小夥子是廣西桂林人,姑娘是湖南東安人,接受面試時她倆毫無顧忌地在我的面前親親熱熱、黏黏糊糊,活脫脫一對兩小無猜的無瑕情侶,我問他們是不是在一起打工時認識的,他們大方地回答:“不是,我們是在網上剛認識的。”“是嗎?”“是啊,現在像我們這樣在網上剛認識的就住在一起是多了去啦。”見我有點少見多怪,他們急忙補充了一句。我,無語。
其實我也早已是見怪不怪了,不但是聽說的很多,而且就在我們自己公司裡也有一些年輕人在網戀,不過據我所知網戀的結果往往總是“見光死”,(當然也有個別成功的)也許我為這些衝動而輕率的年輕人的擔憂是多餘的。
因為我們公司不提供住宿,他們沒有選擇留下。看著他們悻悻然離開的背影,我不禁想起了三弟覺慧和二妹淑英,他們為了衝出封建家庭的樊籠,抗拒不稱心的婚姻,去尋找自己的理想世界,經過了多少次艱難的內心爭鬥,又花費了多少心計,克服了多少困難,才在多少人的幫助之下,迂迴輾轉,千里迢迢來到了上海。這裡邊得經歷多少的多多少少!現在倒好,相識於一條無線網路,很快兩情相悅,為了自己以為的幸福,就可以不管父母親情,輕而易舉地坐著火車偷偷地從偏遠的山鄉來到東海之濱闖蕩天下。
這樣做是不是太那個(我也找不出恰當的詞彙)啦!
可是,孩子們有沒有想過:有朝一日,如果他(或是她)就像現在你們不聲不響地離開父母一樣突然離你而去以後,你將如何面對?你是否還會回到父母的身邊?已有兒孫的我,真的很難理解這些孩子們究竟是怎麼想的。莫非我也成了當年的高老太爺?
那麼他們的父母又是怎麼想的和怎麼做的呢?都二十一世紀啦,難道還會有高老太爺、周伯濤或者克明、克安嗎?!事實告訴我好像還有,而且在有的地方還很普遍。
這幾天和一位回家過年的員工在QQ上多次聊天就證實了,這樣的老古董居然在她們那兒還真的存在。
她告訴我最近幾年春節回去那二十天左右的年假,自己的基本任務就是被父母押著一次次的去相親。這姑娘今年虛歲不過才二十一、二歲,我就奇怪父母為什麼就這麼急於要將她嫁出去。而根據她自身的條件和在公司裡的日常表現好像也不是那種能俯首帖耳任憑父母擺佈的.女孩,她亭亭玉立,相貌出眾,日常有很多的朋友,又經常在網路中暢遊,身邊不乏真心的追求者,應該有機會找一個自己心儀的“白馬皇子”,可事實卻是:春節以後她遲遲沒從家鄉出來,她告訴我:父母說了,這一次如果沒找到物件,訂不成婚,就別去寧波打工啦!
我的天哪!難道她的家是高公館嗎?高老太爺還活著嗎?
據她自己說這短短的幾天裡,已先後相了三次親。最後都以失敗告終。相親的程式在我看來也是匪夷所思:大都由媒人牽線,雙方父母先大體瞭解一下,然後就讓兩個年輕人見見面,牽牽手接觸幾天,如果感到沒什麼不滿意,雙方父母就進入實質性的談判。所謂談判其實就是買賣,我把女兒養得這麼大了,嫁給你家的兒子做媳婦,總不能白給吧。你家總得支付一定的彩禮啊,而彩禮的多少當然是按質論價。談判成功就立馬訂婚,甚至結婚。談判不成就拉倒,不過媒婆的辛苦錢還是賴不掉的。而她自己似乎也認為家鄉同齡的姐妹們就是比她小得多的也已經有了娃,再等下去就成了剩女,沒人要了。可是看看家鄉的小夥子好一點的已經被人家捷足先登了,剩下的沒有一個能看得上眼,而出於種種顧慮,她又不想找一個寧波當地人,找不到合適的傘,總不能就這麼一直淋雨吧:父母逼,自己急,旁人有心難出力!
小夥子也一樣,每年回家都忙於相親,我們公司的一個技術員,因為個子較矮,面相又有點猥瑣,每年回家都不能準時返廠,究其原因也是因為相親困難造成的。聽他們說即使是訂了婚的,到了結婚的時候,還會由於彩禮、婚宴等等事情致使兩親家摩擦不斷,甚至不歡而散。
為什麼?這都是為什麼?同樣是年輕人他們的婚戀觀是那麼的不同:盲從、無助、叛逆……
是不是因為高公館陰魂不散,是不是父母的封建意識和頑固做派促使一些年輕人不得不做出如此反常的舉動,高老太爺的後裔們是該好好的反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