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教案四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勸學》教案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勸學》教案 篇1
教學設想:
本單元是“獲得教養的途徑”大板塊,下分兩個小版塊:“獲得教養的途徑”“經典的力量”。“獲得教養的途徑”意在關心下一代的成長,讓學生知道讀書學習的重要,以及如何透過閱讀經典獲得教益。從獲取知識和能力的層面上,學會恰當地表達思想,學習樸素的文風。
本文來自第一小板塊“求學之道”,這個板塊有兩篇文言文《勸學》《師說》。《勸學》主要知道學習對成長的重要,《師說》拜師對成長的重要。既是文言文,本文又是學生進入高中後第一次接觸文言文,還是要突出基礎知識的教學。
教學要求與目標:
1、學習設喻論證的方法和“對舉”的行文方式。
2、瞭解荀況關於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教學重點、難點:
1、識記重點文言實詞、虛詞。
2、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3、熟練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本文的可讀性很強,易於成誦,宜採用誦讀教法。誦讀要多次進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開始照課本朗讀,要求字音無誤,節奏鮮明,讀得順暢;繼此再讀,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能大體成誦;最後,經過分析、思考,要求領悟文章的基本內容,達到熟練地背誦全文。
為了使誦讀收到實效,首先要善於根據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的一些特點,啟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自覺誦讀的要求;其次,在誦讀練習過程中發現難點時,要指示學生運用各種記憶的因素去解決它們,堅持做到當堂成誦。
課時安排:3教時
第一課時:以檢查預習方式統攝全文;作者簡介;誦讀第1,2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段;總結全文。
第三課時(前半課時):背誦默寫全文。作業並檢查糾正(注:後半課時用於預習《師說》。)
第一課時
內容:以檢查預習方式統攝全文;作者簡介;誦讀第1,2段。
過程:
一、匯入
識字,不等於有知識;有知識,不等於有教養。為什麼人需要在學習中不斷地反省自己的行為?為什麼要從師問道?為什麼要閱讀經典傑作?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現在,是我們深入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了。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獲得教養的途徑”這個板塊。學習這個單元,注意從經典中獲得教益,學習思想觀點的表達,學習樸素的文風,學習生動、清晰地闡述抽象的道理。這節課我們學《勸學》。
二、檢查預習
(1)將下列各字的拼音寫在課文中該字下面:
輮( ) 雖又( ) 槁( )暴( ) 礪( ) 參( )省 ( )乎己 知( )明 跂( ) 生( )非異也 跬( ) 驥( ) 駑( ) 鍥( ) 鏤( ) 螯( )
(2)聽寫:
三、簡介作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述又稱孫卿。趙國人。曾遊學於齊,在齊國稷下(今山東臨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後去楚國,晚年定居該地,從事著述。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著有《荀子》,現存32篇。
荀子和孟軻雖然同屬於儒家學術的派別,但他在性善說上和孟子恰好相反,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其善者偽也”,要通過後天學習、反省才能夠棄惡為善。
四、誦讀第1段,並理解積累
1、誦讀
2、和周圍同學合作,交流下列詞語的意思:
勸學——已——於(1)——於(2)——於(3)——以為——有——暴——“木受繩”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來。
勸學—— 《勸學》本文是原文的節選,原文比較長,本文選了前面的部分內容。
已——
於(1)——
於(2)——
於(3)——
有——
暴——
日——
3、解決疑難
4、學生練習翻譯
5、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觀點
提問:這段話中哪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提問:這段話中的設喻可分幾組?
這幾組設喻從總體上看,說明什麼道理?
6、試背誦
先自讀兩遍,然後檢查試背。
7、學生齊背一遍
四、誦讀第2段,並理解積累
1、指名讀
要求注意某一節拍之中有些字之間有極短暫的停頓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知須臾之所學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齊讀
3、和周圍同學合作,交流下列詞語的意思:
而1——而2——而3——而4——而5——而6——而7——而8
“彰”──
“利足”──
“致”──
“能水”──
4、解決疑難
5、學生練習翻譯
6、文理分析
教師提問:本段有哪些設喻,先一一列舉出來。
起句和結句是怎樣的關係?
請歸納本段大意:
7、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8、作業:看讀本中的文言文
第二課時
內容:誦讀第3段;總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背誦1、2段
二、指名翻譯1、2段
三、誦讀第3段,並理解積累
1.、指名讀(要求注意某一節拍之中有些字之間有極短暫的停頓)
先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
蚓無爪牙之利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2、齊讀
3、和周圍同學合作,交流下列詞語的意思:
“興焉”“生焉”“備焉”的“焉”——“無以”——致千里——至千里——“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句式有何特點——“上”“下”——“躍”“駕”
“興焉”“生焉”“備焉”的“焉”——
“無以”——
而致千里—— 無以至千里——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上”“下”——
“躍”“駕”——
4、解決疑難
5、學生翻譯
6、層次分析
第一層
第二層
第三層
7、概括本段主旨後,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主旨是:
8、先背誦本段,再背誦全文。
四、總結全文。
1、思想內容。
總結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論點(分論點);再分析這些論點跟“學不可以已”這句話(中心論點)的關係,指出分論點就是中心論點的論據,最後列表說明。
中心論點
分論點之一
分論點之二
分論點之三
2、探討:和周圍同學交流討論——作者的思想觀點和他的“性惡”說有什麼聯絡嗎?
3、本文運用設喻論證是非常明顯的,學生討論:
(1)從本文看,運用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2)本文在設喻的運用上有哪些特點?
4、本文在句式上還使用了對舉的手法,請舉例說明。
說明:對舉是一種行文方式,就是將有關的兩個事物(包括同類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時舉出,其句子構造也相同或大體相同。
學生舉例
討論對舉的作用
五、作業。
背誦課文、.完成課後練習。
第三課時
內容:背誦默寫全文。作業並檢查糾正(注:後半課時用於預習《師說》。)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方式:全班齊背一遍;聽教師背誦一遍,指出背錯的地方(故意弄錯,至多三處);學生互查。
二、當場默寫課文
二、完成練習並檢查糾正
三、預習《師說》
《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設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絡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後透過課堂點撥、課後“練習”、補充練習以及熟讀、背誦等反覆訓練,才能切實掌握。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匯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匯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 313—前 238),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 zhòng 礪 lì 參 cān省 xǐng 跂 qì 臾 yú 螯 áo
2.給本課 12 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複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於
(1)介詞,從。雖然,受地於先王,終原守之。/ 青,取之於藍。
(2)介詞,比。苛政猛於虎也。/ 而青於藍。
(3)介詞,向。告之於帝。/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者
(1)特殊指示代詞,組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頓,並提示下面要說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而
(1)連詞:並列關係。君將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無過矣。
(2)連詞:修飾關係。潭西南而望。/ 吾嘗終日而思矣。
(3)連詞:轉折關係。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連詞:順接關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後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絡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絡。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絡。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覆論證的特點。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五分鐘
安排2名學生背誦《論語》片段,並翻譯。
二、匯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於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裡,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三、研習課文
1、全班齊讀課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處。
2、講解第一自然段。
提問: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明確: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統領全篇,開門見山,引起下文論述。
3、研習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講解第2段。
青①,取之於藍② ,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③ ,輮④以為輪,其曲中規⑤ 。
①青:靛青,一種染料 ②藍:草名,也叫蓼藍,葉子可制染料 ③中繩:合乎拉直的墨線④輮:使……彎曲 ⑤規:測圓之器
雖①有②槁暴③ ,不復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雖: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曬。 ④挺:直
故木受繩①則直,金②就③礪④則利。
①受繩:經墨線量過 ②金:金屬製的刀劍等 ③就:動詞,靠近,接近 ④礪:磨刀石 君子博學而日參①省②乎③己,則知④明而行無過⑤矣。
①參:驗,檢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當於“於”④知:通“智”,智慧 ⑤過:過錯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加工 冷凍
明確:藍————青 水————冰
勝於 寒於
輮 繩 礪
直木————輪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他們是平行並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
行並列的,而是延伸。
4、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
(2)講解第3段。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①之所學也;吾嘗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③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④也,而聞者彰⑤ 。
①須臾:片刻 ②跂:提起腳後跟 ③見者遠:人在遠處也能看見 ④疾:強,這裡指聲音宏大 ⑤彰:明顯,顯著
假①輿②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絕⑥江河。君子生⑦非異也,善假於物⑧也
①假:藉助,利用 ②輿:車 ③利足:腳步快 ④致:達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動詞 ⑥絕:渡 ⑦生:通“性”,資質,稟賦 ⑧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4)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於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後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於彌補自身不足。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1-3段。
2、完成課後練習第3題。
《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借鑑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2.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 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熟記有 (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等古 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4.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和實詞。
教學難點:
對荀子的學習觀的理解。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1.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2.介紹作者、解題;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5.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匯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匯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結合思考和練習
二,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佈置作業。
1.認真閱讀註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二、三、四。
3.熟讀課文,初步自析課文,
思考題:
(1)課文的三段各是從什麼角度論述的?
(2)課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它們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絡?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1.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絡;
2.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3.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絡?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什麼特點?
由學生分段試譯,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1.結合課文段落層次分析,討論第一、二題: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性:
青出於藍、 冰寒於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木直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透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作用: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跌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
接著從正反兩方面說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討論第三題: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②正反設喻、③反覆設喻。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三、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用一個寓言故事;用五個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體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