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勸學> 《勸學》作文300字

《勸學》作文300字

《勸學》作文300字

  《勸學》顧名思義就是勸別人學習的文章。下面我們為你帶來《勸學》作文3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勸學》作文300字篇一

  從我們出生那一天起,就開始了漫長的學習之路。一開始,我們學習走路,學習怎樣喊媽媽。長大一點後,我們邁入學校的大門,學習老師傳授給我們的知識道理,教導我們怎樣做人。步入社會後,我們參加了工作,在那種種爭名逐利的世俗之爭中逐漸明白了是非真理,明白了只有不斷學習充實自已,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明白了怎樣正確的待人處事。漸漸地,我們走向生命的盡頭,但學習卻從未停止。

  學不可以已。在我們周圍需要學習的東西不計其數,可有的人只是稍稍有所有就,便覺得什麼事都瞭然於胸,卻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真正的學者是有著“為解一惑求學百餘里”的精神的。

  現如今,許多我都“恥學於師”,明明名師在旁,卻礙於面子,讓困惑一直遺留下去。有的人競還要嘲笑那些勤問問題怕人。試問連向老師請教問題都會覺得羞恥,又怎能做到“不恥不問”呢?

  孔子,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我們與相比,當然是不值一提的小人物。可是像孔子這樣有學問有道德的學者都要“三省吾身”更何況我們呢?聖人越學習就越願意向別人請教,遇人越恥師就變得越遇蠢。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只要你堅持不懈的學習,並能做到善假於物也,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自已不輕言放棄,成功又怎麼會輕易的放棄你呢?俗話說:“無為才無位。”沒有努力,當然就不會有回報。

  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我們不能只求形式上的學習,只是做做樣子給別人看,要尋其根淵,把問題弄透徹,這樣才能品出學習的真諦!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如果你真的做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那麼就不怕學習時“度日如年”了。

  《勸學》作文300字篇二

  我的爺爺他個子不高,面容慈祥,在我眼裡,他臉上的一條條皺紋裡總是藏著無窮無盡的知識,眼睛裡總是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和別人的爺爺一樣,我的爺爺也非常疼愛孫子。喜歡天天給我講故事,喜歡把最好吃的大蝦留給我,喜歡豎起大拇指誇獎我。

  爺爺非常關心我的學習,總是想法設法的讓我愛學習,他最愛用《勸學》來勸我學習。

  當我邊玩邊學不專心致志的時候,爺爺會讓我耐心地背誦“蚓,無爪牙之利,無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當我取得好成績興高采烈的時候,爺爺會讓我靜下心背誦“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當我做事失敗,灰心喪氣的時候,爺爺又會讓我自信地背誦“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在爺爺的勸學下,我漸漸地愛上了讀書。我喜歡穿梭時空,去《東周列國》認識一下大夫百里奚、丞相藺相如、武將伍子胥;再到《三國演義》裡拜足智多星諸葛亮、常勝將軍趙雲為師;又與《水滸傳》裡的一百單八將做了兄弟,有時幫幫《楊家將》,有時說說《岳飛傳》。

  我敬佩上了孔子老人家。“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想像孔子一樣,做一個正人君子。

  我崇拜上了毛澤東爺爺。“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我想像毛澤東一樣做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好男兒。

  爺爺還常說:“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希望我“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我知道“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知道我“學不可以已!”

  《勸學》作文300字篇三

  《勸學》作為荀子的代表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經典,其思想厚重、智慧,跨越千年仍不褪色。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今天,在重慶面臨著歷史性機遇的今天,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再品《勸學》,有一些全新的滋味,願與大家共享。

  學不可以已。這五字是荀子在《勸學》中開宗明義之語。用當今的話來說,就是“活到老,學到老”。

  學不可以已,重在“樂”。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世間萬事能不能做好,在於你是否能以苦為樂。對待學習也是如此,唯有樹立起“學海無涯‘樂’作舟”的全新理念,讓學習內化為自我提升的需要,邊學邊“樂”,以“樂”促學,才能使學習成為自覺行動和長期行動。荀子說學習的意義在於“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中國曆來崇尚“儒將”,鄙棄匹夫之勇。“儒將”就是現今的“學者型領導幹部”。呂蒙是三國時吳國文武兼備的大將,據《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記載,他的成長和成功,正是始於孫權的勸學。所謂“領導”,顧名思義,對部屬負有“領”航“導”向的責任。“領”者,“帶領”之謂也,要求部屬做到,首先自己就要做到,身先士卒;要求部屬不做,自己首先不做,樹以表率。“導”者,“教導”之謂也,凡事不僅要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深明事理,不僅要知其所以然,還要能說明其所以然,曉之以理。因此,領導必須“口能言之,身能行之”。領導幹部必須具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品位,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一旦達到這樣的境界,“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豈不樂之?

  學不可以已,重在“積累”。對於領導幹部來說,日常事務繁多,很難靜下心來系統學習,要想“學不可以已”,貴在把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積少成多,這正是荀子所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歐陽修做官時應酬很多,就把馬上、枕上、廁上的點滴時間都用於學習和思考,寫出了不少名篇。領導幹部只要每天讀10頁書,一個月就可以讀300頁,不就是一部大部頭嗎?只要能發揚“擠”和“鑽”的精神,就能及時充電,做到與時俱進,保證一個領導幹部應有的良好素質。

  學宜善假物。荀子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就是說,要傲立群雄,必須站在經典的肩膀上,善於借鑑。

  學宜善假物,重在“博”。魯迅說:“博學,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領導幹部學習可不必如專家學者那樣在某一領域精而專,然“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作為領導幹部,就必須博覽群書、博學多識、博聞強記。博學多識不僅能使人風度儒雅,談吐不凡,“腹有詩書氣自華”,更重要的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博學過矣”,博學多識、博聞強記能使人避免偏執狹隘,胸襟開闊,目光遠大,見識過人,為提高領導的綜合素質和執政水平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學宜善假物,重在“辨”。當前各種資訊快速膨脹、知識層出不窮,不辨是非,“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領導幹部的'辨別力,關係一方社會、百姓切身利益。所以,不能盲目地學,要帶著目的學,要帶著思考學,要帶著實踐學。慎思明辨,才會斬獲真知。

  學須用心一。荀子認為,學習要專心致志,不急不躁。這就是說,學習不能一勞永逸,一蹴而就。

  學須用心一,重在“恆”。莊子說“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毛澤東一生與書為伴,手不釋卷,博覽群書,至死方休,黨內共知。當今時代,知識和資訊瞬息萬變,一旦放鬆學習,知識結構就會老化,就會被時代所遺棄。所以,學習不能一勞永逸,一蹴而就。作為領導幹部,倘若認為已經達到了奮鬥目標,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恆心,導致固步自封、盲人騎瞎馬,對人對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對己則“夜半臨深淵”而渾然不知,那是非常可怕的。《禮記・中庸》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領導幹部要想站在一定的高度,就必須以“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用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滴水穿石、磨杵成針的恆心和毅力來學習,才能走在時代的前列。

  學須用心一,重在“靜”。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古人提倡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方法雖不可全取,但靜下心來專攻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蚯蚓無爪無牙,無筋無骨,卻能上食泥土,下飲黃泉,在於用心專一;螃蟹身有八腳且“握”兩大鉗,卻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於心躁。“無限風光在險峰”,浮光掠影、不專默精誠,就永遠不會達到至高境界。對於領導幹部而言,要做到“用心一”,學習就絕不能“簡單化”、“休閒式”,需要靜下心來,甘坐“冷板凳”。應酬交際再多、繁雜事務再忙,也不可忘記“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古訓。

  古人說:“敬教勸學,建國之大體;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今天,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領導幹部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作為各級領導幹部,只有把學習作為提高執政能力的使命追求和終身課題,方可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深,才能把準時代發展的脈搏、引領時代發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