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勸學> 中學課文《勸學》讀書筆記

中學課文《勸學》讀書筆記

中學課文《勸學》讀書筆記

  大家都知道,《勸學》是荀子的名篇。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徹,耐人尋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勸學》讀書筆記,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中學時代背誦的課文,多是為了應付高考,怎麼考,就怎麼記。如今那些東西早就丟掉九霄雲外去了,只是因為當時記得牢,至今仍有些許“腦殘”。生活裡的種種逐漸經歷後,亦對箇中道理有了更深切的體悟。

  感覺荀子的《勸學》裡很多話都說得異常精闢,重新找來再讀,恍然間感獲良多。

  文章開頭就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學習更是不能停止了。“活到老學到老”不再僅僅是一種口號,更是規勸與忠告。荀子在後文也提到:“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也正是這個意思。同時,“自主學習,終生學習”更是在大學裡提的異常響亮。身為作家和畫家的劉墉在上了大學後仍非常努力,就連戀愛都是邊畫畫邊談的'。他說,我現在的努力是自覺的,自覺生命是無法遏制的向前,而非父母師長在後面鞭策,功名利祿在前面誘惑。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這就是要在終生學習的基礎上超越前人,長江後浪推前浪,把前人拍在沙灘上的本領了。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我覺得這幾句說得非常好。它告訴了我們所謂的創作創新都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我們首先要繼承。這點很重要。譬如我們整日冥思苦想出一個道理,自以為是自己獨到的見解。後來卻在書上看到前人早就想出來了,而且比自己想得更充分更詳細更深刻。

  現在我們說創新創新,喊得很響,但是如果連之前的知識都沒有繼承,又怎麼去創新。臺灣管理學教授曾仕強在《什麼叫做內方外圓》裡說:“方形是經,圓形是權;有經有權,有所變,有所不變;不可不變,不可亂變;持經達變,變只能變在20%理,叫做創新,80%不能變。”

  而曾仕強所謂的這80%就是我們要繼承的,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再談創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是掌握了那80%之後所達到的效果,是站在巨人的肩頭看世界,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方法。

  荀子在舉了幾個受環境影響而被改變了事物原貌的例子後,說道:“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我一直在想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把寺廟建立在**院旁邊會是一種怎麼的結果呢?當然,我指的是寺院。他們每天看著燈紅酒綠的生活,聽著靡靡**穢的聲音,恐怕那時沒有一個和尚能夠修成正果了。寺廟修在山上,脫離紅塵,才能不被紅塵所亂,其實也就是眼不見為淨。歐文說,人是環境的產物。誠不欺也。

  關於這點,我認為善惡本就出於人心,你把哪個開發的多些,哪個抑制的多些,就會產生了不一樣的效果。我想三國時期的劉備是懂得這個道理的,所以他告訴劉禪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還有一個種說法也很好,就是好比說魯迅所以成為魯迅,是因為一個可以成才的人在魯迅經歷的環境成長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李白、岳飛、劉德華等等,都是一個可以成功的人放在不同的環境後所產生的不同效果罷了。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尼采把人生的境界分為三種:駱駝、獅子和嬰兒。沙漠裡踽踽獨行的駱駝就是不斷積累的階段,等到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達到了獅子的境界,也就是荀子所謂的“風雨”“蛟龍”了。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是對剛才那句的具體補充說明,最近因為韓寒的雜文記者採訪了蔡駿。蔡駿說了這樣的話,之前和我一起寫小說的都放棄了。我想他們都堅持下去,也許出來的蔡駿恐怕就不是一個了。這就是堅持的結果。

  《勸學》後面的文字我覺得有它的時代侷限,又因為荀子是拿一個“成熟完美”的標準去教化人的,所以難免苛刻,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