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沁園春> 沁園春雪教學實錄

沁園春雪教學實錄

沁園春雪教學實錄

  《沁園春·雪》是必交的課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篇教學實錄,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別人的教學方式,更新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沁園春·雪》教學實錄:

  師:(手持一幅毛澤東的照片)請大家看,這是誰?

  生:(齊答)毛澤東。

  師:你能介紹一下有關毛澤東的情況嗎?

  生:毛澤東生於 1893 年,死於 1976 年,他是我們新中國的創始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其他學生提醒:革命家),湖南湘潭人。

  師:可在她說的基礎上補充一點,毛澤東同志不但是我們大家所敬仰的偉大領袖,而且,他還是一位天才橫溢的偉大詩人。一位著名的美國女記者叫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曾經待在陝北西安,與毛澤東談過十幾次話,也談論過詩。她認為毛澤東首先是一位詩人,然後才是一位政治家。她的這種說法是否恰當,我們姑且不論,但也確實揭示出了毛澤東作為詩人才情橫、可親可敬的一面。我們小學時就學過他的一首七律《長征》,還記得嗎?(生答:記得)我們先來一起背一下,好嗎?(師生齊背: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我們今天來學習毛澤東的一首詞——《沁園春·雪》,請猜這首詞是寫的什麼?(生答:雪)那麼,沁園春是什麼?

  生:是詞牌名。

  師:哦,那麼“雪”是這首詞的什麼?

  生:題目。

  師:板書“沁園春·雪”:書寫時詞牌與題目中間隔開,不要點點。詞又叫長短句,它來源於隋唐民間所用的曲子詞,跟音樂的關係密切,到宋朝發展到鼎盛時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唐詩宋詞。文人作詞一般叫做填詞,就是根據規定的詞牌名來填字,自己不能任意增刪。這首詞寫於 1936 年 2 月,毛澤東同志被確立了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不久,正欲東渡黃河、大展宏圖之際。當時毛澤東率部到達陝北清澗縣,曾在一場大雪之後,登高望遠、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學習這首詞,主要要達到三個目標:第一,理解寫景與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第二,揣摩這首詞語言運用準確的特點。第三,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師邊說邊板書。)

  師:好,下面先請聽老師來範讀一遍,請同學們注意以下問題:第一,能入情入境的聽,初步領會詞作的意韻。第二,注意詞作當中出現的多音字。

  師朗誦完後:好,你聽記了哪些多音字呀?(生答:朝 zhāo)(生答:分 fèn)好,不錯,還有嗎?(生答:汗 hán )哦,成吉思汗的“汗”,你能說一下成吉思汗的汗在這裡為什麼讀作 hán 嗎?(生答:它是蒙古人的音譯字,所以讀作 hán )哦,也就是說蒙古族對他們的君主稱作什麼?(生答:hán )還有數風流人物中的“數”(shǔ)。好,大家看這首詞中間用空行自然分成兩段,在詞中前段叫做上闋,下段叫做下闋(師邊說邊板書),“闋”是詞中的一個術語。這首詞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寫景、與抒情議論相結合。大家看,上闋主要側重於哪種表達方式?(生答:寫景)對,寫景(師板書:寫景)下闋呢?(生答:抒情議論)對,抒情議論(師板書:抒情議論)。

  師:好,下面我們來看詩的上闋,請同學們先來齊讀詩的前三句。(生齊讀)透過這短短三句,你眼前彷彿展現了一幅什麼畫面?

  生:雪景,北國的雪景。

  師:哦,北國的雪景

  那北國的雪景是什麼樣子的?你能不能展開想象並用語言來描述一下?

  生:整個北國白雪皚皚的,一眼望不到盡頭。

  師:哦,初步展開了想象,但還沒充分放開。這裡的“千里”和“萬里”是不是實指?

  (生答:不是)那為什麼要用這種手法?

  生:是用誇張的手法突出冰雪覆蓋的面積極廣,千萬裡冰封,千萬裡雪飄。

  師:很好。這三句雖然沒有具體展開寫景,卻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漫天飛雪、彌地堅兵的壯闊畫面,你們說讀的時候應該帶上怎樣的語氣語調啊?

  生:高昂雄壯。

  生:雄渾豪放。

  生齊讀。

  師:不要讀太快了,一定要讀出氣勢,我們一塊來看哪幾個字要重讀?(生答“千”、“萬”、“封”、“飄”)我們再來讀一遍好不好?(學生再次齊讀,比上次有改觀。)

  師:從第四句起,作者開始具體描繪雪景,從哪個字眼可以看出來?

  師:“惟”是什麼意思?

  生:“只”,說明整個世界完全被白茫茫的雪覆蓋了。

  師:很好,寫出了冰雪覆蓋的廣闊。“惟”這個副詞用得特別好,還有哪個副詞用得特別好?

  生:“頓失滔滔”的“頓”。

  師:把它去掉好不好?

  生:不好,“頓”是立刻的意思,寫出了磅礴的氣勢。

  師:“頓失滔滔”是寫黃河洶湧的氣勢嗎?

  生:是寫黃河河水滾滾。

  生:不是,是寫冰雪的氣勢,黃河結冰了。

  師:對,是寫嚴寒之厲。我們在讀文章的時候,一定要咬文嚼字,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會傳達出貼切傳神的語境義。

  師:眼前的雪景已經寫透寫足,但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這裡,而是宕開一筆,敞開豐富的想象,陡然轉到雪後初晴,另開一番新景象。看下面三句,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一下雪後初晴的景象是怎樣的嗎?

  生:在太陽出來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幅紅白相間的美麗畫卷。

  師:“紅裝素裹”是什麼?

  生:“紅裝素裹”是指太陽和雪。

  生:“紅裝”是指陽光,“素裹”是指白雪。

  師:那這又是什麼手法?

  生:比喻。

  師: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毛澤東同志放眼遠望,看著看著,雪後的江山似乎幻化成了一位青春少女,紅裝素裹,既純潔素雅又富麗熱情,充滿了美的氣息。寫雪景的詞有好多,但是這首詞寫來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既寫親眼所見,更有奇瑰想象,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氣勢磅礴、壯麗宏偉的北國雪景圖

  所以我們在朗讀時,一定要驅譴我們的想象,讀出韻味,讀出情致李衛東老師《沁園春·雪》課堂實錄閱讀答案。好,現在把上闋放聲自由朗讀一遍。(生自由讀,師來回走動指點。)

  師:好,下面我們來看下闋,先看前兩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全詞結構上起一個什麼作用?(生:承上啟下的作用)對,承上啟下,那麼,哪一句承上?(生: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顯然是啟下,表明作者由側重於寫景轉移到抒情。這裡也有一個領字,(生答“惜”)那麼這一“惜”字領起到哪?是領起到下闋的結束嗎?

  生:不是到結束,是到“只識彎弓射大雕”。

  師:都歷數了哪幾個英雄豪傑?

  生:兩個。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師:她說列舉了兩個,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對不對?再結合註釋讀一讀,數一數。

  生:應該是五個,秦皇、漢武兩個,唐宗、宋祖兩個和成吉思汗。

  師:對,秦皇是指秦始皇,漢武是指漢武帝,唐宗是指唐太宗,宋祖是指宋太宗,還有成吉思汗。這可都是一代名君呀,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那還惋惜什麼呢?請思考一下。

  生:因為他們都過去了。(生笑。)

  師:哦,你的意思是惋惜他們都過去了。(生笑。)

  生:因為他們都已經成為歷史了。(生笑。)

  師:哦,你的意思是他們都已經成為歷史了,所以惋惜他們。有點道理,但思考僅僅停留在這裡還不夠,再結合上下語境想一想。

  生:惋惜秦皇漢武文化治理方面做得不太夠,唐宗、宋祖兩個和成吉思汗只是在打仗方面做得好。

  師:仔細琢磨一下句式,看看“文采”和“風騷”是什麼意思?

  生:文采是文學和才華。

  師:是說他們不會寫詩?(生:不是)老師說說自己的理解,“文采”和“風騷”在這裡是指廣義的文化,哲學思想、文化修養都在內,也就是說,雖然他們武功有餘,但政治思想、文化方面不足。他們雖然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但都是封建帝候,語氣是不是就要有所區分。實寫部分重點突出雪景之壯,虛寫部分重點突出雪景之麗。實寫部分應該怎樣朗讀啊?

  生:高昂的語氣。

  師:實寫部分要讀得高昂一些,虛寫部分呢?

  生:平緩柔和一些

  師:好,那麼我們現在來讀一讀,從望”字開始,誰想來試一試?一學生朗讀。

  師:哦,這位同學讀得抑揚頓挫,不錯!有一個詞處理得很好,“頓失滔滔”的“頓”讀重音,而“滔滔”讀得比較輕緩,因為如重讀“滔滔”(教師重讀),這是在突出誰的氣勢?(生答:黃河流水的氣勢)因此重音應該加在“頓”上,“頓失滔滔”(師示範讀)。

  師:古往今來,寫雪的詩詞數不勝數,我們小學時就學過柳宗元的《江雪》,我們一起背一下好嗎?(師生齊背)“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同樣是寫雪景,這兩首詩有什麼區別?

  生:這首《江雪》寫得孤僻冷清李衛東老師《沁園春·雪》課堂實錄閱讀答案

  師:是的,同樣是寫雪景,柳宗元的雪景則是那麼幽僻冷清。千山萬徑死一般沉寂,一葉小舟,一個老翁獨自在江邊的風雪中垂釣,這是與作者當時孤獨失意的心情分不開的。有什麼樣的心情,就有什麼樣的.景物,寫景與抒情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情景相生、水乳交融。我們再來看這首詞,你能想象一下當時毛澤東同志面對這雪景時的神情與姿態嗎?請想象一下。

  生:當時毛澤東應該是抬著頭,挺胸,兩手背在身後,目不斜視地看著前方。

  師:哦,不錯。還有嗎?還有誰想說一下?

  生:驕傲地望著。

  師:驕傲地望著,換一個詞。(另一學生答:自豪。)

  生:我還是用驕傲,驕傲地望著祖國的美好河山。(生笑。)

  師:不錯,驕傲更能把自豪、豪邁的心情表現出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毛澤東同志當時可能是身姿挺拔,兩手背在身後,極目遠視,神情莊重而又欣喜,躊躇滿志而又意氣風發,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領袖的磅礴大氣飄灑在冰天雪地之間。

  生:望。

  師:哦,這個“望”字是個領起字,那麼它領起了了幾句,是不是一直到詩的結束呢?

  生:不是。是到“頓失滔滔”。

  生:應該到“分外妖嬈”。

  生:應該到“欲與天公試比高”。

  師:為什麼?

  生:前七句是作者登高望遠、親眼所見,後三句就是變成了作者的想象。

  師:老師同意這位同學的意見。“望”字領起的七句,是實寫;“須晴日”後面三句則是虛寫。

  師:“望”字領起的這七句,仔細分辨的話,可分為兩層,你能看出來嗎?

  生:“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是寫靜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這是寫動的。

  師:很好。前四句側重於靜態的描寫,後三句側重於動態的描寫。下面來看這七句,你覺得哪些詞用得比較好,富於表現力?

  生:我覺得“山舞銀蛇”用得比較好,寫出了的起伏綿延,很有氣勢。

  師:山會舞嗎?

  生:用的比喻手法,把山比作了銀蛇。

  師:這其中哪個字下得好?(生齊答:舞)對,在課本上圈起來。還有一個動詞,

  (生齊答:馳)對,也是用了什麼手法?

  生:比喻。

  生:“蠟”與前面的“銀”還都寫出了冰雪的白。

  師:很好,詞中雖然沒有出現一個“白”字,但巧妙的比喻不但寫出了動靜相宜,而且也塗抹上了顏色。還有其他意見嗎?

  生:“惟餘莽莽”的“惟”用得好。

  王統治,只是把美好江山、黎民百姓作為自己的獵獲物。那作者是不是把他們批得一無是處,一點好處都沒有?

  生:不是,從“一代天驕”可看出來,還是有肯定的意思。

  師:不錯,還有補充嗎?

  生:從“略”和“稍”這些用詞上也可以感覺到,只是說他們稍微差一點。

  師:對。作者在評價他們的時候,惋惜之中帶著肯定,議論中夾雜著抒情,分寸感掌握得很好。在“略”和“稍”下面加上圓圈。

  師:好,我們接著往下看,“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俱往矣”是什麼意思?(生:都已經過去了)“矣”是個語末助詞,相當於我們現代漢語中的“了”,“已過去了”。“數風流人物”中的“風流人物”是指的誰啊?

  生:建功立業的人。

  生:“風流人物”是指的有作為的人

  生:那些偉大的功臣。

  師:都有道理。“風流人物”在明清小說當中也經常出現,它指的是“輕浮、放蕩的花化公子”,(生笑)但本文中所指的“風流人物”是截然不同的。“風流”就是“風之散水之流也”,“風流人物即喻指這種人所建立的豐功偉業引起的社會影響如“風之散,水之流”那樣廣泛深遠。結合本首詞特定的語言環境,你認為“風流人物”是指的誰?

  生:毛澤東。

  師:是哪位同學?別緊張。我想問一問,贊同這位同學,認為是毛澤東的舉手?實事求是。(生左右張望,老師點數,約有六人)好,看課本下面的註釋“風流人物”是指的誰?(生:人民大眾)這後一種意見教材上有註釋,有它的權威性,但剛才那位同學的說法有道理嗎?

  生:“風流人物”就是就是指那些建功立業的人,不是一般的大眾。

  師:那人民大眾沒有建功立業嗎?

  生:建功立業小。

  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生笑。)

  生:我也覺得“風流人物”是指毛澤東,因為在這前面都列舉了一些名君。師:老師說說自己的意見。說“風流人物”是指人民大眾,如果脫離這首詞的語境,我非常贊成。但結合本首詞的語境及寫作的時代背景來看,我更贊同“風流人物”就是指毛澤東本人這種意見。前面我們說過,毛澤東寫這首詞的時間是1936 年,是他剛被確立了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不久,正欲東渡黃河、大展宏圖之際,一場大雪之後,毛澤東登高遠眺,觸景生情。上闋描寫的雪景壯闊宏大,氣勢非凡,黃河、群山,盡收眼底;下闋雄視千古,睥睨群雄,把自己與誰相比?對,把自己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相比啊,一種集聖賢與豪傑於一身,文治武功並舉的宏偉抱負油然而生。時值九年之後,也就是 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文人柳亞子曾向毛澤東索詩,毛澤東同志毫不猶豫地把這首詞送給了他,後來登載在當時的《新民晚報》上,蔣介石讀後,驚愕不已,很受震驚李衛東老師《沁園春·雪》課堂實錄閱讀答案。馬上組織一夥文人,以“沁園春”為詞牌來填詞,想在氣勢上壓倒毛澤東,但結果只能是自討沒趣,以失敗而告終

  因為什麼?因為毛澤東的思想代表著歷史的潮流,揮灑出了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充分的自信自立,只有這樣的領袖,這樣的風流人物才能寫出這震撼寰宇的風流篇章。好,我們來看這後三句應該怎樣來讀?應該以什麼樣的語氣來讀?

  生:“俱往矣”應該以感嘆、感慨的語氣來讀。

  師:好,語調應該是平緩的。(師範讀“俱往矣”)後兩句應該怎樣讀?

  生:高昂,自豪。

  師:哦,高昂的。特別是重音,應該加在哪些詞上?

  生:“風流人物”,“今朝”。

  師:為了渲染一種氣勢,可以“今朝”的“今”後稍有一個小的停頓。好,在課本上注出來。我們一起來讀一下。(生齊讀)你們感覺怎麼樣?(生:不好)為什麼不好?對,語調應該陡然上升李衛東老師《沁園春·雪》課堂實錄李衛東老師《沁園春·雪》課堂實錄。我給大家示範一下,大家注意聽。(師範讀)我們再來試一遍,進入情境。(生齊讀)好,這一遍不錯了。

  師:好,這首詞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下面給大家五分鐘的時間,看誰先把這首詞背過。請同學們結合幾個“領字”,再回味一下整首詞的結構,這樣是不是背得快一些。(生自由背誦)看老師的手勢,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遍

  (生齊背)好,我們再把最後三句背一遍。(生齊背)一定要朗誦出它的氣勢李衛東老師《沁園春·雪》課堂實錄閱讀答案。再來一遍。(生齊背)好,不錯。這節課就上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