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的生平及後人對其評價
秦觀的故鄉高郵武寧鄉左廂裡(今秦家垛),距離高郵城 25公里左右,這裡河交錯,鴨群陣陣,綠色的田疇無邊無際,方方池塘裡魚兒自由地嬉戲;要是在夏天,隨關輕風的吹拂還會送來陣陣荷香,具有典型的水鄉風光。這裡曾是秦觀和他的祖輩休養生息的地方。因為地勢低窪,歷經水患,已經尋訪不到什麼秦氏的遺蹤舊跡了。
秦觀(1049-1100)字少遊,一字太虛,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 “ 蘇門四學士 ” 及 “ 蘇門六 君子 ” 之一,北宋傑出的婉約派詞人。有《淮海集》與《蠶書》傳世。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秦觀的祖父承議公到江西南康(今都縣)任承儀郎,父親秦元化,是大學者胡瑗的學生,母親戚氏,從高郵同往。行到九江,生下秦觀。按伯步兄弟次序排行第七,所以後來人稱他為 “ 秦七” 。
秦七在四歲的時候,祖父任期已滿,第二年(五歲)隨祖父和父母回到了高郵。
至和元年(1054)父親遊京城太學。太學是當時的最高學府,學子莘莘,人才濟濟。父親回家後,向秦七和他的弟弟談到遊歷情況,並極力稱讚王觀和他的堂房弟弟王的智力高超,才學過人。秦七和他的弟弟聽了,欽慕不已,決心向他們學習。父親就給他起了個名字叫秦觀,弟弟叫秦。秦觀小小年紀就志強氣盛,決心盡忠報國。入學讀書,過目不忘,聰穎過人。
秦觀十九歲的時候,與潭州(今湖南長沙)寧鄉縣主簿的長女徐文美結婚。徐文美祖籍湖南,祖父在時移居高郵。現在一些劇團還在上演《蘇小妹三難新郎秦少游》的節目,那其實是文人杜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見於明代馮夢龍的`《醒世恆言》。馮夢龍在那時能塑造出蘇小妹這樣活生生的傑出的才女,長婦女志氣,是需要些叛逆精神的。這個故事也從另一角度表現了秦少游的才華,才女方能配才子麼!其實,歷史上根本就沒有蘇小妹其人,秦少游也沒有娶過個叫蘇小妹的妻子。儘管《蘇小妹三難新郎秦少游》的情節是虛構的,但人們讀起書、看起戲來,總是那麼興致盎然。
秦少游五歲隨祖父從江西回故鄉,到三十七歲進入仕途離開故鄉,其間30多年,除了短去浙江吳興任孫覺的幕府外,基本上住高郵。有時與友赴揚州、金山、惠山以及安、浙江等地遊歷,有時去揚州、彭城、湖州謁師友蘇軾,而較多的時間在高郵杜門讀書,以文史自娛,寫下了大量的詩、詞、賦和策論。
他的著作中不乏高郵的方言俗語,如《品令》用到 “ 織 ” 一詞。 “ 織 ” 即今 “ 肢 ” ,至今高郵人還有用手觸人的肢窩(即腋窩)而使人發笑的習慣。難怪李調元的《雨林夜話》中也說: “ 秦少游《品令》 ‘ 掉又,天然個品格 ’ ,此正秦郵土音,用個字作語助,今秦郵人皆然也。” 事隔900餘年,人們讀他的著作,仍舊感到親切,引起深深的激動,激起強烈的美感享受。
好友蘇轍、黃山谷來郵,他熱情接待,相從遊覽,相互唱和。值得一提的是,秦少游在高郵兩次接待了蘇軾。一次是元豐二年(1079)蘇軾從徐州任湖州,途經高郵,少遊與他同行,過無錫、遊惠山,中途遇參寥子,三人同遊歷了江浙的名山古剎。又一次在元豐七年(1084)。這一年,少遊自編《淮海閒居集》十卷,凡217篇。也就在這一年,蘇軾自黃州遷汝州,遊潤州(今江蘇鎮江),少遊從高郵前去。蘇軾致書王安石,並附少遊詩文數十篇,極力推薦:“ 行義修飭,才敏過人。” 王安廠贊少遊詩“清新嫵麗,與鮑謝似之” 。蘇軾併為少遊三十六歲小像題贊,說他“其行方”,“其言文”,“其神昌” 。十一月中旬,蘇軾來高郵看望少遊。同時邀集了孫覺、王鞏,雅集文遊臺,載酒論文,這就是千古流傳的 “四賢”聚會。年底,少遊送蘇軾渡淮水,相與飲淮上,蘇軾作《虞美人》,依依惜別。詞的末兩句寫道:“誰教風鑑在塵埃,造一場煩惱送人來。” 後來蘇軾守徐州,少遊雖秋試在即,仍去徐州訪蘇軾,在《別子》中寫道:“我獨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二人真是情深誼篤。
少遊在高郵時,曾於三十歲與三十四歲兩次直言洋考試,未中,銳氣大減。於是羨慕漢代馬援的從弟馬少遊的為人:“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馭款段馬,為郡吏,守墳墓鄉里,稱善人,斯可矣! ” 並改字少遊。在家閒居期間,少遊寫了《蠶書》。這一篇僅千餘字言簡意賅的《蠶書》大是鮮為人知的。少遊 “ 強志盛氣,好大而見奇 ” ,博覽群書,極善思考。讀了《貢》,對書中關於州最宜於蠶桑生產的說法,提出了疑義。在《蠶書序》中說: “ 予閒居,婦善蠶,與婦論蠶,作《蠶書》。 ” 他經過實踐、調查研究,總結了家鄉高郵裡下河一帶的蠶事經驗,從蠶的生理、養蠶技術、風俗習慣、絲機械等方面作了全面、詳細、周密的論述,精闢有力地證明處於太湖流域與黃河流域之間的江淮、高郵裡下河一帶,完全能夠養好蠶。《蠶書》是我國現有最早、內容豐富的一篇有關桑蠶的科學專論,在蠶桑技術發展史上是應占一席之位的。
三十七歲時少遊中了進士,從此進入仕途,浪跡天涯。在定海(今浙江鎮海)、州(今河南汝南)、京城 ( 今河南開封)、杭州、處州(今浙江麗水)、州(今湖南州)、橫州(今廣西橫縣)、雷州(今海南海康)等地做官。他屢遭貶謫,很不得意,時常借酒澆悉,並首創詞牌《醉鄉春》,詞中說 “ 覺傾倒,急投床,醉鄉廣大人間小 ” 。五十二歲時(1100)宗即位,放還衡州(今湖南衡陽),途經藤州(今廣西藤縣)。 八月十二日,醉臥於光化亭,誦《好事近》後急呼 “ 水!水! ” 水到,大笑而亡。有人說秦觀旅途中暑了,有的說是酒精中毒了,有的則認為他久遭壓抑,特度可以致命,極度的喜悅也會傷身,這真是樂極生悲啊!蘇軾聽到少遊謝世的噩耗,兩天吃不下飯,說:“哀哉,少遊!病哉,少遊!世上再也沒有這樣才學當世第一的人了!” 第二年蘇軾也逝於常州。
秦觀有一個兒子名湛,字處度,急趕到藤州奔喪,扶柩北還,停殯於潭州(今湖南長沙),少游去世後五年才歸葬文遊臺的泰山腳下。風雲變幻,遺址猶存,這就是有名的少遊停地。在少游去世後 16 年,即政和六年(1116)秦湛在常州任通判,遷葬少遊於無錫惠山。少遊墓至今尚在,位於惠山的二茅峰,墓前立著一塊石碑曰“秦龍圖墓” 。因為他在去世後30年,皇上才為他徹底平反,追贈他為“直龍圖閣學士” 。
少遊在高郵的遺蹤除了文遊臺及停地以外,最近在郵城又發現了一處秦家大院,裡面均住著秦姓,按照秦氏宗譜的譜序排列,他們都是少遊的後裔。擾年長者回憶,清末民初,屋中掛著“淮海堂”等匾額,這裡就是少遊的故居吧。
1984 年春,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同志在武寧鄉秦家發現了兩套儲存完好的清代刻印的《秦氏家譜》,至今那裡仍是秦姓聚居的地方。少遊子孫流佈大江南北,居海外者也不少,他們的根都在高郵。少遊的三十三世 孫秦家驄先生,在任美國《華爾街日報》駐北京記者期間,曾專程來高郵尋根訪祖,遊文遊臺、謁四賢祠、登讀書檯,參觀了名勝古蹟。他異常興奮,十分激動,說:“真想不到我的籍貫如此富饒美麗!”少遊的子孫,他們都因有這樣一位為人方正,有屈、宋之才的先祖少遊公而感到光榮、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