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愛情 琵琶行
江水推舟去,歲月催人老。傾國傾城的雲鬢花顏早已遺忘在紙醉金迷的往事裡。風景依舊人不再,潯陽水清雲鬢白。當夜夜笙歌,燈紅酒綠盡成往事,只剩曲琵琶喃喃地訴說憂愁,琵琶行詩中不止同情,還有白居易對愛情的吶喊,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分析,供大家參考。
《琵琶行》中對白居易愛情的解讀
白居易的一首詩《琵琶行》流傳千古,我們在感懷大詩人情懷的同時,也為一代名妓裴興奴感傷。但是很多人,只是從詩中瞭解了琵琶曲,看到了他們偶遇的過程,卻很難真正地走進《琵琶行》。愛沒有距離,我想不是當事人,自然無法盡釋愛的情懷。其實,白居易是真的愛了!
說白居易愛上裴興奴,絕非危言聳聽,因為白居易不單單是對琵琶曲的喜歡,他實際上是對裴興奴動心了。再說詩歌出自內心真誠的吶喊,無論詠人還是詠物,都是真的喜歡。能夠一氣呵成六百一十二字的《琵琶行》,可見白居易內心感觸頗深,愛到極致!如此動情之作,裴興奴作何感想?在愛與不愛之間,又是如何抉擇呢?
裴興奴的父親是京城官吏,擅長書法繪畫,她自幼受父親薰陶,寫得一手好字,彈得一手好琵琶。十四歲的時候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在皇教坊演奏。如此才貌雙絕的絕代佳人,免不了有很多人追她,可她卻不肖一顧,厭倦了官場和人情場的強效歡顏,爆冷門下嫁一小商賈為妻。不是她時運不佳,而是她心高氣傲,不想淪落風塵。她的這番心思,沒有幾人能讀懂,直到有一天邂逅白居易,才將一肚子苦水傾訴了出來。
白居易何嘗不是感同身受啊,他的官場仕途也很坎坷。在《琵琶行》的一開頭,白居易就迫不及待地講述了裴興奴,從坐船聽到琵琶聲,再順著琵琶聲,找到了彈琵琶的裴興奴。經過一番談話交流過後,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特別是白居易知道了裴興奴的身世之後,體現出了太多不滿和悲傷的感慨。不說同命相連,那也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是琵琶曲的知音,裴興奴也對白居易敞開了心扉。但是一番傾述過後,裴興奴並沒有接受白居易,寧願淹沒在朦朧的煙雨中。這的確是令人匪夷所思!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人們才記住了裴興奴,白居易也怦然心動,激情澎湃,一首《琵琶行》激昂而出!
千古傳誦的知音,竟然是短短几小時的相處,愛情的邂逅就是這麼簡單,就是這麼直接,這簡直就是情感世界裡的亮點,歷史上的奇蹟。裴興奴沒有拋棄世俗的丈夫,當初不羨名門,如今也沒有因為白居易而改變。她真的那麼高傲嗎,她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女人?白居易給我們留了答案:她的本質,在這濁世裡就像冰雪一樣清純!她的琵琶曲,在這粗俗的波浪中就像清泉一樣默默地流淌!
人生如若初見,但他們卻將初見註定了永遠!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意境啊!“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筆者也很感動,為裴興奴所折服,為白居易所感染。這三句詩,從相知到相識,再到離別,字字都是愛與淚水的交融。人世間還有什麼能夠大於愛的?有,相依相偎的是愛,靈魂的相擁,那也是愛!在愛的面前放手,這才是大愛!這是經過了無限痛苦的抉擇離別,只要自己所愛著的人能夠更好地生活!
愛了,就要好好地去愛,愛不是傳奇!白居易與裴興奴的心情和感觸,就是愛的縮影,愛的真諦!原來,能夠放下,那是為了更好的愛!
琵琶行鑑賞:
第一部分寫江上送客,忽聞琵琶聲,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從“潯陽江頭夜送客”至“猶抱琵琶半遮面”,敘寫送別宴無音樂的遺憾,邀請商人婦彈奏琵琶的情形,細緻描繪琵琶的`聲調,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潯陽江頭夜送客”,只七個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點(潯陽江頭)、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時間(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紹;再用“楓葉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環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蕭瑟落寞之感,已曲曲傳出。惟其蕭瑟落寞,因而反跌出“舉酒欲飲無管絃”。“無管絃”三字,既與後面的“終歲不聞絲竹聲”相呼應,又為琵琶女的出場和彈奏作鋪墊。因“無管絃”而“醉不成歡慘將別”,鋪墊已十分有力,再用“別時茫茫江浸月”作進一層的環境烘染,構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使得“忽聞水上琵琶聲”具有濃烈的空谷足音之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轉機作了準備。從“夜送客”之時的“秋蕭瑟”“無管絃”“慘將別”一轉而為“忽聞”“尋聲”“暗問”“移船”,直到“邀相見”,這對於琵琶女的出場來說,已可以說是“千呼萬喚”了。但“邀相見”還不那麼容易,又要經歷一個“千呼萬喚”的過程,她才肯“出來”。這並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聽仙樂一般的琵琶聲,是“直欲攄寫天涯淪落之恨”一樣,她“千呼萬喚始出來”,也是由於有一肚子“天涯淪落之恨”,不便明說,也不願見人。詩人正是抓住這一點,用“琵琶聲停欲語遲”“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寫來表現她的難言之痛的。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寫歷歷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先已微露其內心之隱痛,為後面的故事發展造成許多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