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考點整理
《琵琶行》中的行,又叫“歌行”,源於漢魏樂府,是其名曲之一。下面隨小編一起來學習《琵琶行》吧!
詞語註釋
〔1〕潯陽江:即流經潯陽境內的長江。索索:形容楓樹、 蘆荻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2〕回燈:移燈。重:再。
〔3〕轉軸拔弦:將琵琶上纏繞絲絃的軸,擰動以調音定調 。
〔4〕掩抑:掩蔽,遏抑。思:讀去聲。
〔5〕攏:左手手指按弦向裡(琵琶的中部)推。 抹:向左拔弦,也稱為“彈”。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么:大麴名,又叫《樂世》、《綠腰》、《錄要》,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細的弦。嘈嘈:沉重 舒長。切切:細促輕幽。
〔7〕間關:鶯語流滑叫“間關”。幽咽:遏塞不暢狀。冰下難,泉流冰下阻塞難通,形容樂聲由流暢變為冷澀。
〔8〕迸:濺射。
〔9〕曲終:樂曲結束。拔:奏彈絃樂時所用的拔子。當心 畫: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劃過四弦,是一曲結束時經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斂容:嚴肅矜持而有禮貌的態度。
〔12〕蝦蟆陵:在長安城東南,曲江附近,是當時有名的遊樂地區。
〔13〕教坊:唐代官辦管領音樂雜技、教練歌舞的機關。
〔14〕秋娘:唐時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長安城外,漢代王個皇帝的陵墓。纏頭:用錦帛之類的財物送給歌舞妓。
〔15〕綃:精細輕美的絲織品。
〔16〕鈿頭雲篦:鑲嵌著花鈿的發篦(櫛發具)。擊節:打拍子。
〔17〕顏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樑:古縣名,唐屬饒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鎮市。
〔19〕來去:走了以後。
〔20〕夢啼妝淚:夢中啼哭,勻過脂粉的臉上帶著淚痕。闌干:形容流淚。
〔21〕重(讀平聲):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嘆聲。
〔22〕嘔(音歐)啞(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聲音噪雜。
〔23〕琵琶語,琵琶聲,琵琶所彈奏的樂曲。
〔24〕卻坐:退回到原處。促弦:把弦擰得更緊。
〔25〕向前聲:剛才奏過的單調。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字音
1、湓(pén)
2、錚(zhēng)
3、賈(gǔ)
4、憫(mǐn)
5、徙(xǐ)
6、謫(zhé)
7、荻(dí)
8、幽咽(yè)
9、蝦蟆(há ma)
10、綃(xiāo)
11、鈿(diàn)
12、篦(bì)
13、春江花朝(zhāo)
14、嘔啞嘲哳(ōu yā zhāo zhā)
創作背景/《琵琶行》
《琵琶行》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時白居易四十五歲,任江州司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遺,後又任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譁。
藩鎮勢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的“反側”之心。
這時白居易挺身而出,堅決主張討賊,認為否則國將不國。白居易這種主張本來是對的,但因為他平素寫諷喻詩得罪了許多朝廷的權貴,於是有人就說他官小位卑,擅越職分。
再加上有人給他羅織罪名,於是貶之為江州司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是刺史的助手,聽起來也像是不錯,但實際上在中唐時期這個職位是專門安置“犯罪”官員的,是變相發配到某地去接受監督看管的。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鬥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其多。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琵琶行》作於他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藉著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淒涼身世,抒發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鬱悲悽之情。在這裡,詩人把一個倡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詩前的`小序介紹了長詩所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寫作此詩的緣起,實際上它已經簡單地概括了後面長詩的基本內容。左遷:指降職、貶官。湓浦口:湓水與長江的匯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聲:首都長安的韻味,一方面指曲調的地域特徵,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稱琵琶演奏家。
命酒:派人整備酒宴。憫然,傷心的樣子。恬然:安樂的樣子。遷謫意:指被降職、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說他被貶到九江一年來,每天都很快樂,只有今天聽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這種說法是寫文章的需要,讀者當然不會相信他。長句:指七言古詩。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小時候聰穎過人,5、6歲即學作詩,9歲便懂音韻。由於“家貧多故”,11、12歲便顛沛流離,接觸了人民的苦難生活。後到長安應試,以《賦得古原草送別》得顧況賞識。落第後回家伏案苦讀,27歲中進士,因取中“拔萃”,授秘書省校書郎。唐憲宗元和年間,曾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東宮屬官,掌諷諫太子過失)。
元和十年貶江州司馬,後移忠州刺史。唐穆宗時,由中書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晚年以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出任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同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豪劉禹錫、詩鬼李賀等,白居易被稱為“詩魔”。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中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其藝術成就最高的是長篇敘事抒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