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魯迅雪的教案
【任務分析】
《雪》是魯迅散文詩集《野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但由於文體特點和作者思想的博大豐富,理解的難度比較大。理解的主要難度在於作品的內涵極其豐富,表現手法藝術性又特別強,在給解讀帶來了很大空間的同時,也使理解的多元成為必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透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提出有創造性、獨特性的見解就十分關鍵了。在交流時應該允許他們有自己的見解,而且理解不必求透徹,討論不必求結論的一致。
【教學目標】
透過各種方式理解作品的字面意義、蘊涵的思想意義。透過閱讀《《雪》四人談》瞭解幾種不同的代表性看法,為教學作好必要的鋪墊。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體味詩化的語言之美。透過誦讀“朔方的雪”體會其深刻的思想內涵。
【課前學習】
課前分別讀一讀魯迅的散文、小說等不同的文學體裁,對各自的特點有自己的感受。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思想,採用“知人論詩、文如其人、閱讀評論文章的方法”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
【教學設計】
1、匯入語方案設計:
⑴ 讓同學談從小學到現在接觸到的魯迅文章的總體印象,可從語言特色、主題表現、塑造的人物形象等方面談,在此基礎上匯入魯迅的散文詩《雪》。
⑵ 可以讓同學回顧自己所學過的作家作品或歌詞中對“雪”描繪的語句,談自己的體會,(老師提示同學)一般來說作者在描繪某種景色的同時會寄寓自己的某種情感,這在文學創作中叫“借景抒情”,請同學讀文章看看本篇文章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2、誦讀品味詩化語言:
教師指導語:這是一首散文詩。散文詩是介於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對於散文詩詩化的語言之美要靠反覆誦讀去體會。請同學們反覆誦讀本文,舉例告訴老師:本文的語言之美美在何處?
學生反覆誦讀文章,學生不停下,老師不打斷。學生舉例說明文章的詩化語言特點:
⑴ 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
(三個修飾語,從溫度、硬度和顏色三個不同角度寫出雪花“冷”、“硬”、“白”的特點,顯示了雪花不向嚴寒屈服的品格。)
⑵ 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豔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訊息,是極健壯的處子的皮膚。
(“隱約著”說明在春天還沒有到的季節裡,已經聞到了春天的氣息,“極健壯”說明充滿生命的活力,“處子”表現青春的美麗。這些修飾語,表現了江南的雪中充滿了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
⑶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無邊”突出“曠野”的“曠”,“凜冽”突出天氣寒冷,前兩個短語突出北方雪花環境的險惡,“閃閃”既是對雪花在空中飛舞的情形的描摹,也是對雪花抗爭精神的表現,而且契合雪花的特點。這些修飾語,充分表現了雪花同嚴寒戰鬥的品格。)
3、分步理解作品的“隱諱之言”:
教師指導語:《野草》用了形象、比喻和象徵的手法,以至好多語言非常晦澀難懂,魯迅的《雪》又是最難懂的'一篇,所以我們要想讀懂本文應當採取一定的方法。
第一步:“登堂”
“登堂”就是理解文章的字面意義。請同學們在品味本文語言的基礎上解答問題:
① 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哪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
② 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直接提問明確:
① 記憶中的江南雪景、現實中所處的北方的雪景。
② 前者:滋潤美豔、相互粘結、蘊含著春溫、晴日下漸消釋;後者:冰冷堅硬、如粉如沙、抗擊嚴寒、晴天裡蓬勃奮飛。
第二步:“入室”
教師指導語:“入室”即透過字面理解文章蘊含的思想意義。我們可以採用如下做法:
知人論詩法:請同學們結合作品的寫作背景和當時作者的生活、思想情況再讀文章談談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
《雪》寫於1925年1月18日,那時魯迅正生活在北洋軍閥段祺瑞統治下的北京。在舊軍閥統治下的北京沒有什麼言論自由,但魯迅就是魯迅,他不會屈服於誰,所以他要把心裡想的在他的筆端流露出來。
學生再讀文章後展開討論,明確:對記憶中的故鄉江南有一種懷念之情,對現實中的朔方的雪有種讚美之情。
文如其人法:請同學們反覆誦讀咀嚼魯迅先生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說一說魯迅性格中的兩面性。
學生誦讀探究不難看出:魯迅性格中既有柔軟又有堅硬的一面。柔軟的一面江南的雪可以代表,堅硬的一面朔方的雪可以代表。
學習借鑑法:請同學們閱讀《〈雪〉四人談》,看看大家們是怎麼看待魯迅的《雪》的。
明確:注意作者評論的觀點和角度。
第三步:“揭開面紗”
教師指導語:透過剛才同學們對《《雪》四人談》的閱讀可以發現不同的人其實對同一篇文章的看法是不同的。請你再讀一讀文章也許你也會有新的發現。
學生讀文章,鼓勵學生提出有創造性的獨特的見解。因為不同的人見解肯定不同,這種情況就叫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討論交流反覆誦讀後還難以理解的語句
如:
如何理解“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這一句話?
這是一句擬人手法,提出耐人尋味的思索:“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從全文來看,他不能變成“燦爛”的雪花,似乎不幸,但他可以轉化為蓬勃奮飛的北方雨的“精魂”,又未必是不幸。
對文章結尾“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這一句,有許多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是歌頌了雪和寒冷環境不屈鬥爭的品格;有人認為,這個結尾寫出了朔方的雪在抗爭中獻身的悲壯;還有人認為,是和開頭寫雨相照應,說明雪是由雨而來。你如何理解這句話?(教師投影出示該題)
這是一道開放性題目。學生可以各抒己見,無論是贊同其中一種意見,還是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只要和課文內容不矛盾就行。學生如果認為這是生命的升騰也可以。
類似這樣的句子,教師要組織同學們展開來討論,允許有不同的理解,理解不必求透徹,討論不必求一致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