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魯迅> 魯迅《集外集》雜文集:《渡河與引路》

魯迅《集外集》雜文集:《渡河與引路》

魯迅《集外集》雜文集:《渡河與引路》

  引導語:魯迅的《渡河與引路》是《新青年》發表本篇和錢玄同的覆信時編者所加的標題,出自他的《集外集》雜文集,歡迎大家閱讀了解。

  渡河與引路〔1〕

  玄同〔2〕兄:

  兩日前看見《新青年》〔3〕五卷二號通訊裡面,兄有唐俟也不反對Esperanto〔4〕,以及可以一齊討論的話;我於Esperan-to固不反對,但也不願討論:因為我的贊成Esperanto的理由,十分簡單,還不能開口討論。

  要問贊成的理由,便只是依我看來,人類將來總當有一種共同的言語;所以贊成五Esperanto。至於將來通用的是否Esperanto,卻無從斷定。大約或者便從Esperanto改良,更加圓滿;或者別有一種更好的出現;都未可知。但現在既是隻有這Esperanto,便只能先學這Esperanto。現在不過草創時代,正如未有汽船,便只好先坐獨木小舟;倘使因為豫料將來當有汽船,便不造獨木小舟,或不坐獨木小舟,那便連汽船也不會發明,人類也不能渡水了。

  然問將來何以必有一種人類共通的言語,卻不能拿出確鑿證據。說將來必不能有的,也是如此。所以全無討論的必要;只能各依自己所信的`做去就是了。

  但我還有一個意見,以為學Esperanto是一件事,學Es-peranto的精神,又是一件事。——白話文學也是如此。——倘若思想照舊,便仍然換牌不換貨:才從“四目倉聖”〔5〕面前爬起,又向“柴明華先師”〔6〕腳下跪倒;無非反對人類進步的時候,從前是說no,現在是說ne〔7〕;從前寫作“咈哉”〔8〕,現在寫作“不行”罷了。所以我的意見,以為灌輸正當的學術文藝,改良思想,是第一事;討論Esperanto,尚在其次;至於辨難駁詰,更可一筆勾消。

  《新青年》裡的通訊,現在頗覺發達。讀者也都喜看。但據我個人意見,以為還可酌減:只須將誠懇切實的討論,按期登載;其他不負責任的隨口批評,沒有常識的問難,至多隻要答他一回,此後便不必多說,省出紙墨,移作別用。例如見鬼,求仙,打臉之類〔9〕,明明白白全是毫無常識的事情,《新青年》卻還和他們反覆辯論,對他們說“二五得一十”的道理,這功夫豈不可惜,這事業豈不可憐。

  我看《新青年》的內容,大略不外兩類:一是覺得空氣閉塞汙濁,吸這空氣的人,將要完結了;便不免皺一皺眉,說一聲“唉”。希望同感的人,因此也都注意,開闢一條活路。假如有人說這臉色聲音,沒有妓的眉眼一般好看,唱小調一般好聽,那是極確的真話;我們不必和他分辯,說是皺眉嘆氣,更為好看。和他分辯,我們就錯了。一是覺得歷來所走的路,萬分危險,而且將到盡頭;於是憑著良心,切實尋覓,看見別一條平坦有希望的路,便大叫一聲說,“這邊走好。”希望同感的人,因此轉身,脫了危險,容易進步。假如有人偏向別處走,再勸一番,固無不可;但若仍舊不信,便不必拚命去拉,各走自己的路。因為拉得打架,不獨於他無益,連自己和同感的人,也都耽擱了工夫。

  耶穌〔10〕說,見車要翻了,扶他一下。Nietzsche〔11〕說,見車要翻了,推他一下。我自然是贊成耶穌的話;但以為倘若不願你扶,便不必硬扶,聽他罷了。此後能夠不翻,固然很好;倘若終於翻倒,然後再來切切實實的幫他抬。

  老兄,硬扶比抬更為費力,更難見效。翻後再抬,比將翻便扶,於他們更為有益。

  唐俟。十一月四日。

  【註解】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新青年》第五卷第五號“通訊”欄,署名唐俟。《渡河與引路》是《新青年》發表本篇和錢玄同的覆信時編者所加的標題。

  〔2〕玄同錢玄同(1887—1939),名夏,後改名玄同,浙江吳興人,文字學家。早年留學日本,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五四”時期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是《新青年》編者之一。著有《文字學音篇》、《古韻二十八音讀之假定》等。

  〔3〕《新青年》綜合性月刊,“五四”時期倡導新文化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刊物。一九一五年九月創刊於上海,由陳獨秀主編。第一卷名《青年雜誌》,第二捲起改名《新青年》。一九一六年底編輯部遷至北京,從一九一八年一月起李大釗等參加編輯工作,一九二二年七月休刊。共出九卷,每卷六期。

  〔4〕Esperanto世界語,一八八七年波蘭柴門霍甫所創造的一種國際輔助語。《新青年》自第二卷第三號(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一日)起,曾陸續發表討論世界語的通訊,當時孫國璋、區聲白、錢玄同等主張全力提倡,陶孟和等堅決反對,胡適主張停止討論。因此,錢玄同在第五卷第二號(一九一八年八月十五日)“通訊”欄裡說:“劉半農、唐俟、周啟明、沈尹默諸先生,我平日聽他們的言論,對於Esperanto,都不反對,吾亦願其騰出工夫來討論Esperanto究竟是否可行”。

  〔5〕“四目倉聖”指倉頡。相傳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太平御覽》卷三六六引《春秋孔演圖》:“蒼頡四目,是謂並明。”

  〔6〕“柴明華先師”指柴門霍甫(L.Zamanhof,1859—1917),波蘭人,一八八七年創造世界語,著有《第一讀本》、《世界語初基》等。

  〔7〕no英語;ne,世界語。都是“不”的意思。

  〔8〕“咈哉”意思是“不”。《尚書·堯典》:“帝曰:籲,咈哉!方命圮族。”

  〔9〕見鬼,求仙指上海《靈學叢志》宣揚的“鬼亦有形可象,有影可照”等謬論和提倡扶乩求神等迷信活動。《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一九一八年五月)曾刊載陳大齊、陳獨秀等的文章,予以駁斥。打臉,指傳統戲曲演員勾畫臉譜。《新青年》從第四卷第六期(一九一八年六月)起,連續刊載錢玄同、劉半農等與張厚載討論舊戲臉譜等問題的通訊。

  〔10〕耶穌(JesusChrist,約前4—30)基督教的創始者,猶太族人。

  〔11〕Nietzsche尼采(1844—1900),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和超人哲學的鼓吹者。著有《札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等。

  魯迅的雜文集有哪些

  《而已集》文選

  《魯迅傳略》

  《偽自由書》文選

  《野草》

  《朝花夕拾》

  《吶喊》文集

  《二心集》文選

  《阿Q正傳》

  《白光》

  《端午節》

  《風波》

  《故鄉》

  《孔乙己》

  《狂人日記》

  《明天》

  《社戲》

  《頭髮的故事》

  《兔和貓》

  《一件小事》

  《鴨的喜劇》

  《藥》

  《彷徨》文集

  《祝福》

  《兄弟》

  《在酒樓上》

  《傷逝》

  《離婚》

  《孤獨者》

  《高老夫子》

  《示眾》

  《長明燈》

  《肥皂》

  《幸福的家庭》

  《墳》文集

  《題記》

  《我之節烈觀》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娜拉走後怎樣》

  《未有天才之前》

  《論雷峰塔的倒掉》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說鬍鬚》

  《論照相之類》

  《看鏡有感》

  《燈下漫筆》

  《春末閒談》

  《論“*的!”》

  《雜憶》

  《從鬍鬚說到牙齒》

  《寡婦主義》

  《堅壁清野主義》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寫在‘墳’後面》